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歲屠呦呦響徹世界:家有女兒,這樣「富養」很了不起

2021-01-09 水墨書窗

我喜歡寧靜,蒿葉一樣的寧;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樣的淡泊。——屠呦呦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是一位父親對女兒最詩意動人的寄語。精神富足的屠呦呦,安靜溫婉。用自己的一片赤誠書寫了一位醫藥學家對生命個體的尊重。

"富養"呦呦

1930年,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寧波。她的父親屠規是一個在銀行工作的員工,從小接觸的是西方教育長大,特別熱衷於讀書。而小小的屠呦呦受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從小就愛讀書,對於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屠呦呦家裡有一個小閣樓,裡面擺滿了各類古典書籍,這個小閣樓平時既是屠濂規的書房,也是屠呦呦最喜歡的地方。在父親有空去書房看書時,小小的屠呦呦也會坐在旁邊捧著書一起讀,和父親一起沉浸在學習的海洋裡。而父親,也更加疼愛這個熱愛學習的自己唯一的女兒。

他說過,如果想要"富養"自己女兒,就是給她成為自己的機會,就是給她自己選擇自己人生的機會。就這樣,他不僅給了女兒完整的教育,也一直鼓勵女兒在讀書的路上勇往直前不要停下腳步。鼓勵她去北京大學醫學系讀書,鼓勵她實現自己的夢想,給她所有的支持和堅實的後盾。在那個年代,女子讀完高中再讀大學是很不容易和幸運的事情。

的確,屠呦呦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她開明的家庭和疼愛她的父母。父親在學業上給予鼓勵,而溫柔的母親在生活上也把屠呦呦照顧得很好。在她忙碌又緊張疲憊的求學生活中,母親給她做最愛吃的醃香螺來滿足她的胃口,讓她在忙碌中有一絲機會放鬆精神,當一個快樂的被父母寵愛著長大的孩子。

善解人意的父親,溫柔善良的母親,讓屠呦呦的青年時代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優質的生活支持。都說女兒應該富養,屠呦呦的父母做到了!他雖然沒有給屠呦呦最好的物質生活,但卻努力地讓她可以無所顧忌地投身於科研中,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奮鬥,也算是精神上的"富養"。呦呦作為小康家庭的寵兒,接受著完整的教育和溫馨的家庭環境,為人父母的拳拳愛女之心,這就是父母給予她最好的禮物。

青蒿素問世

20世紀60年代,全世界都在飽受瘧疾迫害,而以前傳統的氯喹抗瘧方法也無法奏效。1969年中國緊急開展國家瘧疾防治項目,接管這項研究任務的研究人員正是當年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工作的屠呦呦。從此,她的人生,就再也無法從抗瘧工作中抽身。

當時的條件艱苦,科研設備也相對簡陋,科研水平也無法達到解決當前困難的水平。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但屠呦呦卻一直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事在人為 。如果你沒有努力到極限,你沒有資格說不可以。

在抗瘧疾藥物項目進展中,遇到了一個瓶頸,就是如果把青蒿當作實驗用藥,提取青蒿素時,藥效極其不穩定。這給抗瘧藥物的有效性增加了很大程度的不確定。她學中醫出身,她很尊重中國古典, 並從中提煉了640多種可治療瘧疾的傳統方法。

其中她最看好的便是《肘後備急方》,這本東晉時期葛洪所著醫書——"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因此她使用了改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式,最終在1972年發現了青蒿素。

每當談起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屠呦呦總是說這份榮譽是整個團隊的:"研究成功是當年團隊集體攻關的結果。"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最初的時候屠呦呦團隊只有三名成員,她和兩名從事化學工作的科研人員。

在不斷地努力和發展之下才慢慢擴容變成化學、藥理、生藥和製劑的多學科團隊。就是這樣一個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團隊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了青蒿的抗瘧組分,日以繼夜的工作翻閱古書,遍訪名醫,科學進行藥理實驗。

這樣一種一線抗瘧藥物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每年治療患者數億人,已經在全世界累計挽救數百萬人生命。這些數據來自世衛組織不完全統計,儘管我們看來只是數字,但是對這些數字來說,是他們鮮活生命可以延續的救命藥。青蒿素的發現和提取不僅是徵服瘧疾的第一步,更代表了中國傳統中醫對世界的心意。

諾貝爾獎的歸屬

自從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國人振奮。雖然近年來, 仍有中國面孔抱走諾獎,但卻都只是是華裔。中國人更希望有一個本土、中國籍科學家摘取桂冠。就在2015年10月5日,喜報傳來,為了表彰屠呦呦和另外兩名科學家在寄生蟲疾病治療領域取得的重要突破,瑞典醫學院宣布授予他們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此前,人們還一直稱85歲高齡的屠呦呦奶奶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這無疑是對屠呦呦本人最大的肯定,她是國內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女性科學家,更是對中國傳統古典醫學的最高的褒獎。

