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有名的迷宮老鼠實驗

2021-01-12 冥想小熟女

很多年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意思的實驗。他們做了一個迷宮,裡面困著一隻卡通老鼠。大學生的任務是幫助受困的老鼠找到出路。這個任務有兩個不同的版本。第一個版本是積極的,迷宮外面的老鼠洞放著一塊兒瑞士奶酪;另一個版本是消極的,不僅有一塊兒奶酪,而且在奶酪上,還懸著一個碗,隨時隨地可能降落把老鼠扣起來。

完成這個迷宮需要不到兩分鐘的時間,所有參與的學生都成功地幫助老鼠走出了迷宮,但是在參與者完成之參加的一個創造力測試實驗結果就有了很大的差別。那些幫助老鼠成功躲避大碗的參與者,在創造力分數上比直接找到奶酪的參與者低50%,他們因為注意到碗的存在而引發的心理狀態導致了一種延遲的謹慎,迴避和警覺反應。為了防止出錯的心理狀態,弱化了創造力,關閉了一些可能性,並且降低了這些學生在下一個任務中做出反應的靈活性。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樣的行動會有不同的結果,取決於它是朝向我們所歡迎的還是躲避一些消極的。在迷宮的實驗中一個卡通碗一般微不足道的實物觸發了反感,這會直接導致人們在後續活動中減少探索新的創造行為。這種戲劇化證據說明迴避系統會使我們的生活的焦點變窄。即使只是象徵性的威脅,而且這個實驗也指出我們將正念培育付諸實踐的至關重要性。

如果我們能用興趣,好奇,溫暖和善意,將注意力融入到我們的身體體驗,那麼,不僅會在每時每刻和自己的感覺有更好的聯結也會擊退任何可能存在的反感和逃避所帶來的後果。培育善意的企圖和動機也是冥想練習的一部分,就像我們用特定的方式去讓注意力聚焦一樣,對感受充滿著善意和溫暖的好奇心會將我們帶入更深的和生命中每一個瞬間的聯結之中。

我們在探索自己身體裡發生了什麼,就像吃葡萄乾練習一樣,將開放的心態和覺察帶入每一個瞬間,不管在哪裡或是我們體驗到了什麼。為了能夠這樣做,我們需要覺察到身體裡還保留著迴避某些體驗的習慣,尤其是那些體驗不愉悅的時候。不愉悅的感覺一定會在某些時刻出現在身體的各個部位,這些都可以成為探索不愉悅感關聯反感的絕佳機會,我們只需要帶著開放性和興趣。

通過轉向不愉悅和不舒服的感受,覺察到它們並擁抱它們,我們就在對自己內心開放並帶有善意,同時弱化對行動模式的依賴,這樣做會避免自己糾纏在持續的不幸福感之中。在留心自己的體驗時,通過默默的問自己「這是什麼」來鍛鍊和深化覺察力,很多人發現這樣做非常有效果。身體動作的伸展提供了將溫柔、友好和同情心帶給自己的機會,而不是逼自己超越極限或對自己的表現有所批評和評判。

