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最新重磅研究成果的論文寫了什麼?全文翻譯來了!

2021-01-10 澎湃新聞

屠呦呦研究員與王繼剛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官網圖

6月17日,新華社發布屠呦呦團隊最新重磅研究成果,很快在網絡刷屏。

澎湃新聞從國際學術期刊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官網獲悉,相關研究論文在第12個世界瘧疾日、4月25日發表。

該論文為Persective(前瞻性觀點),一共有三頁。

國內學術期刊出版界人士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Persective的文體屬於摘要,未透露實驗細節。

該論文標題為《「青蒿素耐藥」的應勢解決方案》(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論文一共有六位作者,分別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藥研究所特聘專家王繼剛研究員、Chengchao Xu博士、廖福龍研究員、姜廷良研究員、Sanjeev Krishna和屠呦呦研究員。其中王繼剛為論文主筆。

早在4月26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發布消息稱,屠呦呦等專家在該論文中,基於青蒿素藥物機理、現有的治療方案、耐藥性的特殊情況和原因、以及藥物價格等諸多因素,從全局出發,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青蒿素抗藥性"的合理方案。

前述消息稱,該論文除提出了解決現有的「青蒿素抗藥性」問題的治療方案,文章還討論了一個常常被研究人員忽略的問題:抗瘧藥物的價格。

該消息稱,「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類目前治癒瘧疾的必須選擇,在臨床中優化用藥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現有的「青蒿素抗藥性」現象。」青蒿素成本低廉,一個療程僅需幾個美元。而瘧疾疫區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及非洲地區,開發高效廉價藥物是有效遏制瘧疾擴散和根除瘧疾的關鍵。縱觀現有的全新抗瘧藥物的研發,還未有任何潛在的藥物能夠像青蒿素那樣高效和安全。即使有新藥開發成功,藥物開發的成本會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藥價上,這些藥物是否能真正服務到需要它們的人群也有諸多困難需要克服。

綜上所述,用好青蒿素仍然是人類目前治癒瘧疾的必須選擇,在臨床中優化用藥方案是完全有希望克服現有的「青蒿素抗藥性」現象。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官網提供的論文中文版如下:

抗瘧藥耐藥在過去曾頻繁出現,導致常用方案治療失敗,有時帶來了災難性後果。新的治療方法研發成功之後,耐藥最終得到了控制,但研發新藥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數十年努力和大量資金。

儘管世界衛生組織在20世紀50年代發起的消滅瘧疾運動取得了成功,但許多瘧疾流行區出現了耐藥寄生蟲,導致氯喹等廉價藥物治療失敗。這些治療失敗推動了對藥物研發項目的投資,包括中國政府為整合其研究資源而設立的國家項目。數百名科學家的貢獻和數十年的努力(作為「523項目」的一部分)最終促使我們發現了青蒿素類藥物。

論文截圖。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官網圖

在精心研發的聯合治療方案中應用的青蒿素衍生物自此成為大多數無併發症瘧疾的一線治療藥物。青蒿素與其他藥物組成聯合治療方案,其中快速起效的青蒿素負責立即減輕寄生蟲血症,而聯合應用的長效藥物負責清除剩餘寄生蟲。青蒿素化合物青蒿琥酯單藥治療用於重度疾病的初始治療。在青蒿素聯合治療方案有效的地區,我們沒有必要改變治療方法。

柬埔寨最早報導患者接受青蒿琥酯治療後體內寄生蟲清除速度減慢,這一現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之後,緬甸、泰國、寮國和中國(統稱為大湄公河次區域)等亞洲國家均觀察到寄生蟲清除出現類似延遲。目前已確定青蒿素治療後清除速度較慢的寄生蟲攜帶瘧疾kelch13(K13)基因推進器結構域突變。儘管K13突變與治療失敗風險增加之間並無明確關聯,但攜帶這些突變的寄生蟲卻被稱為「青蒿素耐藥」寄生蟲。在表型方面,「青蒿素耐藥」的定義是寄生蟲清除延遲。患者完成青蒿素聯合療法(ACT)的常規3日療程後,這些寄生蟲的復發頻率高於對青蒿素敏感的寄生蟲。

然而,根據在中國開展的臨床研究,3日療程並未包含治癒感染(持續7~10日)所需的青蒿素類藥物的全治療量。採用青蒿琥酯7日療程時,即使寄生蟲有早期清除延遲,該方案仍然有效。其他類別抗瘧藥耐藥的情況並非如此,因此這些藥物即使完成全療程也不能治癒感染。

