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莫言的作品迎合了西方人的胃口,才獲得諾貝爾獎,真是這樣嗎?
莫言的作品是「單元」的,一味地記敘中國社會與人的「假惡醜」。任何社會與人都是「多元」的。可莫言卻偏執地「單元」描繪,絕少反映社會與人的「多元」與複合性。
在《檀香刑》,莫言開卷中寫到「中國沒有發明創造,只有酷刑,讓人藝術地痛苦死去……」在莫言心目中:「藝術」與」死亡」聯繫在一起,沒有「發明創造」與「酷刑」相關。這些論調正好符合西方某些勢力的需要,同時也為他們抹黑中國提供了「鄉土人士」的「第一直言」。
莫言還有一篇小說叫《水晶紅蘿蔔》,整篇充滿了黑暗與惡,整個社會都是醜陋的、黑暗的。特權霸道生產隊長、惡毒胖女人後娘、冷血無情奸詐狡猾的村民、一個瘦得像閃電,走路都困難的小男孩做主角,可憐無比。唯一一個稍微有點憐憫之心的女人,還跟工地上的男人在涵洞裡糾纏,最後因為兩個男人爭風吃醋,被其中一人失誤扔石塊打瞎了眼睛。
整篇小說,看不到一點希望,仿佛在他看來,那個年代的農村就是人間地獄。
西方輿論美其曰:文學就應該以揭露醜惡進而推動社會為己任!
世界性的獎項,基本上都是由老牌及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所操控,有話語權者,只是少數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歐美國家,就好比賽場之裁判,他偏重哪個階級,而你醜化他所鄙視的另一個階級,正好迎合了他的口味,所以說諾貝爾文學獎根本代表不了世界文學的真實水準,而大多數的無產階級群體,又有龐大的知識分子存在。
和任何文學類評獎一樣,能不能獲獎並不是你的實力說了算,而首先是評委們說了算,評委即是一個專家群體,也是屬於個體化的人,那麼他就一定有一種個人偏好存在,包括他的知識結構、判斷標準、情感導向等也一定是有他的個人偏好在裡面左右著,否則人就成了機器化了。莫言能獲諾獎,不是評委們一致認為他的作品是最好的,要知道評委都是瑞典人,從文化的理解性上來說,他們不可能真正讀懂漢語文學,至少遠不如他們對於自己歐美文學的那種理解,那麼這也就註定了他們在評選上是存在刻意性的。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部分人出於對該獎的迷信和盲從,將錯就錯地人為地拔高莫言的小說,不惜將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桂冠生硬地套在對其小說的評價上面。實事求是地說,一些編造的離奇怪異情節,既達不到《紅樓夢》「太虛幻境」的高度,也沒有中國古典名劇《牡丹亭》杜麗娘夢境的絢麗,甚至都不具備中國典故「邯鄲夢」、「黃粱夢」的哲理性。如果非要牽強附會,揠苗助長,頂多類似於六朝「志怪」。
寧缺毋濫,這種廉價的「魔幻現實主義」,中國文壇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