雜交水稻解決了吃飯,超級電容器和電池雜交呢?

2020-11-10 汽車商業評論



撰文 / 馬曉蕾

編輯 / 溫 莎

設計 / 杜 凱

來源 / Economist,作者:Anonymous


袁隆平院士的超級雜交水稻解決了全國人的吃飯問題。超級電容器和電池的雜交後代,將給電動汽車帶來更高的續航裡程和動力,治好人們的電動車焦慮症。

除了如今普遍應用的電池之外,超級電容器也可以為電動車提供驅動力。如果把電池比作一個馬拉松選手,在長距離內提供穩定的放電。超級電容器就是一個短跑運動員,迅速釋放大量能量。

快速放電並不是超級電容器的唯一優勢,它還可以快速充電。因此它們能夠吸收更多車輛減速時產生的電力,在制動能量回收系統中特別有用。不過,它們能夠儲存的能量只是電池可儲存能量的一小部分,因此,在持久力和耐力上,它們比電池差遠了,工作不了多久就會力不從心。

工程師們一直在嘗試,將超級電容器和電池的最大優勢結合起來,製造出一種速度和耐力兼備的存儲設備,並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

傳統電容器(左)和超級電容器(右)

法國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附近的Nawa Technologies公司聲稱,該公司已經研發出了類似超級電容器的電池可以將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提高一倍以上,使其單次充電可行駛1000公裡。Nawa稱,這種新設備還可以在短短5分鐘內充電到80%的容量。

功率密度 VS 能量密度

電容器和電池的工作方式不同,所以將它們結合起來是很麻煩的一件事。電容器以物理方式存儲能量,存儲的是靜止電荷,很容易快速放電。所以電容器具有良好的功率密度(單位重量的能量傳輸率),一個超級電容器的功率密度為每公斤幾千瓦。

電池則是以化學方式儲存能量,以活性物質的形式儲存在兩個電極中。這些電極在物理上是分開的,但通過一種叫做電解液的材料連接起來,離子可以從一個電極傳遞到另一個電極,以允許反應的進行。但是,只有當離子流通過電極之間的外部電路的電子流來平衡時,才會發生這種反應。這種電子流就是電流,這也是電池的工作原理。

因為化學反應過程需要時間,所以電池的功率密度很低。電動汽車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功率密度僅為每公斤0.1千瓦。但由於化學物質可以容納大量的能量,所以電池雖然功率密度低,卻能量密度高(單位重量所能容納的能量)。一塊鋰離子電池每公斤可以儲存200-300瓦時(wh/kg)。而超級電容器一般能達到近10wh/kg。

傳統電容器 VS 超級電容器

傳統電容器和超級電容器都是由一對金屬導電板組成(電極為陽極和陰極),稱為電介質的絕緣體隔開

當電壓施加到電容器的金屬板上時,一個板子的表面會產生正電荷,另一個板子的表面會產生相應的負電荷。而絕緣介質對電子的流動產生阻力,從而以靜電場形式儲存能量。在通過外部電路連接這兩塊金屬板時,就像電池一樣,電流就會流動。

超級電容器又稱雙層電容器,它使用電解液代替電介質,在電極上使用活性炭來擴大面積。兩個金屬板(電極)中間用隔膜隔開,隔膜一般採用的材料是石墨烯(用於現代超級電容器)

超級電容器介於電容器和電池之間。又稱雙層電容器。與普通電容器相比,超級電容器具有非常高的電容和更低的額定電壓。超級電容器中加入了電解液,也帶來了增加類似電池中化學反應的可能性。

物理儲能 VS 化學儲能

愛沙尼亞的超級電容器公司Skeleton Technologies就是這樣打算的。

Skeleton公司已經開發出了由其所謂的彎曲石墨烯組成的金屬板,用於一系列新的超級電容器。普通的石墨烯是一層單層的碳原子排列成六邊形網格,它具有高導電性。而Skeleton的彎曲石墨烯則由褶皺的片狀物組成。該公司希望,表面積的增加將使其新產品的能量密度達到10-15wh/kg,不過,這離超級電容器20-30wh/kg的理論最大值還差得遠。

然而,這只是Skeleton計劃的開始。該公司的工程師現在正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合作,在其所謂的「超級電池」中使用彎曲的石墨烯。雖然這本質上仍然是一個超級電容器,以靜電場的形式存儲大部分電荷,但Skeleton的創新主管塞巴斯蒂安·帕爾曼(Sebastian Pohlmann)表示,電解液也將提供一些化學能量存儲。該公司未透露其使用的電解液和涉及的化學成分。帕爾曼博士只說了「它與傳統的鋰離子化學成分大不一樣」。

