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麻料銀匠村8名非遺傳承人將給「世園會」帶去8份特別禮物

2020-12-03 亞魯紫雲

「是誰把天上的錦雞打折了腿?是白雲打折了腿!」這是貴州麻料銀匠村千年吹一笙的蘆笙曲意譯,也是雷公山一帶最具神秘色彩的苗家愛情故事女主人公水姑娘「仰歐桑」的敘事詩。

自4月份以來,當麻料銀匠村的8名非遺傳承人通過各種考核並順利得到北京世園會的入選資格後,他們為了給世園會帶去大山純淨的音樂、舞蹈、特產、美食、銀飾品,大家都非常的用心。

「用我們200%的真情和汗水,不忘鄉親的囑託,我們要把我們村最好的蘆笙、舞蹈、銀飾等展現給世園會的朋友們!」小組長陸瑛每天排練小會上的交代。

4月26日,麻料銀匠村的這8名蘆笙手、銀匠師、歌師在鄉親的歡送祝福下,乘著開往北京的高鐵,赴北京參加為期6個月的「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文化交流活動。

「世園會,我們來啦!我們將給您帶去我們心中最美的禮物!」離開村寨前,他們8人的興奮歡呼。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千年蘆笙三大曲!」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三大歌!」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三大舞!」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銀飾編絲技藝!」

「我的特別禮物——用舌尖上的中國,雷山魚醬製作酸湯魚!」

「我的特別禮物——銀球茶!」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刺繡技藝!」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銀飾三絕技藝!」

這是麻料銀匠村,8名非遺傳人將給世園會帶去的特別禮物。

麻料銀匠村位於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西北部,坐落在半山腰的陽坡上,幹欄式的純木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村寨四周是蒼翠的古樹和層層疊疊的梯田,群山環繞,林木蔥蘢。

麻料銀飾品加工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苗家人代代相傳,把日月星辰、花鳥蟲魚、飛禽走獸鍛造融入銀飾中,栩栩如生,在省內外頗有盛名。2006年,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初,麻料村被評為「中國銀飾之鄉」。

「苗族銀飾的圖案,多由龍鳳花鳥等動植物形象構成,頭上銀冠、銀花簇擁,樹葉、花草、魚蟲等綴制其中,反映了苗族人民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獨特生態觀。」村支書李玉昌認為,麻料優良的生態,不僅為這塊靈秀古樸的土地增添了神奇魅力,也為銀飾加工提供了自然素材。

2017年,麻料村成立了銀飾公司,統一加工訂單,抱團打造品牌,做大做強銀飾產業。全村入股近100萬元,年底按照入股的比例分紅,50%的純利作為公司發展資金,20%用於公司管理運營,剩下30%中的24%作為股東分紅、6%用於扶持貧困戶。

同時,村裡申請58萬元扶貧資金建起了銀飾博物館,成立了全國第一所銀匠免費培訓學校。20多名技藝精湛的老銀匠「進駐」博物館,手把手免費傳授遊客銀飾鍛造技藝。

目前,該村182戶887人,有90%的農戶從事銀飾產業。僅此一項,全村每年收入達3000多萬元,年收入上百萬元的有13家,50萬元以上的有21家。

「錦雞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銀飾。」每到盛大民族節日,麻料村的姑娘們就會穿著盛裝亮相,那叮噹作響、閃著銀光、製作精美的銀飾讓人眼花繚亂。

麻料村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而傳奇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雷公山上有一對長得天仙般姐妹,姐姐叫扁絲,妹妹叫仰絲。一天,姐妹倆來到麻料過吃新節,被麻料苗寨迷人的風景所吸引,流連於此久久不願離去。於是,姐妹倆就變成了兩棵香樟樹,分別聳立在蘆笙堂兩邊,遠久欣賞麻料美景。左邊的樹是姐姐扁絲,右邊的樹是妹妹仰絲,全村人都稱她們為守寨樹。

