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寧靜,蒿葉一樣的寧;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樣的淡泊。——屠呦呦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是一位父親對女兒最詩意動人的寄語。精神富足的屠呦呦,安靜溫婉。用自己的一片赤誠書寫了一位醫藥學家對生命個體的尊重。
"富養"呦呦
1930年,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寧波。她的父親屠規是一個在銀行工作的員工,從小接觸的是西方教育長大,特別熱衷於讀書。而小小的屠呦呦受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從小就愛讀書,對於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屠呦呦家裡有一個小閣樓,裡面擺滿了各類古典書籍,這個小閣樓平時既是屠濂規的書房,也是屠呦呦最喜歡的地方。在父親有空去書房看書時,小小的屠呦呦也會坐在旁邊捧著書一起讀,和父親一起沉浸在學習的海洋裡。而父親,也更加疼愛這個熱愛學習的自己唯一的女兒。
他說過,如果想要"富養"自己女兒,就是給她成為自己的機會,就是給她自己選擇自己人生的機會。就這樣,他不僅給了女兒完整的教育,也一直鼓勵女兒在讀書的路上勇往直前不要停下腳步。鼓勵她去北京大學醫學系讀書,鼓勵她實現自己的夢想,給她所有的支持和堅實的後盾。在那個年代,女子讀完高中再讀大學是很不容易和幸運的事情。
的確,屠呦呦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她開明的家庭和疼愛她的父母。父親在學業上給予鼓勵,而溫柔的母親在生活上也把屠呦呦照顧得很好。在她忙碌又緊張疲憊的求學生活中,母親給她做最愛吃的醃香螺來滿足她的胃口,讓她在忙碌中有一絲機會放鬆精神,當一個快樂的被父母寵愛著長大的孩子。
善解人意的父親,溫柔善良的母親,讓屠呦呦的青年時代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優質的生活支持。都說女兒應該富養,屠呦呦的父母做到了!他雖然沒有給屠呦呦最好的物質生活,但卻努力地讓她可以無所顧忌地投身於科研中,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奮鬥,也算是精神上的"富養"。呦呦作為小康家庭的寵兒,接受著完整的教育和溫馨的家庭環境,為人父母的拳拳愛女之心,這就是父母給予她最好的禮物。
青蒿素問世
20世紀60年代,全世界都在飽受瘧疾迫害,而以前傳統的氯喹抗瘧方法也無法奏效。1969年中國緊急開展國家瘧疾防治項目,接管這項研究任務的研究人員正是當年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的屠呦呦。從此,她的人生,就再也無法從抗瘧工作中抽身。
當時的條件艱苦,科研設備也相對簡陋,科研水平也無法達到解決當前困難的水平。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但屠呦呦卻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事在人為 。如果你沒有努力到極限,你沒有資格說不可以。
在抗瘧疾藥物項目進展中,遇到了一個瓶頸,就是如果把青蒿當作實驗用藥,提取青蒿素時,藥效極其不穩定。這給抗瘧藥物的有效性增加了很大程度的不確定。她學中醫出身,她很尊重中國古典, 並從中提煉了640多種可治療瘧疾的傳統方法。
其中她最看好的便是《肘後備急方》,這本東晉時期葛洪所著醫書——"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因此她使用了改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式,最終在1972年發現了青蒿素。
每當談起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屠呦呦總是說這份榮譽是整個團隊的:"研究成功是當年團隊集體攻關的結果。"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最初的時候屠呦呦團隊只有三名成員,她和兩名從事化學工作的科研人員。
在不斷地努力和發展之下才慢慢擴容變成化學、藥理、生藥和製劑的多學科團隊。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團隊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了青蒿的抗瘧組分,日以繼夜的工作翻閱古書,遍訪名醫,科學進行藥理實驗。
這樣一種一線抗瘧藥物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每年治療患者數億人,已經在全世界累計挽救數百萬人生命。這些數據來自世衛組織不完全統計,儘管我們看來只是數字,但是對這些數字來說,是他們鮮活生命可以延續的救命藥。青蒿素的發現和提取不僅是徵服瘧疾的第一步,更代表了中國傳統中醫對世界的心意。
諾貝爾獎的歸屬
自從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國人振奮。雖然近年來, 仍有中國面孔抱走諾獎,但卻都只是是華裔。中國人更希望有一個本土、中國籍科學家摘取桂冠。就在2015年10月5日,喜報傳來,為了表彰屠呦呦和另外兩名科學家在寄生蟲疾病治療領域取得的重要突破,瑞典醫學院宣布授予他們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此前,人們還一直稱85歲高齡的屠呦呦奶奶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這無疑是對屠呦呦本人最大的肯定,她是國內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女性科學家,更是對中國傳統古典醫學的最高的褒獎。
不會有人告訴你,十字路口你該往哪裡走是對的!更沒有人告訴你,面臨無數選擇時,哪一個選擇更適合你!在那個風雲動蕩的時局,屠呦呦的求學之路顯得更加步履蹣跚。報考冷門的專業,在寂寞實驗室裡求索一生。在這一過程中,她完成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更完成了對眾生的普渡。
青蒿素的問世,如乾旱時的大雨、絕望時的一絲光亮,將千百萬個病人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哪怕她是三無科學家,但她的一生本就不該被這些標籤所桎梏,她的堅韌;她的信念,她精神上的富足,都足以支撐著她走得更高更遠。
89歲高齡的屠呦呦依舊用她的成績震驚世界,作為父母,對一個女兒的"富養"與最大寵愛恐怕莫過於給予她一生的詩意與果敢。讓她學會選擇,學會在冰冷枯燥的研究中,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