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做活動也是一件很有學問的事情,同樣的活動不同人做,取得的效果也完全不同。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經驗,通過復盤活動,為我們拆解了活動背景、活動籌備、活動準備、活動執行、活動交付(結束),並且對整體活動進行了總結,9500+的寶貴經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熬了大半個月的夜,終於可以復盤這個活動案例了,無復盤不成長!
先說下這個活動效果:推廣宣傳4天,課單價19.9元,下單是3676單,裂變層級為10級,海報轉化率從剛開始的46%一直飆升到51%(本來數量還可以繼續上漲,考慮到人手和交付質量,就關閉了報名埠)。
活動剛開始截圖
活動結束後截圖
之前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都是同樣的活動,同樣的玩法,同樣的流程,效果卻會差別這麼大?」、「為什麼很多人都一直在苦苦尋找裂變新的玩法?」、「為什麼別人的活動創意會這麼多?」……
隨著自己做的活動次數變多後,慢慢深刻體會到影響活動的因素是多方面,比如很多執行細節和背景和資源啟動等等,這些方面是很難知道的,所以僅停留在拆解活動表面上。
所以,和常規的活動案例拆解不一樣,除了活動流程和大家分享外,這個活動我儘可能還原從0到1的細節,同時包含過程中的思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也希望能多多交流。
這篇文章會分為:活動背景、活動籌備、活動準備、活動執行、活動交付(結束)這五個部分進行復盤總結。關於商業邏輯,這涉及到機密,這就不分享了,重點是活動的玩法。
以下是復盤的內容,enjoy !
這次活動背景,8月份來臨,按照常規節奏,需要構思並執行一個中大型的活動,活動是圍繞新媒體相關的活動。
另一方面,公司同事資源緊張,大家比較忙,能夠動用的人員比較少。意味著除了課程內容製作和尋找贊助外,其它可能需要自己設計、構思執行。
加上Wetool 等第三方微信工具被封禁,意味著工作效率方面會大大打折扣,也可能會出現其它不可控的意外發生。
還有一個方面,公司正組織每日讀書的活動,這意味著需借用1個小時時間用於讀書交流分享。
說到讀書,讓我想到成長,這裡我插一句:從個人成長來說,工作內容最好是貫穿到三種類型的工作:即基礎段、中級段、高級段。只有這三個段都經歷,才會更好的成長進步。
什麼是基礎段,就是每天都要做的時間,做的頻率很高,重複率比較多的事情;中級段指的是頻率相對比較底,比如每周一次,任務難度相對比較大;高級段是指頻率更低,所需資源更大,比如每季度一次,需要協同各個部門同事等等。
扯遠了,還是說到這個活動上吧。
活動籌備階段最重要的事情:確定活動活動主題,活動路徑和活動的獎勵設計。
活動主題相對而言是比較好確定:一來源於日常留意競品類的活動;二來源於最新活動素材收集;三是結合自身業務及當下熱點共同確定。
在小組腦暴討論後,主題就確定為:私域流量增長峰會。
既然是圍繞增長峰會,肯定有老師講課,還是要結合當下比較熱門的話題:視頻號、直播帶貨、企業微信、私域流量等等。
除了課程,還有什麼可以提高大家的興趣度呢?
結合最新的一些活動,我們發現,他們除了有課程外還有送書的活動,同時據反饋效果都還不錯。於是考慮到可行性,我們把送書,同時融合送地圖這個點放進去了。
當時構思了三種活動形式:積分銷裂變、企業微信任務寶裂變、群裂變。
初步構思的方案截圖
最後考慮到各種因素,比如裂變效果、投入人力成本等等,排除了企業微信裂變和進群寶裂變,於是就確定以分銷裂變的玩法。
剛開始初定設計的用戶參與流程圖
多說一句,為什麼會排除了企業微信的裂變方式呢?企業微信裂變不是特別火嗎?
