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論文60年後被撤稿,暴露出心理學研究怎樣的弊端?

2020-12-06 高行之龍心理

時光的腳步剛剛邁入2020年,心理學領域就傳出一個爆炸性新聞:《國際運動心理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宣布撤稿以人格調查問卷(EPQ)而聞名於世的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的一篇論文。這一消息震驚全世界!

事實證明:人,是可以製造地震的

然而,由於中國出現疫情,又臨近春節,此事並沒有受到中國人應有的關注。沒過幾天,中國春節收官標誌的元宵節剛過去兩天,空氣中的年味尚未散盡,SAGE旗下期刊《感知與運動技能》(PerceptualandMotorSkills)也宣布撤稿艾森克的論文3篇,提出存在疑問36篇;《心理報告》(PsychologicalReports)同時宣布撤稿9篇,提出存在疑問25篇。

至此,作為世界頂級心理學家之一的艾森克,幾十年前就已經發表的論文竟然被接連撤稿13篇,被指存在疑問61篇,其中部分論文甚至發表於60年前。

在心理學界如此重量級的人物,數量如此龐大的論文被撤稿和被質疑,不啻於一場人為製造的大地震,震驚了全球。

當初,艾森克以「地震」式的研究結論一震成名,60年後,又以「地震」式的被撤稿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恰似中國60年一輪迴的甲子紀年,艾森克開啟了心理學又一輪的新篇章。

艾森克,相信每一個心理學人,對這個名字都不陌生。每本普通心理學教材中,都會出現艾森克的人格理論(Eysenck's Personality Theory)。即使你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是,你一定對下面這張圖多少有點印象:

艾森克人格理論圖

這是艾森克早期的人格二維理論,後來升級為三維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格包括內外傾、神經質、精神質。

艾森克和他的人格理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獨領風騷,在絕大多數心理學教材中,都會用不小的篇幅介紹艾森克的人格理論和艾森克人格問卷(EPQ)。他的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響力。

那麼,艾森克的論文都有哪些涉嫌造假?在長達60年的時間裡都發生了些什麼?這一事件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呢?

01.

鮮為人知的爭議理論

或許許多人並不知道,艾森克更搏人眼球的其實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上述人格理論,而是他的另一個研究——他提出有一種癌症傾向的人格類型,叫做Type C人格,在這種人格特徵上得分高的人往往就是消極面對壓力的人。艾森克和他的研究者發現,這種Type-C人格相比於其他人更容易因癌症而死亡。最重要、更令人震驚的是,其死亡率居然高達121倍

在一個所有科學家都窮盡力氣去尋找癌症的治病機理、努力開發有效藥物的年代,在一個人格被認為是由基因所決定的年代,這一研究的發現簡直就是一場影響力極大的「地震」。

在艾森克令人震驚的研究結論影響下,尋找和疾病相關的人格特徵的研究在心理學界如火如荼的開展了起來。著名心理學家Johan Denollet提出了著名的Type D人格理論——從名字就可以看出艾森克研究的影響——專指那些經常鬱鬱不樂既不向好友宣洩也不在網上宣洩的人。Johan Denollet和合作者們發現,Type D人格的人往往更容易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疾病。

圖片來源於網絡

艾森克當然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也有一個合作者——德國的社會學家Ronald Grossarth-Maticek。事實上,Ronald Grossarth-Maticek是這些研究的核心,同時也是很多相關文章的第一作者——他是這些研究數據的收集者,他從前南斯拉夫和其所就職的德國海德堡獲得數據。這位德國社會學家雖然在世界學術範圍內並不怎麼為人所熟悉,但是在德國卻是家喻戶曉。

艾森克和Ronald Grossarth-Maticek從80年代第一次見面以後,就開始合作,共同構建起Type C人格這一高樓大廈。他們的研究受到了極其廣泛的關注。

但與此同時,質疑之聲也甚囂塵上——畢竟121倍的差異,也實在太大了,要知道,在那個時期,人格還被認為是由基因決定的,那些擁有這種人格特徵的人幾乎就等於被宣告了死刑。而更大的一波質疑,是關於艾森克和他的合作者另一個更令人吃驚的論斷:他們甚至提出可以有效「影響」Type C人格者,從而提升他們在癌症中的存活率。

與艾森克這一研究的遭遇相同,在一段時間內,Johan Denollet的Type D 人格研究也遭受到學界相當程度的質疑。

然而,與艾森克的Type C人格研究的結局完全不同的是,Type D人格研究的結論不斷得到眾多後續研究的驗證,逐漸成為了醫學心理學領域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的經典理論。事實證明,Johan Denollet的Type D人格研究當時只是受到了艾森克相關研究的牽連——人們因為質疑艾森克,於是很自然地也就把這種質疑同時指向了到了帶有濃厚模仿色彩的Type D人格研究上了。

02.

