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負擔重不重?」有基層幹部列了一連串計算題,記者瞬間有點懵...

2021-01-16 瀟湘晨報

第一次聽到基層幹部這樣融匯數學、物理學知識的高水平「吐槽」……

近日,記者圍繞「基層負擔重不重」的問題,採訪基層幹部。一位居委幹部用巧妙的比喻和計算題來回答——

假設發豆子對應的是布置工作,數豆子對應的是檢查工作,收豆子的對應的是總結工作,從簡單的數量關係來看,居委的工作量從1變成了 1×3。

如果發豆子、數豆子和收豆子的是同一個部門,那麼工作量只是乘以3,但是如果發豆子的是一個部門,數豆子和收豆子的是其他好幾個部門,是N個部門,那麼工作量就是 1×3×N。

發豆子的部門有多少個?現在幾乎所有條線部門都可以往基層布置工作,因此有多少個條線部門就至少有多少個發豆子的部門,工作量就是 N×3×N。

一個部門一年向基層布置的工作數並不只有1項,假設是N項的話,那麼工作量就變成 N×N×3×N。

3個階段只是一般工作的最低環節數量配置,有時同一項工作可能不只布置、檢查、總結3個階段,還會增加其他環節,比如各種調研、推進、走訪、接待、參觀、座談、交流、回頭看,那麼工作量又會變成 N×N×N×N。

所以基層工作量的粗略算法就是 N1×N2×N3×N4,其中N1是條線部門數量,N2是每個條線每年布置到基層的工作數量,N3是同一項工作所分設的階段環節數量,N4就是參與事中督促檢查和事後總結考評的部門數量。

(記者也是研究生畢業,被這一連串計算題搞得有點懵,不過細想想,還是挺有道理的……)

那麼,造成「N1×N2×N3×N4……」,基層幹部感覺負擔重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條與塊在工作分配話語權上的絕對不平衡。如果條線布置的工作量是 N×N×N×N,那麼基層對應消化處理的能力就是M,現在的問題就是N可以隨便加,而對基層來說M幾乎保持不變,即人手還是那些。有時候上級部門還要問基層「借人」,在增加工作量N的同時減少基層處理能力M。

二是一些條線部門存在思維定式和懶政習慣。現在條線部門有一種思維習慣,所有工作都可以往基層派、所有指標都可以向基層下、所有數據都可以問基層要、所有材料都可以讓基層寫、所有人手都可以問基層借,給你派活還問你借人。

三是條塊間存在對工作量感知度不一致的情況。有時條線部門認為我一年只往基層派了1件活,借了1個人,但是如果所有條線部門都是這個思維的話,那麼所有工作量就要×N,所有借的人也要×N,條線部門只感受到本部門對基層的負擔影響程度,而基層感受到的是所有上級條線部門對基層負擔影響的總和,這就是負擔感知度的不一致。因為派活的部門比以前多了,這個在條線感覺不到,只有作為全部負擔總和的基層才能感受到。

四是中間環節層層加碼與層層加急。本來最高一級布置的1件事情或1份材料,30天上報,在往下轉一級的過程中,轉送部門為體現自身的特點就對原有的工作內容進行增加,同時為確保報送的及時性,又將報送的時限提前。每轉送一級或一個部門,工作內容都比原來增加而時間都比原來減少,中間轉送的部門和級數越多,工作內容的增加和工作時限的減少就越多,最後導致最高一級本來給基層合理的工作任務和足夠的完成時間,由於中間轉送層級的層層加碼和層層加急,最後到了基層就變成了工作任務大大增加,而完成時間大大減少。

五是負擔形式變了,但負擔本質沒有變。以前負擔的形式主要是文和會,我們常說「文山會海」,現在「會」是少了,但是微信工作群多了,「文」是少了,但是各種工作類的公眾號、APP多了,原來的開會布置變成了微信布置,貫徹落實文件變成了安裝註冊軟體。當然,基層工作需要依靠先進的技術手段與時俱進,但運用不當也會給基層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六是「圍著基層轉≠在幫基層幹」。有的是圍著基層看,只考評調研分析總結宣傳,不動手。有的是圍著基層喊,只提要求派指標下任務抓進度,不動手。有的是圍著基層要,要各種數據材料臺帳,不動手。看似很多人圍著基層轉,但是所有增加的人員、部門、資源都沒有有效轉化為基層工作效能的增加,從物理學上講就是力不做功。

