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13日發布的最新報告《世界自然遺產展望》顯示,在過去的3年時間裡,受氣候變化威脅的世界自然遺產由2014年的35個上升到了62個。IUCN總幹事安德森(Inger Andersen)表示,氣候變化影響已覆蓋全球,「甚至沒有饒過我們地球上最珍貴的奇觀」。總體來說,全球有7%的自然遺產被認為處於「危險」狀態,另有29%的自然遺產被歸為「嚴重擔憂」一類,生態體系中受氣候變化威脅最嚴重的是珊瑚礁和冰川。此外,溼地、地勢較低的三角洲、永凍層、易火災生態系統也面臨著威脅。
▲經IUCN評估,世界自然遺產現狀。
原狀VS現狀:氣候變暖的滲透力超乎想像
因海洋溫度上升,毀滅性的珊瑚白化現象大量發生,受到影響的包括全球第二大珊瑚環礁阿爾達布拉環礁(Aldabra Atoll)、位於大西洋的貝里斯堡礁,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的珊瑚礁白化率已達到85%。
▲珊瑚礁白化前後對比圖。
海明威筆下的吉力馬札羅雪山曾是很多人神往的地方,但全球變暖已使其迅速萎縮,想要攀上高峰的人還有很多,但積雪美景怕是再難見到。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2012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在1912年至2011年之間,吉力馬札羅山約85%的積雪融化不見,照此進程餘下的積雪估計會在2020年之前徹底消失。同樣受到影響的冰川還有加拿大的落基山脈和阿爾卑斯最大冰川所在地——「少女峰」阿萊奇(Aletsch)。
▲吉力馬札羅山雪景。
▲探險家加德(Will Gadd)在2015年攀上吉力馬札羅山時發現,巨大的冰層已經變薄了很多。
▲阿爾卑斯山脈冰川融化前後對比圖。
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海水溫度升高,鹽水正在侵入溼地的地下淡水層,位於美國弗羅裡達州的大沼澤地(the Everglades)的退化速度已不受控制。加上為了發展農業而開發溼地,大沼澤地目前只剩下原有面積的50%。
▲大沼澤地的生機。
▲從衛星圖來看大沼澤地的面積變化。
隨著海平面的上升,恆河三角洲平原孫德爾本斯紅樹林(Sundarbans mangrove forest)的區域內,已有2個島嶼被淹沒,另有10多個島嶼即將被淹沒,近年來因氣候變化引起的熱帶風暴也使得這塊區域災禍不斷。氣候變化還導致野火頻發,墨西哥米卻肯州的帝王蝶(Monarch butterfly,學名黑脈金斑蝶)保護區或是南非好望角自然保護區,都有可能因為一場大火就被傾滅。
▲帝王蝶。
目前,情況較為嚴峻的國家是澳大利亞,該國有10個世界遺產被評定為具有高風險或極高風險。包括瓦納熱帶雨林(Gondwana)、鯊魚灣(Shark Bay)、費沙島(Fraser Island)以及麥誇裡島(Macquarie Island)。
成功案例已「擺上桌面」,管理質量是關鍵
除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世界自然遺產最大的威脅還是外來物種的入侵,更嚴峻的是氣候變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物種入侵的推動力量。此外,發展旅遊業和建設基礎設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世界自然遺產,IUCN世界自然遺產保護項目主任巴德曼(Tim Badman)提出,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不應該忽略世界自然遺產帶來的經濟效益。他以秘魯的瓦斯卡蘭國家公園(Parque Nacional de Huascaran)為例進行了解釋——冰川融化導致此前埋藏在冰下的重金屬洩漏,汙染了水源和土地,為此將付出更多資金用以解決供水等問題。如此看來,世界遺產被破壞隨之帶來的後果是遠超過它們本身超乎尋常的美景和自然價值。
▲世界自然遺產目前面對的威脅中,排名第一的是外來物種的入侵,排在第二至五位的是旅遊業、偷獵和火災。
報告還揭示,因缺乏資金支持,2014年以來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管理質量和效率也在下滑。目前,管理質量較好的世界自然遺產還不超過半數。但在這些國家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象牙海岸的科莫埃國家公園(Comoé National Park)已經待在瀕危世界遺產名單裡十餘年,但在國內政治局面穩定後,新的管理計劃和國際支持使之有幸「脫瀕」,目前這裡共生存著300隻猩猩和120隻大象。
總而言之,IUCN的這份報告再一次向全球敲響警鐘。安德森借著在德國波恩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表示,「保護世界自然遺產是各國政府的責任,氣候變化對世界自然遺產影響加快,應儘快落實《巴黎協定》。」
👇點擊下圖訂閱季度雜誌即可獲贈豐厚禮品,6重好禮限時任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