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不是在開玩笑,未來將掏空行星內部,將行星改造成巨大星艦

2020-12-04 科普驛站TV

其實,科學家的任務也就一個,那就是將古人的腦洞變成現實,比如手機實現了神話中的千裡眼順風耳功能,飛機可以讓普通人日行千裡,可在電影《星球大戰》中,大反派銀河帝國曾經掏空行星內部,將行星變為太空星艦,那麼這種足以把現代太空飛船秒成渣的超級星艦,是否有實現的可能性呢?

參考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科學家制定的激進太空旅遊計劃,他們幻想通過捕獲一顆巨型行星,然後發射機器工人在星球內挖出一個巨大的城市結構,至少也滿足上百萬人口在裡面繁衍生息,此項目被命名為 「不斷發展的小行星星艦」。

至於這個超級星艦的推進系統,科學家說等核聚變技術成熟,可以將數十枚核動力推進火箭安裝在小行星背面,如此一來,操控人員就可以隨意控制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及前進方向。不要認為這項」小行星星艦「計劃是在開玩笑,目前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已和歐洲空間局正式合作,正全力開發一套生命循環系統,以求人類在行星內部能夠自我維持和繁衍,從太陽系穿越到河外星系需要的數百年間,至少需要保證這個超級戰艦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

事實上,中國對於生命生存獨立循環系統的研究也相當超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早已啟動生態密閉艙室「月宮一號」,而美國也在為殖民火星做準備,早早的升級了外太空生物圈實驗。各位看官朋友,你們認為將小行星改造成巨大星艦可行嗎?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表示不用 星艦計劃更加靠譜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了吧,電影中的設定也非常的清新脫俗,遇到滅世危機的時候,帶上整個地球去流浪,最終逃離太陽系,不得不說確實是非常大膽的想法,那麼如果真有這一天,人類真的要帶著整個地球逃跑嗎,工程量是不是有點太過於巨大了,要知道電影中那些行星發動機是根本推不動地球的
  • 星艦世界閱讀指南——星艦世界編年史
    4、星艦數量:類地型星艦500艘左右,其中有城市的不足100艘,其它400艘是只有生物圈、極少有人踏足的備份星艦,或是用作農場、牧場的星艦。由於星艦建造技術掌握在最高科學院手裡,科學院跟星艦聯盟關係又不是太好,所以只要有機會造,聯盟政府都爭取多造。
  • 美國將啟動百年星艦計劃
    2010年,NASA提出「百年星艦」宇宙探索計劃,旨在未來一百年內,探尋到一個商業模式,開發出成熟的長距離載人宇宙方案。  據英國《每日郵報》9日報導,這一計劃終於在兩年後找到了贊助商。7日,「百年星艦」計劃獲得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支持,並得到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資助。9月13日,相關人員將在休斯敦舉行研討會,正式開啟這一龐大項目。
  • 星艦SN8十月飛18公裡!馬斯克將在地球上空建造星艦太空港
    地球上最受關注的航天項目,無疑是spacex的星艦項目,自從今年8月和9月份順利完成了SN5、SN6的150米跳躍後,大家都已經將目光放到要安裝頭錐的SN8上了。馬斯克果然不令大家失望,9月13日在推特上宣傳10月份將開始星艦SN8的測試,嘗試60000英尺(約18公裡)的飛行!
  • 不排除未來人類變為納米級尺寸
    為了應對這一末日劫難,科學家提出兩套方案。一是通過「行星推動器」,將整個地球的運行軌道外移。但是地球的地殼很薄,平均厚度僅為17千米。而為了移動地球,必須向地球內部施加很巨量的推動力,而這股力量是薄弱的地殼所不能承受的。
  • SpaceX首次試飛「星艦」,將承載100人進入太空
    靜態點火測試成功後,SpaceX將繼續讓星艦接受大量發動機測試,如果通過全部測試,星艦將在未來的時間裡嘗試短距離升空,大約會上升到150米左右,測試時間預計在8月中旬之後。成型的星艦將成為「超級重型」火箭,星艦的高度約為118米,內部空間非常寬闊,能夠運載100人到達月球或者火星!
  • 星艦SN6起飛後,將測試SN7.1,SN8目標是20公裡高空
    他設想將這個小沙洲村莊改造成一個「熱帶度假勝地」和星際飛船的太空港,有一天將從這裡向月球和火星發射星際飛船。星艦(Starship)是SpaceX的下一代運載火箭;它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火箭太空飛行器組合,計劃能夠運送100名乘客到太空目的地。馬斯克設想一個由至少1000艘星際飛船組成的艦隊,開始航行,在20年的時間裡殖民紅色星球-火星。
  • SpaceX「星艦」150米起跳成功,下一步將挑戰20公裡飛行
    「星艦(Starship)」是SpaceX研發的多功能飛行器,目標是將荷載發射到太陽系的任意位置,並且幫助人類在月球、火星上定居。星艦是SpaceX目前最大的目標——殖民太空。未來SpaceX希望可以增加星艦的動力,讓星艦可以在45分鐘內,到達太陽系的任何地方,並且提供太空旅遊等服務,畢竟星艦的空間可以承載100人,幾乎是一個「宇宙航班」。
  • SpaceX「星艦」150米起跳成功,下一步將挑戰20公裡飛行
    星艦是SpaceX目前最大的目標——殖民太空。未來SpaceX希望可以增加星艦的動力,讓星艦可以在45分鐘內,到達太陽系的任何地方,並且提供太空旅遊等服務,畢竟星艦的空間可以承載100人,幾乎是一個「宇宙航班」。SpaceX星艦,完成150米起跳!星艦目前主要分為2部分:超級重型助推器和星艦本體。
