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的《鹽鐵論》——經濟發展了,為何會形成奢靡之風?

2020-12-06 城市船夫起

《鹽鐵論》一書,看似討論的是經濟問題,其實涉及到當時西漢王朝的方方面面。代表朝廷的御史太夫桑弘羊提出,朝廷制定的相關經濟措施,均輸的前提是地方向朝廷繳納貢物和稅收糧資的方便。是為了朝廷根據用度,隨時支配,減少往來京城再分配的繁瑣。這樣的目的是使百姓勞逸得當,可以隨時購買所需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物資。而平準,是一種市場幹預措施,實現對市場的掌控和調節,同時防止商人哄抬物價,使百姓各安其業,不為了物價膨脹而擔心。上述這些經濟措施,歷代包括當今基本上仍在延續。

《鹽鐵論》

既然上述的經濟措施,古今皆在沿用,自然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那麼為何代表民間的賢良文學儒生一方為何提出異議呢?這個異議在後世是否仍然存在?且看儒生如何告訴這些朝廷大臣,究竟政策的實施,到了社會底層變成了什麼樣子。儒生指出,遠古時候設立「賦稅」,是徵收他們所收穫的物品,不會強求他們交無法收穫的物品。所以農民徵收的是農產品,婦女繳納紡織品。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要求徵收他們不能收穫和生產的物品,百姓只能賤賣農產品,再去換回朝廷徵收的物品,來滿足官員的要求。

文學曰:「古者之賦稅於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農人納其獲,女工效其功。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間者,郡國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難,與之為市。吏之所入,非獨齊、阿之縑,蜀、漢之布也,亦民間之所為耳。行奸賣平,農民重苦,女工再稅,未見輸之均也。

漢昭帝時期舉行鹽鐵會議

民間儒生一方,並非不知道朝廷實行相應的經濟措施的必要性。他們提出反對這一政策的出發點,是政策制定後,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與政策本身相違背的事情,弄巧成拙。這樣一來,百姓就會把怨恨加在朝廷制定的措施上。而朝野雙方都知道,朝廷所謂的政事,本身就包括經濟財富。因此御史大夫說,朝廷控制自然資源,管理關卡集市,掌握物價的調控,適時地開放市場,促進物資流通,根據需要物資的輕重緩急來治理國家。接著御史大夫所舉的例子,無外乎,朝廷豐收年份儲備物資,為了兇年惡歲時調配物資用來周濟天下,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

大夫曰:「王者塞天財,禁關市,執準守時,以輕重御民。豐年歲登,則儲積以備乏絕;兇年惡歲,則行幣物;流有餘而調不足也。昔禹水湯旱,百姓匱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歷山之金,湯以莊山之銅,鑄幣以贖其民,而天下稱仁。往者財用不足,戰士或不得祿,而山東被災,齊、趙大飢,賴均輸之畜,倉廩之積,戰士以奉,饑民以賑。故均輸之物,府庫之財,非所以賈萬民而專奉兵師之用,亦所以賑睏乏而備水旱之災也。」

古代糧倉示意圖

賢良文學一方則認為,朝廷儲存物資和調配,並非王政自身的功勞,而是百姓「力耕」的功勞。因為沒有百姓的耕種,就沒有朝廷的物資儲備。辯論到此,接下來是「以農強國」和「以經濟強國」的爭論。朝廷一方所有的觀點都圍繞發展工商業使朝廷國庫充盈;民間一方所有的觀點皆是認為農業的穩定,是一切工商業繁榮的前提;並認為「興商抑農」,本身就是「退本進末」。農業是根本,工商業為了農業服務,是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的運用。農業解決百姓基本生活需求;工商業「導民以利」,使全社會趨利,造成是奢靡浮華攀比之風。

文學曰:「古者,十一而稅,澤梁以時入而無禁,黎民鹹被南畝而不失其務。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湯所以備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萊不闢,田疇不治,雖擅山海之財,通百末之利,猶不能贍也。是以古者尚力務本而種樹繁,躬耕趣時而衣食足,雖累兇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穡者民之務也。二者修,則國富而民安也。詩云:『百室盈止,婦子寧止』也。」

