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諡屬於諡法中比較特殊的現象,在古代根據皇家的需要,不同的皇帝會頒發不同程度的諡號,來進行維護皇權君主的地位。諡號是古人對逝者的特殊稱謂,初時僅作諱名,後來則衍生出「別尊卑、彰善惡」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
經過長期的發展,到了西周中後期,諡法誕生了,之後歷代都在延續,而這個立法在清朝實行的非常尤為嚴峻,並成為了清朝歷代統治者治理民風和道德禮法的重要手段。
諡法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幾經沉浮,多少古代帝王經過在上一朝代和君主的諡法上進行革新,但是諡法基本上有自己一套完整的體系。到了清朝時期,一代代君主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不得不推出不同於以往的諡法,也就是現在說的清代「特諡」。
清代康熙的自畫像
特諡分為三種類別
1、給級別的官員予以特諡
特諡根據諡法的設定的方面不同,又分為三種,開始是給不夠級別的官員予以特諡,清朝諡法從康熙時的二品官員以下不設諡號;到雍正時期改為一品以下官員不設諡號;到乾隆時期降改為二品官員以下不設諡號,反映了當時清朝的政局和名聲安定與否。
康熙時期正是國家勵精圖治改革,使清代走向繁榮,康熙一般會用特諡來激勵愛國忠君之士,後人爭相效仿前人。到了雍正時期,雍正非常喜歡獨攬大權,同時非常的勤政,把康熙遺留下來的江山自己加以鞏固,從而也提高了諡號的等級制度。
雍正皇帝的日常
到了乾隆時期,清代各方勢力均有侵犯,乾隆就從雍正時期的一品以下官員不設諡號,改為二品官員以下不設諡號,這是清朝鼎盛時期的末端,之後清代戰事頻發,內憂外患,特諡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例如嘉慶年間名臣勵杜訥卒於康熙四十二年,按前述康熙三十八年頒布的規定,其生前最高任職雖為刑部侍郎(從二品),仍不在應諡之列,但康熙帝特旨諡為「文恪」.
另一位康熙朝臣陸隴其,生前最高任職僅為監察御史(從五品),乾隆元年特旨追諡為「清獻」,嘉慶十八年 ( 1813年 ) ,因鎮壓李文成、林清起義 ,九品巡檢劉斌得諡,七品知縣承順 ,因鎮壓西北各族人民起義而死,二人均以微末小臣 ,因特殊功績而得諡,其以各種原因得特諡者亦復不少 ,「二品以下無諡 , 其有予諡者 ,系奉特旨,或效職勤勞 ,或沒身行陣 ,或以文學 ,或以武功 ,均得邀逾格茂典。」
如懿傳裡的乾隆皇帝弘曆
2、不按諡法常規賜諡
第二種是由皇帝特旨,不按諡法常規賜諡,正常諡號的頒布是由禮部或宗人府提請應否予諡,皇帝同意後,再由內閣擬諡,並備選諡字,皇帝最終裁定從內閣選出的諡字,朝廷下諡詔,正式賜諡,這是一個正常的流程,然而經常有很多將領和大臣都不是由以上四道程序所賜予的諡號,而是超出常規的諡法流程,由皇帝直接頒發的,
這樣的事情在清朝非常的多,可以看出清朝歷代皇帝用不按常法的賜諡視為籠絡人心的一個法寶,特別是文正一詞,在明代以來就被用在功高蓋世的大臣身上,而且文正更是文官諡號的最高級別,很多和文人百年之後都想得到這個諡號,而且得到這個諡號,在當世的功績和學識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也代表了你是世人尊敬的好官,留名青史,到了清代更是皇帝才可以直接賜予的諡號,
這樣的諡號在清代並不多,在清代也就那麼幾位,其中就有著名的曾國藩還有大學士朱珪,曾國藩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就拿大家不太知道的大學時朱珪為例,嘉慶十一年(1806),朱珪卒,清帝降旨:「朱珪立朝五十餘年……猶憶伊官翰林時,皇考特簡為朕師傅……揆諸諡法,實足以當『正』字而無愧,無庸俟內閣擬請,著即賜諡文正。
清代大學士朱珪
還有內閣大學士劉統勳,一生清廉,最高達到宰相之職,幾十年的從政生涯中,對自己非常自律,而且有方,最重要的是敢於直諫,在後世它的事跡也常常被人傳誦,最重要的一次就是他彈劾寵臣張延玉,也是治世能臣,
並且自己又像大禹一樣,擁有治理大水的能力,是治水能臣,後因操勞過度而去世;還有同治帝師李鴻藻,清代清流派的代表,一生為官非常清廉,在清末外交上,李鴻藻和李鴻章持反對意見,是堅決的主戰派,在李鴻章籤訂不平等條約後,還上表持反對意見。
3、不按常規定諡字