相關焦點

  • 2019心理學考研:七大實驗分析
    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教育效應的實驗。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給一個實驗員說:「這一群老鼠是屬於特別聰明的一類,請你來訓練」;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給另外一名實驗員,告訴他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別對這兩群老鼠進行訓練。
  • [鼠年說鼠]有趣的老鼠實驗
    進入[新聞30分]>>    CCTV.com消息(新聞30分):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老鼠似乎一直都和傳播疾病、製造麻煩緊密相關。然而在科學家眼裡,情況卻不太一樣。
  • 快看,他們把老鼠推進了水裡!
    節水很重要,但是實驗也很重要!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專家們為了早日找到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方法,默默將一隻老鼠推進了水裡!大家都知道老鼠是天生的遊泳健將,但是他們卻厭惡處於水中的狀態,一旦把老鼠推入水中,他們便會本能地尋找水中的休息場所。
  •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
    心理學中的生活實驗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在各位學者研究心理學過程中,大部分採用了跟自然學科相近的研究手段——實驗法。這就造成了我們在開始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涉及到實驗的知識點,而同學們對於實驗又比較陌生,在此給同學們總結一下心理學常見的一些實驗,一是為同學們提供一些學習材料,二是讓同學們對心理學產生親近感,其實它就在我們身邊。一、視崖實驗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
  • 最萌心理學實驗——視覺懸崖
    1960年,美國心理學家埃莉諾·吉布森和沃克進行了一項研究嬰兒深度視覺的實驗——"視覺懸崖",這一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
  • 最偉大的10個心理學實驗之——老鼠樂園(顛覆成見的成癮實驗)
    在談到物質成癮時,大部分人直到現在仍認為其原因是成癮者無法抗拒特定物質,這種觀點由來已久。然
  • 教你去認知什麼是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
    方法論行為主義1913年,心理學家約翰·B·沃森發表了一篇被認為是早期行為主義宣言的論文:「心理學作為行為主義者的觀點。」在本文中,沃森拒絕了心理學家的方法並詳細闡述了他的心理學應該是什麼的哲學:科學行為,他稱之為「行為主義」。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沃森經常被稱為行為主義的「創始人」,但他絕不是第一個批評內省的人,也不是第一個支持研究心理學的客觀方法的人。
  • 心理學「江湖」之三大門派(中)-行為主義心理學
    背景:科學心理學建立以後,出現了現代心理學的十個主要學派,其中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心理學逐漸發展壯大,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三大勢力其中②③④兼具有自我催眠的成分,猶如我國氣功療法中的放鬆功。我國的氣功、印度的瑜珈術、日本的坐禪、德國的自生訓練、美國的漸進鬆弛訓練、超然沉思等,都是以放鬆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制訓練。
  • 老鼠階級實驗告訴你:階級是如何產生的?
    老鼠階級實驗是美國耶魯大學人際關係學院在1939年設計的一個關於動物行為學的實驗,實驗的初始目的並不是想研究老鼠有沒有階層,但是實驗的結果卻讓研究人員大吃一驚,看來階級這種屬性廣泛的存在於群居性的動物之中。
  • 關於狗狗智力正式的研究,最早的桑代克實驗:迷宮中的狗
    關於狗狗智力正式的研究,最早的桑代克實驗:迷宮中的狗一些人將他們的狗視為如人類一樣聰明,而其他人卻認為它們就像缺心眼的小孩。其實兩者都不是!狗的智力就是它們應當具有的那個水平,這意味著它們的智力並不像我們的一樣。
  •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學前心理學中常見的七種經典實驗研究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4-03 09:01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心理學中的相關實驗
    心理學中的相關實驗視崖實驗: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吉布森和沃克首創的視覺懸崖是測量嬰兒距離(深度)知覺最常用的工具。該實驗裝置的中央有一個能容納會爬兒童的平臺,平臺兩邊覆蓋著厚玻璃。
  • 「暗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10)
    斯坦福監獄實驗會將18名志願者中的一半隨機分為警衛,另一半分為囚犯,在接下來的六天內,它將演變為有史以來最荒謬的研究之一。 根據 Richard Griggs 和 Jared Bartels 2014~2015 年的統計,幾乎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都不加批判地引用了這個實驗。實驗也讓津巴多成為了美國最有名的心理學家之一。
  • 一個殘酷心理學實驗帶來的啟示
    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哈洛做了一系列心理學實驗。這就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叫「母愛剝奪實驗」。 母愛剝奪 「恆河猴實驗」堪稱心理學依戀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實證,但實驗過程極其殘忍,被用做實驗的,是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94%的恆河猴。
  • 老鼠的烏託邦實驗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位生態學動物行為學家進行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老鼠烏託邦實驗,或許這個實驗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考。實驗就是把老鼠放在一個空間有限,但是擁有無限供應水和食物,沒有天敵,沒有自然災害,也沒有疾病的理想樂園裡,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他將4隻老鼠放入了這個近乎完美的環境裡。
  • 心理學小實驗
    在我們的印象中,心理實驗似乎是由心理學家嚴格設計和規範的,需要很多幫助者和志願者。但那是為了研究一個全新的理論。事實上,一兩個人也可以嘗試很多心理實驗。例如,以下四個實驗非常有趣,可以單獨進行。幻肢現象是指病人在因截肢或外傷而失去身體的一部分後,仍能感覺到它疼痛的存在。1551年,一位法國外科軍醫最早注意到,截肢後很長一段時間,被截肢者仍然感到失去肢體的疼痛。
  • 在迷宮岔路上不斷求索的赫伯特·西蒙
    他的研究領域涉及認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公共行政、經濟學、管理學和科學哲學等多個方向。不但是專業研究的先鋒,更是行為科學的代表性學者。成功開發了AI軟體之後,西蒙對心理學產生了好奇和興趣。1960年,他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證明了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是一個搜索過程。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一套通用問題求解系統,在心理學界造成巨大反響。他因此獲得了心理學界三個最高獎項——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科學終身成就獎和美國心理學會終身貢獻獎。
  • 老鼠會做夢嗎?科學家又不是老鼠,如何知道答案?
    當老鼠在白天受到驚嚇,其大腦恐懼中心將在睡眠期間被再度激活——潛在有助於增強記憶。這項研究是由美國紐約大學研究人員負責,其中涉及測量老鼠白天在迷宮中奔跑時的大腦活躍度。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指出,研究人員表示老鼠大腦海馬體存儲著迷宮地圖,海馬體是大腦內部兩個彎曲結構。
  • 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斯坦福監獄實驗也許是整個20世紀最有名也最受爭議的心理學實驗。 在這項研究中,大學生們被指派在模擬監獄裡扮演「囚犯」或「獄警」。實驗開始不久之後,「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了,這意味著外部環境會催生邪惡。這項研究的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結論中指出,如果將無辜的人放到特定環境中,給予他們超過他人的權力,這些無辜的人會開始濫用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