「我們親近自然、愛護自然,從自然中獲得了銀飾加工靈感和智慧。現在,銀飾加工已成為麻料致富的產業。」麻料村支書李玉昌說。

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麻料這個「小錘敲過一千年」的苗寨裡,銀飾加工已成為當地苗族群眾傳承民族文化和發家致富的本領。而滿眼的綠水青山,則使麻料苗寨更加富有靈氣。

撰文攝影: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梁聖 馮倩

相關焦點

  • 電商扶貧大有可為|銀匠回鄉記
    潘仕學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麻料村村民,作為麻料村裡最早回鄉創業的一撥人,潘仕學將自己的「作品」從線下搬上抖音,在收穫廣泛關注的同時,也創造了更多收入。圖為潘仕學在做銀器 受訪者供圖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讓麻料村掀起了返鄉創業的浪潮,外出務工的銀匠陸續回到家鄉重拾「小銀錘」。2018年,在政府和相關人士的帶領下,將村裡廢棄的小學改造成銀飾加工坊和銀飾刺繡傳習館。麻料村的銀飾,便開始朝著產業化「集群」發展了。
  • 非遺傳承人用竹編工藝帶大別山老區鄉親脫貧致富【組圖】
    非遺傳承人用竹編工藝帶大別山老區鄉親脫貧致富【組圖】 中安在線   2018-12-07 00:16:30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劉玉才  編輯:王騰飛
  •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20-07-25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歪果仁」與非遺傳承人同臺說學唱演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劉靜妍/文 趙傑/攝  非遺節目串起運河沿岸8省市  從京韻大鼓《萬裡江山行》、天津快板《誇誇咱的大運河》,到江蘇民歌《楊柳青》、浙江的《採茶舞曲》……在一場串聯運河沿岸8省市的民歌秀中,2019「同樂江蘇」大運河非遺分享薈拉開帷幕。舞臺上,唱歌的不是歌手,而是一群外國友人。
  • 2020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活動年終要盤點了
    2020年11月28日,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多彩貴州文產集團聯合主辦的2020多彩貴州非遺周末聚活動將在貴陽市女子職業學校舉辦總結大會。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總結大會將分為節目展演、頒獎表彰、非遺活態技藝展示/體驗、非遺課堂四個板塊。
  • 樂清4名非遺傳承人上榜
    「銀獎」3名、「銅獎」5名、「優秀獎」25名、「優秀組織獎」10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薪傳獎20名。其中,樂清有4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上榜。 據了解,浙江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省工藝美術大師吳濤林的竹殼雕作品《群英薈萃》榮獲薪傳獎傳統工藝大展(竹木工藝)銅獎,溫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堯輝的黃楊木雕作品《春光無限》榮獲優秀獎。
  • 好看好玩好買,手造博覽會將「非遺扶貧」玩出新花樣
    刺繡、蠟染、手鍊……貴州布依族格紋布紡織技藝傳承人韋厚珍今年把許多合作社村民製作的非遺手工藝品帶到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上,精美而又質樸的工藝,讓路過的觀眾忍不住駐足觀看。去年,韋厚珍第一次參加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擔任蠟染體驗課的老師,也有一個展位,展示布依族的非遺手工藝品。
  • 抖音紅人:剪影非遺傳承人 7秒成像,立等可取
    在抖音上,就有這樣一位有20萬粉絲的剪影大師,他就是剪影非遺傳承人劉期培。  抖音上的短視頻裡,客人在面前一站定,劉期培就拿起剪刀邊看邊剪,幾秒鐘的時間,一副生動的剪影就完成了,線條流暢,形神兼備,細緻得連鬍鬚、睫毛都看得見。
