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生物科學】邁向器官庫的第一步:腎原基玻璃化保存

2021-02-23 eBiobank

生物樣本庫BSS小組


背景:隨著腎臟移植需求的增大,腎器官來源可以來自於死亡或在世的人類供體,但其可利用率還是很受限制。主要原因包括同種異體移植物排斥風險和免疫抑制治療毒性的風險,以及器官保存方案的限制。特別是器官保存方案的優劣與否,對於工作人員的工作流程、器官轉運、必要的實驗室測試等環節至關重要。然而,相對於簡單組織或器官的保存來講,複雜組織的冷凍保存面臨著一系列技術挑戰。

目的:我們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腎原基長期儲存方案,使其在移植入同基因非免疫抑制的宿主後,生長為新的成熟腎臟。

材料和方法:對來自16天齡胚胎的後腎進行顯微解剖,並根據最小臨界體積法,使用Cryotop作為載體以及VM3作為玻璃化溶液,實現後腎的玻璃化保存。在液氮(-196℃)儲存3個月後,將20例後腎復溫,並使用微創腹腔鏡手術將其移植到5個月大且免疫反應正常的紐西蘭兔腹膜後脂肪中。以相同的方式移植22例新鮮的腎。移植後21天,將宿主安樂死並且取出腎臟,進行形態學和組織學評價。

結果:在所有回收的腎移植外植體中,觀察到顯著生長和完全分化的成熟腎小球和腎小管。總體來講,經玻璃化保存後,有5例後腎(25.0%)成功生長;而在新鮮組中,有12例後腎(54.5%)成功生長。

結論:這些令人鼓舞的結果報告表明,後腎不僅在玻璃化保存後能保持活性,而且經同種異體移植後,腎還可血管化並分化成形態正常的腎小球。這些結果預示著,創建腎前體的長期保存生物庫,使得移植器官的來源不受限制,這是有可能的。該研究也為慢性腎衰竭患者的治療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編者按:本文將供體新鮮留取及冷凍保存的腎原基經移植後,對宿主腎中成熟腎小球和腎小管生長及分化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玻璃化冷凍保存組,後腎成功生長率為25.0%。而新鮮移植組,後腎成功生長率54.5%。該研究提示,將供體腎原基冷凍保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並為腎移植樣本庫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作者:Garcia-Dominguez X, et al.【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Valencia, Spain】

編譯:吳曼麗【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校審:胥義【上海理工大學】

 

原文:【16075】

FIRST STEPS TOWARDS ORGANBANKS: VITRIFICATION OF RENAL PRIMORDIAL. Cryo Letters, 2016, 37(1):4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964025

