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分析揭示在帕金森病診斷前10年就可能出現自身免疫的跡象

2020-11-30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2017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第一個直接證據,證明自身免疫可能在帕金森病的發病過程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同樣的團隊一直在努力填補這條生理事件的時間軸,並發現了免疫系統如何促進疾病發展的進一步證據,可能為早期幹預打開了新的機會之窗。

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在保護我們免受病毒、細菌和癌細胞等外來入侵者的侵襲方面做得很好。然而,有時候它把我們自己的細胞「誤認為」是有害的細胞,並對健康的器官和組織發起攻擊。這是一種自身免疫反應,可以引起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自身免疫如何在帕金森病中發揮作用。2014年,他們發表了一項研究,首次描述了多巴胺神經元是如何容易受到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的。多巴胺神經元的死亡或受損是帕金森病發病的核心,導致與該病相關的運動症狀和認知能力下降。

2017年的研究表明,一種被稱為α-synuclein的受損蛋白質是如何觸發這一過程的,它是某些類型的T細胞的靶點,而T細胞是人體免疫反應的核心。在帕金森病患者中,這些蛋白質會在產生多巴胺的腦細胞上聚集成團,這導致一些T細胞誤認為「誤認為」是一種威脅,並著手攻擊和殺死它們。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與拉霍亞過敏及免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合作,對這一過程進行了追根溯源。該團隊從一大群帕金森病患者中收集了血液樣本,並將他們的T細胞與健康受試者的對照組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對α-synuclein有反應的T細胞類型在患者剛被診斷為帕金森病時最為豐富,然後隨著疾病的進展開始消失,10年後很少有人表現出任何反應。

其中一位帕金森病患者的血液樣本可以追溯到他們被確診為該病之前很久。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的分析顯示,在診斷前10年,T細胞對α-synuclein有強烈的反應,隨著疾病的進展,細胞的活性再次消失。"這告訴我們,檢測T細胞反應可能有助於診斷高危人群或疾病發展的早期階段,當時許多症狀還沒有被檢測到,"研究作者Alessandro Sette說。"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想像在早期幹擾T細胞反應的情況下,可以防止疾病的表現或進展的情景。"

科學家們指出,現有的療法可以節制這些類型的T細胞反應所產生的炎症,是幹預這一過程的潛在工具。該研究結果還指出,監測高危患者體內的T細胞,以發現疾病的早期跡象並採取行動的可能性。該團隊希望在更長時間內研究更多的帕金森病患者,以了解T細胞反應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是,T細胞在疾病過程中會發生變化,從更多的攻擊性細胞開始,轉向可能抑制免疫反應的攻擊性較弱的細胞,大約10年後,完全消失,"研究作者David Sulzer教授說。"這種帕金森病中的免疫反應就像那些在季節性流感期間發生的免疫反應一樣,只是變化發生在10年,而不是一周。"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相關焦點