不會有人告訴你,十字路口你該往哪裡走是對的!更沒有人告訴你,面臨無數選擇時,哪一個選擇更適合你!在那個風雲動蕩的時局,屠呦呦的求學之路顯得更加步履蹣跚。報考冷門的專業,在寂寞實驗室裡求索一生。在這一過程中,她完成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更完成了對眾生的普渡。

青蒿素的問世,如乾旱時的大雨、絕望時的一絲光亮,將千百萬個病人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哪怕她是三無科學家,但她的一生本就不該被這些標籤所桎梏,她的堅韌;她的信念,她精神上的富足,都足以支撐著她走得更高更遠。

89歲高齡的屠呦呦依舊用她的成績震驚世界,作為父母,對一個女兒的"富養"與最大寵愛恐怕莫過於給予她一生的詩意與果敢。讓她學會選擇,學會在冰冷枯燥的研究中,繼續前行。

相關焦點

  • 伊能靜「富養」女兒,穎兒「窮養」女兒,倆孩子的差距並非一點點
    娛樂圈典型的富養案例——伊能靜。四十幾歲生下女兒後,就整天寵著孩子,每天把心思全部放在培養孩子身上,她日常中曬出的照片,可以看出她對於孩子小米粒的教育方式,是標準的富養型。孩子小小年紀,拿著紅酒杯,身穿浴袍,敷著黃瓜面膜,做指甲等等行為,都可以看出伊能靜對女兒的寵愛。
  • 從「三無」科學家,再到諾貝爾得主,屠呦呦究竟有多了不起?
    從古至今全世界所有的醫學獎都想找到治療癌症的方法,但是數千年的研究也沒有找到,但是屠呦呦找到了,並且不斷地改良青蒿素,讓青蒿素更加穩定。一個創製了治療癌症藥物的醫學獎我們難道不該說她了不起嗎?權威數據現顯示,在2016年,全球2016億瘧疾新發病例,其中有44.5萬人死於瘧疾,這是茼蒿素被發明之後的數據,而在此之前,每年全球因為瘧疾病死的人數都有近200萬,憑一己之力將瘧疾病死人數降低一百多萬人,她稱得上了不起三個字。
  • 89歲屠呦呦再次震驚世界:孩子,這才是你要追的明星
    歲高齡的神仙奶奶,又一次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這兩個成果中,其中任何一個都足以震驚世界。今天,兩項科研成果同時發布,只能說,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屠呦呦,名至實歸!今天,「屠呦呦」三個字,佔據了各大網站的熱搜。有人說:「這才是熱搜應該有的模樣」!
  • 同樣是富養,她的孩子鋃鐺入獄,但黃磊的女兒卻「優秀到發光」
    上個世紀的TVB花旦之一,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就是被典型的被富養長大的。孫安佐從小就跟著媽媽住在幾百上千平的豪宅裡,而狄鶯本人由於在童年時沒有較好的生活條件,因此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出於代償心理對兒子可以說是百般驕縱。
  • 金小妹愛馬仕包數不清,光是喜馬拉雅有兩隻,富養女兒讓人開眼界
    22歲的凱莉詹娜以身家10億美元,成了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富翁。而她衣櫃中的愛馬仕包包都數不過來。私人飛機照也是名媛們最喜歡曬的一種方式,那標配就是身邊必須要有一隻包。金小妹和64歲的媽媽一起做私人飛機,一人一隻愛馬仕喜馬拉雅包,這隻全球限量級別的包包,現在都說價值高達260萬了。沒錯,一隻包都可以買套房了,就是這麼豪氣!
  • 中國諾獎「第一人」:屠呦呦的貢獻,到底有多了不起?
    五年前,時年85歲的屠呦呦站上領獎臺。屠呦呦的父親是一名坐診大夫,外公是一名復旦大學教授,舅舅也是有名的經濟學家。初入醫科,屠呦呦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白,但她有一股別人沒有的執拗勁兒,催著她前進。對屠呦呦來說,只要認定的事,就沒有回頭。1951年,屠呦呦考上北京大學,選擇生藥學專列。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醫學領域正欣欣向榮,西醫尤為出眾。
  • 13歲黃多多染頭髮太成熟?看到她的全英文日記後,富養女兒的好處
    13歲黃多多染頭髮太成熟?看到她的全英文日記後,富養女兒的好處原本在參加《爸爸去哪兒》的時候,乖巧懂事的黃多多圈粉無數,收穫了很多粉絲的喜愛,但是現實生活中的黃多多,跟節目中有很大的變化,因此受到了很大的爭議,很難相信如此聽話的黃多多,生活中打扮竟然如此成熟,網友有怎麼能夠接受呢?
  • 綠地張雨婷「睡後收入」落空:又一個被「富養」毀掉的女孩子
    且不說男孩該不該要窮養的問題,單說女孩要富養這個觀點,有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富養的真正含義,只認為富養就是對女兒的物質要求,無上限地去滿足,理由是:這樣她才不會隨便被男人的小恩小惠騙走。
  • 致敬巾幗之星|屠呦呦:一株濟世草,一顆報國心
    她就是時年89歲的屠呦呦。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新進展」衝上微博熱搜榜,屠呦呦團隊向全世界宣布,新一代青蒿素抗瘧組合對抗藥性瘧原蟲取得顯著療效,同時,在 「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方面取得新進展,這些研究成果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 了不起的屠先生!BBC屠呦呦短片刷屏: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之一
    有數據顯示,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存在患有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美國也斥了巨資進行研究,想要攻破這一人類難題,可惜全都失敗了。人家那麼先進的技術都不行,國內的條件就更艱苦了,用著陳舊的設備,我們能出奇蹟嗎?面對所有人的質疑,屠呦呦堅定地說:「沒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堅持的問題。」
