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周刊:貶低他人的工作,發了《Science》被懟!寫文章要謹慎

2020-08-10 艾思學術網

爭端


01


貶低他人的工作,發了《SCIence》被懟!

以後寫文章要謹慎!

《Science》在線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論文的第一作者Youngdong Song和通訊作者Cafer T. Yavuz(後面簡稱Y&S)均來自於韓國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


這本來時一項令人欣喜的研究,但是在文章中的Introduction部分,可能是為了提出製備含Mo元素的Mo-Ni/MgO型催化劑的重要性,Y&S寫了一句:其大致意思就是以前報導的Ni/MgO型催化劑存在coking和sintering這個兩個重大問題,影響了其在工業化中的應用,所以才提出製備Mo-Ni/MgO型催化劑的想法。


此文一出,立刻招來了密西根理工大學Yun Hang Hu和Eli Ruckenstein等人(後面簡稱H&R)的不滿,於是,在Y&S的《Science》被刊登出來的當天,H&R等人就立馬在《Science》上寫了一篇題為「Comment on 」Dry reforming of methane by stable Ni–Mo nanocatalysts on single-crystalline MgO「」的評論來駁斥和質疑Y&S的研究。

02


熱點 | 準博士「複製粘貼」本科生畢業設計?

高校回應來了!


8月2日,微信公眾號「2020MODE」三次刊文《原創卻輸給了複製粘貼》,直指楊某某「1:1復刻」漢堡時裝設計學院劉城剛2019年本科原創畢業設計↓↓↓



8月3日,廣西藝術學院通過學校官微就此事予以回應稱:學校對此高度重視,現已責成相關部門啟動查核工作,如屬實,將依紀依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學術榮譽


01


本科生手握十餘篇SCI,達博士畢業要求後,

他獲頂級名校全獎直博offer


胡啟錕,南方科技大學2020級畢業生。在校期間,他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


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他還多次被一些學術會議邀請作口頭報告,並有三項國家發明專利正在資質審查。


曾收到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多倫多大學等多所名校的PhD口頭offer。現即將奔赴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


2020年,胡啟錕榮獲了勤學上進類別「廣東向上向善好青年」榮譽稱號。

02


2020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布,

浙大入選項目位列第一


圖片來源:中國科協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發布公告,宣布 2020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工作已經結束,進入為期 20 天的公示期。此次共有 46 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 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 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通過初評,其中包含 2 項自然科學一等獎、3 項技術發明一等獎、1 項科技進步特等獎、19 項科技進步一等獎和 1 項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


根據公眾號「青塔」的統計,此次通過初評的 2020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來自 161 家單位,浙江大學共計獲得 10 項,位居第一;北京大學共有 6 項,位居第二;清華共有 5 項,位居第三。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均有 4 項通過初評。


鍾南山成為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為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左起:鍾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


(來源中國工程院、新華社、人民日報)


留學政策


01


美國高校新學年國際學生入學率至少下降 30%


圖片來源:Peter Parks/AFP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報導,美國教育理事會副主席 Brad Farnsworth 近日在採訪中表示,美國高等教育部門應該做好準備應對新學年國際學生入學率至少下降 30%的困境。他還強調,30% 只是最小估計,實際情況也許更嚴重。


一項來自國際教育機構的調查研究顯示,與去年相比,520 所科研機構和高校中有 52% 面臨國際學生申請數量下降的問題,還有 87% 的大學計劃在 2020 年提供混合式授課。


02


效仿美國?

日本將嚴審留學生和外國研究人員籤證


據國際頂級雜誌Nature 8月4日報導,日本將對國際學生和研究人員的籤證申請進行更徹底的審查,同時未披露與外國關係的日本高校可能因此失去資助。


今年7月,日本內閣通過《綜合創新戰略2020》,旨在防止與國家安全有關的敏感研究和技術外流,比如量子計算、人工智慧和半導體製造。該戰略還建議政府機構考慮停止向未申報海外收入的機構提供資金。



國際科技合作撲朔迷離


今年6月,NIH發布的一份報告披露了該機構與FBI近兩年取得的「戰果」:被調查的189名科學家中,有93%與來自中國的資助有關。其中,8成以上是亞裔;54人辭職或被解僱,甚至有人遭到刑事指控;77位學者被「拉黑」,以禁止他們尋求進一步的研究資助.


