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CC-12丨金鋒教授:關注癌症相關性疲勞,讓乳腺癌患者活的更長更好

2020-11-22 騰訊網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編者按: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近年來醫療的快速發展和新藥的不斷上市,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已得到大幅度提高。在乳腺癌患者確診後的幾年內,治療過程中會產生多種不適。其中癌症性疲勞是患者產生的最常見的一種不適,這種疲勞可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在EBCC-12大會上,一項研究探究了癌症性疲勞發生的原因,並比較了乳腺癌長期生存者與參考人群疲勞感的不同。《腫瘤瞭望》特邀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金鋒教授對這一研究進行了編譯和點評,以供讀者學習。

LBA-003:Fatigue among 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a controlled cross-sectional study(長期乳腺癌存活者的疲勞:一項對照的橫斷面研究)

研究簡介

背景

在女性確診乳腺癌之後的第一個五年之內,疲勞是最常見和最持久的症狀。這項研究比較了乳腺癌長期生存者與參考人群疲勞感的不同,並且評估疲勞的決定因素。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為一項針對確診後中位生存10年的350名乳腺癌存活者的橫斷面隊列研究,參照人群為350名由全科醫生匹配的相同年齡的女性。使用多維疲勞量表(MFI-20)測量疲勞,總分>60為主要結果。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比較存活者和對照組人群之間多維疲勞的患病率,校正體重指數(BMI),以及心血管變量和心理學變量。評估了優勢比(ORs)和95%可信區間(95%CIs)。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評估存活者中多維度疲勞的決定因素。

結果

即使在調整混雜因素之後,乳腺癌存活者比參考人群更容易出現多維疲勞(26.6% vs 15.4%;OR,2.0[95%CI:1.4~2.9])。有抑鬱症狀(32.2% vs 2.7%;OR,17.0[95%CI:7.1~40.5])或焦慮症狀(41.9% vs 10.1%;OR,6.4[95%CI:3.6~11.4])的存活者出現多維疲勞的機率更高。

結論

四分之一的乳腺癌存活者在診斷後10年內會經歷多維疲勞,且疲勞發生的頻率高於同齡婦女和一般從業者。這種疲勞似乎與抑鬱症和焦慮症狀有關。

專家點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幾乎80%的患者經過治療後可以達到長期的無病生存。隨著緩解率的提高,人們對於腫瘤治療的長期副作用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癌症相關性疲勞是乳腺癌診斷和治療後的一個常見的症狀。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將癌症相關性疲勞定義為「一種痛苦的、持續存在的、與癌症或癌症治療相關的身體、情緒或認知疲勞的主觀感受,這種疲勞與近期的體力消耗不成正比,並影響機體的功能。」癌症相關性疲勞與正常健康人群感受疲勞的概念是不同的,它可以明顯的表現在身體上、認知上或情感方面,且不能通過充足的睡眠和充分的休息而緩解,嚴重時可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一些少量的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和生存者經歷疲勞的嚴重程度和時長遠大於沒有癌症史的個體。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二屆歐洲乳腺癌大會(EBCC-12),來自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的S.Maass教授發表了一項對照的橫斷面研究:長期乳腺癌存活者的疲勞。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較乳腺癌長期生存者與一般人群疲勞感的不同,並且評估引起疲勞的決定因素。

本研究是針對350名乳腺癌存活著及相同數量的對照人群,應用多維疲乏量表結果測量並分析疲勞決定因素。多維疲乏量表(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Inventory,MFI-20)是由荷蘭的Smets等於1995年設計,由20個條目構成,測量一般性疲乏、生理性疲乏、心裡性疲乏、刺激性減低和活動降低5個維度的內容,此量表可用於癌症患者、放射治療患者、慢性疲乏綜合症患者、學生、部隊軍人以及初級醫師。該量表與其他量表填寫起來相比較簡單直觀,不會對患者造成太大負擔。但這種方法與其他量表診斷方法有共同的問題,存在主觀性較強,會受到個體、職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該項研究結果與既往多數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乳腺癌存活者經過一系列治療後比一般人群多維度疲勞的發生率更高。並且本研究經過分層分析,發現有抑鬱症狀及焦慮症狀的乳腺癌存活者有更大機率出現多維疲勞。儘管大家都承認解決乳腺癌長期生活質量問題比較緊迫,但在臨床實踐中,缺乏適當的識別和對長期症狀的正確管理方法,因此對癌症相關性疲勞我們仍處在低診斷、低報告、低治療的初級階段。這項研究結果為我們進一步探究癌症相關性疲勞的發病機制及預測因素尋找到了有利的方向,對這種疲勞的有效治療方法亟需更多的研究來挖掘。

