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今生不藉此身渡,更待何生渡此身?

2020-12-05 今古浮沉

佛教有一首流傳甚廣的偈子:「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藉此身渡,更待何生渡此身。」其大意是說佛法難聞,人身難得;要趁著得到人身,且能聞得佛法的時候,精進修行才不負此生。

在佛經之中,有如是記載:「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這段記載之中,佛陀講述了眾生的9個難處,其中第一就是能得人身是極其難得的。

的確如此,佛教任何法門之中,都會強調「人身難得」這個真理,以敦促佛弟子精進修行。佛陀住世之時,曾以多個形象的比喻,說明的人身難得的道理。

1.穿針喻

在須彌山(最高的山)放出一根足夠長的線,任其自然垂下,在須彌山下有一個針孔朝上的針。做人的機率,正如線恰好落入山下針孔的概率。我們不難想像,線穿進針孔的可能性,是何其微小;換句話說,能夠做人是何其難得。

2.盲龜喻

在《雜阿含經》之中,佛陀列舉了一個盲龜喻。當地球變成一片汪洋大海之時,有一隻壽命無量的盲龜,這隻盲龜每隔一百年會將頭伸出水面。在海面上有一段浮木,浮木上有一個洞,浮木隨著風浪而漂浮不定。試問盲龜一百年浮出水面一次,遇到浮木的機率有多大?即使遇到浮木,盲龜的頭剛好可以伸進浮木洞中的機率又有多大?顯然,這種機率是極其微小的,佛陀告訴我們得人身的機率正如盲龜穿木孔那樣小。

3.塵土喻

佛陀在給孤獨園時,有一回工人在蓋房子。佛陀隨手抓起一把地上的塵土,弟子們都好奇地問佛陀有什麼深意。因為弟子們都知道佛陀的一舉一動都是在開示,佛陀不會做無用的舉動。

佛陀問弟子們:「我手上的塵土,相比於大地的塵土,哪個更多呢?」弟子們回答:「當然是大地的塵土多。」佛陀告訴弟子們:「現在在世的人去世之後,能夠再得人身的猶如我手上的塵土;而失去人身的,則如大地上的塵土。人身極其難得,一定要修五戒十善才能確保人身。」

也許有人會說,得人身難不見得吧?放眼地球六七十億人,也不是小數目。殊不知,宇宙之中有10個法界,人道只是其中之一。一般人只能看到人道和畜生道的眾生。僅地球的畜生道而言,其數目就不知比人道眾生勝過多少倍,更無須提及其他8個法界的眾生。