(當了這麼多年記者,採訪過許多基層幹部,還是第一次聽到基層幹部這樣融匯數學、物理學知識的高水平「吐槽」,不乏幽默,但更值得引起深思……)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破形式主義之弊 減基層負擔之重
    一年來,一系列部署舉措破形式主義之弊、減基層負擔之重,讓基層幹部日益擺脫形式主義束縛、更加放開幹事創業手腳,凝聚起擔當作為、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  關懷備至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減負工作  作風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管黨治黨的重要突破口。攻堅航程行至中流,進一步聚焦到由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導致的基層負擔過重問題。
  • 「網絡熱梗」為何會頻現基層幹部朋友圈
    據報導,用網絡流行梗「造句」,成為基層幹部朋友圈的一道「風景」。「如果我有罪,法律會制裁我,而不是迎檢」「如果我有罪,法律會制裁我,而不是材料」……讀懂基層幹部朋友圈的「網絡熱梗」,這對為基層減負工作的落實,大有裨益。  實事求是地說,基層幹部在朋友圈玩「網絡熱梗」,有以此解壓、自嘲的成分,但更多的恐怕還是年底症候群表現。
  • 基層幹部「壓力山大」 警惕壓力傳導淪為「層層加碼」
    「國家規定前30分鐘的初期雨水要收集處理,達標外排,之後的雨水就可以直接排了,但在執行中,有的幹部為了防止出問題,採取『一刀切』,雨水一律不許直接外排,這給我們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負擔。」該企業負責人說。  該市一位基層環保幹部也對此表示無奈,由於總量指標有要求,所以在基層執行的標準會比國家標準更加嚴苛。
  • 基層幹部優勢「混凝土」
    作為基層幹部,需要面多樣複雜的環境,不放多學學「混凝土」的優秀品質。基層幹部應多多錘鍊工作本領,學學混凝土「和易性」。面對越來越高的發展任務、越來越新的工作要求,一些基層幹部或因經驗老化「不會幹」,或因專業欠缺「干著急」,或因面對新事物「跟不上」,有時會「愁眉苦臉」,幹工作「力不從心」。
  • 一項基層年輕幹部培養的「破圈」實驗
    (□記者孟一報導)  □ 本報記者 姜國樂 孟一  本報通訊員 李 驍  「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是應對當前複雜形勢、完成艱巨任務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輕幹部成長的必然要求。」但在某些基層部門,受制於「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管理模式,一些年輕幹部在入職鄉鎮之初,被固定在一個部門,能力得不到有效發揮;還有少部分人,從事的是基層工作,卻只和文字、數字打交道……當一個個「圈」把年輕幹部的「心」和「腳」都固定住時,能力培養就開始遭遇阻隔。
  • 基層減負年是什麼意思?給基層減負要怎麼減
    尤其反映在基層治理上,因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造成的基層幹部負擔過重、壓力過大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基層正常工作的開展。  比如督查檢查考核工作太多太濫、文山會海重新回潮、痕跡主義代替工作實務等等問題,俠客島曾多次發文,基層的島友也是踴躍留言,但不少基層幹部依然困惑:「為什麼一直在提,我們基層卻從來沒有變化?」
  • 機關幹部到基層營連「打卡」上課
    記者來到第74集團軍某旅主題教育專題教育準備會現場。「本以為機關就走個過場,結果宣傳科科長和覃幹事連課後討論都一同參加,真是太給力了。」回憶起主題教育第一專題的場景,五連指導員嚴龍關笑著對記者說,這是旅裡今年探索開展主題教育新路子出現的新景觀。「主題教育覆蓋全員,必須人人參與,不漏一人。」
  • 青平:基層定向遴選 保持幹部隊伍「一池活水」
    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都能看到基層幹部的身影。他們飽含「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以良好的作風紮根基層謀發展。但是,部分基層幹部也面臨著「科級天花板」困境,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 沛縣工程化推進基層黨建工作
    ◎本報全媒體記者 劉蘇黨建強、發展強。從產業轉型到生態改造,沛縣發展的每一點成就和進步,都與始終堅持不懈加強黨的建設密不可分。用好「青墩寺小學」「鴛樓烈士陵園」紅色教育基地,緊扣縣域經濟發展、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專業領域,持續辦好「大風講堂」和「領導幹部大講堂」,著力提升黨員幹部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沛縣把「鑄魂強基」作為縣委書記的基層黨建書記項目,統領全縣基層黨建工作。
