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種群滅絕,海鬣蜥使出最騷走位遠洋離島,5年後種群泛濫了

2021-01-09 騰訊網

一般我們提到野生動物如果脫離了瀕危物種行列,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的肯定是在我們人和動物的共同努力下做到的,這種案例其實是特別多的,不過在赤道的一種蜥蜴表示:你們都弱爆了!為防止種群滅絕,我救我自己,看你們誰敢說我滅絕了。

其實這種蜥蜴就是海鬣蜥,它是極其特殊的動物,它曾因為我們的人類活動和自然的氣候異常變化陷入瀕危的境地,但是強大的求生欲再加上它神奇的學習能力,如今再看到它們,就是黑壓壓的一大片,甚至可以用泛濫來形容它現在的情況。

海鬣蜥(學名:Amblyrhynchus cristatus )它是僅會出現在科隆群島的鬣蜥目動物,幾乎科隆群島的所有島嶼都有海鬣蜥,不過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島嶼上每種海鬣蜥的大小還不一樣,但這一切都是海鬣蜥它一手創造出來的。

雖然在陸地上海鬣蜥較笨拙,行動速度也比較慢,不過它們在水中卻很靈活,它們憑藉著強壯的尾巴遊泳,甚至還能在海中生活以及覓食,是世界上唯一能適應海洋生活的鬣蜥。它們和魚類一樣,能在海裡自由自在地遊弋。喝海水,吃海藻及其它水生植物。

它們主要棲息在海邊的巖石上,不過偶爾也會出沒在沼澤及紅樹林,選擇海邊是因為晚上海邊的溫度比較高,再者是因為海邊能夠讓其每天能夠早點進行日光浴,從而來提升自己的體溫。

為了躲開天災瘋狂走位,最後發現並沒有什麼作用。

海鬣蜥為什麼會分布在科隆群島的每個島嶼上?實際上原來的海鬣蜥只在一座島嶼上的,不過這座島嶼上因為環境較差,和對海鬣蜥比較危險的"厄爾尼諾"氣候現象,導致其不得不選擇尋找新的棲息地,憑藉著能夠在海裡遊泳的本事它們朝著別的小島進發了。

不過事與願違,它們到了新的小島,雖然環境和食物比原來的好了不少,可是仍舊沒有躲過這該死的天災厄爾尼諾現象,當然它為了活下去不信邪,幾乎把群島遊了個遍,海鬣蜥使出最騷走位遠洋離島,奈何還是躲不過,那也就只能夠認栽了。

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又和海鬣蜥有什麼關係?

科隆群島正好落在赤道上,可以說是四季如夏的地方,對於冷血動物來說,這種地方應該是最好的,可是好巧不巧的它的邊上正好有赤道暖流、北太平洋寒流、秘魯寒流這三者的交匯,因為寒流較多,也就導致整個群島在幾個月內會變得相對的寒冷,而海水會升溫,每次交匯嚴重時大家就會將其稱之為厄爾尼諾現象,就和天災一樣。

本來就怕冷的海鬣蜥遇上寒潮風暴,多半都會被直接凍死,不過這裡就會有人問了,你不是說了海水裡會升溫嗎?那麼它們躲進海裡不就好了嗎,是的所以當時有很多海鬣蜥選擇那個時候遷徙,不過還沒有出去多久就發現了不對,它們喜愛吃的海藻竟然沒有了。

海藻大多生長在礁石的下面,海水升溫會導致海藻消失,沒了食物的海鬣蜥也就被餓死了。

改變不了惡劣氣候,我就改變自身適應環境!把自己的科技樹點滿。

雖然這個氣候現象對海鬣蜥的影響十分嚴重,大量的海鬣蜥會因此喪命,但是它們沒有選擇放棄,它們想改變不了氣候,那也就只能改變自己了,不然就要絕後啦!

