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開始對小行星本努執行「TAG」行動

2020-10-21 知新了了



NASA的OSIRIS-REX太空飛行器將於今日對小行星本努(Bennu)進行「TAG」操作,並收集樣本返回地球。

OSIRIS-REX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第一艘小行星採樣太空飛行器。而這次將執行的TAG操作(即「即觸即走」)會嘗試涉及一系列動作,這些動作將把太空飛行器帶到小行星表面,採集樣本並脫離返回。根據NASA的說法,選擇著陸的地點被稱為「夜鶯(Nightingale)」,這是一個直徑52英尺(16米)的巖石區域,位於小行星本努的北半球。


NASA的OSIRIS-REX太空飛行器


NASA的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以前從未這樣做過,我們實際上是要收集小行星本努的樣本,然後把它帶回地球,讓科學家進一步檢查。」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該太空飛行器自2018年以來一直圍繞小行星本努運行,並對該小行星進行了詳細研究,尋找最佳著陸點 —— 一個足夠大、相對平坦且覆蓋著細粒物質的地點。


四個備選採樣地點


然而,找到這類地區是具有挑戰性的,也導致了一些額外的近距離飛越和觀察,以選擇適當的樣本地點。據美國宇航局稱,OSIRIS-REX團隊在選擇「夜鶯(Nightingale)」之前,也考慮了其他可能的地點,如比如「魚鷹(Osprey)」、「 翠鳥(Kingfisher)」和「鷸(Sandpiper)」,但還是因為夜鶯擁有最多的不受幹擾的細顆粒物質而被確定。

TAG(即觸即走)操作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NASA的OSIRIS-REx太空飛行器將會執行三個單獨的操作,以到達小行星本努的表面。 第一步稱為:檢查點燃燒。在此期間,太空飛行器將啟動其推進器,以調整其相對於「夜鶯」樣本地點的位置。 據美國宇航局稱,當OSIRIS-REx到達大約177英尺(54 m)的高度時,另一種稱為「賽點燃燒」的動作將減緩太空飛行器的下降速度,並瞄準與小行星在接觸時的旋轉方向相匹配的路徑。

OSIRIS-REx的機械採樣臂稱為「即觸即走式樣本採集機制」(TAGSAM),它將與本努的表面接觸不超過16秒,然後返回軌道。一旦與小行星接觸,三個加壓氮氣罐中的一個將起火,攪動起塵埃和小巖石的樣本,然後這些樣本可以被收集到採樣臂的收集頭中,並儲存起來,以便帶回地球。


OSIRIS-REX將使用自然特徵跟蹤將小行星表面的實時圖像與照片進行比較,引導自己到採樣地點。


下降到小行星本努表面的時間大約需要四個小時。NASA的專家解釋說,在下降過程中,太空飛行器將使用自然特徵跟蹤(NFT)來識別地標,並在必要時更新位置,以繞過巨石,確保在相對空曠的空間安全著陸。

OSIRIS-REx公司的項目負責人表示,有幾個方面可能會出錯,導致我們在「夜鶯」的第一次嘗試不成功,所以我們也做好了必須的準備。

如果第一次TAG操作嘗試不成功,飛船將啟用備份的加壓氮氣罐,這將允許進一步的樣本收集嘗試。據美國宇航局稱,該團隊希望能從小行星表面收集60克的細粒物質,這將是自阿波羅計劃以來從太空中返回的最大樣本。


這張圖片顯示了樣本地點夜鶯,這是OSIRIS-Rex在小行星本努上的主要樣本採集地點。


OSIRIS-REx小組還對「夜鶯」進行了研究,以確定樣本地點內可能對飛船造成潛在傷害的區域。該地點的危險地圖已被開發並編入太空飛行器的導航系統,因此,如果NFT系統探測到危險的地標,太空飛行器將自動遠離小行星。這將允許任務在未來的某一天重新嘗試樣本收集。

在收集到它的樣本後,OSIRIS-REx將啟動它的推進器以遠離小行星本努。如果在採集過程中一切按計劃進行,團隊將通過拍攝TAGSAM頭部的照片來驗證樣本是否包含表面材料。周六(10月24日)還將進行一次旋轉機動,以測量樣本的質量,並確保至少收集到2盎司(60克)的物質,並可儲存起來,以便在2023年返回地球。不過,如果沒有收集到足夠的樣本,飛船將能夠再進行兩次嘗試。