  • 力戒形式主義,以釘釘子精神做好基層減負工作
    2019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打一場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攻堅戰的堅定決心,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之以恆狠抓作風建設,深入推進部署「基層減負年」工作,為基層鬆綁減負、促幹部擔當作為。8年來,經過堅持不懈努力,我們剎住了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可能剎住的歪風邪氣,解決了一些長期想解決而沒能解決的頑瘴痼疾,黨風政風煥然一新。
  • 【地評線】太陽鳥視評:真減負、減真負 讓基層幹部輕裝上陣
    我知道,這句話是基層工作的生動體現,為減輕基層負擔,黨中央確定2019年為「基層減負年」。而且,最近又有一個好消息,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進一步向形式主義「亮劍」,切實「減負」,讓幹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實謀發展呢。
  • 為什麼說,中、高考不是學生負擔重的最主要原因?
    一、引言每當說到學生負擔重,很多人總是說因為中、高考,甚至有說只要存在高考這樣的選拔式考試,學生負擔就無法解決。本人也寫了幾篇分析學生負擔重的小文,幾乎每篇後面的評論區,都有「只要存在高考,學生負擔就重」的言論。可見,把學生負擔重的原因歸於中、高考,是相當多人的共識。而本人通過探討分析,認為中、高考僅是一個原因,且不是主要原因。
  • 基層幹部群眾反映問題:歲末寫不完的總結 開不完的會
    基層是形式主義的受害者,有時也是參與者。  近年來,一些地方為了提升工作效率,推出各類政務APP,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反而成了基層幹部的負累。  「在某個APP裡,每個科室都設有一個交流群,單位對群的活躍度有考核,每個人每天必須要在群裡『說話』。」四川成都市讀者杜遲提起一位基層公務員的經歷。
  • 十一屆省委巡視工作聚焦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 帶著「顯微鏡...
    從2017年十一屆省委首輪巡視到目前正在開展的第五輪巡視,我省在巡視中始終將黨員幹部作風問題作為巡視重點,帶著「放大鏡」和「顯微鏡」為被巡視單位進行「政治體檢」「作風體檢」,起到了有力的震懾作用,切實為基層減輕了負擔。
  • 基層幹部網絡運用普遍滯後 面對輿情眼高手低
    「經驗之談」看過此段子的公職人員普遍如此回答本刊記者,因為每項「警示」背後,都有著名網絡公共事件的影子,在調侃戲謔中,形象地展現了網際網路時代對於幹部帶來的壓力與轉變。近年來,網際網路對於公共事務和政策的影響日益深入,基層黨委政府承受來自虛擬世界的網絡壓力與現實社會的發展壓力雙重考驗。面對「網上被罵,網下加壓」的境況,在基層幹部中出現執政能力的「短板」現象。
  • 基層工作還得「點面結合」
    在基層,我們常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情況:領導對下屬不滿,認為幹部不積極、不主動,工作不賣力,什麼事情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職工牢騷滿腹,覺得領導能力不足、水平不夠,決策有問題,「主將無能,累死三軍」。
  • 辰時雨:青年幹部接受基層鍛鍊才能更好服務民眾
    青年幹部應該積極到基層-線去鍛鍊。深入到群眾內部,增加工作經驗,提高工作能力, 不應怕吃苦,也不應以功利之心去看待下基層, 基層條件艱苦,工作任務繁重,許多年輕幹部因無法適應基層複雜的工作環境而不願下基層,出現了逃避的想法。
  • 定向遴選激活幹部「一池活水」
    (人民網2021年1月8日)  從基層的鄉鎮到省直機關,遴選越過市、縣兩個層級,實現三級連跳,這樣的晉升,是不是有點「一步登天」的感覺?恰恰就是這打破傳統、不拘一格的人才選拔方式,廣納天下英才的博大包容,激發了幹部活力,才能讓幹部隊伍保持「一池活水」。  我們知道,基層的公務員晉升還是不容易的。
  • 暗訪基層減負
    文山會海「減」了沒,容錯機制「容」多少  聽河南一線幹部聊基層減負:初有成效與難點痛點並存  近期,記者分兩路跟隨河南省委督查室暗訪基層減負工作,一路上,聽基層幹部談實情、吐真言,有肯定、有吐槽、有期盼,記者原汁原味節選代表性言論
  • 「聚光燈下的我有點懵」
    提起第81集團軍某旅列兵王航航,還未下連就小有名氣:新兵連比武考核名列前茅,各項工作積極主動、事事爭先。由於表現搶眼,他很快就成了各級關注的焦點。在王航航身上,他找到了部分答案:這批新兵多是大學生,經過6個月新訓集中淬火強化後,體能和專業技能達到了較高水準,這讓部分幹部骨幹對他們有了過高的期望。同時,一些新戰士下連後急於表現自己,內心的壓力不言而喻,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焦慮、自我懷疑,甚至是逃避放棄。好苗子不能讓壓力給壓垮了。吳歡召集全營幹部骨幹,圍繞「有的新戰士自甘平庸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