鹽鐵論現場

在儒生說的這段話中,提到了古代的稅賦徵收方式,那就是農民交十分之一的稅,按照時節去湖泊魚塘捕魚,國家不禁止。這種情況下,耕種三年就有一年的餘糧,九年耕種就有三年的餘糧;稅賦抽取一年餘糧,大約還剩兩年餘糧。提到夏朝、商朝都是延續這種方式,而讓百姓自家首先有足夠的防備水患災荒的餘糧。儒生指出,如果百姓不耕種,即使佔有山海資源,廣開通商的渠道,還是不能使朝廷富強的,只有讓百姓「家中有糧,心中不慌」,百姓自然就安寧的,天下安則社稷強。儒生引用《詩經》的話「百室盈止,婦子寧止」;意思就是家家戶戶都富足,婦女小孩都安寧。

儒生說的這些,是從百姓方面出發,並推論出,朝廷的長治久安,實際就是使百姓安寧富足的生活在國度裡;安寧不生異心,富足不會反叛。所謂的「江山社稷穩固」也不正是如此嗎。御史大夫桑弘羊發現了儒生言語中的漏洞,即儒生的建議就是國內自產自銷,僅限於「朝廷對內」。然而江山土地所產有限,還需要從外界獲取,這就是現在所謂的「對外貿易」。

桑弘羊相關

這階段的辯論,兩方看似在說同一個問題,其實說的又不是同一個問題。儒生的觀點:認可朝廷加強內需,而促成的商業流通。提出應該以穩定農業為基礎,採取物資流通的均輸,最大限度地滿足全國百姓的需求。御史大夫一方的觀點,從朝廷層面出發,認為「治理一國非一家」,內需穩定的同時,還應該充實國庫財政。這就涉及到「為國攬財」的問題,而制定的均輸、平準等經濟政策,根本上是為朝廷服務的。

至於朝廷一方在這時候把問題扯到「對外貿易」,其目的是「為國用,為我用」。而儒生在之後的辯論中,認為,對外貿易換回的物品,非本國自產,所謂「物以稀為貴」,貴則奢,這一方面就造成財富外流;另一方面又會「上行下效」,奢靡之風盛行,於民心和朝廷的長治久安不利。

《鹽鐵論》第6講,可關注,歡迎評論區討論!

