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贈臺北1.5億年木化石寓意「天長地久」(圖)

2021-01-15 搜狐網
  2月17日,正在臺灣參訪的遼寧省省長陳政高(左)與臺北市長郝龍斌(右)在臺北花博會共同為三顆木化石揭幕,該木化石的年齡已近1.5億年,是遼寧省贈與臺北市的一件珍貴禮品,寓意兩地關係「天長地久」。中新社記者 符永康 攝

  中新社臺北2月17日電 (符永康 董會峰)17日下午,遼寧省贈臺矽化木揭幕儀式在臺北花博會圓山公園區舉行,遼寧省省長陳政高與臺北市長郝龍斌共同為三顆年齡約1.5億年的木化石揭幕,以這件特別的禮品寓意兩地關係「天長地久」。

  據稱,這三顆名為「朝陽矽化木」的木化石,是一億多年前的樹木被火山噴發的灰燼掩埋在地下,經過漫長的地質時間,使其原有樹木的有機成分逐步被化學元素替代,使得樹木的原始外觀得以保存,成為具有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的藝術品。

  陳政高在揭幕儀式上致辭說:「這些矽化木不怕風吹雨打,是真正的"萬歲萬歲萬萬歲",我由衷地希望遼寧人民與臺灣人民的友情,像矽化木一樣天長地久,牢不可破!」

  臺北市長郝龍斌表示,由於木化石深具科學教育意義,因此臺北市政府決定將這三顆稀有「矽化木」(臺灣稱「矽化木」)長期擺放在臺北花博園區,彰顯臺北花博對大自然的重視。

  郝龍斌說:「更重要的是,這讓我們隨時記得遼寧朋友的友誼。」「兩岸人民的交流越多越好,增進了解,彼此互助,一定能夠共創雙贏與多贏。」

  在揭幕儀式上,來自遼寧大學趙本山藝術學院的演員還為觀眾獻上了東北特色「二人轉」演出,贏得郝龍斌及現場民眾大聲叫好。

  儀式結束後,陳政高一行參觀了花博會園區及部分展館。對於入園人次已經突破475萬的臺北花博會,陳政高說:「我本人和花博會挺有緣分,我在瀋陽市當市長的時候,就搞過一屆花博會,當時遊客達到了1200萬人次,我希望郝市長繼續努力,(臺北花博)能超過瀋陽!」

(責任編輯:周徑偲)