希望這次接觸小行星表面並收集樣本的任務能夠成功,2023年當OSIRIS-REx帶著樣本返回地球,那將是令人興奮的一刻。


科技改變生活!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小行星著陸:NASA深空探測器成功在小行星本努星著陸
    為什麼要探測小行星本努太陽系中光兩條小行星帶就存在數百萬顆小行星,那麼為什麼上百萬顆小行星中偏要選擇本努進行著陸探測呢?其實,在深空探測任務中對目標的選擇都是有不同維度的綜合考量的。首先本努是離地球軌道相對較近的一顆小行星,並且還存在著不小的可能會與地球在2175年前後發生碰撞。根據一項科學研究分析【3】:本努小行星的終結宿命有48%的可能性掉入太陽中被吞噬。第二高的可能結局是撞擊金星(26%),其次是地球(10%)和水星(3%)。要知道,本努是一顆平均直徑在490米,總質量在7300萬噸左右的小行星,一旦與地球來一次親密接觸將顯得不可承受。
  • 美國NASA探測小行星本努 獲意外發現
    美國宇航局(NASA)的歐西裡斯號(OSIRIS-REx)探測器已經繞著小行星本努(Bennu)飛行了幾個月,除了觀察它的地表成分,也在找機會從上面取到樣品進行分析,檢驗探測器的分析能力。NASA最近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本努表面具有一些來自另一顆小行星灶神星(Vesta)的碎片。灶神星是太陽系內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平均直徑525公裡。人們最快的猜測認為,這是它在某個時候和灶神星撞擊後在表面留下的。
  • NASA 探測器成功收集小行星 「本努」樣本,遠超 60 克計劃
    當地時間上周五晚些時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員表示,當周早些時候,該機構旗下的 OSIRIS-Rex 小行星探測器從 「本努」表面成功抓取到樣本。但可能是收集的物質太多,以至於樣本盒蓋子無法正常閉合,導致一些珍貴的小行星塵埃和巖石拋灑了出來。
  • 高清版小行星本努!NASA拍攝了距地1.1億公裡的小行星照片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分享了迄今為止最好的照片,這是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本努(Bennu)在距離地球數百萬英裡的太空深處穿梭時拍攝的照片。小行星本努: NASA的OSIRIS-REx抓拍到了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小行星照片。
  • 科學網—小行星本努噴發神秘粒子
    圖片來源:NASA 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奧西裡斯—雷克斯號(OSIRIS-REx)探測器抵達小行星本努後不久,該任務科學團隊意外地發現,這顆小行星可能是活躍的,或持續向太空發射粒子。正在進行的對本努的研究,以及最終返回地球的樣本或將揭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有趣的現象。
  • NASA小行星任務收穫重大發現:本努小行星上曾經存在水!
    NASA小行星任務收穫重大發現:本努小行星上曾經存在水!OSIRIS-REx的主要目標包括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太陽系早期的情況,以及弄清楚像本努這樣的小行星在向早期地球輸送水和其他生命必須的化學物質方面可能扮演著什麼角色。因此,在小行星上發現水對任務小組來說是一個重大消息。
  • OSIRIS-REx與「本努」(Bennu)僅65米,預演小行星採樣
    本努是一個有威脅性且非常神秘的近地天體。每隔6年當它穿過地球軌道時,人們能從地球上看到它。本努距離地球約1.22億公裡。它每1.2地球年繞太陽一圈,每6年接近地球一次。但這顆不起眼的小行星屬於「潛在危險行星」之列。潛在危險行星指的是那些與地球的最小軌道交叉距離小於地月距離的19.5倍、且絕對光度在22及以上的小行星,它們的運行有可能對地球產生影響。
  • NASA探測器近距拍下本努圖像 距離小行星表面僅0.6公裡
    [摘要]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的軌道距離本努表面僅有0.6
  • NASA登陸「貝努」採樣引關注,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穩步推進
    圖2 已開展和未來規劃的小天體探測任務世界上目前2個在役執行小行星採樣返回深空探測任務的太空飛行器是美國的的時間,暗示貝努可能起源於主小行星帶。隼鳥二號在12月回歸抵近,樣品艙將返回地面,太空飛行器本體將重返太空,執行對兩個可能的附加小行星之一的擴展任務。
  • NASA在本努小行星上發現獨特巖石 曾有水流經其表面留下...
    科學家稱,小行星本努(Bennu)的「碎石堆」表面可能包含了孕育生命的基石,它曾經是一個更大的被水覆蓋的世界的一部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歐西裡斯-雷克斯探測器將於10月20日在本努(Bennu)小行星上著陸,收集太空巖石樣本並帶回地球供科學家在實驗室研究。
  • 64億公裡外,科學家意外發現本努小行星在噴射粒子!
