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謝帕德成為首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1962年,格倫成為首個環繞地球的美國人;1969年,阿姆斯特朗成為首個登陸月球的美國人。
1964年,貝佐斯出生,他並沒有見證謝帕德和格倫的成就,甚至當阿姆斯特朗登月時,他才5歲。他在1994年創辦了亞馬遜,後來使他成為世界首富。但是在2000年,亞馬遜還未有今天成就時,他就已經自費創建了藍色起源。
藍色起源是美國商業航天市場又一頂級玩家,擁有BE系列發動機,覆蓋液氧煤油、液氧液氫和液氧甲烷等各類推進劑。BE-4更是世界最強液氧甲烷發動機,還獲得了聯合發射同盟(ULA)的認可並將用在下一代主力火箭上。它是最早突破火箭一級回收復用的商業航天,而且使用液氧液氫推進劑難度更大。目前,它還拿到了NASA重返月球的合同,這是一個一直在積攢實力的頂級玩家,非常強勁。
藍色起源現役招牌火箭叫做新謝帕德,在研主力火箭叫做新格倫,下一代重型火箭叫做阿姆斯特朗,都是NASA著名太空人。
時至今日,貝佐斯依然每年自掏腰包,給藍色起源注資10億美元以上。去年沸沸揚揚的離婚案時,他與前妻有各種關於財產的分割,但涉及藍色起源股份時,前妻全部放棄。畢竟,好聚好散,航天是貝佐斯最大的夢想,還是把大玩具全部留給他吧。
於此同時,另一位航天超級明星馬斯克,也是如此。他原本是網際網路行業創業者,創辦了zip2、Paypal,賣掉之後創建了兩個公司,一個是特斯拉,一個是SpaceX。這兩個企業都讓他聲名鵲起,得名「矽谷鋼鐵俠」。
但是在2012年的一次採訪時,馬斯克展現了他在媒體上哭的唯一次。當時,SpaceX剛拿到對它發展至關重要的NASA貨運合同訂單,結果阿姆斯特朗(登月第一人)和塞爾南(登月最後一人)直接在新聞發布會上怒懟NASA,質疑為什麼給這麼不靠譜的企業,搞得馬斯克談及此事淚流滿面,非常傷心於這些偶像這麼看他,他一定會努力證明自己給他們看。
而實際上,馬斯克出生日期是1971年6月28日。阿姆斯特朗執行任務時,他還沒出生;塞爾南執行任務時,他1歲多。
這些例子不勝枚舉,畢格羅、拉裡佩奇、懷勒、奧茲曼夫婦,這些商業航天的明星大都如此。他們或許由於年齡並沒有親眼見證過NASA早期輝煌的成功,但是他們毫無疑問從小到大接受了深入身心的航天科普,以至於深埋心底,有能力時便會盡其可能追求夢想。
當然,他們的成功也帶動數百億計的社會資本、眾多各行各業精英和無數社會關注進入航天這個原本國家主導、甚至有些許封閉性質的行業。這些人的湧入,不僅促使了美國商業航天的巨大成功,甚至還改寫了整個人類航天的歷史。2020年5月31日,SpaceX實現載人航天技術,人類歷史上僅有蘇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舉國之力實現了這個技術,一家商業航天公司實現了巨大的突破。它的實力,早讓美國國營的NASA重新審視和調整與商業航天企業的關係。
航天科普的意義就是如此,它或許無法見到任何短期效果,但它總會在無數孩子心中種下夢想的種子。NASA深諳此道,自然也受益頗豐。
例如,一些著名的火星任務,旅居者號火星車、勇氣號火星車、機遇號火星車、好奇號火星車、毅力號火星車、機智號火星直升機,都是NASA在K12(義務教育)學生們舉辦作文大賽的徵名結果,每一次都是上百萬學生參與。國際空間站投入使用後,會24小時直播相關畫面,也幾乎每周都會有直播太空課堂,太空人與學生們天地互動。對於一些飛出地球的深空任務,集體籤名拿船票也是慣例。即將飛往火星的毅力號火星車上,它的內部矽晶片上,刻下了1093萬人的名字。
NASA的官網,還有很多專門給孩子們設計的電子書、音頻、視頻、漫畫和互動遊戲等。而且,NASA所有的產品都宣布放棄版權,允許包括商用在內的一切使用方式,這極大促進了科普產品的廣泛傳播,也讓NASA成為和可口可樂一樣眾人皆知的品牌,走入無數孩子們的內心。他們中會湧現出一大批未來的太空人、航天工程師和科學家。
谷歌創始人拉裡佩奇都感慨:「谷歌最大的人才競爭對手,不是微軟、蘋果、亞馬遜、臉書,而是NASA!」
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學習,做好航天科普,尤其是針對孩子的航天科普,對這個行業,也許就是埋下未來不可思議力量的種子。
六一兒童節了,每一個孩子都是帶著夢想的種子,是我們未來星辰大海路上必不可少的新鮮血液。祝你們節日快樂,也祝你們永遠保持對航天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