權威的研究結論與不知名質疑之間的PK

艾森克和他的合作者關於Type C人格的研究,從論文發表開始就受到了不小的質疑。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Pelosi和Appleby在1992年提出的,他們和各位讀者一樣,都被這個驚人的Type C人格理論和它神奇的功效所震驚。他們仔細查驗了艾森克和他的合作者所提供的關於樣本的數據和統計檢驗步驟,發現了不少不完善和不一致的地方。一方面,相關樣本和統計方法的描述非常模糊,甚至連一共進行了幾次調查,都沒有清晰描繪;另一方面,他們的文章也有離奇的不一致之處——他們描述樣本時,提到有192被試,而最後的結果卻只有192被試。

Pelosi和Appleby當然不是唯一質疑的學者。因為艾森克和他的Type C人格理論是如此讓人驚訝,以致於不斷有研究者試圖重複他們的實驗結果。可惜,這些重複的結果無不以失敗告終。

漢斯·艾森克│圖片來源:Wikipedia

例如,在人格心理學家Amelang的兩次重複實驗中,利用比較大樣本的被試群體,和較為先進的心理統計技術(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歸),他們並沒有發現所謂Type C人格與其他人格的獨到之處;更為奇怪的是,他們也根本沒有發現具備這一人格特徵的人相比於其他人有更高的致死率。

重複實驗所得出的結論與艾森克的研究結論有如此巨大的差異,表明艾森克的研究過程很可能存在問題!而其他希望複製艾森克和他合作者這一神奇人格理論的嘗試,也總是以失敗告終,致使對艾森克研究的質疑聲越來越大。

由於眾多反對和質疑的聲音,Type C人格理論並沒有在學術界掀起太大的波瀾。然而,由於艾森克本人在心理學領域的影響力,以及「地震效應」,仍然有研究持續引用他們的發現:有元分析會將這些「震驚結果」納入考量,也有教科書強調「高致病人格」的存在。

2010年,作家Buchanan發表了艾森克的傳記,在書中他對艾森克的某些研究結果提出了質疑,特別是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利益關聯——艾森克和他的合作者Ronald Grossarth-Maticek,長期受到英國和德國菸草公司的資助因而他們可能因此具有強烈的動機,把癌症的死亡歸因於某一種人格特徵,而不是被大眾所熟知的長期吸菸

非常遺憾的是,這本傳記也沒有得到心理學界太多的關注。

2019年,Pelosi再度發聲,在臨床心理學領域頂級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極其犀利的評論文章,不僅綜述了之前對於艾森克的研究科學性和倫理的質疑,而且直接呼籲相關部門對這些研究的真實性展開調查。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強調,是時候糾正這些疑似的不可靠結論了——已經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這些結果很不可靠。如果放任其留在學術期刊上,則可能嚴重影響心理學家和公眾對於相關問題的認知。該雜誌的編輯David Marks也要求徹查艾森克的61篇相關論文。

文章一發出,立即引起了心理學領域,特別是臨床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領域的強烈反響。艾森克生前所在的倫敦國王學院這才給予重視,立即開始調查,並生成了詳細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指出,艾森克26篇文章的結論是「不安全的」(unsafe),並且表示在可能的條件下將尋求撤稿這些文章。這實錘證實了,艾森克的相關論文涉嫌造假!

03.

艾森克論文造假被撤稿事件的反思

艾森克論文造假60年後被撤稿,充分證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多麼權威,不管過去了多少年,只要脫離了事實,終將紙裡包不住火。

從2011年那篇臭名昭著的"預知未來"研究和被發現作假的荷蘭心理學家Stapel開始,心理學界就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自查自清行動,要求開放科學(Open Science),艾森克的被撤稿事件與此不無關係。這表明,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正在朝著追求更嚴謹、更可靠的方向前進。

但是,我們更想搞清楚,為什麼心理學研究不斷出現論文造假?根源是什麼?如何從根源上杜絕心理學研究的論文造假?

如果不進行對心理學研究論文造假根源的研究,心理學研究的方法不改進,那麼,論文造假事件,艾森克當然不是第一個,但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因此,艾森克論文被撤稿事件應該引起學術界對研究方法及論文發表程序的深刻反思。

反思一:科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可重複性。假設設定一個首發論文驗證流程:發表的研究論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創新或創造性首發,首發的論文不作為結論,只作為創新或創造性探索;第二階段為大批同行跟進研究驗證,跟進研究者必須是獨立於首發者及其單位的第三方,不得與首發有任何人事及利益上的關聯。跟進驗證的論文只有一定數量後,首發的創新研究才能作為正式研究成果,而且必須附上跟進驗證研究的相關論文。這樣,是不是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造假論文的出現了呢?

