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物質成癮時,大部分人直到現在仍認為其原因是成癮者無法抗拒特定物質,這種觀點由來已久。然而,1981年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科姆斯與哈達韋的「老鼠樂園實驗」則對此觀點提出了質疑。他們為白鼠建造了一個五六平方米的住所,裡面溫度適中,有充足的美味食物和老鼠喜歡的玩具,還有交配對象,也就是說,這裡提供了所有滿足白鼠內在和外在需求的條件。三名實驗者形象地稱這所老鼠房舍為「老鼠樂園」。接著,實驗者將兩種水放在老鼠樂園中,第一種是普通的水,第二種是加入了嗎啡的水。實驗者發現,老鼠們都排斥喝第二種有麻醉效果的水,即使加入大量糖也無法令這些老鼠對第二種水成癮。而令人驚奇的是,在對比試驗中,住在擁擠的籠子中的老鼠卻喜歡喝加嗎啡的水,以至成癮。加上相關的一系列實驗似乎都在暗示:當人或動物所有的內在需求與外在需求都得到滿足後,是不大可能對一種物質成癮的,即使成癮了,其戒斷症狀也並非想一般人認為的那樣難以忍受。這對當時的禁酒運動乃至禁毒工作發出了挑戰,因為這項實驗並沒有顯示某種物質容易取得與它使人成癮這兩件事之間有特定關係。
這個實驗揭示成癮的深層原因。當一個人所處自然環境和心理環境變的越來越糟糕的時候,人們才會更傾向使用「成癮性」方式來處理自己的壓力。
比如所謂中學生網絡成癮,如果只是把矛頭指向網吧和遊戲,就是表面文章,沒有反思學生們為何會沉溺與這種方式,不去思考如果改善環境,提高關係質量,關注學生的內心需要。這種做法只能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月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