一方面是我們之前嘗試過企業微信裂變,效果不是特別好,流程會比較長;另外考慮到後端交付和社群管理操作相對比較難,於是便暫時不考慮企業微信任務寶裂變。
在小組構思完活動方案後,接下一步就是如何把方案落地變成現實,畢竟有再多的想法沒有執行=0 。
作為項目的策劃和執行,因為需要涉及到很多個部門,需要考慮到這個項目該如何執行下去,需要用到哪些人幫助,這時候就需要來一個項目管理10個問題清單一一盤點(這個很重要,要保存起來):
結合上面提到的10個問題,所以這個時候就是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一個初步的項目進度圖:一來是為了時刻跟進項目進展,能夠知道下一步需要做什麼?二來是為了和其它部門進行同頻。
所以就有了下面的項目進度甘特圖(初稿),為什麼是初稿呢?是因為還沒有和其它部門同頻,可能有些部分還需要修改。
活動甘特圖部分截圖
到了項目啟動會,因為涉及到到很多部門,所以就需要和這些部分同頻:
一方面是告訴他們哪些工作需要他們協助配合,這次活動的主題是什麼,主要目的是什麼,需要交付什麼,時間節點是什麼等等;另一方面也是要傾聽他們的意見,對於不太可行的做法就要及時優化掉。
比如這次項目啟動會,初步定的是連續5天直播。後來有課程組同事對課程交付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交付時間周期長,社群活躍度會很快下降,我們投入的成本也相對比較大,需要重新評估下和調整下。
於是,考慮到課程效果,將5天連續直播,調整為1天直播,以峰會的形式進行分享。當然,還有很多細節上的事情,也是在啟動會上討論確定或者是待確定。
在大家明確了自己的任務後,沒有其它疑問後,意味著項目啟動會目的已達到。結束了啟動會之後,下一步的工作是什麼?
——當然是項目的進一步推動。
我們都知道,在一個活動中,海報、文案話術、詳情頁、活動路徑、種子用戶是特別重要的,缺了某一環節,活動效果就會大大打折。
所以,下一步就是圍繞這幾個核心關鍵點操作的。
海報是整個活動的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如果沒有人掃碼你的海報,就沒有下面的事情了。
就像文案的作用:第一個字作用是吸引力看完第一句話,第一句話的作用是吸引你看第二句話,第二句話的目的就是吸引你看第三句話。所以,怎樣做一張有吸引力的海報是一個重中之中。
那自己是怎麼做的呢?
——總結出來三個步驟:一找,二看,三拼,四優化。
1)第一步——找:找關鍵詞熱詞
目的是為了找到相關聯的詞語,挖掘背後的需求。這裡就用到了2個關鍵詞挖掘工具,一個是百度指數,另外一個是5118.com。
百度指數 「私域流量」圖譜
5118網站挖掘出來的詞語
通過這兩個工具就可以挖掘出很多的關鍵詞和熱詞,比如這次活動我總結出的關鍵熱詞有:私域流量、2020、下半年、公域 、私域流量池、xxx行業 、增長、 微信、直播、案例、社群、企業。
2)第二步——看:看海報、看文章,尋找能量詞及海報形式
做運營的有一個必備技能,那就是信息搜索和整合,取之精華棄之糟粕。在商業時代,最快的學習方式是模仿+微創新。
以前我總想著要獨立從0到1來構思,後面才恍然大悟,商業社會不是閉卷考試,而是開卷考試。如果連借鑑的能力都不會,那麼就很容易短視,陷入自己的小圈子,怪圈。
扯遠了,所以怎麼做呢?
我把涉及到私域流量的文章儘可能都搜索出來,然後分析其熱詞和能量詞,我把涉及到之前覺得好看的海報拿出來,分析其做的好的地方以及可以優化點。
目的就是力爭海報中每一個字都是重要的,沒有多餘的字眼(需要的同學,還有1000張在線海報,可以找我要一份)。
收集文章和海報部分素材截圖
3)第三步——拼
拼什麼?
——就是把前面兩步提煉出來的熱詞和海報形式進行拼裝,鑑於此,我畫了至少4個原型圖:
曾經畫的4個海報原型圖
你以為就完了嗎?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就不一定啦。比如,當看海報原型圖時特別有吸引力,但能不能實現呢?
當我把原型圖交給我們的專業的小白設計師後,他反饋的意見是海報元素太多,容不下,需要進行刪減。設計師扔給了我兩張初稿圖,讓我看著辦。所以就又到了第四步,優化。
4)第四步——優化
優化什麼?
——優化小細節
看到小白設計師給我的兩張海報,留給我的問題是:一是我需要做選擇哪一個版本;二是我需要做優化,優化海報中任何一個細節。
設計師給的2個初稿海報
做優化不能瞎拍腦袋,需要用數據或者行為來反饋迭代,於是做了兩個動作:
走完了這一步後,就要自己做決策,結合上面兩個動作,於是敲定了海報的版式和顏色,同時針對所欠缺的部分進行細節上的優化。
於是最終追著公司的設計師改海報,改到想吐,尤其當設計師一遍遍問:這是最後一次改嗎?我就知道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就差點被設計師追著打了,這裡先提前感謝小白設計師不殺之恩!
