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疫》—— 一個並非只講述病毒的故事

2021-02-25 花月滿樓

自然的力量也是貫穿於《血疫》整本書的一個非常 重要的主題。

雖然人類自詡是「地球的主人」,但普雷斯 頓認為大自然擁有最終極的力量,甚至可以決定人類進 化的進程。雖然像南希· 傑克斯和吉恩 · 詹森這樣的 科學家們能夠盡力去研究和了解絲狀病毒,但所有的人類最終都要受自然規律的支配。

伊波拉病毒代表了自然 之力最純粹、最具破壞性的一面。無論人類科技如何發 展,無論人類如何努力保護自己,伊波拉病毒總能找到 感染的途徑。伊波拉病毒甚至智慧地利用了人類的新科 技,如高速公路、飛機等,以更快、更好的旅行方式使 自己得以傳播。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古老的、強大的、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它又十分微小,僅在顯微鏡下才可見其面貌。

當它攻擊人類免疫系統時,幾乎是不可戰勝 的。雷斯頓靈長類動物檢疫所的猴子,作為自然生態的 一部分,也證明了大自然的強大。強壯、敏捷、好鬥的 猴子們在與人類的每一個回合的較量中,從未甘居下風, 這場較量堪稱你死我活、血雨腥風。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 作者理察 · 普雷斯頓親臨險惡的奇塔姆洞穴,近距離 領略了大自然的力量。普雷斯頓感覺到了某種古老而強 大的東西潛伏在洞穴深處。這種神秘的東西的存在被普 雷斯頓視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阻擋的。

病毒和細菌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三十多億年,比較之下,僅有幾百萬年壽命的人類就像一個新生兒。憑藉著自己的高智商和地球母親的肥沃滋養,人類得以 迅速茁壯成長。從最初的不諳世事到如今自封「大自然 的主人」;從心中充滿對大自然的敬畏到現在狂傲地高 喊 「改造大自然、人定勝天」的口號,人類已經被科技 文明的發展衝昏了頭腦,在拼命地索取中把滋養我們的 地球母親糟蹋得面目全非。

《血疫》用恐怖的病毒和血 淋淋的例子試圖喚起人類的覺醒和對大自然的敬畏。書 中最後部分有這樣一段經典的敘述:

「從一定意義上說, 地球正在啟動對人類的免疫反應。它開始對人類這種寄 生生物做出反應,人類的泛濫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壞死 點遍布全球,歐洲、日本和美國猶如癌症的爛肉,擠滿 了不停複製的靈長類動物,人類群落無限擴張和蔓延, 很可能會給生物圈帶來大滅絕。

也許生物圈並不喜歡容 納五十億人類。也可能是一百年間人類的極度增殖突然 產生了海量肉類,這些肉存在於生物圈的每個角落,面 對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種生命體,很可能無法保護自己。

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護手段。地 球的免疫系統察覺了人類的活動,開始發揮作用。大自然在試圖除掉人類這種寄生生物的感染。說不定愛滋病 只是大自然的清除過程的第一步。」 

這段描述試圖喚起 我們對自己的重新認識,放棄自大的唯我獨尊心態。也許大自然才是真正掌握著這個星球上所有生命生殺大權 的終極主宰。或許,每次病毒最後的神秘消失正是它對 人類一次次的寬容和警告,而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它 會真的對人類失去耐心。

而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延續和 強大,正不斷地推進著在我們無知而又膨脹的自負心態 下對自然的徵伐,而我們的好運究竟還能延續多久呢。人類也只不過是這個星球上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應該 遵從大自然的定律。我們是時候放慢腳步,重新審視與 大自然的關係,尋求和諧相處的方法,並永遠要保持一 顆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觀看渠道:

相關焦點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講了什麼內容 伊波拉病毒是什麼病
    但病毒並非如此。病毒可以自我關閉,進入假死狀態,然而,只要能接觸到新的生命體,它們就會行動起來,開始增殖。」美國科學記者、作家理察·普雷斯頓的《血疫—伊波拉的故事》一書中,這樣描繪病毒的可怕傳染性。《血疫—伊波拉的故事》 理察·普雷斯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讓整個世界都為此按下了「暫停鍵」。
  • 真實的伊波拉病毒,比《血疫》中更可怕
    仍然被病毒堵在家裡的我,最近被人安利了一部劇,同樣和疫情有關,就是去年FOX 和國家地理合作的新劇《血疫》(The Hot Zone),講述的是伊波拉肆虐的故事。關於伊波拉這個話題,我很久都沒看到好作品了。
  • 《血疫》:與絲狀病毒相比,愛滋病就等於一個噴嚏
    1980年,人類最早注意到愛滋病病毒的存在。然而,隨後的數十年間,這種病毒便奪去上千萬人的生命,被視為20世紀最嚴重的環境災難。而且,目前尚無根治良藥,人類為之「談艾色變」。然而,殺人如麻的愛滋病病毒,與絲狀病毒相比,卻顯得太過溫柔,相當於打了一個噴嚏。絲狀病毒包括兩種病毒,一種是馬爾堡病毒,另外一種是伊波拉病毒。
  • 伊波拉病毒又來了!《血疫》作者:面對病毒,最不該的是互相指責|...
    普雷斯頓受疫情影響,《血疫》再次全球暢銷,僅1月20日至5月15日的銷量就是該書去年全年銷量的兩倍忽然之間,今年66歲的美國著名科普作家理察·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成了「網紅」——因為他的那本書《血疫:伊波拉的故事》(英文原名「The Hot Zone」,以下簡稱《血疫》)。
  • 《血疫》大結局!人類滅絕倒計時!
    《血疫》的後三集,在小夥伴們的千呼萬喚下,片片加班加點,終於如期出爐。如果說《血疫》前三集,講的是伊波拉病毒如何在美國登陸,那這後三集,就是A姐、老戴如何將病毒消滅。按捺住你那激動的心,咱們來一起進入這場伊波拉攻防戰。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人類也許才是地球的「病毒」
    1 這不只是一個病毒的故事 其中,最致命的薩伊伊波拉病毒被稱為「人命的黑板擦」,致死率高達90%。 1994年,理察 普雷斯頓出版了《血疫:伊波拉的故事》,敘述了非洲伊波拉病毒的緣起以及美國本土一次出現的疫情,這部作品成為了有關伊波拉病毒最具影響力的非虛構經典之作。
  • 2020年新冠病毒全球蔓延,這幾部電影早已預言
    CNN新聞3月17日報導,由於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爆發,那些預言病毒爆發的災難題材電影在iTunes訂閱榜單的排名不斷攀升。這類電影講述了病毒、細菌、瘟疫爆發帶來的災難,並指出導致人類滅絕的可能並非殺傷力巨大的核武器,而是生化武器。
  • 人類與惡魔共舞——專訪《血疫》作者普雷斯頓
    在神秘病毒攻擊下,男子的內臟、肉體徹底「融化」成了一攤「肉湯」。 2020年的春節,被新冠疫情「封鎖」在家中的無數城市的中青年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在現實和鏡頭雙重營造的驚悚氣氛中,觀看了這部講述人類和伊波拉病毒作戰的科學題材迷你劇——《血疫:伊波拉的故事》。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文明與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
    ,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意思是一種能抹平人類的病毒。」「唔,我想有這個可能性——當然到現在還沒有出現。我並不擔心那個。更有可能的是這種病毒有能力按比例減少人口。比方說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人類被殺死十分之九?你不擔心?」他臉上閃過一絲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種病毒能減少一個物種的密度,那麼這種病毒也許還是有用的。」這就是大自然。
  • 病死率高達90%,伊波拉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病毒?
    甚至有人稱:這是一種只要聽到名字就能讓人瑟瑟發抖的病毒。名副其實的「人命黑板擦」大多數人對伊波拉病毒的恐懼,都是來自美劇《血疫》或書籍《血疫:伊波拉的故事》,其中狀如喪屍的死者、發瘋般的病猴、焚燒屠戮的村落......一切場景無不令人毛骨悚然。
  • 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
    在小小的病毒面前,自視甚高的人類只得承認,自己缺乏主宰一切的權威。當然,我們也不應當心存能夠主宰一切的幻想。疾病可怕,草木皆兵的過度防疫也讓人厭煩,不如藉此機會,反省回顧一下,人類認識病毒的歷史。要了解伊波拉病毒,不得不讀《血疫》這本書。這是一部記錄人類與伊波拉病毒搏殺故事的著作。
  • 6部病毒題材影視劇講述人性之戰,你看過幾部?
    其中有這樣一幕場景:電影院裡,一個病毒感染者打了個噴嚏——特效鏡頭中,他打出來的口沫顆粒,被其他觀眾不斷地吸入……這個場景現在看來尤為恐怖。這次疫情暴發後,全國的影院第一時間關閉,在做法上是理智的、正確的。《極度恐慌》所表現的病毒萌生、繁殖、傳播、致人死亡整個過程,在2003年非典時就曾「上演」過,但「非典」病毒更狡猾也更「兇狠」。
  •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心
    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今天,這部劇可能更能帶給我們更多思考——《血疫》The Hot Zone該劇改編自美國作家理察·普雷斯頓的同名紀實小說《血疫:伊波拉的故事從感染到死亡,只需要一周的時間,而且當時的致死率高達90%,被稱作是「人命的黑板擦」。故事分為兩條時間線交叉進行,一是1976年生物學家卡特(利亞姆·坎寧安 飾)和助手,在非洲薩伊村首次目睹伊波拉病毒肆虐的場景;另一個則是1989年上校南希聯合卡特,阻擊伊波拉病毒再次爆發。
  • 我們講述的故事,影響著經濟危機
    一個蘋果啟迪萬有引力的故事,早已跨越種族和文化界限,成為全地球孩子們共同知曉的傳說,儘管——這是個虛構的敘事。這位曾成功預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學者,談及1929年大蕭條時最喜歡講的一個故事是:紐約街頭的鞋童在給客人擦鞋時主動談起股票買賣,引起老甘迺迪(或洛克菲勒或其他某位大人物)警覺,馬上決定拋售股票,由此躲過一劫。似曾相識嗎?
  • 新冠還在蔓延,這個致死率超高的病毒又捲土重來……
    隆貢多表示,實驗室檢測結果表明赤道省首府姆班達卡發現了伊波拉病毒陽性病例。伊波拉這個病毒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 「伊波拉」是剛果(金)北部的一條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種不知名的病毒光顧這裡,瘋狂地虐殺「伊波拉」河沿岸55個村莊的百姓,有的家庭甚至無一倖免。「伊波拉病毒」因此而得名。 2014年的西非大爆發讓這個病毒人盡皆知。
  • 揭秘P4實驗室:大自然魔鬼的「囚室」 病毒研究的「航母」
    伊波拉的故事》 絕大部分的普通人,都不知道P4實驗室有多恐怖。 1 走近P4實驗室 在美國作家理察·普雷斯頓的紀實著作《血疫:伊波拉的故事》中,描寫了美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USAMRIID)的生物安全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