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腎新藥物靶點

2021-02-13 醫脈通腎內頻道

醫脈通編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美國,每年約有200,000人患有多囊腎—目前尚無獲FDA批准的有效治療藥。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虛擬組織技術(virtual tissue technology)發現了一種新的治療多囊腎的潛在藥物靶點。該研究發表在《細胞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研究結果顯示,細胞粘附障礙可導致兩種腎囊腫類型。這些囊腫可導致成人腎臟—正常約為一個拳頭大小,重量不到1磅—增大至足球大小,重20-30磅。目前,延緩死亡的方法只有透析或腎移植。

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副教授Robert L. Bacallao 說,「該研究是首個闡述基因變異引起的細胞行為與多囊腎存在因果相關性的研究,為多囊腎的治療邁出了全新的,重要的一步。」

研究者在文中寫道,該研究採用的技術是由James A. Glazier教授指導,印第安納大學生物複雜性研究所研發而成。

Glazier 說,「應用虛擬組織技術的醫學研究者很少,而採用虛擬技術的研究者大多數都是開展基礎研究。因此,將虛擬技術應用於研發藥物靶點,治療疾病是極其令人興奮的事情。」

Glazier小組採用開源軟體程序(稱為CompuCell3D)從Bacallao醫學研究中選取數據研發虛擬腎單位。計算機模型模擬細胞活性,誘發PKD1和PKD2—與多囊腎相關—變異。

結果顯示,導致腎囊腫的細胞學變化共有兩種,均與細胞粘附相關。一種為細胞粘附不足,另一種為接觸抑制喪失。

細胞粘附不足導致的囊腫呈蘑菇狀。接觸抑制喪失導致的囊腫呈塊狀,沿腎單位壁分布。兩種類型的囊腫生長均可通過CompuCell3D軟體生成視頻動畫顯示。

圖上顯示的是細胞粘附不足導致的蘑菇狀囊腫;圖下顯示是接觸抑制喪失導致的塊狀囊腫

隨後,Bacallao又從多囊腎患者中提取人體細胞進行培養,證實在虛擬囊腫中可發現囊腫生長預測。在小鼠身上開展同種試驗後,Bacallao稱,「電腦預測是絕對正確的。該項研究也是首個證實多囊腎具有兩種類型的研究。」

Glazier 稱,「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多囊腎具有兩種類型和發展方式,我們將會進一步精確計算機模型,以確定導致每種類型的具體信號分子。確定其作用模式是研發可延緩或預防囊腫的新藥的關鍵一步。」

醫脈通編譯自:Virtual tissue technology reveals new drug target in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Medicalxpress.June 27, 2016.