比如:我這裡就有10款「待定」的海報
再次回顧下海報的演變,感謝小白設計師
所以,最終比較好的細節就是在危險邊緣上瘋狂試探,從這裡我們也能發現,有一個有靈魂的,有耐心的,畫工功底了得的設計師有多麼的重要!很巧,我們就有一個!
做完了海報設計圖,那就到了下一步,做課程詳情頁。
這一步課程詳情頁,我就不過多介紹了,最快的方式是,找到曾經活動中轉化率相對比較高的詳情頁海報,然後直接模仿+填充就行了。
當然詳情頁一般是會滿足一個法則:AITDA 法則
當然,這是這有一條底線,不可逾越的底線——千萬不要不能作假,不能虛假。
做活動還有一件事比較重要,那就是話術,尤其是是涉及到很多流程上的話術。
比如這個活動有:朋友圈預熱話術、預售話術、正式發售話術、自動應答話術、引導分享話術、活動操作話術、拉群話術、私發話術、對接話術等等。
至於劇本,我們聽了很多,比如說常見的朋友圈劇本:
朋友圈表格:寫了近30條的朋友圈
我感觸最大的一個點是:話術也是需要時刻不斷優化的,比如這次活動我們給用戶轉發的話術,他們就有反饋說:「轉發話術太硬,轉不了」。
鑑於此,我們就找到一些忠實粉絲的轉發的話術,並在上面基礎上,不斷進行優化,然後變成了我們推薦的轉發話術。
有一個很好的話術收集整理的方法推薦給大家,那就是做一個話術積累表格。
在遇到很好的話術時,可以時刻更新到表格中,這樣當自己需要用到話術的時候,也能做到隨時可以調用,這是很重要但不是特別緊急的事情。
比如我就建了一個文檔,專門用來收集我看到很好用的一些話術,這次活動中我也將收集的話術融入進去。
創建用於收集話術文檔庫
還是應了那句老話,一切源於積累,要相信積累帶來的變化。
根據運營節奏,一個流量比較大的來源就是公眾號,根據往期數據反饋,如果是單獨直推海報的話,效果沒那麼好。
因為想通過海報來表達的元素太多了,用戶一下子不能完全理解,那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沒錯就是公眾號推文。
所以在活動規劃的時候,就有打算寫公眾號推文,只不過因為比較忙,稍微缺人,沒有提前寫,就放在活動過程中寫了。
寫推文就像做活動一樣,前面的幾個環節都是類似的,比如收集類似的課程文章,找到切入點,然後再融合這次活動的課程亮點和特點,再結合常見的文章框架,duan~一篇文章就出來了。
印象最深的不是從凌晨12點寫到凌晨3點,更讓我難以忘記的是,課程組的嘉順同事深夜搭手一把,給了助攻。
嗯嗯,這個後面再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對於活動來說,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
好的工具讓你提高效率的同時,還能夠提高交付質量。
比如任務寶用什麼工具更好上手,分銷裂變用什麼工具比較好,進群寶用什麼工具滿足要求等等。
在微信號運營,之前一直用的特別好上手的工具是WeTool,無奈我們都知道的,今年5月底,WeTool 因不知道什麼原因被騰訊粑粑抓到了,結果一下子就不能用了。
同時,因為涉及到封號的問題,真的是談Wetool 色變。
當然,我們這次就用了其它的替代工具,這次活動用到了至少6款工具,具體工具名稱就不說了,雖然功能上有些稍微有些不足,但是還是能滿足這次活動需求。
當然,也是因為對這款軟體不是很熟悉,再拉群的時候翻了車,這個部分我之後再分享。
這部分沒啥好說的,需要注意其實有一點:一定要提前測試整個流程,並不斷優化下路徑。
前期準備完成後,就到了很關鍵的一步:執行!
活動執行其實沒有很多說的,更多的運營節奏其實在進度圖中安排的明明白白,這部分就是要讓執行跟上計劃,儘可能保證效果,同時不斷優化流程。
要想活動有爆發性,前期鋪墊一定要做好,用一句詞來形容就是——造勢。
造勢是什麼?就是提前鋪墊內容,讓感興趣的用戶提前關注你,然後借用這些感興趣的用戶幫你去擴散。
而這部分用戶呢,我們一般稱為種子用戶。所以前期我們不會直接在推廣宣傳,而是先進行鋪墊。
這個活動在發布群時間準備比較倉促,雖然提前創建了一些群,但實際上還是沒有充分利用好,發布過程中也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信息太多,種子用戶不清楚參與流程等等。
如果種子群發售效果更好的話,後面爆發的能量也就會越大。
活動開展的預售發布群
當然,這次活動就會給下次活動進行優化調整,都是一路踩坑過來的。最大的一個感想是:發布信息時,要有邏輯性,同時也要方便用戶理解這個活動。
當種子群開始推廣後,我們也開始按照運營節奏進行推廣宣傳,不會一下子所有渠道全部發力。
這樣的目的是:如果前半部分出現問題,可以及時解決並優化,當轉化數據上去時。那,運營節奏是什麼呢?