*如需要原文,請與公眾號小助手「AvantechBioscience」聯繫

相關焦點

  • 器官冷凍長期保存或成現實
    原標題:器官冷凍長期保存或成現實   科技日報北京3月19日電 (記者姜靖)「我們研發了一種給冷凍組織快速加溫的獨特技術,它不會損害組織細胞的活性。」明尼蘇達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和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碧紹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無疑克服了移植醫學中的一個重大障礙,或使器官冷凍保存成為現實。   碧紹夫說,因無法在冰上保存超過4個小時,每年有超過60%的心臟和肺臟捐助器官被丟棄。
  • 探秘玻璃化冷凍技術
    提起組織器官,乃至人體的低溫保存,很多不明就裡的人認為該過程就是直接將組織樣本放進低溫容器,其容易程度就像是將超市買回來的肉丟進冰箱那麼簡單。可事實遠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將水果蔬菜放到冰箱,結冰位置會變質變壞。這是因為,水結冰刺破了細胞以及其內容物造成的。而人體內70-80%是水分,如果直接冷凍,同樣會形成冰晶,便失去了保存的意義。
  • 中國人體冷凍背後的豪賭:操刀方曾接手臍血庫,經營地產
    澎湃新聞梳理發現,作為本次人體冷凍手術操刀方之一的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下稱「銀豐研究院」),實際上頗為「年輕」。銀豐研究院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銀豐生物」)於2015年出資成立,號稱國內首家由企業發起成立,以低溫保護劑、低溫醫療器械和設備研發、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低溫保存與復甦技術開發,以及人體冷凍低溫保存的專業研究機構。
  • 什麼是玻璃化冷凍保存?
    生物體的低溫凍存一直是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 不要用這樣的手段炒作人體低溫保存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被保存的展文蓮女士棲身於一個巨大的液氮保存罐,已在零下196℃的低溫環境下保存了整整一年時間。實際上,人體低溫保存並非沒有意義,最大的意義,就是將對「冷凍復活」之類概念的炒作,轉變為對低溫保存遺體的理性探索和認知。這包括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探索器官移植的深度和廣度,為燒傷燙傷治療提供依據,以及為社會和人文學科開拓範圍,例如倫理規範和立法等。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1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只有不斷探索,才能實現科學的進步。」對於外界的各種不同聲音,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春生坦言,人體低溫保存僅僅是一項研究計劃,目前無法保證低溫保存的人體未來一定能夠復活,但這是生命科學的勇敢探索,也是低溫生物醫學領域的終極夢想。為實現這一夢想勇於開展科學嘗試,是實現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
  • 走近新冠病毒樣本庫 海爾生物超低溫技術讓病毒「沉睡」
    在這裡,每天都要接待很多疑似患者,從他們身上提取血液、血清、尿液、唾液、糞便,分離出DNA、RNA等生物樣本,以便進行分析、確診和研究。由於數量眾多,金銀潭醫院建立了專門的生物樣本庫,用於保存研究生物樣本。在「病毒四伏」的樣本庫不能出一絲差錯,如何才能科學儲存、智能取樣、安全檢測?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對話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中的美國操作者:不保證能「復活」
    阿倫•德雷克兩年後,2017年5月,德雷克成為中國本土第一例人體全身低溫保存手術的主要參與者,將因肺癌被臨床宣布死亡的山東濟南市民展文蓮,安放在濟南高新區一座實驗室的液氮罐裡。這是德雷克自2016年全職加入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來,實施的第一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此之前,德雷克參與過70餘例。
  •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正式啟動
    志願者展女士家屬,山東省知名醫療機構、醫學院校專家,法律學者,人體低溫保存支持者,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核心成員和部分媒體記者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已滿一年銀豐研究院大廳中播放著展女士最喜歡的音樂——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她的丈夫桂軍民先生將一束黃色玫瑰花放在展女士的巨幅照片前,飽含深情地凝視著她的照片。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日耗液氮約40升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生物銀行:生物樣本庫的2.0升級版
    生物銀行是傳統生物樣本庫的2.0升級版   生物樣本庫是由各醫療機構、研究機構成立,標準化收集、處理、儲存和應用健康和疾病生物體的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和器官等樣本,並按嚴格技術標準採集、運輸、存儲、管理和使用的組織。
  • 組織玻璃化凍存技術:優勢與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
    文題釋義:玻璃化冷凍保存:是利用這些高濃度的低溫保護劑組合成玻璃化凍存液,通過與水分子發生強烈的水合作用,增加溶液黏性,降低冰晶形成速度,從而使細胞在快速降溫或復溫過程中得以保護。玻璃化:對於非晶高分子,當高分子通過降溫從高彈態轉變為玻璃態,或者通過升溫從玻璃態轉變為高彈態的過程稱之為玻璃化轉變,發生玻璃化轉變的溫度叫玻璃化轉變溫度。對於結晶高分子,玻璃化轉變是指其非晶部分所發生的由高彈態向玻璃態(或者玻璃態向高彈態)的轉變。因此,玻璃化轉變是高分子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 低溫冷凍保存生命技術重大突破
    總的來說,沒有多少動物在低溫冷凍後還能重新復活,在哺乳動物身上更是從未成功過。然而,科學家的問題是,如果人類真能從冷凍中復活,在經歷了冷凍過程之後,個人的記憶和性格還能保持原樣嗎?如果不使用特定的防凍化學物質,冷凍過程會對細胞造成傷害,但具體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人們目前還不太清楚。
  • 國內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倫理上有爭議,法律和醫療規範是空白
    紅星新聞8月13日消息,2017年5月10日晚,山東濟南,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桂軍民和剛剛做完人體低溫保存手術的妻子展文蓮進行最後的告別。隨後,展文蓮的身體被轉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長期保存。兩天前,展文蓮因肺癌去世。
  • 【盤點】生物樣本庫發展現狀如何?
    生物樣本庫稱為生物銀行(Biobank),主要是指標準化收集、處理、儲存和應用健康和疾病生物體的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和器官等樣本(包括人體器官組織、全血、血漿等)及與這些生物樣本相關的臨床、病理、治療、隨訪、知情同意等資料及其質量控制、信息管理與應用系統。
  • 行業大牛眼中的生物樣本庫
    在談及生物樣本庫的信息化問題時,樣本庫信息化管理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王偉業教授這樣告訴生物谷記者。生物樣本庫與傳統生物資源保存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樣本的信息化問題。"樣本自身沒有什麼價值,真正的價值在於其特有的信息,也就是說,生物樣本是唯一的生物實體,它既有豐富的臨床信息,又有詳細的實驗室信息,這是其他實體無法做到的。"
  • 全自動生物樣本庫落戶上海長徵醫院
    長徵原能生物樣本庫 人民網上海12月6日電 (王文娟)臨床醫學研究,通過採集人類生物樣本進行關聯分析然而,傳統生物樣本庫不僅在管理上容易失誤,而且存在樣本數據不完整、質量不達標等現象,如何有效完好地保存樣本信息和數據,對於臨床研究人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6日,由上海長徵醫院與原能細胞科技集團共同合作籌建的百萬級全自動生物樣本庫在上海長徵醫院落戶。
  • 末日種子庫——生物的「諾亞方舟」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0年的報告,目前全世界有1,750座種質庫,保存著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共計740多萬份(含復份),其中種子約佔90%。而中國最大的作物種子庫——國家作物種質庫則坐落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現長期保存150 餘種作物,725種、36 萬份種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