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清幽雅靜的大旗頭村,時光似乎倒流一般。200多幢形制一致的清代鑊耳形封火山牆的青磚大瓦房,整齊地排成數列,氣勢壯觀。村中小巷縱橫,仿若棋盤。隨便走進一座院落,除了有些凌亂以外,房子的結構都一點沒有改變……
大旗頭村距佛山市區43千米,距廣州市約50千米,近臨105國道、廣(州)三(水)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古村叫鄭村,是清光緒兵部尚書銜、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1834-1896)及家族的故宅。因鄭紹忠頗得慈禧太后器重,1894年當其60大壽時,慈禧降旨而建,他讓本村所有鄭姓人免費居住。不過,現在村子裡已經沒人住了,村民都搬進附近新起的宅子了。
走在清幽雅靜的大旗頭村,時光似乎倒流一般。200多幢形制一致的清代鑊耳形封火山牆的青磚大瓦房,整齊地排成數列,氣勢壯觀。村中小巷縱橫,仿若棋盤。
大旗頭村佔地約52000平方米,古建築面積約14000平方米。村內民居、祠堂(裕禮鄭公祠、鄭氏宗祠)、家廟(振威將軍家廟)、第府(尚書第、建威第)、曬場、廣場、池塘兼備,布局協調,風格統一;石刻木雕、磚雕、壁畫雖然年代久遠,但保存下來的部分,其面貌和工藝水平都令人嘆為觀止。
古村落為梳式布局,前面開闊,背面封閉。這種布局在很多方面都被體現了出來,比如全村後高前低,每家院子的地面也都是斜的,這些均是為了利於排水,每排房屋之間是窄窄的青石板街,街邊的石板每隔數米鑿空成銅錢的形狀,其下有暗渠,可以將每家每戶排出的汙水順著地勢一直送到村前的水塘再排往河道。石板街的一端是堵死的,另一端修有門樓,遇到匪患,門樓上的鐵閘一落,整個村就變成了防守堅固的大院。
村中住宅的結構布局基本相同,都是三間兩廊式樣的鑊耳屋,只是規模大小不同。天井兩側是行廊及廚房,正房間,中間廳堂由一個木屏風分隔為廳堂和臥房,臥房上為閣樓,放置雜物,木屏風前有簡易神龕,供祭祖先。山牆立面開窗少且小,山牆頂為鑊耳式封火山牆,鑊耳牆的功能主要是防火,是作為封火牆使用的。鑊耳牆又稱鰲魚牆,有「獨佔鱉頭」的含義,牆頭中央高兩邊低,兩邊的雙耳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所以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隨著時代變遷些顯族大戶和商人地主也逐漸採用這種建築。
據說鄭紹忠這位行伍出身的提督因為沒有文化在工作中吃了不少苦頭,因此在大旗頭村的整體建築布局中處處設下了對文化的渴求,寄託著鄭紹忠對子子孫孫都能成為文化人的殷切希望村頭兩棵歷經百年的老榕樹,枝繁葉茂;高三層的文塔像一支倒立的筆,矗立在池塘邊;塔下有兩方石,大者高三尺許,如硯小者方塊狀,如印,大水塘旁的大曬場如紙,組成了「文房四寶」齊全的人文景觀,為希望後代「讀書做官」之意。
按照粵地的民間習俗,古村當中先祖所建的祠堂、書墊和家廟等建築物,作為聚落的空間靈魂和精神核心除非萬不得已是決不會被拆除的。為了保留住對於家族和源脈的部分記憶、維繫族群的凝聚力,居住於古村或者遷居到古村周圍居住的本村人通常會依時對祠堂、家廟等進行灑掃、整理,每遇重要的傳統年節便會將留住的和外出的村民聚攏來,按照祖制舉行祭拜活動以及團聚儀式,並擺設家族聚集一堂的圍宴。同時,外出的本族子弟也多會返鄉拜山,或者給家鄉寄一些錢請留住的族人代祭…
大旗頭村是建築學、民俗學、歷史學等各個學科研究我國古代農業聚落文化和廣東文化地理的實例,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