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有多高?《自然醫學》定義6種糖尿病前期亞型
血脂異常的狀態表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進一步升高。然而,當前對糖尿病前期的臨床定義並沒有反映出病理生理學的差異,也無法預測未來的代謝軌跡。也就是說,糖尿病前期患者會不會發展成2型糖尿病是無法預測的。近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德國圖賓根大學和德國糖尿病中心(DZD)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根據一項25年的研究數據,確定了6種不同的糖尿病前期亞型。這6種亞型在發展為2型糖尿病時具有不同的風險水平,這將有助於臨床醫生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並控制糖尿病前期和隨之而來的其他問題。
-
糖鞘脂的代謝與發育及細胞異質性
糖鞘脂(glycosphingolipid,GSL)是由神經醯胺和寡糖鏈構成的結合脂,是真核細胞質膜的普遍成分。GSL對於細胞的識別與通訊起著重要作用,對神經系統尤其重要。與細胞內膜相比,質膜(PM)富含鞘脂,這導致PM具有獨特的生物物理特性。
-
糖鞘脂的代謝與發育過程和不對稱分裂
糖鞘脂(glycosphingolipid,GSL)是由神經醯胺和寡糖鏈構成的結合脂,是真核細胞質膜的普遍成分。GSL對於細胞的識別與通訊起著重要作用,對神經系統尤其重要。與細胞內膜相比,質膜(PM)富含鞘脂,這導致PM具有獨特的生物物理特性。
-
高BMI和體脂百分比或增加甲狀腺癌風險
一項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體質指數(BMI)和體脂百分比這兩項衡量身體胖瘦的指標,似乎與甲狀腺乳頭狀癌風險升高有明顯相關性
-
新研究揭示前驅糖尿病可分為6種不同的亞型
25年前發起這項研究的Hans-Ulrich Häring教授(來自圖賓根大學醫院)說,「對於處於前驅糖尿病的人來說,直到現在還無法預測他們是否會發展成糖尿病,是否會有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或者他們是否只會有一種無害的形式:血糖水平略高,但沒有明顯的風險。」然而,這樣的區分對於有針對性地預防代謝性疾病以對抗糖尿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義。
-
新型脂類化合物檢測或可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房顫發生風險
糖尿病患者的房顫發生率較高。10月28日在線發表在《糖尿病》(Diabetes)雜誌的一項研究,評估了在傳統危險因素中加入相關脂類化合物指標是否能提高對2型糖尿病患者檢測和預測未來發生房顫的能力。研究從ADVANCE試驗(n=3772)參與者的血脂測試指標(n=316)中,採用Logistic回歸模型確定與房顫發生率及未來發生房顫風險相關的脂質指標
-
HDL與糖尿病——EASD2014新視點
他們分析了ILLUMINATE研究數據後發現,在隨訪1、3、6、12個月的評估中,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CETP抑制劑torcetrapib後,HDL-C水平升高、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下降均有統計學意義,同時高胰島素血症獲得改善、穩態模型胰島素抵抗(HOMA-IR)較對照組下降,提示胰島素抵抗程度減輕。
-
015期抑鬱症研究簡報:高脂飲食促進抑鬱行為的機制研究
在這裡,我們發現大鼠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中的鞘氨醇-1-磷酸受體3(S1PR3)可以調節其對慢性社交失敗壓力的恢復力。與易感組和對照組大鼠相比,S1PR3在mPFC中的表達升高。在mPFC中注射過表達S1PR3的病毒產生不易感表型,而其敲低產生易感表型,發現焦慮和抑鬱樣行為增加,並且這些作用由TNFα介導。
-
多吃了點肉,發現血液尿素氮升高
當腎臟受損的時候,對肌酐的清除率可就沒有那麼高了,血肌酐就可能升高。 但是,導致肌酐水平升高的因素並不只是腎臟問題,還有可能是脫水、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等等。
-
科學家發現嗅鞘細胞新起源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15日報導,嗅鞘細胞(OECs)是包在嗅覺神經纖維外面起保護作用的被膜,過去25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嗅鞘細胞是由鼻內膜形成的,但英國科學家一項新研究顯示,嗅鞘細胞有著不同的起源。 如果將嗅鞘細胞移植到受損的脊髓中,能促進神經修復,支持中樞神經系統再生,這一新發現為治療脊髓損傷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資源。
-
肥胖顯著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
所選的這些研究均整合了多項肥胖評價指標,以探討體脂與特定癌症發展的相關性。其中有95篇研究的數據以肥胖指標(如身體質量指數 BMI)連續量表的方式呈現,這95篇研究中有12篇有力證實了高 BMI 值與九種癌症存在相關性。(BMI = 體重/身高的平方)分析這些研究可以發現,當個體 BMI 值升高時,其某些癌症的發病風險也隨之增加。