相關焦點

  • 西漢時期的鹽鐵會議的討論——經濟發展了,為何會形成奢靡之風?
    《鹽鐵論》一書,看似討論的是西漢的經濟問題,其實涉及到當時西漢王朝的方方面面。代表朝廷的御史太夫桑弘羊提出,朝廷制定的相關經濟措施,均輸的前提是地方向朝廷繳納貢物和稅收糧資的方便。是為了朝廷根據用度,隨時支配,減少往來京城再分配的繁瑣。
  • 《鹽鐵論》桑弘羊提出了軍事第一問,這個問題至今無解
    代表民間的儒生在西漢時期的「鹽鐵會議」上,率先發難。認為造成當時西漢經濟措施,是與民爭利,導致了此時「朝廷注重奢華的表面工作,百姓人人為了財利而奔波,最終影響到社會風俗,形成了攀比奢靡等貪婪卑劣的風氣」。
  • 聊聊漢朝的鹽鐵專賣,這項持續了2600多年的大買賣
    雖然立下了萬世之功,但也給漢朝的統治帶來了諸多隱患。由於漢朝自立國以來,飽受戰亂之苦的國內經濟就十分不景氣。原本富饒的中原之地,先是經歷了戰國數百年的長期大混戰。鹽鐵專賣的歷史發展但漢武帝說到底其實並不是鹽鐵專賣制度的創始人。早在漢武帝之前,中國的歷史上就不乏聰明人對這個利潤豐厚的行當下過手。根據史書記載,早在殷商時期,官方就已經開始對一些區域的鹽、酒等物資施行過專賣。
  • 周朝時鹽是貢品,漢朝實行鹽鐵官營,鹽在古代為何會是戰略資源?
    《左傳》說戰爭和祭祀是國家的大事(「國之大事,惟祀與戎」),周天子表示:我有錢,祭祀的時候把苦鹽和散鹽安排上!無形之中,周天子就展示了一波什麼叫做「天下共主」的財力和權力了。「鹽」背靠周天子,這種小小的調味品地位立刻就不一樣了,它一躍成為了王權的象徵。二、鹽在古代為何會成為戰略資源?
  • 從節制到奢侈,淺談古羅馬時期的奢靡生活
    引言作為西方古代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文明體現,古羅馬的歷史一直都是很多人研究的對象,而通過分析古羅馬時期的發展就可以看出,古羅馬帝國盛極而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奢靡風氣的泛濫。在古羅馬共和國末期,這種奢靡風氣就已經出現了,而在帝國歷史中,奢靡之風的泛濫也變得越發嚴重。
  • 道法自然、返樸歸純:淺談老莊樸素審美思想下西漢服飾風格的改變
    西漢是繼秦朝之後的封建大一統國家,是中華民族服飾審美風格的形成和發展時期。西漢服飾上承戰國和秦朝服飾制度,下啟東漢魏晉隋唐服飾之風。西漢的服飾制度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服飾審美風格始終以禮儀哲學思想為主線貫穿其中,歷經多次變化發展。
  • 晚清時期的貴族生活都十分奢靡,那麼具體奢靡在什麼地方呢?
    當晚清的貴族們開始沉淪在無邊的奢靡生活中時,這個朝代就已經進入加速衰亡期,晚清時期的封建貴族們生活十分奢靡,具體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晉惠帝時,有一年國家發生大饑荒,當時許多老百姓沒有吃的,被活活餓死,發展到最後直接演變成人吃人的局面。 在這樣的天災打擊下,無數人每天生活在艱難與折磨中,面對這樣的局面,按理說朝廷應該立刻開倉賑災,但是聽了朝中大臣對災情的稟報後,廟堂之上的晉惠帝有點兒疑惑不解,提出這樣的疑問:既然大家都沒有飯吃,那他們為何不吃肉呢?
  • 駿馬藝術形象:兩漢時期精神世界的象徵
    《史記·禮書》記載西漢初年的禮儀「大抵皆襲秦故」,既然如此,楊家灣西漢彩繪陶馬的形象和氣勢為何會變得如此卑弱呢?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在故鄉創作並擊築歌唱《大風歌》,其中「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一句酣暢淋漓地唱出了西漢王朝的威嚴,可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句卻又透露出其精神世界的另外一面,主要是西漢王朝初期由於遭受匈奴侵擾卻難以戰勝而導致的卑弱。
  • 在金屬稀缺的古代,為何「黃金」的地位要遠高於銅鐵銀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為何如此崇拜黃金呢?在金屬稀缺的古代,為何「黃金」的地位要遠高於其它的金屬元素呢? 西漢散文家桓寬在《鹽鐵論》中,提出:「仙人食金飲珠,然後壽與天地相保。」由此在古代黃金成為長壽藥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正因如此,道教將黃金煉成丹藥食用,「藥金」之風從此盛行。東漢名道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認為:「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他進一步強化了黃金的特殊作用。
  • 穿了「馬甲」、披了「隱身衣」的奢靡之風不可縱容
    原標題:穿了「馬甲」、披了「隱身衣」的奢靡之風不可縱容要 聞 快 遞近日數據表明,「四風」蔓延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但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糾治「四風」仍然在路上。各地紀檢監察機關堅持嚴的主基調,扭住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放,堅持「三不」一體推進、標本兼治,與時俱進、久久為功,以糾治「四風」新成效推動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持續好轉。