    經過更仔細的觀察,奧西裡斯-雷克斯團隊意識到它們是巖石顆粒,並開始擔心它們可能對探測器構成危險。正在失去質量的小行星被稱為「活動小行星」,有時也被稱為「主帶彗星」。「它們有時會留下短暫的塵埃和碎片痕跡,看起來就像彗星的尾巴。當這些類型的小行星第一次被觀測到的時候,天文學家認為這些軌跡是由融化的冰構成的,就像彗星的尾巴一樣。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有幾種機制可以使小行星造成這種現象。
  • 美國探測器將於10月20日登陸小行星「本努」
    周四,美國宇航局表示,經過四年的飛行,美國宇航局的「歐西裡斯-雷克斯」號機器人探測器將於10月20日降落到小行星「本努」布滿巨石的表面,並將在那裡停留幾秒鐘,收集巖石和塵埃樣本。科學家們希望這項任務將有助於加深我們對行星形成和生命起源的理解,並為了解可能影響地球的小行星提供幫助。該項目負責人Mike Moreau說:「經過多年的計劃和艱苦的工作,這個團隊最終將與小行星地表接觸5到10秒。」
  • 已確定X標誌點,為小行星本努樣本收集地
    之所以選擇這些候選地點(Sandpiper、Osprey、翠鳥和南丁格爾)是因為在本努所有潛在的採樣區中,這些地區對太空飛行器的安全構成危害最小,同時仍然提供了收集大量樣本的機會。由於它位於遙遠的北方,該地區溫度低於小行星上的其他地方,表面材料保存完好。隕石坑也被認為是相對年輕,風化層是新露出的。這意味著該地點可能能提供這顆小行星的原始樣本,讓研究小組深入了解小行星本努的歷史。儘管南丁格爾是小行星本努上所有地點中排名最高的,但對樣本收集仍然構成了挑戰。最初任務計劃設想了一個直徑為164英尺(50米)的樣本點。
  • 危險小行星本努身份揭曉!乃罕見的粒子噴射太空巖石!
    近日,來自外媒最新消息,經過長達幾個月的觀測分析,科學家宣布概率撞地小行星本努(Bennu)的身份正式揭曉!本努是一顆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直徑約為500米,它每1.2地球年繞太陽一圈,每6年接近地球一次,科學家預測,22世紀末,它將近距離接近地球,碰撞地球的概率為2500分之一。
  • NASA:探測器收集器洩漏,「本努」部分巖石樣本漂入太空
    日前,該探測器在小行星「本努」(Bennu)表面採集到巖石樣本並飛離後,一些樣本碎粒正不斷從探測器洩漏到太空中。2016年9月,OSIRIS-REx探測器被發射升空,2018年底以來,探測器一直圍繞著「本努」運行,並將收集到的數據和圖像發回地球。圖為OSIRIS-REx探測器拍攝的小行星「本努」上的巖石。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新網NASA於23日臨時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 小行星貝努是個動態世界
    OSIRIS-REx 科學小組報告了小行星貝努詳細的觀察結果,揭示了它正在有規律地脫落物質。這一系列論文9月9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上。OSIRIS-REx宇宙飛船首次為行星科學家提供了近距離觀察此類活動的機會,而貝努活躍的表面描繪了一幅新圖景,即小行星是相當動態的世界。這些論文首次對貝努的粒子噴射事件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研究,詳細說明了研究這些現象的方法,並討論了導致小行星向太空釋放自身碎片的可能機制。
  • NASA小行星探測器充滿了太空巖石樣品
    美國宇航局官員說,研究小組希望在10月27日開始這一至關重要的多日行動。美國宇航局華盛頓科學副主任託馬斯·祖布琛(Thomas Zurbuchen)表示: 「本努(Bennu)繼續以偉大的科學使我們感到驚訝,而且還拋出了一些曲線球。」
  • NASA一周新聞(2021.1.29)
    2月1日,兩人將再次外出完成2017年1月開始的電池更換工作。Starliner的下一次飛行測試NASA和波音的目標是不早於3月25日星期四發射軌道飛行測試2或OFT-2,這是波音公司Starliner飛船第二次飛往國際空間站的無人飛行測試。作為NASA商業太空人計劃的一部分,OFT-2是該公司向空間站發射載人任務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發展裡程碑。
  • 美國宇航局的探測器成功在貝努小行星取樣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捕捉遊戲」之一,美國宇航局的OSIRIS-REx探測器成功觸摸到了小行星貝努(Bennu)。這顆圓錐形的小行星已經在太陽系內旋轉了十億年。如果一切都照計劃進行,該探測器會在短暫的接觸期間鏟取些許物質,然後在幾秒鐘之後離開,帶走珍貴的樣品:可以追溯到太陽系誕生時期的巖石和塵土。   項目團隊知道該探測器在距離目標約6.3釐米的地方著陸在了貝努小行星上,並且已確認採樣成功。
  • NASA飛船在小行星上空危險演習,採礦倒計時
    在空曠外太空中,不論是自然天體,還是人造物,都以極快速度在移動,快到更新你的認知,比如2.88億公裡外小行星本努,以48公裡/秒速度在繞太陽飛行,是運載火箭終極速度的好幾倍,是剛出槍口子彈速度幾十倍。如果地面上交通工具有這種速度,那麼從湖北武漢來到安徽合肥所用時間不到10秒,是不是有點讓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