反思二:科學的另一個重要牲是邏輯性。那麼,凡是符合邏輯的方式都應該屬於科學的範疇。弗洛伊德通過邏輯分析,創立了精神分析學說,儘管許多內容並沒有得到實驗驗證,但如今已經沒有多少人懷疑它的科學性了。那麼,那些從實踐中歸納總結來的知識體系,當然也應該被納入科學的範疇,比如中國古代聖賢歸納總結的中國古典心理學。

反思三:科學的第三個特徵是唯一性。這個標準值得商榷。宇宙本是多維的,科學怎麼就成了一維的了?這科學嗎?人類知識有兩個來源:一個是通過長期的觀察、歸納、總結出來的,比如天文學、中國古代文明智慧;另一個來源才是所謂的「科學」。但如果把科學定義為唯一的,那麼,天文學也就不算科學了,哲學也不是。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人類知識真的有必要如此劃分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反思四:心理學研究其實早就已經證實,通過實驗研究人的心理,存在天然的缺陷,不可避免的會引起根本性的系統偏差。自我預言實現效應、旁觀者效應必然會對實驗設計者、實驗操作者、被試等各環節產生奧妙的影響。因此,心理學實驗一定會受到實驗設計的者理論假設、宗教信仰、思想觀念、價值觀、利益等因素的影響;實驗過程中,也難以避免實驗者預期對實驗過程產生的影響,甚至出現人為造假;而實驗環境也一定會對被試產生微妙的影響,畢竟,人是有思想的有主觀能動性的,不可能不顧及到自己其實是處在一個隱性的透明環境中,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別人看到,即使是「雙盲實驗」也無法消除這一影響。這才是心理學實驗研究必須正視的現實和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

反思五:事實上,人類心理學其實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來源於長期社會實踐總結的心理學,例如中國古典心理學,這是古代聖賢通過從現實社會中得到的大數據統計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心理學;另一個才是以實驗研究為核心的西方科學心理學。科學心理學的研究不斷出現醜聞,並不僅僅是個人素質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關於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根本性問題。從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來的不算科學不是問題,是不是可以運用於指導實踐呢?為什麼在社會領域可以,到了心理學領域就不行了呢?這是不是一種認識上的偏差呢?中國古典心理學被視作非科學,相關研究幾乎空白,這是不是中國心理學研究的重大失誤呢?

建議:艾森克論文撤稿事件的影響仍在持續,但願這一事件可以引起心理學界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重視,著手心理學研究方法體系的重建,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實踐總結與實驗驗證在心理學研究領域的作用和價值,重視對中國古典心理學的研究,以及兩者之間的對比性研究。

《走進龍心理》片首圖

對於科學心理學來說,倡導更嚴謹、更規範化的科學研究,鼓勵對於經典實驗進行"重複研究"以檢驗其可靠性,同時鼓勵開放數據集、透明化研究方法和分析流程,都非常重要。正是這一認識逐漸成為學術主流,才使得Pelosi在2019年的呼籲和以往任何時候不同,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和最終權威機構的介入。

對於心理學來說,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通常所說的科學心理學方向,一個是中國古代聖賢的歷史傳承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歸納總結方向。從歷史經驗教訓與社會實踐總結而來,又經歷了漫長的社會實踐檢驗的中國古典心理學理論及研究方法,相比於實驗室研究的方法,不受研究方案及實驗本身對被試的影響,更接近真實,因此理應成為現代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中國心理學,理應建立在中國古典心理學理論基礎之上。

作為心理學家,我們的目標是更好地理解個人、理解社會,從而幫助人們更和諧的相處,更好的適應社會,實現自我的更大價值,更幸福的享受生活,構建和諧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人類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這一過程中,嚴謹的方法和統計,開放共享的心態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同樣,古典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應該重視心理學的實驗室研究與來源於無數代聖賢對社會實踐總結的中國心理學的對比研究。

如果真的有人能予以關注並付諸行動,那麼,艾森克論文撤稿引發的這場地震,對於心理學的發展來說,絕對算得上是好事情!