相關焦點

  • 南京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銀杏木化石 距今約1.6億年
    距今約1.6億年的銀杏木化石標本。王永棟供圖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命名為「遼寧銀杏木」。  王永棟介紹,之前,古生物學家在距今2.5億年左右的地層中發現了不少類似的銀杏葉片化石;而與現代銀杏有關的銀杏屬葉子和果實化石,可以追溯到1.7億年前。但是,銀杏木化石,也就是莖幹化石之前的記錄是1.2億年的白堊紀早期。「相比於保存較多的葉片化石,銀杏的樹幹化石發現得最少,所以非常稀有。」  不過,這次王永棟他們的發現,刷新了紀錄。
  • 遼寧本溪矽化木王國,1億多年形成的木化石
    食物的時間變化是快速的,而最為緩慢的變化則是各種各樣的化石,從被埋如大地下,經過無數的日日夜夜,百萬年亦或是億年的時間雕琢,他們終於華麗蛻變,被人們發現,被人們珍藏,當然也不乏一些被埋沒的,因為在不了解化石的人眼中不過是一堆石柱。
  • 南京專家發現1.6億歲最老銀杏木化石 當年或是恐龍食物
    近日,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中法科學家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被命名為「遼寧銀杏木」。令人驚訝的是,這棵1.6億歲的銀杏,細胞結構和現在的銀杏幾乎一致。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
  • 海南萬寧熱帶雨林發現罕見3億年前「木化石」(圖)
    海南萬寧熱帶雨林發現罕見3億年前「木化石」(圖)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張茂 攝  萬寧發現3億年前變質巖群  地質專家稱,其體量之大在海南少見,具觀賞價值  「體量碩大,身上樹藤纏繞,斷口處似被斧頭劈砍過,像一棵倒下的大樹幹,還有清晰的木頭紋理,有孔洞回聲,這是木化石嗎?」
  • 一夢億年木化石
    木化石。早在億年前經過,強烈的地質演變,樹木被迅速的掩埋燃燒和碳化,巖漿液侵入樹體逐漸形成,經酸度鹼度的侵蝕,各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浸染,逐步的穩定。裸露於地表和埋藏地下,裸露於地表的繼續分化變化留下精華。埋藏地下的繼續浸泡在各種地質條件下。等待時日以展風彩。木化石在億年裡,轉輾中變遷、定格中永恆、再現中驚豔。集大美、仁愛、經典、高雅為一身經久傳誦。
  • 山西木化石保護調查:長治木化石20年失盜1/3
    中新網長治5月25日電 題:山西木化石保護調查:中國最古老木化石20年失盜三分之一 50餘處仍裸露地面  作者 李鵬飛  繼西陵恐龍化石蛋後,又一震驚世界的生物化石現身山西。這批木化石在沉睡2.5億年之後,於上世界80年代,在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重見天日。  而在接下來的20年裡,號稱中國最集中、最稀有的長子木化石群落,卻越來越少。
  • 膠州村民池塘挖出怪石 初步鑑定為億年木化石(圖)
    昨天,記者從膠州市博物館獲悉,經初步鑑定,這塊怪石就是已有上億年時間的木化石,至於什麼木質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這對研究當地遠古地理環境提供了實物依據。池塘整修挖出黑色怪石辛莊村位於膠州膠萊鎮南部,這裡周圍村莊大都以種植土豆、大蔥和白菜等經濟蔬菜為主,一個月前,為了能便於灌溉農田,村裡便決定對村南一個小池塘開始整修。
  • 一塊罕見的木化石
    待細細品玩,猛然發現它是一塊難得的木化石,其年輪之清晰國內罕見。日月為鑑,山河做媒,在地球誕生至今的漫長歲月裡,這塊木化石至少在上億年前、樹木跌落九淵之後,木質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₂(二氧化矽)一點一滴、平流緩進交換而成,時光荏苒,光陰似箭,又隨著地殼運動被拋出地面,汲日月精華,沐風雪洗禮,從而有了如此紋理清晰的靈動,具有了永恆的品質。
  • 木化石,億萬年前的遺世孤品
    木化石是幾百萬年或更早以前(少也要幾萬年)的樹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後,木質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二氧化矽)交換而成的樹木化石。它保留了樹木的木質結構和紋理。顏色為土黃、淡黃、黃褐、紅褐、灰白、灰黑等,拋光面可具玻璃光澤,不透明或微透明,因部分木化石的質地呈現玉石質感,又稱為樹化玉或矽化木。侏羅紀是一個地質時代,是恐龍的鼎盛時期,也是木化石形成的時間。在地球誕生至今的漫長歲月裡,是最少上億年的樹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後,木質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₂(二氧化矽)交換而成的樹木化石。
  • 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1.1億年松柏類植物新類型