  • 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以繼發TMA,如乾燥症候群、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硬皮病腎危象、血管炎和成人still病等,部分學者稱之為「類TMA症候群」或「繼發性TMA」。由於發病機制不明,臨床信息和治療結果主要來自於病案報導和回顧性病例分析,現就「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TMA」的發病情況和診治進展作一介紹。
  • Brain:MRI的發展讓早期診斷帕金森病成為可能
    作為神經科常用的影像學檢查,MRI具有其獨特優勢,而隨著技術的發展,使用影像學手段診斷帕金森病前驅期也逐漸成為了可能。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在帕金森病前驅期,雖然患者已出現症狀或體徵,但尚未進展到足以診斷臨床帕金森症候群的時間,這種情況可以通過檢測運動和非運動體徵的情況來診斷。最近帕金森病前驅期的診斷標準已公布,不同於其他疾病,前驅帕金森病診斷主要依靠臨床檢查。目前只有PET / SPECT掃描和黑質(SNpc)超聲具有一些預測價值的前瞻性證據。
  • 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2016版)
    近10年來,國內外對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技術等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認識。為了更好地規範我國臨床醫師對帕金森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我們在英國UK腦庫帕金森病臨床診斷標準的基礎上,參考了國際運動障礙學會(MDS)2015年推出的帕金森病臨床診斷新標準,結合我國的實際,對我國2006年版的帕金森病診斷標準進行了更新。
  • 世界帕金森病日|距離治癒帕金森病 我們還有多遠
    由於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可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並且在損傷組織內進行神經再生與修復,或許這一方法有望真正治癒帕金森病。糞菌移植還需更多試驗生活中,便秘是一個令許多人都頭疼的常見問題,不少帕金森病患者都出現過便秘的症狀。
  • 騰訊AI可以幫助醫生診斷帕金森病了
    前幾天,我們推出了一個可以幫助醫生診斷帕金森病的AI輔助診斷技術。原本需要30分鐘甚至更久的帕金森病診斷過程,在這個AI技術的幫助下提速,只需要3分鐘就能完成。美國的拳王阿里就是一位帕金森病患者。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式上,他緩慢地舉起火炬,全世界的觀眾在那一刻見證了他的堅強,也得以認識這種疾病的病症。
  • 帕金森病臨床研究熱點
    首先描述至今已近200年,上個世紀60年代左旋多巴(L-dopa)應用於PD的治療後,一直是治療帕金森病的「金標準」,但臨床過程中發現,經過3-5年左右「蜜月期」後,50-75%的患者就會出現異動和症狀波動等運動併發症。
  • 近期帕金森疾病研究的最新成果
    Movement Disorder:帕金森症患者體內免疫系統發生紊亂DOI: 10.1002/mds.27815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帕金森氏病患者血液中免疫細胞的行為與正常患者體內的細胞存在明顯差異。此外,作者提出可以通過藥物調節免疫系統,從而達到抑制大腦的退化的目的。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2020年2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ATP13A2基因缺陷通過破壞多胺的細胞運輸導致細胞死亡。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近年來,神經科學家一直在爭論朊病毒樣活性是否會損害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經過詳盡分析後,日本研究人員報導沒有證據表明錯誤摺疊的可傳播的蛋白持續存在於帕金森病中。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黑質(Substantia nigra)區域中,對α-突觸核蛋白的免疫組化分析顯示對神經內路易氏體的陽性染色(棕色),圖片來自Wikipedia。所有蛋白都摺疊成決定功能的複雜結構。
  • 外媒分析:新冠會否引發帕金森病大流行?
    外媒稱,爭議焦點再次集中在新冠肺炎可能引發的後果上。這次,科學界將目光投向帕金森病,科學家想知道新冠肺炎是否與這種疾病有關。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29日報導,英國《柳葉刀》周刊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 身體出現這些預警信號,須注意帕金森病來襲……
    因平衡與姿勢調節障礙患者頭前屈、前傾,軀幹前曲、屈膝、屈肘,雙手置於軀幹前,手指彎曲,構成本病特有的姿態。對於帕金森的診斷,由於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性,不同的患者其臨床症狀表現各異,因此醫生主要是根據患者出現的具體臨床症狀,結合其針對性的相關檢查,並進行鑑別,才能對患者做出最後的診斷。
  • Nat Rev Neurol熱點綜述:免疫治療+帕金森病=?
    現多種證據表明,免疫系統功能異常在帕金森病(PD)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涉及超過31萬名患有33種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中包括多發性硬化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惡性貧血、橋本病、風溼性多肌痛和Graves病,與PD風險增加有關。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發生PD的風險增加33%。多項研究表明,PD患者血清和腦脊液中存在針對α-突觸核蛋白的自身抗體。
  • 白天昏沉沉,晚上睡不著,可能是帕金森病前驅症狀
    本文提要:老年人晝夜節律紊亂,或許是帕金森病的前驅症狀要診斷短暫性全面性遺忘症,MRI最好第二天做帕金森病對心臟也有損害駐大腦前線特工我發現:老年人晝夜節律紊亂,或許是帕金森病的前驅症狀晝夜節律紊亂在老年人之中非常常見
  • 與「磁」牽手,共探帕金森病的蛛絲馬跡
    PD 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症狀與體徵,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及預警系統,採用敏感技術檢測生物標誌物進行早期診斷已成為該領域研究熱點。北京神磁創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長期致力於 PD 病血漿標誌物檢測技術的研發、推廣與應用。為推進 PD 的早期診斷與精準醫療,神磁創科與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湘雅)聯合開展了應用免疫磁減量技術(IMR)檢測 PD 病血漿生物標誌物多中心臨床研究工作。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帕金森病發病率形勢在我國日益嚴峻,隨著帕金森病病人起病隱蔽且逐漸年輕化,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帕金森病的發病機制,提高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率一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腦-腸軸的神經通路主要包含以下3個層次:第1層是腸神經軸對腦的調控;第2層是消化道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對於椎前神經節的調控;第3層是中樞神經系統。腦和脊髓接受各種內外環境改變的傳入信息,經分析整合之後再由自主神經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傳至消化道神經細胞或直接作用於胃腸道的效應細胞。迷走神經是走行最長、分布範圍最廣的腦神經,是腦-腸軸的重要神經組成。
  • 科學家揭示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郭穎)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為開發帕金森病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參考。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又稱腦起搏器,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可以直接調控大腦不同的功能網絡,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
  • 睡眠障礙可能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
    研究表明,出現這種症狀的人,80%會發展成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症和路易氏體痴呆。解剖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的病人屍體發現,其大腦深處有簇狀蛋白質,也稱為α突觸核蛋白聚集,堆積在大腦調節快速眼動睡眠的區域。即便不是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也會遭受各種各樣的睡眠問題,包括失眠,睡眠中斷和日間過度嗜睡。
  • 帕金森病非運動症狀易被忽略 需加強早期識別
    某些非運動症狀組合有助於協助判斷帕金森病發生的風險《中華神經科雜誌》刊文指出,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帕金森病的部分非運動症狀常在帕金森病典型運動症狀之前出現,有報導76.2%的帕金森病患者在運動症狀出現前至少存在1項非運動症狀。非運動症狀早期出現可能發生在帕金森病前驅期(prodromal),即Braak1期和2期。
  • 帕金森病在發病前三四年就有蛛絲馬跡可尋
    本報訊(記者伍仞 通訊員魏星)帕金森病主要發生在50歲以上人群中,以震顫、肌肉強直、姿勢異常、行動遲緩四大運動症狀為主徵,近年醫學界還發現,患者在這些運動症狀出現前的三四年,可能早已出現一些非運動症狀,加以追蹤觀察,有機會早期發現帕金森病。
  • 出現帕金森症狀就是帕金森病?並不是,很多疾病都會導致該症狀
    而實際上跟人們普通的認知不同,很多後天性因素也有可能會導致帕金森綜合症的產生,雖然帕金森症候群跟帕金森病的臨床表現及其相似,但是兩者的治療有本質性區別。同時很多患者都可能有階段性的進展,該病發展有一個階段性的過程會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出現,而且跟帕金森病患者不一樣的是,該病的患者多半會呈現為不典型的帕金森症狀,並且多為下肢運動障礙,表現為「磁性足反應」,起步困難,僵直性肌張力增高,多無靜止性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