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騰訊傳媒,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大家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天下事,然而伴隨著網際網路信息量的不斷增加,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倦怠於長篇大論的新聞寫作。對於如今印度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可以一站式閱讀世界新聞,因為新聞聚合平臺Inshorts可以把動輒上千個字的新聞稿件濃縮成六十字以內的小摘要。只需要用手指一划,海量新聞立刻呈現在你的屏幕上。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帶您一同探索印度新聞聚合平臺Inshorts,讓我們共同發掘Inshorts崛起背後的秘訣與危機。
15.4+4.5:億萬用戶背後的Inshorts
Inshorts 成立於 2013 年,目前已然是印度最受歡迎的新聞類應用程式之一,每月下載量高達 1500 萬次,僅安卓端的頁面瀏覽量就超過 30 億次,Inshorts的用戶每月約使用產品15. 4 天,每周約4. 5 天。起初,Inshorts還主要依賴於廣告營收,但從 2017 年開始通過運營增加營收,根據世界報業和新聞出版協會(WAN-IFRA)統計數據,Inshorts在2019- 2020 期間收入達到 1400 萬美元。
Inshorts最初的形態是一個提供六十字新聞摘要的Facebook界面,因為這一功能備受歡迎,所以幾個月後,製作團隊乘熱打鐵地推出一個名為「News inShorts」的應用,這一應用也被TLabs孵化器項目看中,並從各方,包括印度在線購物巨頭Flipkart的創始人Binny Bansal處募集了大量的啟動資金。Bansal表示自己是News inShorts的用戶,而他也相信News inShorts可以藉助行動裝置重新定義新聞消費。
此後該項目先後獲得了 340 萬美元的A輪融資與 1750 萬美元的B輪融資。在 2015 年將「News inShorts」改成「Inshorts」,並試圖去觸摸新聞之外的世界。
算法+編輯:
打造更高參與度的新聞聚合平臺
Inshorts成功的第一大要義是充分契合了用戶的閱讀習慣。Inshorts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戰略官Deepit Purkayastha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發現,許許多多我們的同齡人並沒有閱讀新聞的習慣,他們往往想在短時間內就獲得大量的新聞資訊,Facebook往往是他們的首選,」但Purkayastha也指出Facebook上往往充滿了太多的個人觀點,真正的新聞事實有所欠缺,「所以我們想去填補這一空白。」
Inshorts致力於提供移動化的可消費的新聞內容,用至多 60 個單詞介紹一條新聞的來龍去脈,每條新聞都會製作成卡片狀,包括新聞圖片、標題以及摘要,用戶可以在卡片間任意滑動,從而迅速瀏覽信息,並可以個性化編輯管理自己的新聞卡片。「與新聞列表相比,這種卡片狀的新聞會帶來更多點擊,」Purkayastha解釋道。而目前,Inshorts採用了名為Rapid60 的人工智慧算法,通過學習之前五年裡編輯們整理的一百萬篇新聞摘要,已經可以成功地壓縮新聞,目前,Rapid60 已經可以成功地壓縮新聞,每月可以總結超過十萬篇新聞。
而對於人工智慧驅動的新聞產品而言,如何規避信息繭房是一個重要的挑戰,用戶可能會不斷閱讀那些自己喜愛的新聞而無法走出「回音室」,所以Inshorts也試圖在算法與新聞編輯之間找到平衡點。
一方面,算法通過觀測用戶在每條新聞上停留的時間,來預測用戶的興趣,與此同時,編輯們也會基於一張千分量表為新聞賦分,如果編輯給一條新聞打 1000 分,那麼這條新聞就會被發送給所有的用戶。Purkayastha 說:「我們希望讀者能看到和自己興趣相關的新聞,同時也能關注那些和自己完全無關但極為重要的新聞,而在某種意義上,這種相關性仍然是一個爭議性的概念,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個性化敘事模式已然把控了讀者的想像力,但對於新聞業而言,尤其對於正在給讀者提供消費內容的新聞平臺而言,打破回音室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事實證明,Inshorts的實踐也卓有成效,閱讀量最大的新聞有20%都來自於編輯精選,這些新聞在閱讀量上領先於80%的人工智慧匹配的內容。
除了在內容與算法上精益求精之外,Inshorts也探索到正確的變現模式——通過B2B渠道的廣告獲得收益。Inshorts的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Azhar Iqubal表示:「目前Inshorts正在與近 300 多家廣告客戶合作,每月增加大約 10 個新廣告客戶,客戶名單包括Vodafone,Oneplus,Netflix,Mercedes和Myntra等品牌。」
