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太空食品,是指結合航天人員在太空中的口味和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特殊進食方式而研製的一系列食品,具有營養豐富、便攜、易儲藏、保質期長、適合在太空環境食用等特點。
人們在地球上習以為常的一日三餐,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其實並不容易。在早期的航天飛行中,航天員對食品的選擇非常少,吃的主要是經過特殊加工的液體或半固體食品,並通過「牙膏管」擠食。
為打破航天員「吃不好」的困局,當一群人潛心研製宇宙飛船的時候,另一群人開始致力於研製可以滿足太空飲食需求的食品。現如今,太空人幾乎可以在太空吃到和地球上一樣豐富的食品。
自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完成人類首次太空遨遊以來,太空食品都是在地球上預製好的複合型食品。為了保證航天員在失重、輻照、生存空間狹窄或其他環境突變情況下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太空食品除了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易攜帶及食用簡單等特點外,還具有高營養密度和均衡全面的營養搭配。
在載人航天的起步階段,也就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太空人們吃的是經過高度改造的食物,通常被稱為「藥片餐」,「藥片」上塗有一層明膠,以減少食物的碎裂。
20世紀60年代中期,太空食品的品種更加豐富——新加入了甜點,如奶油糖果布丁,但是產品的設計思路和風味口感並沒有本質變化。
20世紀60年代後期,在阿波羅飛行任務中,科學家開發出可復水食物。在1968-1972年間,隨著載人航天飛行時間的延長和太空飛行器性能的發展,食品科學家開始使用鋁罐存儲太空食品,開發出更加靈活的包裝,並發現了保持加工食品營養品質和延長保質期的方法。
20世紀70年代,食品科學家們能夠給第一個空間站提供72種不同的預製與可復水食品,太空人能夠圍著桌子一起吃飯,使用傳統的餐具(刀、叉、勺和用來打開塑料容器和密封包裝的剪刀),這時候,太空餐才真正有了一絲「人間煙火」氣。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太空食品家族中陸續引入預處理和單獨包裝食品以及新鮮食品。太空人的菜單空前豐盛,食物的味道也和地球上的相差無幾。太空食品開始注重地域風味和航天員的口味偏好,很多調味品出現在菜單裡,比如20世紀90年代進入太空艙的塔巴斯科辣醬,就成為美國太空人「安撫心靈」的美味。
進入21世紀,隨著食品加工和包裝技術的發展,管狀太空食品徹底淘汰,取而代之的新一代太空食品包括熱穩定類、輻照類、凍幹類、含水分類(如麵包、果乾、水果和漿果甜點)、即食類(餅乾、糖、堅果)、飲料(不含碳酸和酒精)以及新鮮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