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把天上的錦雞打折了腿?是白雲打折了腿!」這是貴州麻料銀匠村千年吹一笙的蘆笙曲意譯,也是雷公山一帶最具神秘色彩的苗家愛情故事女主人公水姑娘「仰歐桑」的敘事詩。
自4月份以來,當麻料銀匠村的8名非遺傳承人通過各種考核並順利得到北京世園會的入選資格後,他們為了給世園會帶去大山純淨的音樂、舞蹈、特產、美食、銀飾品,大家都非常的用心。
「用我們200%的真情和汗水,不忘鄉親的囑託,我們要把我們村最好的蘆笙、舞蹈、銀飾等展現給世園會的朋友們!」小組長陸瑛每天排練小會上的交代。
4月26日,麻料銀匠村的這8名蘆笙手、銀匠師、歌師在鄉親的歡送祝福下,乘著開往北京的高鐵,赴北京參加為期6個月的「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文化交流活動。
「世園會,我們來啦!我們將給您帶去我們心中最美的禮物!」離開村寨前,他們8人的興奮歡呼。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千年蘆笙三大曲!」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三大歌!」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三大舞!」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銀飾編絲技藝!」
「我的特別禮物——用舌尖上的中國,雷山魚醬製作酸湯魚!」
「我的特別禮物——銀球茶!」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刺繡技藝!」
「我的特別禮物——苗家銀飾三絕技藝!」
這是麻料銀匠村,8名非遺傳人將給世園會帶去的特別禮物。
麻料銀匠村位於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西北部,坐落在半山腰的陽坡上,幹欄式的純木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村寨四周是蒼翠的古樹和層層疊疊的梯田,群山環繞,林木蔥蘢。
麻料銀飾品加工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苗家人代代相傳,把日月星辰、花鳥蟲魚、飛禽走獸鍛造融入銀飾中,栩栩如生,在省內外頗有盛名。2006年,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初,麻料村被評為「中國銀飾之鄉」。
「苗族銀飾的圖案,多由龍鳳花鳥等動植物形象構成,頭上銀冠、銀花簇擁,樹葉、花草、魚蟲等綴制其中,反映了苗族人民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獨特生態觀。」村支書李玉昌認為,麻料優良的生態,不僅為這塊靈秀古樸的土地增添了神奇魅力,也為銀飾加工提供了自然素材。
2017年,麻料村成立了銀飾公司,統一加工訂單,抱團打造品牌,做大做強銀飾產業。全村入股近100萬元,年底按照入股的比例分紅,50%的純利作為公司發展資金,20%用於公司管理運營,剩下30%中的24%作為股東分紅、6%用於扶持貧困戶。
同時,村裡申請58萬元扶貧資金建起了銀飾博物館,成立了全國第一所銀匠免費培訓學校。20多名技藝精湛的老銀匠「進駐」博物館,手把手免費傳授遊客銀飾鍛造技藝。
目前,該村182戶887人,有90%的農戶從事銀飾產業。僅此一項,全村每年收入達3000多萬元,年收入上百萬元的有13家,50萬元以上的有21家。
「錦雞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銀飾。」每到盛大民族節日,麻料村的姑娘們就會穿著盛裝亮相,那叮噹作響、閃著銀光、製作精美的銀飾讓人眼花繚亂。
麻料村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而傳奇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雷公山上有一對長得天仙般姐妹,姐姐叫扁絲,妹妹叫仰絲。一天,姐妹倆來到麻料過吃新節,被麻料苗寨迷人的風景所吸引,流連於此久久不願離去。於是,姐妹倆就變成了兩棵香樟樹,分別聳立在蘆笙堂兩邊,遠久欣賞麻料美景。左邊的樹是姐姐扁絲,右邊的樹是妹妹仰絲,全村人都稱她們為守寨樹。
「我們親近自然、愛護自然,從自然中獲得了銀飾加工靈感和智慧。現在,銀飾加工已成為麻料致富的產業。」麻料村支書李玉昌說。
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麻料這個「小錘敲過一千年」的苗寨裡,銀飾加工已成為當地苗族群眾傳承民族文化和發家致富的本領。而滿眼的綠水青山,則使麻料苗寨更加富有靈氣。
撰文攝影: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梁聖 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