5月底,白宮政府網站發布總統公告:將禁止與軍方有關、持F籤(學生籤證)和J籤(訪問學者籤證)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入境美國。近3000名中國留學生受到影響。


(來源科學網 )


前沿科學


01


古生物學:第一個被診斷出惡性腫瘤的恐龍


圖片來源:安大略皇家博物館/麥克馬斯特大學


在一項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ROM)和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合作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在恐龍身上發現並診斷出一種侵襲性惡性骨癌——骨肉瘤。這項研究 8 月 3 日發表在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上。


這塊攜帶癌症病灶的骨組織來自於一隻生活在 7600 萬至 7700 萬年前的成年尖角龍(Centrosaurus apertus),是一塊腓骨(小腿骨)。


這塊化石是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恐龍公園中被發現的,它嚴重畸形的末端最初被認為是骨折。然而,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幾位古脊椎動物學家對這一結論表示質疑,他們決定利用現代醫學技術進一步調查。

02


人工智慧


英特爾公司將開發會編程的機器學習系統


圖片來源:blog.usejournal.com


當地時間 7 月 29 日,由 Justin Gottschlich 領導的英特爾公司機器編程研究小組宣布,將聯合麻省理工學院和喬治亞理工學院開發一個能自行設計代碼的機器學習系統,名為「機器推斷代碼相似度系統」(Machine Inferred Code Similarity,MISIM)。


目前,人工智慧研究中,編碼自動化的課題逐漸成為熱點。OpenAI 實驗室已經建造了無監督語言模型「第三代生成式預訓練Transformer」(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3,GPT-3)。它能根據簡單的非技術性指令「寫出」多種程式語言的代碼。


瑞士公司 DeepCode 的首席技術官 Veselin Raychev 表示,如果這樣的機器學習系統能用於簡化修復 bug 耗時的步驟,這將是能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的令人激動人心的一步。(techxplore)

03


風能資源


近日,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劉永學教授課題組在海上風電場遙感監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成果以Proliferation of offshore wind farms in the North Sea and surrounding waters revealed by satellite image time series為題發表於能源領域頂級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IF = 12.11)上。論文第一作者為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生許文軒,通訊作者為劉永學教授。

