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樣本庫BSS小組
背景:隨著腎臟移植需求的增大,腎器官來源可以來自於死亡或在世的人類供體,但其可利用率還是很受限制。主要原因包括同種異體移植物排斥風險和免疫抑制治療毒性的風險,以及器官保存方案的限制。特別是器官保存方案的優劣與否,對於工作人員的工作流程、器官轉運、必要的實驗室測試等環節至關重要。然而,相對於簡單組織或器官的保存來講,複雜組織的冷凍保存面臨著一系列技術挑戰。
目的:我們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腎原基長期儲存方案,使其在移植入同基因非免疫抑制的宿主後,生長為新的成熟腎臟。
材料和方法:對來自16天齡胚胎的後腎進行顯微解剖,並根據最小臨界體積法,使用Cryotop作為載體以及VM3作為玻璃化溶液,實現後腎的玻璃化保存。在液氮(-196℃)儲存3個月後,將20例後腎復溫,並使用微創腹腔鏡手術將其移植到5個月大且免疫反應正常的紐西蘭兔腹膜後脂肪中。以相同的方式移植22例新鮮的腎。移植後21天,將宿主安樂死並且取出腎臟,進行形態學和組織學評價。
結果:在所有回收的腎移植外植體中,觀察到顯著生長和完全分化的成熟腎小球和腎小管。總體來講,經玻璃化保存後,有5例後腎(25.0%)成功生長;而在新鮮組中,有12例後腎(54.5%)成功生長。
結論:這些令人鼓舞的結果報告表明,後腎不僅在玻璃化保存後能保持活性,而且經同種異體移植後,腎還可血管化並分化成形態正常的腎小球。這些結果預示著,創建腎前體的長期保存生物庫,使得移植器官的來源不受限制,這是有可能的。該研究也為慢性腎衰竭患者的治療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編者按:本文將供體新鮮留取及冷凍保存的腎原基經移植後,對宿主腎中成熟腎小球和腎小管生長及分化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玻璃化冷凍保存組,後腎成功生長率為25.0%。而新鮮移植組,後腎成功生長率54.5%。該研究提示,將供體腎原基冷凍保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並為腎移植樣本庫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作者:Garcia-Dominguez X, et al.【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Valencia, Spain】
編譯:吳曼麗【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校審:胥義【上海理工大學】
原文:【16075】
FIRST STEPS TOWARDS ORGANBANKS: VITRIFICATION OF RENAL PRIMORDIAL. Cryo Letters, 2016, 37(1):4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964025
*如需要原文,請與公眾號小助手「AvantechBioscience」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