首先它們為了吸收更多的溫度,它們點了一套黑色的潛水服,每天早上曬日光浴的時候能夠吸收的更快,不僅如此它還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血液循環,減少潛水時熱量的喪失。

為了能夠在寒冷的氣候現象中更久的待在比較溫暖的水中抓捕其它的食物,它進化出了一個鹽腺,這可以讓它在咀嚼的過程中將喝入的海水中的鹽分分離出來。

甚至它們還建起了自己老祖宗的秘籍——縮骨大法,它們通過改變自身的特性,降低自己的新陳代謝,沒有食物那我就消耗自己的身體,它們最大能夠消耗自己20%,努力活下去。

它們發現漂洋過海到了一個新的地方發現沒有帶太多的母海鬣蜥過來,那沒有能夠繁衍後代的同伴,它們就選擇了找別的蜥蜴進行雜交,為了活下去它們真是拼了老命。

正是因為它瘋狂的想辦法活下去,用盡一切辦法活下去的方式真的讓它們成功了,5年後種群泛濫了,而且在它們成功的路途上真的沒有看到我們人類的出現,這不禁讓我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相關焦點

  • 中華鱘首次未發生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存滅絕風險
    記者13日獲悉,調查認定: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發生,野生中華鱘種群面臨滅絕危險。  監測  三種方法均未測到野生中華鱘卵  8日,位於沙市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中華鱘養殖基地內,記者看到,147個飼養池空空如也,池裡沒有一滴水。
  • 華南虎恐將野外滅絕 動物園需加強物種種群管理
    華南虎恐將野外滅絕 動物園需加強物種種群管理 2014-05-23 18:30:49 白亞麗 攝與會人員在熱烈討論加強物種種群管理工作 白亞麗 攝   中新網南京5月23日電 (田雯)「一個物種如果50年在野外見不著,就視為野外滅絕,現在已經30多年沒看見華南虎了,如果再有10幾年還是看不見的話,就要宣布它野外滅絕了。」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過度捕撈致野生魚銳減 部分種群出現滅絕跡象
    而在青島,膠州灣的漁獲種類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餘種降到了目前不足30種,部分品種甚至出現種群滅絕跡象。為了避免將來會有無魚可吃的一天,青島人不得不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長期防汙治汙,適度休漁放流,爭取還海洋魚類一個乾淨、安全的「家」。   ■可憐 漁民歇了船餐桌鮮味淡   「一想到年輕時候吃的那個海貨,現在都流口水。」
  • 新研究,科莫多巨蜥野外種群已縮到大約4000隻,又要滅絕了?
    根據《生態與進化》雜誌新研究指出,又有一種生物可能出現區域性的滅絕,站在生物鏈的角度來講,這不是一個好消息。本身來說地球生物的滅絕或消失,都會波及到食物鏈的各個環節,而如今又是這些比較稀缺的物種,更加的能夠說明生態系統變得是越來越脆弱了,該生物在全球分布也不多,並且數量是急劇減少,意味著正在滅絕,我們下面就來看看這種生物的情況。是什麼生物種群又要滅絕了?
  • 澳洲兔子最初只有幾隻,為什麼沒因近親繁殖而滅絕,反而泛濫了?
    小種群滅絕風險比大種群大,主要有兩個原因。例如,萊島鴨在1912年全球有效種群只剩下七隻,但依然恢復過來了,沒有絕滅,這對老虎、大象這樣的大型獸類幾乎是不可能的。 生態學上,最小可育種群的常用定義,是一群動物有95%的概率活過100年所需要的最少個體數量。
  • 愛吃土撥鼠的黑腳貂,宣布滅絕後被狗意外發現,7個個體拯救種群
    依靠自己細長的身體,黑腳貂既能在土撥鼠洞穴中進行追逐戰,還能在一頓飽食後安營紮寨。可想而知,一旦土撥鼠種群有個三長兩短,黑腳貂也就大難臨頭了。滅鼠藥短時間內就幫助農場主們消滅掉了成百上千萬的土撥鼠,黑腳貂也隨之遭了殃,1981年它們被宣布滅絕。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
    12月28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年來,雲南持續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截至目前,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等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 科學家最新警告:2100年北極無冰,所有19個北極熊種群將面臨滅絕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科學家們於7月20號表示,如果全球持續變暖,隨著北極海上的冰的減少,到本世紀末,北極熊可能會瀕臨滅絕。有研究人員稱,從阿拉斯加附近的波弗特海到西伯利亞北極地區,幾乎所有的19個北極熊的亞種群都將面臨滅絕,因為海冰的消失將迫使它們上岸,以至於它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將無法獲取食物。
  • 鮑魚與海鬣蜥的介紹
    它們那又厚又扁又寬的外殼,形狀有點像人的耳朵,因此,鮑魚也叫海耳。鮑魚是以足附著在巖石或在巖石上爬行的動物,它們喜歡生活在水流湍急、海藻叢生、海水清澈的水深在20米左右的巖礁地帶,鮑魚用發達的腹足緊緊地吸附在礁石之間。它們喜歡晝伏夜出,以水藻、海帶和羊棲菜等為食。鮑魚在遇到敵害時會緊緊地吸附在巖面上,一般的動物根本就傷害不了它們。
  • 遺傳學家:有害突變積累能使新冠病毒崩潰,促進病毒種群滅絕
    但是,在較高濃度下,病毒突變以接近線性的速率積累,直到達到轉折點為止,在該轉折點處能觀察到突變的積累急劇增加,隨後病毒種群崩潰。有害突變積累可導致病毒種群滅絕所謂突變消融,是指在種群遺傳學領域,由於有害突變的積累,種群可能滅絕,這一過程此前已在理論上和實驗上被深入研究。科學家們指出,理解這種效果的關鍵是考慮自然選擇的功效。