  • 傳說中的星艦即將全身亮相,馬斯克開玩笑:51區的51區
    9月17日,他發布了兩張星艦最新硬照。貌似慰勞一下遍布全球的SpaceX粉絲軍團——下一代飛船Starship星艦真的不是夢,距離首飛不遠了。 第一張照片:德州博卡奇卡製造基地組裝中的Mk1,即第一艘全尺寸原型星艦,船身和船頭都已經打造好,正在內部安裝大型部件,很快就將合為一體,或者叫飛船封頂
  • 改造火星將成現實,未來移民火星的第一批「居民」,並非人類
    於是人們也開始對火星的未來充滿了遐想,未來中國能否在火星上建立移民基地?移民基地裡是否需要發展農業?可以說,大家都對火星充滿了憧憬和想像。火星是目前太陽系中和地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它的自轉周期和地球為相似,因此也有白天黑夜,自轉軸傾角相似因此也有春夏秋冬,它與地球相鄰,移民計劃選定了火星,因此改造火星將成為現實。
  • 「漸凍症」科學家將自己改造成半機械人
    英國機器人科學家,61歲的彼得史考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2016年末他患上漸凍人症,大多數被診斷出這種疾病的患者會在三年內死亡,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他決定將自己改造成半機器人,也就是生化人(Cyborg)。但這一改造目前看來也可能存在風險,如果失敗他可能在7天內死亡。
  • 美啟動百年星艦計劃 欲進軍宇宙建立殖民地(組圖)
    「百年星艦」飛船概念圖。  首任機長:首位黑人女太空人  1992年進入太空的第一位黑人女太空人梅·傑米森,在今年初被挑選為「百年星艦」計劃的首任機長,未來將負責指揮新型星艦飛船飛越太陽系,探索宇宙。星艦先驅:能以12%光速飛行  「百年星艦」計劃可以看作是上世紀70年代英國「代達羅斯計劃」的延續。1973年到1978年,英國行星協會發起的「代達羅斯計劃」探討過進行星際之旅的可能性,並認為從理論上來說,人類利用現有或未來數十年的科技在有生之年進行星際旅行是完全可能的。
  • 巨大的碰撞,會降低行星內部的壓力!比如曾經被撞慘了的地球
    加州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巨大撞擊可以極大地降低行星的內部壓力,這一發現可能會顯著改變目前行星形成的模式。這些撞擊,例如被認為在大約45億年前導致地球衛星月球形成的撞擊,可能會導致內核和地幔壓力的隨機波動,這將解釋地球地幔中一些令人費解的地球化學特徵。以前的研究,錯誤地假設行星內部壓力僅僅是行星質量的函數,因此它隨著行星的增長而不斷增加。
  • 馬斯克:SpaceX星艦載人前將執行數百次任務
    確實是有了底氣,而不是放任載人龍飛船不管,兩者關係也重歸於好,因此NASA在載人龍飛船成功之前,「大膽」地授予SpaceX星艦1.3億左右的合同。而且還要慫恿 上百萬人去往火星,這百萬的生命不是開玩笑的。百萬人的擔心 不是100次地球返回任務就能減少的。雖然說 「非常非常」危險,但如果他希望人類能到火星去避難,又怎可允許事故發生呢?1年多時間內,地球上 數百次的實戰 確實是瘋狂,但相比馬某的夢想來說 也並不瘋狂,甚至務實。
  • 科學家:人類邁向未來的下一站火星 改造火星是痴人說夢
    結合此前所有的探測器研究成果,火星的基本情況並不樂觀:火星體積小,質量小,引力小,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散熱過快,很快失去了內部能量,這導致行星內部重要的「發電機」停止工作,進而磁場逐漸消失。沒有全球性磁場的後果非常可怕,太陽風緩慢將大氣剝離,導致目前的火星大氣只有地球大氣1%的氣壓。
  • 喪心病狂的科學家,竟然將活蜻蜓改造成了無人機!
    原標題:喪心病狂的科學家,竟然將活蜻蜓改造成了無人機! 目前看來,讓人類變身成蟻人似乎是不可能。。 (貌似我們更擅長讓螞蟻變成人類這麼大個。。) 自己變身不了,很多科學家就對自然界中這些小動物出手了,希望可以通過科技手段「改造」各種小動物。。 下面這個技術,確實很牛逼,但託尼不知道該怎麼評論好。。 國外一個叫做 Draper 的生物醫學科技公司對我們熟悉的蜻蜓出手了。
  • 科學家:不僅冥王星不是行星,目前也懷疑木星有可能不是行星
    原因在於冥王星被移出九大行星,而我們從小認知中的行星系列就這樣變成了八大行星。然而隨著冥王星被移出行星系列的舉動後更有傳言說:別說冥王星,木星都未必是行星。這一系列的操作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木星作為氣體巨星,與我們地球之內的其他類地行星存在本質的不同。根據科學家探測到木星的大氣表層組成元素為氫、氦兩種氣體,並且在木星的內部也是有氫氣組成,其內部因為極大的壓強而以離子態的形式存在。
  • 科學家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預示太陽系未來
    科學家發現白矮星吞食行星碎片 預示太陽系未來 2015-10-23 09:36: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孔慶玲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設想白矮星可能還在繼續吸取周圍外行星和小行星的殘留物,這些殘留物是在白矮星激烈的形成階段被甩到行星系統內部,並被其強大的引力撕碎的。
  • 斬獲諾獎的基因編輯技術,在未來或將改造人類,進行星際移民
    之所以基因編輯技術獲得諾獎青睞,是因為許多科學家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將成人類戰勝頑疾的2015年6月,英國倫敦一名患白血病的1歲大女嬰生命垂危,醫生們嘗試將基因編輯過的血液細胞注入她體內,沒想到竟然成功消滅了癌魔,創造了世界首例嬰兒白血病的治療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