全球海上風電場產品集

相關焦點

  •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去世 曾指中國古代文明被貶低
    作為歷史學家,李學勤一直強調,歷史學者有責任糾正被貶低的中國古代文明。「我提出,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過去因為西方國家的種種偏見,被貶低了。更好地把中國文明發展的歷史說明出來,對那些貶低的中國古代文明加以糾正,這是我們歷史學者的責任。」 儘管是大家,李學勤主張寫作學術文章簡短精練。
  • 學術論文要怎麼寫?
    撰寫學術論文是求學生涯、職業晉升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必須要發表論文或者撰寫職稱論文。那學術論文要怎麼寫呢?我們按部分來進行講解。一、論文主旨:1. 撰寫論文貫穿於整個研究工作,論文工作與研究工作相對應2.
  • 研究發現:人們寧願自己的工作被機器取代而不是他人
    參考消息網8月10日報導 英媒稱,如果你要丟掉工作,你更願意被機器人取代還是被其他人取代?如果回答是機器人,你就是大多數人中的一份子。在不得不失去工作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更希望機器人承擔自己的工作。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8月5日報導,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的阿明·格拉努洛說:「被現代技術取代相對被人類取代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後果。」
  • 一篇三大期刊的文章又意味著什麼?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介紹國際學術地位最高,影響因子也非常高的三大頂級期刊。  那麼三大頂級期刊到底是哪三個期刊呢?其分別是:《nature》《science》《cell》。全年共51期,為周刊,全球發行量超過150萬份。 該雜誌連同英國的《nature》雜誌被譽為世界上兩大最頂級雜誌,代表了人類自然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並且science和其他期刊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向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science》雜誌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誌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線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 Science:怎樣閱讀科學文章
    」 以上是我的個人經歷,如果你剛開始學術生涯,那麼也許你會面臨相同的困境。我將列舉你在讀文章時會經歷的十個不同階段,這會幫助你更好的去認識自己。你開始認識到這工作也許要花費比想像中多得多的時間。為什麼?你難道以為坐公交就能順便讀篇文章嗎?這時候你會感覺時間真的不夠用。
  • 學術論文寫作指引(06):如何寫文獻回顧
    作者肚子裡的墨水,往往在評述文獻的過程中一覽無餘。一個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進行文獻檢索與評述的基本能力。如果一篇投稿,參考文獻中連一篇像樣的學術論文或著作都沒有的話,那麼,這篇文章的學術旅程基本也就告終了。文獻回顧的層次和格調往往顯示了作者的學品、學力與學養。透過作者所回顧的文獻,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學術歷程、學術交往和學術境界。
  • 【晨思妙語】說話、寫文章、表述意思一定要謹慎口業,否則必然承擔惡果
    2021年1月7日晨思妙語:  說話、寫文章、表述意思一定>要謹慎口業,否則必然承擔惡果  我們要謹慎口業,寫書的時候很容易,但是如果給後人造成危害,必然要承擔惡果。所以我們平時說話、寫文章、表達意思等等方面,都應該警惕起來,都應該小心謹慎!我們過去說孔子是萬世師表,為什麼呢?因為他開闢的路,成為後世無數人沿著走的路,所以孔子是成功的。像佛祖他開的路,使後世無數人解脫,所以佛祖給我們開闢的路是成功的。後世有無數的聖賢,歷朝歷代有很多的祖師,都是這樣開闢了新的道路,這是非同小可的。假使學問未精,見解未確,間或有謬解之處,豈不是辜負了先佛,貽誤了後學嗎?
  • 涉嫌數據造假,Science正式表達對中國學者文章可信度的關切!
    中國地質大學宋懷兵/朱斌Science:半導體異質結大幅降低燃料電池工作溫度然而,文章剛發表,文中的圖就被質疑,此前已有公眾號報導。而今日,這篇文章數據可信度正式受到Science官方的關切!Science編輯部收到兩個獨立來源的郵件,聲稱文中的圖S9B和S10和作者之前的論文中的圖高度相似,而數據的來源是不同的電池組成。這些控告後來發表到PubPeer上。
  • 寫好學術論文的十點要求