但他聲稱,總體效果將是15秒內充滿電,並能提供60wh/kg的能量密度。Skeleton的目標是在2023年開始商業化生產這種產品。

超級電容器的工作原理

其他公司也在研究如何在超級電容器中增加化學儲能。例如,奧地利格拉茨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款,在電容器的電觸頭上塗上多孔碳。其中一個電觸頭的工作原理就像電容板,另一個電觸頭則像電池電極。

與Skeleton不同,格拉茨小組使用的是碘化鈉水溶液(即鈉離子和碘離子的溶液)作為電解液。在電極上,碘化物變成碘元素,在放電過程中,碘元素在多孔碳的孔隙中結晶。當設備充電時,這個過程又會反過來。板上的孔隙也同樣起到容納鈉離子的作用。

根據其發明者最近在《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格拉茨電池的性能超過了鋰離子電池。例如,它能夠充放電一百多萬次,該團隊成員卡馬爾·阿巴斯(Qamar Abbas)說。同等容量的鋰離子電池可能只能承受幾千個循環。

那麼,Skeleton和格拉茨小組都是採用改良的超級電容器架構,並添加一些特定的電化學。相比之下,雖然Nawa的產品確實也採用了改良的超級電容器板作為電極,但它使用了久經考驗且值得信賴的鋰離子成分來進行化學反應過程。

與Skeleton一樣,Nawa已經在生產超級電容器。金屬板是用該公司稱為VACNT(Vertically Aligned Carbon Nanotubes垂直排列的碳納米管)的工藝製造的。這將這些管子排列成一個微型的類似於刷子上的刷毛的陣列,極其微型化。一平方釐米大約有1000億根,全部保持直立,這大大增加了可容納電荷的表面積。

為了使VACNT板也能作為類似電池的電極使用,Nawa的工程師將納米管變薄,以便為電池反應所使用的化學塗層騰出空間,同時也為鋰離子進出管子之間的空間騰出空間。該公司認為,這種自由移動將使該裝置的功率密度提高10倍。

掃描電鏡圖像顯示的VACNT陣列

首先,該發明的陰極(電池中的正極)的納米管將被塗上鎳、錳和鈷,這種搭配已經廣泛用於製造這種陰極。傳統的陽極(負極)也是以碳為基礎的,因此以納米管的形式使用該元素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創新。不過,其他商業化程度較低的電池化學製品也應該可以使用VACNT電極。這些包括鋰硫和鋰矽,它們都有可能提高能量密度。

「矽的前景本來是很大的,但它在吸收離子時會膨脹,產生了使電池破裂的風險。VACNT電極中厚厚的納米管就像一個籠子一樣運作,以保持對矽的控制。」2013年參與創建Nawa的物理學家帕斯卡·布朗熱(Pascal Boulanger)說,新的電極材料也可以與固體電解質一起使用,以製造固態電池。這些電池功能強大,堅固耐用,但商業化進程困難重重。

布朗熱博士說,在與一些不知名的電池公司進行的測試中,VACNT電極在一種電池中實現了500wh/kg的能量密度,在另一種電池中實現了以體積計算高達1400wh/L的能量密度。這大約是傳統的鋰離子電池在重量和體積方面分別能達到的兩倍。「我們已經非常輕鬆地做到了這一點。」他補充道,「所以我們相信還有更大的改進空間。」

Nawa透露與之合作的一家公司是Saft,這是一家由法國石油巨頭Total下屬的大型電池製造商,該公司熱衷於從化石燃料中實現多樣化。在Saft的客戶中,有幾支F1賽車隊,他們的賽車也在使用電力。Saft還與歐洲大型汽車製造商PSA集團合作,生產電動汽車的電池。

當然,新設備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其製造成本。Nawa已經在建設一條大規模生產線,為其最新的超級電容器製造VACNT板。Nawa公司執行長葛衛凱(Ulrik Grape)表示,所使用的工藝是在一卷鋁箔的兩面部署納米管,可以很輕鬆地轉移到現有的電池生產線上,甚至可以降低電池製造成本。他預計首批「超級電容器-電池混合動力」電池將於2023年投入生產。

這種混合儲能是否能與傳統的鋰離子電池競爭還有待觀察。鋰離子電池具有現成的優勢,電池製造商已經投資數十億美元建造巨大的「超級工廠」,以大量生產鋰離子電池。然而,儘管電動汽車被炒得沸沸揚揚,但許多客戶對鋰離子電池的疑慮卻揮之不去,續航焦慮、充電速度、成本等因素綜合在一起。將超級電容器的特性與電池的耐力結合起來,至少可以克服前兩個問題,從而真正開啟一個無憂無慮的電動汽車時代。