簡而言之是:前期小步快走,快速測試,不斷優化數據;中期再集中爆發;後期再考慮外部渠道持續助力。
這個活動給我最大的一個教訓是:公眾號推文/模板消息 推送,一般來的流量會特別大,很容易出現加微信頻繁的狀態,這時候就要提前降低設置活碼的跳轉頻次,比如50-100次掃碼跳轉。
另外,分享一個寫朋友圈的心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什麼意思呢?
朋友圈可以採用粉絲用戶分享的朋友圈,然後我們再進行評論分享,這樣即有了朋友圈素材,我們不會自嗨,還讓其它未報名的用戶覺得活動很火爆(雖然確實如此),更關鍵的是,還能打造用戶信任關係,用戶證言。
朋友圈推廣:來源於用戶,宣傳於用戶
畢竟我們說100句產品很好,不如用戶說一句話很好,就是這個理。
下一個步驟就更好理解了,就是不斷在活動中不斷差缺補漏,不斷解決問題,不斷優化引導話術或者流程細節。
比如:用戶在填寫郵寄地址金數據時,發現填寫不了,經過我們這邊排查,原來是金數據問卷容量已經滿了,無法再提交數據。
那解決方法是什麼?
不用想了,就是充錢(手動狗頭)。
於是在安撫用戶的情緒後,給出其它備用解決方案,同時再一邊修復工具(當然,現在看來,這裡其實是走了彎路的,具體後面再復盤總結)。
這就是為什麼要緊盯數據,緊盯用戶反饋的原因了。
注意:用戶這裡說的微信被封不是真的被封,只不過是微信被加人太頻繁了,換句話說是加爆了。
又比如:我們通過後臺數據發現,有一些用戶沒有填寫郵寄地址,不知道如何上課等情況。所以我們就在引導頁上進行優化,並放上操作示意圖,並特意放上了多個超連結進行引導填寫。
購買頁面上的引導用戶和圖片優化
通過一系列魔鬼細節操作,再後臺發現數據已經提升上去了,於是便……
你以為就完了嗎?並沒有,當然是繼續解決另外出現的問題啦。只要活動沒有結束,就要時刻緊繃著,做好解決問題的準備。
做完了前面的活動報名,接下來當然就是活動交付啦。
這個環節也很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做活動也好,做內容也罷,除了活動本身,還需要考慮後面的長期效應,比如課程質量要保證,比如口碑也很重要,也需要考慮進去。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說過:「企業的成果在外部,在企業內部只有成本」,那麼企業成果外部具體形式是什麼呢?
在《科學創業》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參考答案:企業經營的核心成果在顧客的心智中,左右著顧客的選擇,這個核心成果就是品牌。
扯遠了,還是回到這個活動來,接下來是需要拉用戶進群了。
其實更好的形式拉群方式是,通過wetool 批量群邀請,這樣用戶體驗效果是很好的。
如今只能曲線救國,採用讓用戶回復關鍵詞進群的方式。當然,現在Wetool 的兄弟方出了新的軟體工具,也是在測試推廣階段,說不定之後這款軟體又能接力代替 wetool 成為新的運營工具呢。
批量拉群的注意點其實解決這個3個問題:為什麼要進群?群內有什麼?我該怎樣進群?
基本上圍繞這三個點來說的話,話術一般不會錯,如果在話術前面加上對方的暱稱,那效果更佳不錯。
但是,活動在這裡就翻了次車。
按照軟體後臺設置:多個微信號對於多個微信群,每個群滿480時會自動跳轉下一個群。結果剛開始前2個群正常,但是到了後面幾個群時,群成員一度是500人,卻並沒有自動跳轉。
這造成了很多用戶進不群,因為點擊群邀請連結是滿的。
後面是如何解決的呢?