  • 奢侈之風是如何一步步毀滅強大的古羅馬的?
    從此,奢靡之風逐漸由內部開始擴散,腐蝕著羅馬人的精神,麻痺著羅馬人的神經,吞噬著羅馬人的心靈,瓦解著羅馬人的思想與信念,最終繁華一時不可一世的古羅馬在落日的餘暉中走向了死亡的深淵,羅馬人也在放縱、貪婪、不羈、隨性之中安樂窒息而死。
  • 從莊園經濟的形成上看東漢為什麼會滅亡?
    但是這一政策確確實實的削減了豪強地主的經濟實力,而且不斷強化國庫的經濟實力,兩者此消彼長,朝廷便有足夠的實力來解決豪強地主。豪強地主的支持是東漢立國之本,如果提前對豪強地主下手,那麼很有可能導致國家傾覆。因此光武帝通過收稅來逐步弱化豪強地主的經濟實力,並且在削減豪強地主的路上逐步摸索。但是豪強地主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會通過別的方式來強化自己的經濟實力,因此「莊園經濟」逐漸形成。
  • 究天人之際 成一家之言
    西漢散文之所以對後世散文影響深遠,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其一,西漢是散文文體大發展的時期。古人所謂文備於西漢,主要指的就是西漢散文。當代文學史中所討論的西漢散文主要是政論散文、歷史散文、抒情散文,著重分析這三類散文的文學性,包括形象的刻畫、細節的描寫、情節的安排、情感的抒發、個性化語言的表達等。其實這並不全面,這是以現代學術觀念的文學散文作為標準來判斷,影響了我們對西漢散文的整體認識。
  • 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
    他們在選擇德治時,先以「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做主導,奉行休養生息政策。到了國力強盛的漢武帝時期,則採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獨尊儒術的後果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大一統的思想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另一方面,以儒家經典為教條的學風和經院式的哲學又窒息了生動活潑、自由探討的學術風氣,同時也使儒學逐漸籠罩上神學化的色彩。大凡一種竹學被推到極端即已預示著自身發展的終結,儒學也是如此。
  • 古代統治者為何管控食鹽買賣?鹽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古人儘管無法得知鹽在人體中發揮作用的化學原理,但古人也知道如果人長時間不攝入食鹽,便會導致渾身乏力,不僅無法從事農業生產, 行軍打仗更是空談。 還真別說,鹽鐵的專賣制度為齊國帶來了不少的財政收入,自那以後,食鹽的專賣制度就在我國歷史的各個時期盛行開來
  • 國家博物館舉辦「秦漢文明」展 涵蓋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秦漢時期的...
    同時,漢朝在文化上逐漸擺脫戰國至秦時期文化的影響,在武帝時期完成蛻變,形成自身獨特的面貌和豐富的內涵。經過四個多世紀的經營與沉澱,秦漢時期的中國創造了厚重的多元文明,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均居當時世界前列,秦漢王朝所建立的政治、經濟與思想體系不但為後世歷代王朝所取法借鑑,也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宏觀上,可以從政治上有利於國家政局的穩定,經濟上發展繁榮,民族關係上多民族的和諧共處發展等方面理解。微觀上,此處只需講清楚漢初幾個統治者統治的措施及其影響即可。例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思想上的大一統措施,使儒家思想成為影響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 西漢不僅軍事強大,思想文化更是繁榮,強盛一定是多方面的!
    國家形態的不同導致了思想文化的不同,但是在同一種國家形態的發展中,思想文化同樣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以及各方面原因的影響產生出不同的表現形式。西漢作為中國古代封建歷史時期第一個維持著長時間統治面貌的封建政權,不僅有著強大的政治、經濟以及軍事實力,在思想文化、文學造詣、藝術創造以及天文曆法方面也都有著相較於當時來說比較先進的發展水平。尤其是漢賦和樂府詩歌的創造,成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學領域的一大重鎮。本文主要從文學、藝術以及科技的發展三個方面來具體介紹西漢時期先進的社會文化。
  • 漢高祖時期:為何允許百姓造假幣卻沒發生通貨膨脹?
    《太平御覽》卷627引桓譚《新論》云:漢宣以來,百姓賦斂,一歲為四十餘萬萬,吏俸用其半,餘二十萬萬,藏於都內,為禁錢。少府所領園池作務之八十三萬萬,以給宮室供養諸賞賜。王嘉和桓譚所述的時代類似,漢宣帝、漢元帝兩父子當政時期,算賦、口錢、更賦這三個常項貨幣收入是40億錢,據黃今言先生計算,這個數字應該只是上繳大司農的「都內錢」,如果算上地方郡縣提留的數目,應該有65億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