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油田駐地附近人煙稀少,放眼望去,四周還是大片未被開墾的荒灘,野生動物種類繁多,空閒時間大人們去抓狐狸、套野兔、撒網捕魚,只要出去一般都會有收穫,孩子們放學後就去逮知了、撲蜻蜓、抓小魚,也是忙的不亦樂乎。
夏天油田駐地的知了非常多,知了的種類有很多種,駐地附近有種知了當地人叫「油蟬」,油蟬的個頭大、聲音響、又肥又黑,胸部略帶點褐色,肚子上有一層白粉蓋著。還有一種個頭比較小,渾身麻麻點點的,叫聲奇特,孩子們都不喜歡這種小知了。
知了的學名叫蟬,夏天在樹上叫聲響亮,用針刺口器吸取樹汁,幼蟲棲息土中,吸取樹根液汁,對樹木有害。
會叫的蟬是雄蟬,它的發音器在腹部,蟬的腹部有一層鼓膜,鼓膜受到振動發出聲音,由於鼓膜震動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的作用,所以其鳴聲特別響亮。可以輪流利用各種不同的聲調引吭高歌。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同學們捕蟬的最佳季節。捕蟬的辦法就是使用麵筋去粘知了,利用麵筋的粘度粘住知了的翅膀,準保一粘一個準。
少年在課堂上就與幾個同學約好,趁明天學校放假去粘知了。
放學回家後,立即到廚房找到面袋子,倒出滿滿一大碗的麵粉,先把面和成比較硬的麵團,再用水洗,要把這一大團麵粉的澱粉全部洗掉最後剩下的就是可以粘知了的麵筋。
洗了很長時間,終於覺得麵筋可以用了,就把麵筋泡在水裡,明天帶出去粘知了。
第二天,少年帶上麵筋來到房頭,鋼蛋帶了一根3左右長的蚊子杆,往知了叫聲最多的地方走去。
周圍只有楊樹和柳樹,楊樹太高夠不著棲息在高處的知了,就在相對低矮的柳樹下尋找。
不一會在一棵柳樹樹幹上發現一隻油蟬,黑油油的身子,亮閃閃的翅膀,正在放聲高唱。少年說:「咱們先把這個倒黴蛋粘下來。」
鋼蛋把竹竿放平,少年從溼布包著的麵筋上揪下一塊纏在竹竿頂端,鋼蛋躡手躡腳走到樹底下,把竹竿悄悄往上遞過去,眼看就要粘住知了,知了好像知道有什麼東西在靠近停止了鳴叫,接著就飛走了。鋼蛋一聲嘆息說:「怎麼就飛走了。」
少年從鋼蛋手裡奪過竹竿說:「真笨,讓我來。」
他們又在樹底下找到一個知了,這次少年從知了的下方緊貼著樹幹把竹竿送過去,竹竿上的麵筋慢慢接觸到知了的翅膀,知了在竹竿頂上亂撲稜,少年收回竹竿把粘住的知了摘下來。
鋼蛋納悶了,說:「剛才我去粘那個知了,還沒等竹竿靠近知了怎麼就飛了,你怎麼就能粘住?」
少年回答說:「知了的眼睛是複眼結構,視力非常好,只有從樹底下慢慢靠近才能避免被蟬發現,才能粘住它的翅膀。」
鋼蛋聽了後,就拿著竹竿,按照少年說的要領去操作,一會也粘了個知了下來。
兩個人一上午粘了十幾個知了。這邊的幾棵樹,低一點的知了幾乎都被他們粘光了,剩下都是在很高的樹枝上,能看見就是杆子夠不著。
少年看反正夠不著,就用腳使勁蹬了樹幹一腳,柳樹搖晃,從上面撲稜撲稜飛走了五六個知了。
兩人一上午共捕捉到16個知了,那個時候還不知道能把知了做成一盤菜,兩個人各拿8個回去餵雞。以後長大了才知道,能把剛從土裡鑽出來的知了猴油炸做成一盤美味佳餚。
知了 - 蘇慧倫知了知了在叫著,生命太脆弱開懷痛飲是唯一的選擇,知了知了在叫著,分不清顏色,找不到它出生時蛻下的殼,一整個夏天都是我們的。白雲在天上無邊無際翻湧,撒下的陽光叫人迷惑,還有多少夢可以盡情揮霍。
少年和同學們粘知了最終目的不在於粘了多少只,在於粘知了的全過程,通過捕蟬這個行為,準備捕蟬工具、聯繫要好的同伴、感受戶外氣息等才是促使少年不辭辛苦、樂此不彼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