— —End— —

您的支持,我們的動力~

請長按下面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直接關注"醫脈通腎內科"微信公眾帳號啦~~

相關焦點

  • 多囊腎新藥研發:磷酸二酯酶IV激活劑
    全世界有1200萬多囊腎病人,目前為止尚無治癒此病的有效的藥物。多囊腎腎囊腫細胞表達高於正常水平的環腺甘酸。
  • 請問多囊腎怎麼治療好?
    請問多囊腎怎麼治療好?什麼疾病都會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只是在很多的時候我們會忽略了這些,特別是多囊腎這種疾病。想必大家對於它的一些注意地方都不是那麼的清楚,為了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下面就為大家說說多囊腎六大需要注意的信號。請問多囊腎怎麼治療好?
  • 了解多囊腎到底怎麼回事?走出多囊腎治療誤區,以便更好配合治療
    多囊腎病大體分為兩種類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型多囊腎和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型多囊腎,前者屬於嬰兒型,而後者屬於成年型。2、多囊腎病症狀患上多囊腎病之後可能會造成腎的不對稱,兩側大小可能會有差異,如果任由其發展,到了晚期之後腎甚至能夠佔滿整個腹腔,而且腎的表面有很多的囊腫,所以會出現不規則和凹凸不平的情況,質地也
  • 多囊腎是罕見病嗎?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嗎?
    一、多囊腎的遺傳規律多囊腎的異常基因一般有兩個,一個位於16號染色體的短臂,稱ADPKD1基因,佔多囊腎的90%;另一個位於4號染色體的短臂,稱ADPKD2基因,佔多囊腎的10%。所以說,多囊腎患者的孩子,很大的可能發病;沒有多囊腎的人,孩子不會發病。二、多囊腎有什麼表現:一般來說,多囊腎成人才發病,發病年齡越早,病情越重。主要表現為腎臟症狀和腎外症狀。腎臟症狀:1、腎腫大:兩側腎臟腫大,大小可有差異,腎臟表面布滿囊腫,凹凸不平,嚴重者失去腎臟的形狀。
  • 多囊腎如何治療才是最好的?
    多囊腎如何治療才是最好的?對於多囊腎的治療,可以說目前方法眾多,多囊腎又稱雙側腎發育不全症候群,主要表現為兩側腎腫大、腎區疼痛、血尿及高血壓等。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被多囊腎這種病所困擾,對自身及家人朋友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
  • 多囊腎可以做三代試管嬰兒成功生育健康寶寶嗎?
    多囊腎病是一種由於基因發生致病性突變導致雙側腎臟不斷生長無數囊腫,並逐漸增大、擠壓、破壞正常腎組織結構,最終導致終末期腎病,需要行透析或腎移植治療的遺傳性腎臟疾病。
  • 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病復發,新靶點、新藥物有哪些?
    2020年10月10日,在中國卒中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20(CSA&TISC 2020)上,大會執行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以「缺血性腦血管病二級預防的新靶點和新證據」為題,就有關「降復發」方面的最新研究進行了匯報講解。
  • 【科技日報】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找到
    在愛滋病疫苗研發成功之前,抗HIV藥物是防治愛滋病最有效的手段。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該所研究團隊最新找到了一種HIV-1新靶點小分子藥物候選物,成果已發表在權威刊物《科學報告》上。
  • 2014年藥物研發最熱門靶點逐個述評
    1.癌症2000年後腫瘤信號網絡被逐漸闡釋、完善,大量的分子靶向藥物進入臨床研究、走上市場,近年針對受體酪氨酸激酶靶點如Bcr-Abl(見1.1)、VEGF/VEGFRs(見1.2)、PDGF/PDGFRs(見1.3)、EGFR/HER2(見1.5)、ALk(見1.7)已有多個藥物上市,me-too
  • 多囊卵巢中藥治療的偏方看以下7個
    女性不孕不育是有很多原因的,一般沒有器官病變的情況下,多囊是其中的常見的一種,多囊卵巢是女性常見的一種複雜的異質性疾病。容易引起女性肥胖和多毛,甚至存在不孕的風險。那麼,多囊卵巢中藥治療如何呢?多囊卵巢中藥治療的偏方有哪些?
  • 99個可溶性配體靶點及291款相關藥物梳理
    近5年來,獲得FDA批准的配體靶向藥物增加了一倍,達到34種。而經過臨床驗證的配體靶向藥物也增加了一倍,達到22種。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是主要可溶性靶點(70%),炎症,自免疾病,癌症和眼科疾病是已獲批配體靶向藥物的主要治療領域。
  • 施一公團隊解析出超複雜蛋白結構 利於多囊腎病研究
    人體內多囊蛋白的突變會引發多囊腎病,每千人中大約有1—2.5人患病,算比較常見。2003年一篇題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多囊腎病研究的熱點問題》的論文中顯示,該病的研究熱點在於致病基因表達產物,即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的結構與功能、亞細胞定位等,這樣可闡明多囊腎病的分子發病機制,有望實現臨床徹底治癒。  15年後,該蛋白家族的精細結構終於解出,完成「忘年問答」。
  • c-Met單靶點抑制劑在研藥物
    由於c-Met信號通路可通過多種機制如c-Met突變、擴增、過表達和HGF過表達被異常激活,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發生、發展以及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的耐藥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c-Met已成為繼EGFR、ALK之後NSCLC的又一重要分子治療靶點。本文就c-Met單靶點抑制劑在研藥物進行簡要概述,供研發人員參考。
  • 西班牙醫學家利用人類幹細胞造出首個「人工腎」
    現在考慮給人類移植這些人造器官還為時尚早,不過這種「人造腎」不僅僅是創造了移植的可能性,同時也可以作為試驗品來檢測人體是否患病,從而做出更加有效的治療。成功製作出「人工腎」的這位醫學家名叫胡安•卡洛斯•伊斯皮,他還有兩個助手,一個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索爾克研究所,另一個來自巴塞隆納的再生醫學研究中心。
  • 新靶點,新藥物,新策略!2020肺癌靶向治療最新進展盤點
    根據最新版NCCN肺癌指南(2020.1版)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療方案如下:非小細胞肺癌新靶點及藥物方案如下:因此,2020年非小細胞肺癌NCCN指南推薦肺癌患者應檢測的靶點為EGFR、ALK、ROS1、BRAF、KRAS、NTRK、PD-L1及新興靶點MET、RET、HER2、TMB。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促進腎透明細胞癌增殖與轉移的機制
    論文第一作者、高山團隊的博士生顧殷敏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當前的研究可為腎透明細胞癌臨床診療的新策略和新靶點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也希望後續的研究可以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腫瘤診斷和治療提供中國核心技術方案。」
  • 哪些藥物最傷腎?藥物的腎毒性不可不知
    就拿鉀離子來說,過高過低都可能會引起心臟驟停;還有,腎有保持機體酸鹼平衡的作用,正常情況下機體體液pH值呈中性,過高或者過低都會損傷機體各組織器官;腎臟還能夠分泌一些激素,如可以調節血壓的腎素等。藥物在腎臟濃縮正是由於腎臟的生理功能特點,使得藥物對腎的損傷更需要關注。
  • 科學家有望開發出針對「無成藥性」藥物靶點的新型藥物發現策略
    膜蛋白在生物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很多膜蛋白都是醫藥行業正在深入挖掘探索的高價值藥物靶點,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Li等人開發的新方法就能提供一種有效的途徑來發現新的膜蛋白配體和抑制劑,然而傳統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細胞表面的膜蛋白擁有多種生物學功能,其抵禦細胞和有機體的存活至關重要。
  • 化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藥物發現策略,用於「不可藥物」的藥物靶點
    事實上,膜蛋白佔所有FDA批准的小分子藥物目標的60%以上.G蛋白偶聯受體(GPCR)超家族作為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是所有臨床藥物中~34%的靶點.然而,儘管具有重要意義,抗膜蛋白藥物的發現卻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這主要是由於其自然棲息地的特殊特性:細胞膜。此外,膜蛋白也很難以一種孤立的形式進行研究,因為它們往往會失去基本的細胞特徵,並且可能被失活。
  •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科學家找到腦瘧疾發展關鍵分子,或為治療與藥物研製新靶點 劉海英/科技日報 2020-02-10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