Inshorts通過個性化引擎定位廣告,通過分析用戶的行為模式與新聞消費歷史來推送不同的廣告。Inshorts提供的廣告可以劃分為六種不同的類別,其中最受歡迎的類別是「六十詞的品牌故事」,廣告客戶可以將廣告故事以及內嵌的圖片或視頻一起以六十詞的形式分享給Inshorts的用戶。除此之外,Inshorts還推出了數字雜誌(Digital Magazine)與事實卡(Fact Card)兩種參與度較高的廣告模式,數字雜誌往往匯總了視頻、動態圖像、投票等多種形式的互動,曾幫助Netflix的《雨傘學院》(Umbrella Academy)獲得了超過文字廣告三倍的用戶參與度;事實卡則是整合了一些關於某個品牌或某一行業的趣味故事,也非常容易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分享。相較於傳統的廣告投放,廣告商們能在Inshorts上獲得更高的用戶參與度。
在Inshorts平臺上的六十詞的品牌促銷信息
媒體+語言:
新聞聚合平臺直面重重挑戰
儘管備受市場歡迎,進入到新時代的Inshorts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諸如如何協調與媒體、廣告市場之間的關係等。
伴隨著Inshorts這類新聞聚合平臺用戶數量的不斷攀升,平臺會給予許多大型的媒體機構少量的保證金,使媒體的內容可以在新聞聚合平臺上被分享與管理。
然而當付款條件發生變化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媒體機構選擇撤出新聞聚合平臺,諸如印度最大的印地語媒體機構Malayala Manorama早在 2017 年就撤出了新聞聚合平臺DailyHunt。另一家印度新聞聚合平臺NewsPlus的編輯Chitti Pantulu表示:「許多聚合平臺去彰顯自己的用戶數量從而提高估值、吸引投資以進一步增加用戶數量。然而廣告市場的增長速度並不能保持一致,所以這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Pantulu表示很多媒體機構做內容分發都是希望可以從廣告或者其他形式的收入分配中獲取利潤。初創投資公司BlumeVentures的負責人Sajith Pai表示:「目前用戶獲取成本確實很高,儘管用戶和廣告客戶的數量依然正在增長,但增長速度還不夠快。」
事實上,廣告行業增速緩慢,但越來越多的新聞聚合平臺出現並競爭著有限的市場份額,印度的新聞聚合產業已然戰火紛飛
印度的主流新聞聚合平臺包括Inshorts, Dailyhunt,NewsPlus, InstaNews, Filpboard
地方性語言則是另一大挑戰。印度有 22 種官方的區域性語言,這些區域性語言的用戶也正在不斷遞增,然而廣告商們並沒有關注這一點,「甚至當短視頻來勢洶洶之時,廣告商們也沒有在英語與印地語的基礎上邁出新的一步,」Malayala Manorama的營銷總經理Boby Paul介紹道。Vivek Durai一直以來關注民間資本,他表示現在在新聞聚合平臺上的故事都是一些本土化的內容,平臺也在努力嘗試視頻、社交、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其他業務,「畢竟廣告收入沒有增長,領域內的大佬們也意識到規模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在Inshorts平臺上,目前仍然只提供英語和印地語服務
除此之外,用戶的消費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走向了視頻消費。Sharechat等新的視頻應用也正讓注意力和廣告的競爭不斷升溫。
2020,Inshorts路在何方?
Inshorts近期推出了新產品「Public」,這是一個基於位置、視頻優先、超本地化的社交平臺,無論是特約記者、新聞機構還是廣告商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發布消息。在沒有任何明星代言或公開宣傳的情況下,Public也能產生超過五萬次的下載,被稱為「可以自給自足的公關工具」。Public已經見證了印度各地用戶的每月一百萬條風格迥異的視頻,Inshorts也在積極使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與圖像處理技術去審查這一產品。
Inshorts也將會對品牌進行調查,以獲取品牌廣告推出時的實時用戶反饋。Inshorts還提出使用新的交互方式傳播新聞,諸如圖形卡(graphic cards)等等,公司也與益普索(Ipsos 全球知名市場調查公司)合作去探索用戶的意見。「我們的調查通常一天會收到 40 萬份反饋,我們也意識到這是一份巨大的資源,今年也打算充分利用它。」Purkayastha解釋道。
在Inshorts的故事裡,既有智能技術與新聞業務的交鋒與融合,也有國際化與本地化的衝突與共存,印度商業網站OfficeChai的記者Eshwar表示Inshorts讓新聞消費變得更加容易,也讓媒體人們從那些之前從不閱讀新聞的讀者那裡收到了反饋,「Inshorts確實卓有成效地進入了新的市場」。Inshorts仿佛是一個縮影,見證了印度新聞聚合平臺的興起、升級與爭鬥,也在困境重重中不斷尋求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