    荷蘭科學家B.Blocken教授最近撰文分析了準備一篇學術論文時常犯的十大問題。結合我的理解,下面給出詳細解讀,避開這十大毛病,將利助你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就會想著不去閱讀或很少讀前人文章,想方設法快速發表,但是長期來看,結果可能是適得其反,甚至完全浪費時間。「磨刀不誤砍材工」,讀文獻就是「磨刀」的過程,當然如何在海量論文中找出自己領域的好文章,也是有技巧在,下回再分析。2.
  • 學術打臉!5華人青年學者回懟哈佛醫學院「新冠論文」
    近日,來自中、美、德3國高校的5位華人青年學者深入分析發現,這篇文章不只「不嚴謹」,還可能存在刻意調整研究參數、只匯報對自己有力的證據等6大不當行為。為此,他們聯合在DASH上發文,針對這篇質量極差的「論文」,用學術界公認的方法「懟」回去。新論文得到包括Elisabeth Bik在內的美、德知名學術打假人士和哥廷根大學等多方支持。
  • 你知道世界3大頂尖學術期刊嗎?快來漲姿勢
    《Nature》、《Science》、《Cell》,只要你能在其中任何期刊中發表過一篇論文,那麼可能比你在普通期刊發再多的文章都有用的多。與其他學術期刊很大不同的是,相比於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向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Science》發表來稿是免費的。
  • 你知道世界3大頂尖學術期刊嗎?快來漲姿勢~
    《Nature》、《Science》、《Cell》,只要你能在其中任何期刊中發表過一篇論文,那麼可能比你在普通期刊發再多的文章都有用的多。今天就為大家揭開世界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的神秘面紗。世界頂級三大學術期刊都是誰?1.
  • 大佬:學術論文這樣寫
    我們做了很多科學研究,應用了十八般的科研方法,得到了大量的數據和研究結果,最後我們要把它結果呈現出來,這就要寫文章,以確立你的科研發現的首發權、優先權(Priority),用於學術共同體交流;也用於找工作評職稱評TENURE-TRACK。 怎樣來寫一個學術論文?這是一個對我們研究生來說,以及對我們老師來說都是一個挑戰性的活。
  • 最新一期《時代》周刊封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絕望!
    這就是最新一期的《時代》周刊的封面,封面中間,是一行很小的紅字:一年來發生在美國的槍擊暴力。想來時代周刊的編輯們,應該正處於一種絕望中。在美國,死幾個人都是大事;但現在隔不上幾天,美國總要發生一起類似的屠殺,而且規模越來越大。震驚、哀痛之後,則是美國社會的無奈和麻木。這似乎成了一種宿命,無法改變!
  • 如何寫論文的「引言」部分?
    重點部分是對前人工作的介紹和評述,也就是對這一課題前人已經做了哪些重要的創新工作,是一個簡略的研究史,比如何時由何人發起,國內外哪些學者分別作了哪些創新貢獻。要對每一作者每一篇參考文獻的科學或技術貢獻進行評述和肯定。這裡說主要的貢獻,是指一些重要的學者也許發了很多文章、專利,但其主要貢獻應該有幾篇代表性的文獻,而不是所有文獻。
  • Science:消失的學術期刊
    該研究沒有發現有著名學術期刊或論文消失的例子,也沒有收集有關期刊影響因子和文章引用率的數據。這些消失的期刊中大約一半是由研究機構或學術團體出版的。而這些消失的期刊沒有一個是由大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儘管如此,這項研究依然表明,各個學科、各地區均有處於消失的危險中的研究成果,出版商應該投入資金改善當前的保存條件。
  • CRISPR專利爭奪者Science再發新文章 進一步闡明CRISPR/Cas9工作機制
    在這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上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一種叫做R環的三鏈結構的形成過程,他們利用晶體X射線衍射技術捕獲了這一過程的3D圖像,通過這些結果研究人員對CRISPR/Cas9的工作機制有了進一步認識。在過去三年裡,CRISPR/Cas9作為基因剪切和編輯工具廣泛應用於許多實驗過程中,幫助深入理解基因功能以及進行遺傳疾病的治療。
  • 北大藥學院院長被指涉嫌學術造假,同組院士做出回應
    今年1月,Elisabeth Bik博士(曾舉報曹雪濤院士大數量論文造假的學者)在pubpeer上質疑一位中國權威學者學術不端。該人系北京大學藥學院院長周德敏。網站上Elisabeth Bik博士指出,其作為通訊作者或共同作者的6篇學術論文,存在明顯的一圖多用現象。其中包括一篇發在Science上的重磅論文。
  • 用別人觀點寫論文算學術剽竊嗎?
    我們在寫學術論文的時候,時刻要對涉及剽竊的部分謹小慎微,該引用的部分一定要規範註明,然而有一種剽竊行為很少被大家提及,但就嚴重程度絲毫不亞於其他類型的剽竊行為,這就是對他人想法、方法、概念的剽竊,即便將這些想法換一種表述依然屬於剽竊行為。
  • 老闆好不好,看員工敢不敢懟他
    真正的好老闆,從不怕員工懟他。年前的新東方年會上,一曲《釋放自我》引爆網絡。一句「幹活的累死累活,到頭來幹不過寫PPT的」,唱出了我們的心聲,太有共鳴了,可我只敢在同事間吐槽,從不敢向老闆抱怨。沒人再敢說真話,願管他人瓦上霜了。表弟就深有體會。他在一家國企工作,部門領導是位60後,工作特別認真,但能力有限,他特別看不慣遲到早退的現象,所以他不去抓業務,卻天天抓考勤,本末倒置,下屬們特別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