青蒿素治療中的寄生蟲清除延遲應該定義為「耐藥」還是「耐受」?不論如何定義,在大湄公河次區域,3日療程在對抗瘧疾寄生蟲方面正在喪失療效。因此,對於患者和風險人群而言,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應對這一新出現的威脅。

我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合理和戰略性地應用ACT是應對治療失敗的最佳解決方案,也可能是唯一解決方案。這一主張是基於以下兩點考慮,這兩點考慮涉及青蒿素類藥物及其在成功抗瘧治療中的貢獻。

第一點考慮是目前青蒿素耐藥仍表現為寄生蟲清除延遲,並無關於完全耐藥表型的證據。青蒿素仍然有效,雖然需要較長療程或對聯合治療方案做出其他調整。相比之下,當寄生蟲對其他抗瘧藥產生耐藥時,全療程達到的治癒率會有所下降。儘管有寄生蟲延遲清除表型,但青蒿素聯合療法的治療失敗可直接歸因於其他聯用藥物。例如,如果雙氫青蒿素哌喹在某一地區發生治療失敗,另一種聯合治療方案(如甲氟喹聯用青蒿琥酯)可能被證明非常有效。寄生蟲對含青蒿素的不同聯合治療方案表現的敏感性具有互反關係(例如對哌喹耐藥的寄生蟲往往對甲氟喹敏感,反之亦然),上述互反關係的相關耐藥機制(此處為pfmdr1拷貝數)影響與青蒿素聯用的其他藥物的療效,而非青蒿素本身的療效3。

為什麼是聯合治療方案中的其他藥物發生治療失敗,而不是青蒿素發生治療失敗?近期闡明的青蒿素類藥物作用機制表明,它們是由鐵或血紅素激活的前體藥物。鐵和血紅素是血紅蛋白消化後產生的副產品,在瘧原蟲滋養體成熟期達到最高濃度。青蒿素類藥物一旦被激活,它們就會將寄生蟲的許多蛋白質和血紅素烷基化。血紅素烷基化也可抑制血紅素解毒過程。這一獨特的激活和廣泛靶向機制提示,據推測,單一蛋白質靶點的突變不太可能引起耐藥,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青蒿素類藥物在廣泛應用數十年之後仍然有效。

上述作用機制是否也可解釋寄生蟲延遲清除表型?血液內青蒿素類藥物的消除半衰期相對較短,而游離血紅素和鐵的濃度在寄生蟲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波動很大,在環狀體早期很低。如果寄生蟲停留在血紅蛋白降解有限的環狀體早期,則存活機會較大。如果瘧原蟲發生增殖同步並且感染後在環狀體早期暴露於青蒿素,則即使是對青蒿素敏感的瘧原蟲株似乎也會發生青蒿素耐藥。青蒿素耐藥株(清除延遲表型)的生命周期發生變化,由於環狀體期延長,滋養體期縮短,因此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青蒿素類藥物的激活。它們還進化出更強的應激反應途徑,這些途徑可修復環狀體期有限的青蒿素靶向作用所導致的細胞損傷。這些變化增強了寄生蟲的生長能力,在青蒿素類藥物短期暴露所產生的效應減退之後,寄生蟲可以更好地生長。至關重要的是,只有到達滋養體期,「青蒿素敏感」和「青蒿素耐藥」寄生蟲才能對青蒿素類藥物產生同樣好的應答。因此,寄生蟲「耐藥」反映的是寄生蟲最大限度縮短脆弱期,從而使生存時間超過青蒿素類藥物短期暴露的時間段。

對上述機制的這一理解闡明了我們應如何應對所謂的青蒿素耐藥。由於患者對青蒿素類藥物的耐受性良好,因此應認真考慮在寄生蟲脆弱的滋養體期增加藥物暴露的策略。延長治療期等相對較小的治療方案調整即可有效克服目前的「青蒿素耐藥」表型。目前仍然完全有可能依靠青蒿素及其聯用藥物來消除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瘧疾,我們只要調整目前的常規治療方案和考慮聯用的其他藥物的耐藥情況即可。各地區診斷出感染之後,應在新的併發症出現之前儘快採取包含現有聯合治療方案(通過優化來維持高治癒率)的幹預措施。