到了群內課程交付,這個無需多講,重點就是要保證課程質量以及提升用戶的課程體驗。
課程多群直播界面
值得一說的是,這次課程轉播這裡也翻了次小車,按照原計劃是連續直播5天,每天直播1場,現在是1天就直播5場課程。
問題出現在哪呢?微信號上。
因為微信號一天轉播內容太多,轉播到第3個老師時,反反覆覆掉線,轉播不成功。
於是聯繫工具方處理,工具方給出意見是:這個微信號轉播內容過多,同時和微信號權重有影響,補救的機會機幾乎沒有,除非之前已登錄其它幾個號且在系統登錄超過2天。
這時就造成了有小部分用戶「趁機」搞事情,社群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比如很容易傳播不好的消息,帶來消極信息。
這時候需要做的是:一解決群內消極信息,安撫情緒,方法是馬上構思話術告知用戶,同時給出應對方案;二是找解決方案,要完成此次的課程交付內容。
雖然當時在車上回家的路上,用電腦連接手機wifi ,還好身邊同事給力,一起合力解決了這個棘手問題。
所以,是在一路在翻車一路帶來新的挑戰過程。
一般課程結束後,群解散就沒了。因為這次活動還有其它的交付,那就是送書和送地圖。
假設我是用戶,我肯定是希望知道我填寫的地址有沒有,想知道我的書什麼時候發貨,有沒有快遞單號,其它人有沒有拿到書等等。
鑑於此,我們做了兩個動作:
群內售後服務
到這裡,整個活動大概分享完了。當然很有一些瑣碎的細節但是又同樣重要的事情,比如對接服務組的同事協調書和地圖的印刷,贊助因篇幅原因,暫時分享到這裡了。
回顧這個活動,再結合一些小夥伴反饋,有3個大問題可以重點優化,分別為:
優化點:適當縮短用戶參與路徑。
比如:可以結合零一裂變工具自帶填寫郵寄功能,去掉金數據收集郵寄信息這個步驟,方便用戶支付後填寫郵寄地址;同時支持用戶更改郵寄地址,後臺也能及時,還能節約工作人員的審核時間,提升效率。
支付綁定和邀請綁定
出現的問題:有一些用戶發現邀請好友掃碼後,推廣佣金沒有到帳,原因是該好友之前掃過別人的二維碼,佣金返現到第一次掃碼人那裡,這樣會降低用戶的主動傳播裂變的動力。
優化點:通過向工具方請教得知,一般的分銷裂變活動推薦用「支付綁定」;如果是微商團隊的話,可以用「邀請綁定」。
優化點:在運營推廣高峰階段,做好流量預估,同時配置好工具後臺,比如降低活碼掃碼頻率,在分銷頁面設置繼續放上聯繫號碼,方便用戶及時聯繫等等。
以上的內容是偏向於理性,以下部分感性的內容來了,分享一些很真很真的話。
比如,這次活動就涉及到課程組、內容組、服務組、營銷組還有設計師小組共同參與,沒有他們一起來做,根本做不來,所以真的很感謝這些參與的同事。
這個觀點是在心理學作品《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提出來的,大腦更擅長調用之前用過或者見過的信息,而思考往往是緩慢且不太可靠的。
這對活動或者運營有什麼啟發呢?
——意思是只有有意識不斷積累足夠多的信息,並進行加工處理,創意和想法才會遠遠不斷的冒出來。
比如這次活動的創意就是收集了很多玩法,看到過很多活動,我們就分析了其中可借鑑的玩法,於是就冒出了這個活動形式和內容,並不是「真正的」憑空產生。
同事蚊子有一個想法很好,當你看到一張比較不錯的海報或活動時,先去分析好在哪裡,哪些點可以復用,哪些點可以結合自身的業務融入進去。
不斷地總結、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實踐就能做出或生產出比較好的活動或者內容。
表面上我可以從0到1操盤這個項目,但其實:在做這個項目之前,我就做了近20場大咖分享小型活動,對活動玩法(比如任務寶、進群寶等)比較熟練,各個細節也能稍微把握住,知道哪些環節容易出問題,出現問題該如何解決。
這讓我對處理活動問題時,大腦儲存更多應對方法,這樣我就可以隨時調用出來。
曾經寫過6-7篇7000+字的乾貨類文章,再加上之前輸出過10幾篇文章的練習,這讓我寫公眾號推文能夠快速上手,而不會完全從0開始。
而這,就是積累帶來的力量和效果。
其實很多玩法別人早就玩過了,但是因為微信有「孤島效應」,即這個玩法這這個行業玩過而且很火,但是很有可能在這個行業沒玩過,那麼,就可以把這個玩法結合自身業務情況借鑑過來,也有可能會火。
既然別人找好了車,何必自己再花時間從0到1再造輪子呢?
傑·西伯拉罕有句話說的很好:「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你想達成的目標,已經有人做到了,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這個人,向他請教學習,這樣你會更容易達成目標!」
用在活動或者商業上,就是擴大自己的視野範圍,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案例拆解。
見多識廣,才能會自己有更多選擇權,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如果你有其它想法和活動細節,歡迎找我一起交流。
本文由 @磚先生運營筆記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