  • 河南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有了自己的「護照檔案」
    中國園林網12月6日消息:近日,記者從河南省林業廳了解到,為保護瀕臨滅絕的極小物種,河南省將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先期試點包括紅豆杉、商城柳、河南小檗、中原牡丹等27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將通過建立「護照檔案」等拯救保護手段,實現部分種群規模擴大。
  • 一個人的死亡是如何導致蝴蝶種群滅絕的
    但我們也經常改變它們,在我們改變它們的環境時,無意中從物種中挑選出贏家和輸家。《今日自然》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們的行為使一種蝴蝶成為了贏家,但很快就改變了遊戲規則,導致當地的蝴蝶種群滅絕。所有這些都是因為一個人死了,他的養牛場關閉了。
  • 黑熊保護、「僅限野外種群」是在為非法養殖開綠燈?|綠會政研室為...
    受棲息地破壞影響巨大,在其傳統分布地的全球野外種群才約4萬隻左右。在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易危,也是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的物種。5.雪鴞(Bubo scandiaca)建議理由:在中國僅有少量迷鳥出現。受棲息地破壞影響巨大,在其傳統分布地的全球野外種群才約4萬隻左右。在在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為易危,也是被列入CITES公約附錄II的物種。
  • 美國研究顯示南極帝企鵝種群或在2100年消失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HOI)日前透露說,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南極冰融加速,南極帝企鵝的種群的崩潰也將隨之而來,根據最新研究,如目前情況沒有好轉的話,生活在南極洲東部阿德利地的那些帝企鵝種群最終將在2100年崩潰並迅速消失。
  • 地環所南海硨磲種群數量與氣候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地球歷史上已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這五次生物大滅絕主要是自然因素導致,如大型的火山噴發、太冷或太熱的氣候變化、小行星撞擊等。現今,有新的證據表明地球生物可能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科學政策平臺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有大約1百萬種植物和動物正面臨滅絕的風險。
  • 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成效顯著
    記者近日從省林草局了解到,經過多年的持續努力,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多個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有效保護,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
  • 研究表明,前者更有利於種群延續
    因為天敵、環境、氣候等的影響,會造成種群繁衍出現停滯。在研究小型生物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從生物的居住環境以及防止出現近親結婚的手段來提高種群的數量,從而進一步擴大規模。但這個方式已經逐漸「淘汰」。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一文中,科學家發現「一妻多夫」更有利於種群的延續,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手段,更好的保護瀕臨滅絕的生物,調整種群的雌雄比例。
  • 5種極可能會滅絕的生物,第3種為中國獨產,剩20多隻
    奧瑞納克鱷魚,另有譯名奧裡諾科鱷魚,主要分布於南美洲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境內的奧裡諾科河下遊,是美洲最大的鱷魚,原來估計只有250條,經過多年的保護,其數量有細微回升,但仍處於滅絕的邊緣。海南黑冠長臂猿,中國海南島的獨產物種,其分類學地位一直以來就頗有爭議,目前已被認定是一個獨立的種,是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如今數量僅剩二十多隻,是一種趨於滅絕的生物。
  • 一個壞消息傳來,北冰洋浮冰加速融化,這一種群80年後或將滅絕?
    如今又有一個噩耗傳來,北冰洋的浮冰正在融化,這也意味著北極熊這一種群很有可能到2100年滅絕。北極熊一般是依靠北冰洋上的海冰進行覓食,但是隨著天氣變暖,這些海冰也逐漸融化北極熊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有許多北極熊被迫前往海岸地區尋找食物,如今我們就已經面臨著北極熊數量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可以想像如果沒有辦法改善環境,或者是為北極熊創造更加合適的生存空間,那麼這種生物的數量還會繼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