第二點考慮是我們可否研發出有望替代青蒿素類藥物的其他藥物。學術、公共和私人合作計劃(如抗瘧藥品事業會,Medicines for Malaria Venture)取得了值得稱讚和令人鼓舞的成果。但我們不應低估藥物研發過程的不可預測性。螺吲哚酮(spiroindolones)是化學品篩選工作中發現的強效抗瘧藥,但瘧原蟲陽離子ATP酶PfATP4(提出的靶點)的耐藥突變甚至在此類藥物用於患者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將新藥與現有抗瘧藥聯合應用可降低耐藥風險。但最常用的其他聯用藥物(青蒿素類藥物以外的其他藥物)往往會出現療效降低。

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藥風險方面優於青蒿素類藥物的下一代抗瘧藥似乎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出現。大多數ACT價格低廉(例如加納一個蒿甲醚-苯芴醇療程的費用不到10美元)。藥物研發項目的高昂成本會影響新藥的價格,並有可能阻礙最有需要的患者獲得藥物。

在研發成功40年之後,青蒿素類藥物仍然是聯合治療時首選的抗瘧藥類別。據抗瘧藥品事業會稱,在尚比亞偏遠農村的瘧疾治療中,即使用作單藥治療,青蒿琥酯栓劑仍將死亡率降低了96%。因此,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們通過簡單調整現有治療方案(包括明智地聯合應用具有互反敏感性的藥物)來使目前最強有力的抗瘧武器發揮最大潛力。現在我們亟須採取這些行動。