因此「人身難得」確乎是真理,當我們認清這個真理,時時激勵自己,這樣修行就不至於懈怠。

相關焦點

  • 佛說:今生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
    所以,那些看似的傷害其實是對我們的一種救度,是來渡化我們的「佛菩薩」,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面對傷害,不要想著還擊和報復,換一種心態想,人生會截然不同。佛說:今生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兩個人得有多深的緣分才能在一條路上走了又走。
  • 佛說:這一生,傷害你的人,都是來渡你的!
    佛說:若無相欠,怎會相見?人與人之間沒有緣分是不會見面的,「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凡有出現,皆有使命。世間萬千,皆因緣和合,無緣不聚、無債不來。
  • 佛說:若無相欠,怎會相見,今生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
    作者:醉紅塵佛說:若無相欠,怎會相見?因此,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無緣無故的,當然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就消失,這都是因緣決定的果報,都是來度化你的。你只有經歷過別人沒有經歷的事情,才會有不一樣的人生閱歷和感悟,就相當於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風景,這何嘗不是很有意義的事呢?佛教認為:「一切的遇見,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因緣和合而生。」無論是緣是劫,我們都應該積極的、也應該是坦然的去面對。因為,這些都是自己的因果,自己因自己了,自己果自己受,躲不過也逃不了。
  • 宣化上人: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身還是女身?
    觀世音菩薩在佛教裡頭,他是佔很重要的地位,觀世音菩薩有的人說他是中國人,有的人又說他是外國人,有的人又說他是男人,有的人又說他是女人。現在我告訴各位,觀世音菩薩他也不是中國人,也不是外國人,他是哪會兒的人呢?
  • 佛說:佛身三十二善相,凡夫身三十二惡相!
    一說佛與凡夫的區別,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尤其是三十二種殊勝大人相,古往今來,只有佛與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方可全部具足。其實,凡夫也有三十二相,佛言:「三十二相者,其義有二:一者在凡夫中,名為三十二種惡相;二者在賢聖中,名為三十二種善相。」今天七葉君就與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先說三十二種善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佛身三十二相」。
  • 佛說:人生有八苦,每一苦你都逃不掉!
    三界之內是不安定的,生老病死諸苦充滿其中,當發願精進,脫離苦海,不住輪迴。佛教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間一切明相都是虛幻不實的,就連我們的身體也是假的,所以佛說要「借假修真」,不著相,更不要執著自己這個色身。人因為有執著,所以生苦惱,因為看不破生死,所以產生痛苦的念頭。佛教裡有句話我非常喜歡,說你怎麼看待死亡?答曰:去去就來。如此達觀和開闊。
  • 由《金剛頂經》中介紹釋迦牟尼佛修成如幻佛身的經過
    毗盧遮那如來及諸如來加持釋尊成為佛身。◎復告言,是故摩訶薩,一切薩埵金剛,具一切形成就,觀自身佛形,以此自性成就真言:又開示,所有大菩薩具有菩提心堅固,如金剛薩埵,都具足一切身形之成就(指菩薩因渡生成就願力的身相,如多臂、多頭、多手等神變之相),要持誦此真言(同三世佛真言)。自身觀顯現出佛身形,立刻釋尊由菩薩轉為頭上有髻的佛身相。此為金剛界大菩薩已修證為佛身的過程。
  • 扒了50條佛沒說過的「佛說」後,我們總結出5個分辨方法!
    「佛說體」  人就是苦,今生修來生。    48. 世間的遇見,皆因為相欠。    49. 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50.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    ……    ……  佛法中所說的「空」,是「緣起性空」,即一切緣起現象的顯現,都具有空性的本質,兩者是毫不衝突的。經云:「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介子許。」但一些「佛說」,將人們對「空」的誤解放大,久而久之,容易使人落入斷滅、虛無的邊見中,覺得什麼都無所謂,一切都不重要。
  • 渡我不渡她什麼意思 渡我不渡她含義介紹
    抖音上很多歌曲除了好聽外且頗有內含,比如最近這首《渡我不渡她》就令人好奇,此歌曲背後必然有故事。 《渡我不渡她》的歌詞是一個遁入空門的男子的獨白,歌曲裡樹立了一個愛而不得的多情僧人形象,表達了對僧人心愛女子的牽掛之情。
  • 佛說,有福之人的四種特徵,看看你有嗎?
    一個人有沒有福報,是可以從他的行為、語言和思想上,即身、口、意三業上體現出來的。要想有福報,就要自己去積攢福報、培植福報,要廣種福田。要懂得布施、救濟窮苦;要深信因果、放生護生;要孝敬父母、知恩報恩。有福報的人,總是善良的人。善良之人必有厚報。
  • 佛說眾生平等,平等何解,淺談眾生平等的真正含義
    想起早上的時候,孩子大呼小叫地跑進來,說他在客廳發現一隻蟲子。我說算了,隨它去吧。至多也不過半月十天的壽命了,與它計較什麼。孩子眼中懵懂而清澈:眾生平等麼?我笑,你這又是從哪學來的。佛說,眾生平等。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此為聖賢真理,固然不會有錯。可是問題在於,這話是聖賢說得,你說不得。
  • 佛不渡不可渡之人!5本主角是和尚的小說,比一世之尊精彩的是…
    精彩書評:從少年江湖長歌縱,驚神一劍夜山行的義氣與豪情,到青袍白髮枯山蓮,彈刀逆斬留孑身的壓抑與爆發,再到長棹難攪仙神手,筋鬥不出五指牢的博弈與無奈。主角走過的每一段路都有不同的風景,所見所識皆是風流人物,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精彩,但女主仍舊無可替代,你看那煙雨靡靡燈火黯收,只得一人能對仗「我」詩千首,只得一人能與「我」行無限春秋。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不少眾生,證得阿羅漢的也不在少數。這就是佛在世的好處,讀經書和聽佛說法,肯定不是一個層次。有時有菩薩、闢支佛、阿羅漢出現在世間,精進修習道德,對一切事物以誠敬相待,人們所可尊崇歸向,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憐憫貧困、關愛老人、教育幫助窮人及苦難者。長期的以經典、聖像,教人恭敬、學習、遵行、供養。廣做一切功德,心裏面所想的全是恩賜眾生的善行。不侵害他人,能奉獻自身、捨棄萬物去救濟他人。不自愛惜自身,能行忍辱、仁慈和善。
  • 佛說人生經典語錄,分享一些感悟人生的經典哲理句子
    佛說人生道理: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佛說人生道理: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佛說人生道理:前生次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我願用千萬次回眸,換得今生與你相遇!
  • 佛陀的智慧(五)大龍說禪130 佛說「法、報、化」三身平等遍在.
    實際我們還不太了解西方,真正帶動西方文化的原動力,實際是尋找上帝、是尋找我們生命的來處、是尋找我們真正的家。所謂現代科技的發達,不過是尋找上帝的副產品,不是西方科學家的精神生活貧乏。這與我們不同。它帶動科技發展的動力是尋找上帝,也就是尋找我們自己。這是另外的話。牛頓為什麼信仰上帝?牛頓是有依據的,他不是盲信,他信仰上帝並不是迷信,他信仰的上帝恰恰是智信、智見。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