-
尼古丁成癮加劇2型糖尿病風險,抽菸的另一大危害被證實
人們都知道吸菸會加劇肺癌風險,但你知道嗎?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菸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焦油等有害物質還會破壞血糖穩定,導致血糖升高。經過多年的不懈研究,科學家總算找到了將尼古丁攝入和糖尿病風險相聯繫的關鍵蛋白,這一研究也成功成了最新《Nature》雜誌的封面。
-
科學家眼中的「長壽身材」,身體8處尺寸影響壽命
多項研究表明,細腰肥臀意味著患代謝相關慢性病的風險較低,壽命更長。 澳大利亞貝克IDI心臟與糖尿病研究所、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等多國科學家們在1986年~2010年間招募了9萬餘名年齡在30~74歲的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開展長達24年的隨訪。
-
研究發現,二甲雙胍可降低新冠肺炎和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風險
Shalev說:「由於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包括中國、法國和UnitedHealthcare分析--都獲得了類似的結果,這表明,在2型糖尿病和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二甲雙胍所觀察到的死亡率降低風險可能是可推廣的。」 Shalev說,二甲雙胍如何改善新冠肺炎的預後尚不清楚。
-
甘油三酯異常升高,中年人難逃的魔咒?
當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時,會影響脂蛋白的脂酶活性,加速高密度脂蛋白(對人體有益)的排出,同時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對人體不利)和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積,形成小斑塊,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變窄,血流速度減慢,血栓形成風險增加,增加了中風、冠心病、心肌梗死、失明、腎功能衰竭等疾病的風險;同時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會引發高血壓、膽結石、胰腺炎、脂肪肝、老年痴呆等
-
AJPHCP:高脂飲食不利於年輕人的血壓健康
2019年1月9日訊/生物谷BIOON /-科學家們報告說,有更多的證據表明,高脂肪飲食對年輕男性和女性都有害,但究竟它們的有害性可能會因性別而異。雖然他們假設高脂肪的食物對男性的危害更大,但小鼠研究結果表明,在短短四周內,年輕的雄性和雌性大鼠的血壓都會出現相應的增加。
-
個高的男性或易患癌!歐洲《腫瘤學年鑑》:每高10cm,風險升高8%
17萬人、34年的隨訪數據,男性患癌風險比女性高出39%,而且高出的風險中竟然三成(35%)可由身高解釋。總的來說,在男女之間都存在身高越高患癌風險越高的情況,二者水平也基本一致。身高每高10cm,與男性癌症風險升高8%、女性風險升高10%有關。
-
英研究人員發現,"超級豌豆"可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現它有助於防止血糖升高。發表在《自然食品》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一種皺褶的豌豆可能有助於控制血糖水平和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風險。科學家說,以整個豌豆種子或麵粉的形式將"超級豌豆"加入食物中,可能幫助解決全球2型糖尿病流行。研究的重點是一種天然的皺紋豌豆,雖然在基因上與超市冷凍食品通道中通常發現的普通光滑豌豆相同,但由於自然突變,含有更高數量所謂的抗性澱粉。
-
白米飯吃的過多,會導致糖尿病風險提高?其實後果還不僅如此
白米和糙米在我們國家的醫學界和營養學界,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大米吃的過多,會提高人們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有很多人就會反駁,五穀是我們世世代代吃的食物,以前的人怎麼就不得糖尿病。其實不然,古代的人也得糖尿病,那個時候叫做「消渴症」,而且五穀不僅僅只有大米,還有其他穀類,甚至在有的說法中五穀裡面都沒有含有大米。
-
2020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梳理糖尿病最新研究進展
2020年11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2020年11月14日是第14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護士與糖尿病」。多喝綠茶和咖啡或能明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風險 最高可達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