相關焦點

  • 饒毅曾寫論文力推屠呦呦: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
    全文如下:   《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修改版)》  饒毅1黎潤紅2張大慶2   中國 北京 100871北京大學 1生命科學學院 2醫學部   摘要   1970年代早期,多數中國科學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努力生存而無機會開展研究。
  • 畢業論文準備:開題報告、文獻檢索帳號、文獻綜述、外文翻譯、抄襲檢測軟體、論文目錄,都在這了,有備無患,拿去吧!
    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儘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 (二) 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 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論文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論文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
  • 論文是什麼?該怎麼寫?
    研究科學,就是做學問。而所有研究,都要有研究成果。也就是說,做學問,你得有個東西讓人看到。所以,把自己研究的東西寫出來,讓別人看,明白研究的意義、用途、辦法、方向和結論。這個文章,就是論文。 說句最通俗的話,論文,其實就是個說明書。不過,他是個高級說明書,甚至是有自己專門用語習慣的說明書。
  • 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那就來聊聊論文吧 論文反應的是科研人員的水平和能力,這一點無可厚非。可問題恰恰就在這裡——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稱之為論文的。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文章,才算得上是論文呢? 屠呦呦教授的論文數量及其稀少,因為她和她的團隊長期埋頭於各種理論研究和試驗,也許上萬次的實驗才能得出一個有效的結論,那論文數量自然不會多。
  • 學術論文要怎麼寫?
    撰寫學術論文是求學生涯、職業晉升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必須要發表論文或者撰寫職稱論文。那學術論文要怎麼寫呢?我們按部分來進行講解。一、論文主旨:1. 撰寫論文貫穿於整個研究工作,論文工作與研究工作相對應2.
  • 碩士寫畢業論文的目的是什麼?
    碩士寫畢業論文的目的是什麼?又是畢業論文?又要要求發表論文?語文作文一般在考場上花上幾十分鐘就可以完成,而一篇較好的畢業論文通常是一篇較長的有文獻資料佐證的學術論文,所以很多在職的碩士甚至在職的博士都沒有寬裕的時間來完成論文寫作,那麼我們查查唄論文查重網現在就教你如何快速完成論文!再者也有同學可能會疑惑到,寫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呀?
  • 屠呦呦納入新教材,小學初中高中課本都涉及,能影響學生什麼?
    人民網北京6月17日電(熊旭 李依環)據新華社報導,屠呦呦團隊今日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的最新進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跡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
  • 寫好醫學論文的方法和技巧
    個案:就是針對一個病例的分析,什麼時間、收治了一個什麼樣的病人,初步診斷病人的情況,以及如何做的治療,治療完成後病人的體診如何。論著:是大量收集同一種病例,以科學的實驗方法來論證那種效果更有效,通過論著所收集病例的比例要在100例以上,通過統計學的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以供更多的人作為臨床的依據。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很多人可能都在為屠呦呦落選院士感到不平,作為老師我卻想說,從中國的職稱制度,我們就會看到,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我們來看看我們評選高級職稱的必備條件。第一:市級優秀教師榮譽。第二:市級優質課大賽證書。第三:市級課題(參與人員前兩位)。這是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 畢業論文的緒論/引言該怎麼寫?
    一、研究背景/目的/意義研究背景是介紹選題來源的部分,現實生活或學術研究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你出於什麼原因關注到了它們,這些問題與我們的學科視野有怎樣的關聯,研究目的應重點介紹自己的研究對象為什麼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 遠程教育本科畢業論文如何寫?
    (二)內容摘要 論文一般應有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作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的字數一般不超過論文字數的5%,摘要不要列舉例證,不講研究過程,不用圖表,也不要作自我評價。不要照搬小標題或論文結論部分的文字。
  • 屠呦呦落選院士,主要因為SCI論文稀少,SCI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多次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但結果總是被拒,評委會給出三點原因,想想也可笑: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背景;3.屠呦呦SCI論文數量稀少。其中,屠呦呦SCI論文數量稀少是主要原因。與她有相似經歷的,還有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曾經三次落選院士評選,幸運的是,他終於在第四次評選中成功入選!
  • 屠呦呦諾獎報告演講全文
    屠呦呦瑞典演講現場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已經抵達瑞典並將於10日出席諾貝爾頒獎典禮。當地時間12月7日下午(北京時間7日晚),屠呦呦在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用中文做題為《青蒿素的發現 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的禮物》的演講,由翻譯進行同聲傳譯。  屠呦呦在演講中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通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 第一篇SCI要寫多久?翻譯論文需要注意什麼?
    大家都知道,SCI論文需要英文版的,但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先用中文寫作,然後再將論文翻譯成英文。那麼,完成一篇論文寫作以及翻譯,需要多久呢?這個問題主要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你的課題研究及實驗的完成狀況,二是英文寫作翻譯水平。
  • 屠呦呦那些年發表的論文 (SCI論文少 照拿諾貝爾獎!)
    ♥屠呦呦,倪慕雲,鍾裕蓉等.中藥青蒿素化學成分的研究(Ⅰ).藥學學報,1981,16(5):366-370.♥屠呦呦,倪慕雲,鍾裕蓉等.中藥青蒿的化學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簡報).中藥通報,1981,6(2):31.
  • 翻譯狗|SCI論文翻譯技巧,文檔直接翻譯成英文!
    對於許多國內的科研人員來說,翻譯SCI論文的痛苦程度不亞於寫作。如果說科研實驗費時,寫SCI論文費腦,那麼翻譯SCI論文就是既費時又費腦。為了翻譯出一篇專業、嚴謹、可讀性強的英文論文,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呢?
  • 「畢業之家」畢業論文:摘要和引言該如何寫?需要注意什麼?
    將引用放進摘要,或者將研究過程等內容放入摘要,更有甚者直接將前言中的部分內容複製粘貼進去。其實摘要寫什麼是有logical order的。是有嚴格的規範的。摘要的寫作只包含4部分:研究aim、研究method、研究result、研究conclusion。
  • 全文資料庫在醫學論文寫作與發表中的作用
    醫學工作者在平時的工作中積累了經驗,或通過實驗研究得出成果,或為了評職稱,都需要寫作一定數量的論文並在期刊上發表。但部分人員對論文寫作與發表的流程不熟悉,導致事半功倍。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依靠豐富的網絡在線資源支持論文的寫作與發表,其中全文資料庫就是輔助工作的有力工具,可以為檢索者提供文獻原文全文的資料庫。下面,賽恩斯編譯就來概要地談談全文資料庫在醫學論文寫作與發表中的作用。一、在選題階段的作用。一般來說,好的選題是以佔有豐富的資料為前提,而全文資料庫就是一個資料的寶庫。
  • 屠呦呦因沒有論文和博士學位落選兩院院士?抱歉,這是個假消息
    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因發現青蒿素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我國本土科學家。先後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獎章和共和國勳章等重磅榮譽稱號。但自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由於屠呦呦並沒有當選為院士,因此科學院和工程院遭到了部分人的質疑,認為應當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應該破格授予屠呦呦院士稱號。
  • 英語聽力:微軟展示即時語音翻譯系統最新成果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演講視頻>正文英語聽力:微軟展示即時語音翻譯系統最新成果 2012-11-13 15:12 來源:Tech2IPO、中國科技網 作者:口譯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