  • 家有女兒,父母做好3件事,將女兒養育得堅強獨立
    如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女孩的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都受到空前的挑戰,澳大利亞著名的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把女孩的0-18歲分成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 0-2歲(大致為嬰兒時期)讓女兒生活在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中。第二階段 2-5歲(大致為幼兒時期)鼓勵女兒充滿自信和勇氣去探索外部世界。
  • 女兒轉走父親血汗錢320萬,家長心裡的富養女,錯了嗎
    可是這樣的事情在女孩的家裡卻經常發生,女孩的爸爸對於她的做法也沒有任何意見。女孩的爸爸在節目當中甚至表示過:"我一直認為,女孩就應該富養!"很顯然,這位父親在女兒的成長經歷當中已經傾注了很多心力,他也始終認為富養就是為女兒好。其實富養並沒錯,而是錯在他沒有正確地理解這兩個字。
  • 文靜女屠呦呦:「三無」科學家,三次失利,85歲贏得諾貝爾獎
    屠呦呦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想諾貝爾獎太難了。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一起競爭,世界頂級的科學發現一起參與評估。然而,由「三無」科學家獲得的獎勵比由升天獲得的獎勵更難。屠呦呦,1930年出生。當她得到諾貝爾獎的時候,她已經85歲了,而且她還不累,所以她不得不推遲一些在瑞典安排的活動。
  • 記者趕赴北京屠呦呦家 拿了諾獎的寧波老太是怎樣一個人
    原因很簡單,這位85歲的老太太實在太低調了,上一次媒體對她的報導,還是2011年她獲得美國「拉斯克獎」的時候,而這之前的幾十年,她更是「默默無聞」。  昨天(10月7日)上午,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了屠呦呦在北京的家,想看看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科學家,生活中的她。
  • 「三無」科學家:89歲屠呦呦,斬獲諾貝爾獎,卻不是院士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屠呦呦以高齡研究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她實際上只是一個「三無」科學家,既不是博士學位,也沒有院士頭銜和留洋學習背景。一般來說,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那麼屠呦呦究竟為什麼不是院士呢?
  • 「功勳」屠呦呦:一株小草改變世界
    央廣網北京9月26日消息(記者丁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第一位女性科學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89歲的屠呦呦又獲得人生最重的一個獎項: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頒發的「共和國勳章」。
  • 85歲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獎
    中藥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組開始嘗試多種中藥,包括常山、烏頭、烏梅、鱉甲、青蒿等成千上萬種中藥,篩選出的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均未能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1969年,39歲的屠呦呦加入「5·23」。她從整理歷代醫籍開始,四處走訪老中醫,編輯了以640方中藥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繼而組織鼠瘧篩選抗瘧藥物。
  • 89歲袁隆平英文致辭走紅:真正厲害的人,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視頻的主人公不是網紅,不是明星,而是89歲的袁隆平,那個曾多次出現在教科書裡的老人。6月27日,有報導稱,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記錄,這一天也正好是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的日子,為此袁隆平獻上了一段英文致辭視頻。袁老說,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並且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 養女兒最忌諱這3種「養」法,別不在意,會拖累孩子一輩子
    養女兒最忌諱這3種「養」法,別不在意,會拖累孩子一輩子引言:現在社會的觀念越來越少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和約束,很多人在生男生女上都有了個人的偏好而不是遵循守舊的觀念,越來越多的孕媽表示自己更希望生一個可愛貼心的小棉襖。
  • 什麼才是真正的富養女兒?《知否》中給出了典範,她是反例
    以至這位名門嫡女不懂規矩,不分黑白,凡事都以「是否我有好處,是否讓我滿意」為評判標準,恣意妄為,惹出無數事端,最終走向萬劫不復。王母的「富養」是從物質上滿足,精神上驕縱的富養,這樣的富養,讓自家女兒妄自尊大,有恃無恐,最終害己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