第三種就是在古代擬諡和定諡的時候,諡字都有某種含義的,在這個時候皇帝和大部分時候都遵循慣例,但是有些時候,皇帝為了稱頌某個人生前的偉績,常常想出一個特別的諡字,完全不遵循常規的諡法,例如諡法中說道,非大學士和翰林授學者,不得賜「文」字,但是非大學士和翰林授學者,也有部分為官的人被賜為文字,在清代官吏均為二字諡,其中又屬文正為第一,
到這我們還要說一下曾國藩,在清代賜文字的八個人中,曾國藩相對於其他七個人身份是最低的,其中除了曾國藩之外,其他人都有太子師或帝王師的身份,只有曾國藩是因為挽大清之將傾,戰功卓著被諡文正,當然,這也是大清唯一一例,曾國藩的家書大家可能都看過,他是清代後期的著名的挽清大將,被諡文正也是實至名歸。
晚清力戰派曾國藩
被賜為文襄諡號的張之洞,是中興四大名臣,除了是四大名臣之外,還派出了三千名弟子出國留學,還有時期最大的鋼鐵廠就是張之洞辦的,為後期的洋務運動起到了很大的幫助,被賜文襄還是實至名歸的,除了非翰林和大學士賜為文字的,還有一種是翰林和大學士不賜文字的,
乾隆時期的參贊大臣鄂容安在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中捐軀,因其出身翰林,閣臣遂進「文剛」「文烈」二諡,乾隆把文字去掉了,用剛烈賜之,並說出「蓋夙知其忠義果毅,不欲復以常例拘之」。
清代特諡的政治意義
1、知識分子對文字諡號的渴望
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的中央集權也達到了頂峰,為了鞏固政權,清代特諡也被應用到極致,然而很多時候,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長期被儒家思想薰陶,對報效國家,為國捐軀被視為一個光宗耀祖的事情,每一個古代知識分子對文字諡號更是一種奢望,對於一些生前對國家有卓越貢獻的,清代皇帝才會破格對大臣們賜以文字,
用此來激發後人來模仿前人,繼續為國家衷心,對皇帝衷心,這也得益於諡號的規章制度,和一些流程,才使得諡號成為了一種嚴肅和光榮的事情,才會有更多的知識分子想得到文字諡號,特諡出現在清代不同的時期,有些時候國家政局穩定,就不會出現特諡,然而有些時候戰事緊張,如果遵循諡法,無疑會打消大臣們的積極性,不利於激發他們忠君報國和恪盡職守的積極性,
一代名將張之洞
特諡的出現正好打破了這個規矩,諡號雖為殊榮,但是很多人想要擁有的,特諡的出現讓人們知道,這個殊榮自己還是會得到的,而且『逾格茂典』的特諡,在很多時候更能增強激勵效果,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2、統治者深知籠絡人心的作用
在清代也可以看出,一些大將和官員得到了特諡,也說明統治者用特諡這一手段籠絡人心的成效可見一斑,而且古代清朝諡號有五個字必須由皇帝賜予,屬於特賜,有「文」「正」「忠」「成」「襄」。如果一位大臣在去世後,諡號中帶有「文」加後面四字中的任何一個字,都證明他生前對大清功不可沒,甚得皇帝的器重,而且歷朝歷代獲得特諡的人有多有少,基本上是沿著清代政局穩定與否有關。
3、諡法的門檻高低取決於政局的穩定與否
從康熙帝開始,給諡的門檻逐漸升高,清朝也由三番之亂走向鼎盛時期,同時對諡號的把控也比較嚴格,這也不難看出當時的政局穩定,雖然雍正時期,把諡號的級別從二品升為一品以上,雍正也是個非常勤政的皇帝,但也是個善於用人的皇帝,雖然當時戰事頻發,但是雍正時期都處理的很妥當,都大勝而歸,
晚清社會動蕩和百姓的生活
到了嘉慶帝那就不一樣了,嘉慶十八年,滑縣知縣強克捷被天理教眾殺害,其長媳徐氏亦在亂中殉難。嘉慶帝特旨分諡「剛烈」「節烈」,到了道光年間更是為地方小縣令給諡號,而且越到清朝後期,時局動蕩,政局不穩,多地農民起義,而且內憂外患,特諡的次數頻繁不少。
總結
對於清代的特諡變化,可以看出特諡可以為當時的政局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在動蕩的時局可以起到籠絡人心的作用,而且它也是清代中央集權的產物,將特諡牢牢把握在皇帝手中,是對皇權和封建正統的一種肯定,起到授賜予天,在清代前中後期的發展中就可以看出來, 時局動蕩也起到振奮人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清朝文獻通考》
2.《清史稿》
3.《清代民族關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