    南古所 供圖浙江早白堊世松柏類木化石「周氏短木」交叉場紋孔及木射線構造。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7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7日通報,該所聯合中外研究團隊,在中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1.1億年且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
  • 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1.1億年松柏類植物新類型
    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1.1億年松柏類植物新類型 2020-07-27 16:43:38 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7月27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7日通報,該所聯合中外研究團隊,在中國浙江白堊紀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1.1億年且已滅絕的一種松柏類植物新類型,將其命名為「周氏短木」。  該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 1.7億年前的化石論斤賣 無知小販賣掉珍寶
    本報今日報導(記者安然)產於1.7億年前的矽化木化石在小販手中的價格居然只有幾毛錢1斤。昨天下午,西城區北玉帶胡同一家魚具店從一個外地小販處買來了一卡車這樣的化石,準備賣給顧客作為魚缸中的裝飾。但還沒來得及做成一筆交易,福綏境工商所的工作人員就已經找上門來。  中午1點多,福綏境工商所接到舉報,稱有人正在買賣國家明令禁止開採和交易的矽化木化石。
  • 木化石:是木還是石
    世界上最長的矽化木產於新疆奇臺的矽化木化石長達38米,根部直徑達1.2米,是當今極為罕見的巨型化石,為目前(2012年)世界上最長的矽化木。拍攝於北京動物園——百木園2018.7.28↑木化石的價值:1.見證價值:見證億萬年地質變遷由於矽化木的木質纖維結構甚至細胞結構和樹幹外形
  • 臺北贈高雄市黑熊遭同伴咬死 郝龍斌表示難過
    原標題:臺北贈高雄市黑熊遭同伴咬死 郝龍斌表示難過   中國臺灣網1月23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導,高雄壽山動物園去年12月20日發生臺灣黑熊「波比」咬死「小山」事件,且被咬死的「小山」是臺北市所贈送的。對此,園方感到很遺憾,並已暫停黑熊展示,也將重新檢視及加強展示安全和隔離設施。
  • 罕見木化石有1.6億年歷史 估值兩三千萬
    吳國明笑著說:別看它不起眼,這可是木化石,至少有1.6億年的歷史,和恐龍是同一個時代的。吳國明喜歡收集木化石,其中最大的一棵長26米,直徑1.6米。十幾年來,他收集木化石500噸,堪稱福建省之最。1沙漠中徒步七八個小時,生怕自己回不來吳國明說,收藏木化石其實是緣分。
  • 國家博物館裡過羊年 「三陽開泰」寓意深遠(圖)
    國家博物館裡過羊年 「三陽開泰」寓意深遠(圖) 2015-02-23 08:24:55  最契合羊年的主題展無疑是首都博物館推出的《博物館裡過大年:大美吉羊》新春生肖特展,展示了羊是如何從人們生活中的食物來源變為中國文化中祥瑞之物的發展歷程。通過這些展示品還能發現羊在藝術創作中流行的主題「三陽開泰」,如清同治時期的粉彩三陽開泰碗,碗外繪有山石、梅花和三隻羊,以此寓意陰消陽長,冬去春來。
  • 價值日漸攀升 1.5億歲木化石雕刻藝術展舉行
    全部用珍稀的木化石雕刻而成的70件藝術品,即日起在上海餘姚路1號石緣收藏館舉行為期一個月(9月15日至10月14日)的展出。  木化石距今有1.5億年的歷史。原始森林經地殼運動被深埋在封閉的地層裡,經過億萬年的演變,受氧化矽水溶液的作用,形成了矽質「石頭樹」。
  • 荷蘭錯覺圖形大師埃舍爾名作在臺北故宮展出(圖)
    荷蘭錯覺圖形大師埃舍爾名作在臺北故宮展出(圖) 埃舍爾1924年至1934年定居羅馬時的《自畫像》。
  • 賭石人生 | 木化石探尋之旅
    5月,對於以珍稀石材為石茶盤創作原料的設計師而言,確實是適合外出的好時節。作為資深茶友,或者玩器之人,我想每每有人提及木化石的,懂的人潛藏於心的鵲喜之情也會立馬浮現在臉上。是啊,木化石這三個字,已經能夠自然延展出「收藏」、「投資」等詞了。
  • 木化石/樹化玉是什麼?來自侏羅紀的最美自然產物
    在地球誕生至今的漫長歲月裡,是最少上億年的樹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後,木質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 (二氧化矽)交換而成的樹木化石。 原本要腐爛的木頭,卻經過漫長的歲月,而變為永恆,這是自然的最美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