  • 白眉拳、廣式燒臘,白雲區新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市白雲區再增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近日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白雲區推薦申報的劉智強(白眉拳技藝)、朱嶽爭(廣式燒味製作技藝)2名代表性傳承人榜上有名。
  • 線上教拳、創作抗疫主題作品……白雲非遺傳承人助力戰「疫」
    談及當前學習非遺拳種的意義,非遺洪拳市級傳承人馮亦慧、非遺白眉拳區級傳承人劉智強一致認為,這不僅是對文化的傳承,更是防控疫情的需要。疫情期間,他們堅持非遺教學「不斷檔」,通過錄製視頻進行線上教學的方式,讓網友們足出不戶便可鍛鍊身體,以強健的體魄面對疫情挑戰。
  • 山東非遺美食傳承人:世代鍋邊轉,餐飲講節約
    這幾天,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行,山東的非遺美食傳承人又一次在線上、線下亮出了絕活兒。世代在鍋邊轉的他們,對吃食有怎樣的感情?又有哪些與餐桌節約有關的故事?我們店裡貼著「文明餐桌行動」的牌子,客人無論剩下幾個水煎包,我們都勸導打包帶回去。   「巧媳婦」也巧在節省   講述人:張華(膠東花餑餑製作技藝傳承人)   我是張華,煙臺市膠東花餑餑製作技藝的市級非遺傳承人,1984年出生。
  • 湖州這12個人身懷絕技 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近日,浙江省文化廳公布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州民間文學1人,傳統音樂1人,傳統舞蹈2人,傳統技藝6人,民俗2人,共12名傳承人名列其中。
  • 個個身懷絕技 湖州12人成省級非遺傳承人 
    ,279名傳承人被確認為第五批浙江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州民間文學1人,傳統音樂1人,傳統舞蹈2人,傳統技藝6人,民俗2人,共12名傳承人名列其中。陳霸先的傳說 傳承人:蔣伯良中學教師蔣伯良,1994年調到長興縣一所中學任校長後,開始了解陳朝歷史,一接觸歷史,就被陳霸先的生平事跡震動了。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展覽結合「非遺+現代生活」的理念,圍繞「燈」元素展出各類文藝作品,將傳統非遺項目與市民生活融為一體,讓傳統燈彩重新煥發光彩。展覽展出了由非遺傳承人和新銳設計師親手製作或設計的一百多件燈彩作品,涵蓋大良魚燈、佛山彩燈等多種傳統燈彩。
  • 我和我的非遺 | 潘盛席:把踩鼓舞跳到首都去
    我和我的非遺 | 潘盛席:把踩鼓舞跳到首都去 2021-01-13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古典戲法傳承人肖桂森納新徒 非遺項目盼傳承
    天津北方網訊:8月1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戲法的代表性傳承人、天津雜技團戲法演員肖桂森,在魔術界與曲藝界眾多名家、前輩的見證下,為古典戲法再納新徒。  作為從事古典戲法表演逾40年的戲法名家肖桂森來說,從其師父—已故北派戲法大師王殿英手中接過衣缽後,將戲法儘可能推廣和傳承下去一直是他的心願,也是非遺項目的發展需要。此次拜師學藝的新徒陳梅來自黑龍江雜技團,作為經驗豐富的魔術師曾獲2004年澳門國際魔術大賽金獎。她也對古典戲法頗有興趣,在中國雜技理論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傅起鳳女士的引薦下,決定學習古典戲法。
  • 留下揚州美食DNA 淮揚菜非遺傳承人有了「美食檔案」
    姜濤攝通訊員彭偉記者姜濤「隨著揚州成為『世界美食之都』,我們檔案館加快了淮揚菜非遺傳承人『美食檔案』徵集工作。今天,徵集工作處與中國烹飪大師居長龍對接,將其製作的蟹粉獅子頭、雞包翅、揚州炒飯、趴燒整豬頭、宮燈照明珠五件淮揚菜代表作模型徵集進館。」昨天,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撫摸著嶄新的《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的北京扎燕風箏傳承人、86歲的費保齡老人讚不絕口。翻開書中自己關於扎燕風箏的口述,老人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這書裡的人我幾乎都認識,要沒有政府支持,任這些手藝自生自滅,早看不著這些絕活了。」  近日,北京市首部由區縣編輯的「非遺傳承人家譜」——《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譜系大典》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