早期乳腺癌存活者治癒率的提高促使人們將注意力轉向癌症治療的長期下遊效應,並關注到一些乳腺癌存活者可能存在積極治療結束後持續數年的治療相關副作用。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模式的轉變以及治療藥物和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顯著的延長,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癌症相關性疲勞已經被清楚地確定為在乳腺癌存活者的某些亞群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可能會讓人非常痛苦。

在乳腺癌全身綜合治療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除了關注如何讓這些患者「活得長」,更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讓患者「活得好」。相對於傳統的僅考慮生存時間、生存率等的生存分析方法來說,生活質量評價更著重於患者的生活質量及主觀感受,療效的評價也更加重視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疾病的生理性與社會心理性,臨床研究的重點已由單純追求局部緩解率轉移到採用何種措施使患者獲得最大利益,從而更加全面地反映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狀況,為臨床治療方法和藥物的評價提供依據。癌症相關性疲勞應該在多學科的環境中管理,並採用綜合的方法。這包括提供具體的諮詢,並能夠將患者轉診給具有足夠專業知識的專業人員,包括物理治療師、心理學家、行為治療師、營養師和社會工作者。提高乳腺癌長期存活者的生活質量,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任重而道遠。

專家簡歷

金鋒教授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乳腺外科主任

遼寧省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會理事

中華醫學會腫瘤分會乳腺腫瘤學組副組長

中國老年學學會乳腺癌分委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乳腺病防治學會外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乳腺癌學組委員

專家簡歷

關舒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乳腺外科主治醫師,講師

中國醫科大學腫瘤學碩士

(來源:《腫瘤瞭望》編輯部)

