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編者按: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近年來醫療的快速發展和新藥的不斷上市,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已得到大幅度提高。在乳腺癌患者確診後的幾年內,治療過程中會產生多種不適。其中癌症性疲勞是患者產生的最常見的一種不適,這種疲勞可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在EBCC-12大會上,一項研究探究了癌症性疲勞發生的原因,並比較了乳腺癌長期生存者與參考人群疲勞感的不同。《腫瘤瞭望》特邀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金鋒教授對這一研究進行了編譯和點評,以供讀者學習。
LBA-003:Fatigue among 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a controlled cross-sectional study(長期乳腺癌存活者的疲勞:一項對照的橫斷面研究)
研究簡介
背景
在女性確診乳腺癌之後的第一個五年之內,疲勞是最常見和最持久的症狀。這項研究比較了乳腺癌長期生存者與參考人群疲勞感的不同,並且評估疲勞的決定因素。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為一項針對確診後中位生存10年的350名乳腺癌存活者的橫斷面隊列研究,參照人群為350名由全科醫生匹配的相同年齡的女性。使用多維疲勞量表(MFI-20)測量疲勞,總分>60為主要結果。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比較存活者和對照組人群之間多維疲勞的患病率,校正體重指數(BMI),以及心血管變量和心理學變量。評估了優勢比(ORs)和95%可信區間(95%CIs)。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評估存活者中多維度疲勞的決定因素。
結果
即使在調整混雜因素之後,乳腺癌存活者比參考人群更容易出現多維疲勞(26.6% vs 15.4%;OR,2.0[95%CI:1.4~2.9])。有抑鬱症狀(32.2% vs 2.7%;OR,17.0[95%CI:7.1~40.5])或焦慮症狀(41.9% vs 10.1%;OR,6.4[95%CI:3.6~11.4])的存活者出現多維疲勞的機率更高。
結論
四分之一的乳腺癌存活者在診斷後10年內會經歷多維疲勞,且疲勞發生的頻率高於同齡婦女和一般從業者。這種疲勞似乎與抑鬱症和焦慮症狀有關。
專家點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幾乎80%的患者經過治療後可以達到長期的無病生存。隨著緩解率的提高,人們對於腫瘤治療的長期副作用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癌症相關性疲勞是乳腺癌診斷和治療後的一個常見的症狀。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將癌症相關性疲勞定義為「一種痛苦的、持續存在的、與癌症或癌症治療相關的身體、情緒或認知疲勞的主觀感受,這種疲勞與近期的體力消耗不成正比,並影響機體的功能。」癌症相關性疲勞與正常健康人群感受疲勞的概念是不同的,它可以明顯的表現在身體上、認知上或情感方面,且不能通過充足的睡眠和充分的休息而緩解,嚴重時可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一些少量的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和生存者經歷疲勞的嚴重程度和時長遠大於沒有癌症史的個體。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二屆歐洲乳腺癌大會(EBCC-12),來自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的S.Maass教授發表了一項對照的橫斷面研究:長期乳腺癌存活者的疲勞。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較乳腺癌長期生存者與一般人群疲勞感的不同,並且評估引起疲勞的決定因素。
本研究是針對350名乳腺癌存活著及相同數量的對照人群,應用多維疲乏量表結果測量並分析疲勞決定因素。多維疲乏量表(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MFI-20)是由荷蘭的Smets等於1995年設計,由20個條目構成,測量一般性疲乏、生理性疲乏、心裡性疲乏、刺激性減低和活動降低5個維度的內容,此量表可用於癌症患者、放射治療患者、慢性疲乏綜合症患者、學生、部隊軍人以及初級醫師。該量表與其他量表填寫起來相比較簡單直觀,不會對患者造成太大負擔。但這種方法與其他量表診斷方法有共同的問題,存在主觀性較強,會受到個體、職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該項研究結果與既往多數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乳腺癌存活者經過一系列治療後比一般人群多維度疲勞的發生率更高。並且本研究經過分層分析,發現有抑鬱症狀及焦慮症狀的乳腺癌存活者有更大機率出現多維疲勞。儘管大家都承認解決乳腺癌長期生活質量問題比較緊迫,但在臨床實踐中,缺乏適當的識別和對長期症狀的正確管理方法,因此對癌症相關性疲勞我們仍處在低診斷、低報告、低治療的初級階段。這項研究結果為我們進一步探究癌症相關性疲勞的發病機制及預測因素尋找到了有利的方向,對這種疲勞的有效治療方法亟需更多的研究來挖掘。
早期乳腺癌存活者治癒率的提高促使人們將注意力轉向癌症治療的長期下遊效應,並關注到一些乳腺癌存活者可能存在積極治療結束後持續數年的治療相關副作用。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模式的轉變以及治療藥物和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顯著的延長,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癌症相關性疲勞已經被清楚地確定為在乳腺癌存活者的某些亞群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可能會讓人非常痛苦。
在乳腺癌全身綜合治療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除了關注如何讓這些患者「活得長」,更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患者「活得好」。相對於傳統的僅考慮生存時間、生存率等的生存分析方法來說,生活質量評價更著重於患者的生活質量及主觀感受,療效的評價也更加重視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疾病的生理性與社會心理性,臨床研究的重點已由單純追求局部緩解率轉移到採用何種措施使患者獲得最大利益,從而更加全面地反映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狀況,為臨床治療方法和藥物的評價提供依據。癌症相關性疲勞應該在多學科的環境中管理,並採用綜合的方法。這包括提供具體的諮詢,並能夠將患者轉診給具有足夠專業知識的專業人員,包括物理治療師、心理學家、行為治療師、營養師和社會工作者。提高乳腺癌長期存活者的生活質量,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任重而道遠。
專家簡歷
金鋒教授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乳腺外科主任
遼寧省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會理事
中華醫學會腫瘤分會乳腺腫瘤學組副組長
中國老年學學會乳腺癌分委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乳腺病防治學會外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乳腺癌學組委員
專家簡歷
關舒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乳腺外科主治醫師,講師
中國醫科大學腫瘤學碩士
(來源:《腫瘤瞭望》編輯部)
版權聲明
凡署名原創的文章版權屬《腫瘤瞭望》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腫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