相關焦點

  • 袁隆平及其團隊研發雜交水稻 助東南亞解決「吃飯問題」
    中菲農業技術中心供圖■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據了解,2003年菲律賓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為3.4噸/公頃,到2018年這一數字已經提高到4噸/公頃,稻米一年淨增產量240萬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根據東南亞國家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研發出了與之相適應的不同品種雜交水稻。這些來自中國的「 神奇水稻」為解決東南亞民眾的「吃飯問題」帶來了曙光。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實現了水稻優勢利用的重大突破.雜交水稻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享譽世界的一項重大發明,被世界稱之為"東方魔稻"、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當三系雜交稻育種技術正在不斷完善之際,經過全國科技工作者近20年的協作攻關,兩系法雜交稻實現了從科學設想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跨越式發展.兩系法雜交稻成為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利用的主要載體,由此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畝產
  • 揭秘超級雜交水稻
    水稻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依靠科技進步繼續大幅度提高水稻單產,是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選擇。近幾十年來,不同國家紛紛提出了以提高水稻產量潛力為主要目標的育種計劃。我國也於1996年啟動了超級稻育種計劃並後來居上,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成果。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創新碩果纍纍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 雜交水稻畝產1200kg,但我們多數吃粳米,那麼雜交水稻幹啥了?
    老聽說袁隆平老師的雜交水稻突破多少千斤的產量,但是我們吃了沒?在哪裡種植的呢?惠農圈來專門分析分析:雜交水稻從70年代就已經推廣,1976年時種植面積為206萬畝,但僅僅六年後就已增加到了8425萬畝,如今雜交稻更是佔比50%左右,相比常規稻1000斤每畝而言,雜交稻的畝產更高一些,通常可達到1500斤左右。正是雜交水稻的出現,讓14億人的吃飯問題得以解決,中國人也不需要擔心吃不飽飯。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雜交水稻解決了人們吃飯的問題,袁隆平之外,我們不能忘記孟德爾
    在這一切的背後,和數百年前一個人的名字是分不開的,他就是格雷戈爾·孟德爾。十九世紀初期,他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經歷了文藝復興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歐洲,在科學技術和人文地理上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而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各地海岸線也被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們描繪出來,甚至各大洲陸的動植物分布也已被不畏艱險的人們發現研究。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夢圓夢,從三系雜交水稻到兩系雜交水稻,再到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研究,我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我從工作開始,一直在稻田裡耕耘、拓荒,也從壯年走到了老年。
  • 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又豐收了
    ▲資料圖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新華社發 薛宇舸 攝)近日,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壩鎮的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蒙自示範基地裡,專家組對第二代「超優千號」進行測產,最終測產結果為畝產1134.6千克,實現連續4年平均畝產超過1100千克。
  • 翻譯思路拆解|2020年CATTI三級筆譯實務: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他帶領科研團隊使中國雜交水稻一直領先於世界水平,不僅不斷實現雜交水稻的高產量目標,而且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推廣應用,從實際上解決了中國人吃飯難的問題。第一句中國在超級雜交水稻 (super hybrid rice)生產方面成就突出,關鍵人物便是袁隆平。A在某方面成就突出,如果用成就(後置定語)+系動詞+突出,句子容易頭重腳輕。
  • 87歲袁隆平全程飈英語演講 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
    你聽過87歲的袁隆平老先生飈英文向世界介紹超級雜交水稻嗎?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穀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 這些與雜交水稻有關的數據,恐怕沒有誰比袁老更清楚了吧。 如網友所說:用英文介紹雜交水稻,不止是英語要好,還要懂很多專業術語! 在現場聆聽袁隆平的英文演講時,中青網記者也被震撼到了。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至60年代中後期,育成了「藤坂5號」不育系等一批粳稻雄性不育系,其中「臺中65號」不育系找到少數同質恢復系配組,實現了雜交粳稻「三系」配套。但是,由於親緣關係太近而沒有雜種優勢,或者種子生產等方面的問題沒有解決,國外粳型雜交水稻研究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生產上無法利用,目前基本處於停滯階段。中國科學家於1961年開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
  • 雜交水稻原理
    原標題:雜交水稻原理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的發明,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上很多產稻國家作出了貢獻。   那麼雜交水稻為什麼能這麼增產。因為雜交是兩個個體的基因交流合作,可以發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就表現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是我們生產上想要的。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讚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讚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糧食的畝產和總產量大幅提升,為解決人民溫飽、確保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其中就包括非洲最大的島國——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政府希望利用雜交水稻技術,解決本國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9月27日,農民操作機械在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收穫水稻 徐欽攝/本刊雜交水稻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也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出版
    本報訊 (記者韓萌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日前推出《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該書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編,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9年度天津市重點出版扶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