版權聲明

凡署名原創的文章版權屬《腫瘤瞭望》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腫瘤瞭望》」

相關焦點

  • 關注飲食健康,癌症患者活過100歲不是夢想
    宋美齡40歲查出乳腺癌後,她戒掉了抽菸、熬夜等不良習慣,並且很長一段時間裡,時刻關注飲食健康的問題。其飲食以清淡為主,日日不離果蔬,除了把控飲食的質量,還開始控制飲食的次數。因此,雖然經歷了兩次乳腺癌手術,宋美齡依然活到106歲的高齡。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飲食結構的變化,癌症的發病率也不斷攀升。
  • 哈佛研究:染劑與大部分癌症無正相關性,乳腺癌和卵巢癌除外
    前不久,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在研究了12萬美國女護士長達36年的數據後,給出了一個答案[1]。 總的來說,使用永久性染髮劑與大多數癌症風險和癌症相關死亡之間沒有發現正相關關係。
  • 32種癌症10225例癌症患者的研究揭示TP53基因的新功能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在癌症研究領域中,TP53是迄今為止發現與人類腫瘤發生相關性最高的抑癌基因之一。該基因能感知細胞的應激或損傷,並在響應中阻止細胞分裂或引發細胞死亡,從而防止受損細胞的繁殖。TP53突變消除了一個關鍵的細胞安全機制,使其成為癌症的導火索。
  • 同患乳腺癌,有人活十年以上,有人卻很快「不行」!醫生說出原因
    李阿姨在14年前確診後就被冠以「乳腺癌患者」的帽子,而自從患上這一疾病,她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無人知曉,只知道按照醫生的指示乖乖配合治療。也是從確診後起,李阿姨會定時查看癌指數指標,每一次的上升和下降都對她意義重大。
  • 10225例癌症患者的TP53突變揭示了基因功能新亮點
    32種不同癌症的10225例患者樣本,並將它們與法國索邦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Thierry Soussi博士在過去30年收集的資料庫中另外80000個突變進行比較。 研究團隊在分析了這個龐大的數據樣本庫後,對TP53基因突變如何影響癌症有了更透徹的了解。他們發現,在所有被研究的癌症類型中,TP53突變在存活率較低的患者中更為常見。他們也找到了一種更準確預測預後的方法。Donehower說:「我在突變TP53腫瘤中發現了四個上調基因,其表達與患者預後相關。如果這四個基因高表達,那麼患者更有可能預後不良。
  • 胡夕春教授:HER2陽性乳腺癌治療新星,ADC藥物ARX788未來可期!
    在特殊時期採取新的形式開展的學術交流活動,將促進國內臨床腫瘤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積極推動學科發展。會議期間,醫脈通有幸採訪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胡夕春教授,就新型ADC藥物ARX788的前景展望進行分享。
  • 40歲就查出乳腺癌,為什麼活到了106歲?乳腺癌到底能不能治癒?
    比如說患上乳腺癌的人群中,每100人就有可能有70以上的人被治癒。尤其是一期乳腺癌的患者,他們在5年內病發的可能性只有5%,所以說雖然乳腺癌的發病率很高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可怕,很多女性都會認為乳腺癌的死亡率在癌症中位居首位,然而和肺癌或者肝癌相比的話乳腺癌的死亡率並不高,排名只有第五。
  • 最最全面的乳腺癌2018年度學術盤點來了!| HR+早期乳腺癌篇
    核心提示: 新舊交替之際,《醫學界》特邀請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馬飛教授對2018年乳腺癌領域的重要臨床研究進行了回顧,主要包括HR+早期乳腺癌、HER2+早期乳腺癌和晚期乳腺癌。今天首先來了解下2018年HR+早期乳腺癌有哪些治療進展,並請持續期待精彩續篇~   文丨馬飛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我國乳腺癌發病率仍在快速增加中
  • 睡眠時間與22種癌症風險的相關性
    睡眠時間與22種癌症風險的相關性 2021-01-19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019年值得關注的12項癌症III期臨床研究
    近日,知名財經網站RTT發文,對2019年值得關注的III期/關鍵性癌症臨床研究進行了盤點:1、SavolitinibJCAR017與諾華的Kymriah和吉利德Yescarta靶向的是同一個靶標,但是接受JCAR017治療的患者在進行嵌合抗原受體轉導之前,就預先將CD4細胞與CD8細胞進行了分離,經過分別轉導的細胞隨後以特定的比例重新回輸給患者,比其他CAR-T療法的安全數據要更好,比如細胞因子風暴的概率更低。
  • Twitter不僅對乳腺癌患者有用,對醫生也有用
    「乳腺癌社交媒體」的首字母縮寫——;2011年首次出現在推特上。它由兩位癌症倖存者創建,用於為乳腺癌患者策劃每周的信息聊天。幾周後,迪安娜·阿泰(Deanna Attai)博士成為了該小組的主持人之一。我們醫生可以從在線患者社區中學到很多東西。利用這種經驗金礦將確保我們在設計研究時,我們提出的問題實際上與病人相關,對他們很重要。」
  • 我國年輕乳腺癌患者治療有哪些要點?
    作者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科 青青子衿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2018年本屆CSCO年會上,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陸勁松教授結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介紹了目前中國年輕乳腺癌的特點和治療要點
  • 免疫療法Tecentriq,有助於治療某些晚期三陰性乳腺癌
    Tecentriq(化學名:atezolizumab),一種免疫療法藥物,與化學療法Abraxane(化學名稱:白蛋白結合的紫杉醇或nab-紫杉醇)相結合,與單獨的Abraxane相比,對於被診斷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而尚未接受晚期疾病治療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這是第一個III期研究之一,顯示一種免疫治療藥物可以治療乳腺癌
  • 乳腺癌躍居全球癌症新發病榜首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數據顯示,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高達226萬例,超過了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這一數據,讓很多女性朋友著實一驚,不禁低頭看看自己的乳房是否安好。
  • 癌症都逃不開化療?偏偏此類患者幾乎不用化療也能好!
    「醫生,為什麼同樣是乳腺癌,她的類型跟我不同?」 「為什麼分期相同,但有的生存期更長,有的很快出現轉移?」 「為什麼這類型乳腺癌,可以不用化療藥?」
  • 乳腺癌內分泌治療,為何會耐藥?新發現有望延長有效期
    而內分泌(激素)治療是一種有效治療ER/PR+乳腺癌的方法,能成功阻止癌細胞的生長並減少復發。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乳腺癌患者對內分泌療法產生耐藥性。如何逆轉內分泌治療耐藥,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 肝癌患者參加癌症康復會後,又多活了十幾年,目前仍健在
    每周六上午,玉淵潭公園的一個亭子裡,總有一群人歡暢談笑,多為銀髮長者,也有年紀較輕的人,如果不是一旁「北京癌症康復會」的綠旗子,旁人不會看出他們都患癌症,處於康復期。李奕現在是北京癌症康復會副會長,她表示,在康復會中,患者能獲得身份認同、陪伴和康復指導,這不啻於一種很好的康復輔助。
  • 骨轉移、肝轉移、三陰性乳腺癌,範蕾教授、王磊蘋教授、李綱教授為...
    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依然棘手,我們邀請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閔行分院李綱教授介紹三陰性乳腺癌研究的最新進展。 對於伴有骨轉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特別是佔比70%的HR陽性乳腺癌患者,目前有哪些對生存期有益的治療方案?
  • WHO 最新癌症報告:乳腺癌取代肺癌,成全球第一大癌
    近期,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全球最新癌症數據。乳腺癌成「全球第一大癌」根據 IARC 最新數據,全球新增癌症人數共計 1,929 萬人左右,中國新增癌症患者 457 萬人,佔比 23.7%,成為癌症新增人數最多的國家。
  • 分子診斷的引入讓癌症患者個體化治療成現實
    今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了《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其中數據披露,我國近20年來癌症呈現年輕化及發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的趨勢,每年新發腫瘤病例估計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20年來,傳統的「三板斧」統一治療模式讓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不同癌症種類患者的個體化治療目前被更多專家所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