相關焦點

  • 諸平:已發表77年的論文引起人們關注(轉載)
    關於1943年發表的論文,雖然它發表至今已經有77年的歷史了,但是,它並非是撤稿論文中發表時間最長的。迄今為止,《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看到的最古老的撤回聲明是涉及到1923年發表的一份病例報告,該報告在其發表80年後的2003年被撤回。關於漢斯·艾森克也可以參看:學術地震!
  • 論文被撤稿後仍被引用,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
    撤稿變「殭屍」 引文中「復活」 近十多年來,因學術不端或研究錯誤而被撤回的論文不斷增多。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每1萬篇論文中就有約4篇被撤回。 「這些論文可能會繼續被其他科學家引用,傳播被撤文章中的錯誤信息。」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論文發《自然》後被撤稿,冷僻的古生物學界,如何殺出了網紅科學家邢立達?
    7月22日,網紅科學家邢立達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文章在《自然》發表後4個月被撤稿讓他作為學者的身份被重新探討和審視冷僻的古生物學界,殺出了熱門的古生物學家邢立達。一位古生物學家說,然而,7月22日,他作為第一作者的一篇文章在《自然》發表後4個月被撤稿,讓他作為學者的身份被重新探討和審視。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首被撤稿 舉報者:可以重做研究再提交
    論文共12位署名作者,除朱斌等4位作者不接受撤稿決定之外,團隊中其它8人包括吳豔、宋懷兵均支持撤稿,並於Science網站發布「撤稿聲明」,稱對研究中的「意外錯誤」(accidental mistakes) 負全部責任。
  • 轉基因黃金大米論文被撤稿:拿兒童當豚鼠
    7月30日,「撤稿觀察」(retractionwatch.com)網站發布文章稱,《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在展開調查有關黃金大米在中國的實驗規範與合法性近兩年後,於7月29日在其網站發布公告撤回有關黃金大米的論文,印刷版撤稿公告隨後將發布在該雜誌的9月刊上。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同意撤稿的8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指出,研究報告中的兩處「圖片錯誤」和當時的地域位置與人員變動相關。團隊稱,在該研究收尾階段(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遇上武漢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封城」,作者們當時也分隔在不同的城市、國家,無法使用武漢的實驗室計算機或資料庫資源,以至於作者之間「溝通有誤」,出現圖片使用不當。上述8位作者稱,儘管研究中存在「意外錯誤」,但是他們仍然對研究的實驗設計、理論演算、主要的數據分析等「表示支持」。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創歷史最高
    3、2020 年中國 SCI 撤稿仍然遙遙領先2020 年,中國已有 388 篇 SCI 論文撤稿,而美國有 255 篇 SCI 論文撤稿,英國有 124 篇撤稿。02 中國國內撤稿的深度剖析看完中國在世界的撤稿情況後,我們來剖析一下中國撤稿情況。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
    ,中國SCI撤稿數量持續上升中國SCI論文曾在2009-2011年出現可怕的撤稿風暴。 3、2020 年中國 SCI 撤稿仍然遙遙領先2020 年,中國已有388篇SCI論文撤稿,而美國有255篇SCI論文撤稿,英國有124篇撤稿。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新高
    >中國SCI論文曾在2009-2011年出現可怕的撤稿風暴。年中國 SCI 撤稿仍然遙遙領先2020 年,中國已有388篇SCI論文撤稿,而美國有255篇SCI論文撤稿,英國有124篇撤稿。>中國國內撤稿的深度剖析看完中國在世界的撤稿情況後,我們來細品下中國國內撤稿情況。
  • 這兩項研究被撤稿了
    該研究稱帶著吉他盒的男性更容易吸引異性。日前,這篇引起無數吐槽的論文被正式撤稿。Psychology of Music 雜誌組織了由5位音樂心理學領域的資深研究人員組成的調查小組對該論文進行審查,一致認為該論文報告的數據不可靠,而且該研究還存在與知情同意和涉及弱勢參與者的研究有關的倫理問題。
  • 複製以前論文中的圖片和文本,幹細胞研究小組被撤稿19篇
    近日,日本Aichi Gakuin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又因為學術不端而被撤稿,因為他們複製以前論文中的圖片和文本,至此他們的撤稿數量已達到19篇,被標記為需要特別關注的文章1篇。撤稿通知如下:應作者要求,經主編同意,本文已被撤回。文章的一位作者最早聯繫了該期刊,表示文章的原始數據無法獲得,文章結果不可靠。此外,文章還重複使用了作者們之前發表在《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上的一篇論文的大量內容。
  • 發現心理學論文中的錯誤—新聞—科學網
    發現心理學論文中的錯誤 圖片來源:ERHUI1979/ISTOCKPHOTO 當荷蘭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旨在標記心理學論文中統計錯誤的開源算法時,科研界對此作出的反應褒貶不一,尤其是在該免費工具讀取了上萬篇論文並將結果在網上公布後。很多人質疑這個名為statcheck的算法的準確性,或者認為該做法相當於在公開羞辱科研界。
  • 聚焦 | 中國學術界出醜聞,107篇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集中撤稿!
    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裡面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療機構。中國學術論文曾多次提供虛假評審 這不是國際期刊第一次因為該問題做出撤稿決定。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宣布撤銷已經發表的43篇論文,其中有41篇來自中國大陸,撤稿理由是發現有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追蹤:論文審核存灰色地帶
    據通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國作者的論文有117篇。其中,23篇標註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  2014年,我國發表的SCI論文約25萬篇,僅次於美國,是英國的兩倍,與14年前相比翻了5倍。
  • 中國SCI論文撤稿數量為世界榜首
    中國SCI論文曾在2009-2011年出現可怕的撤稿風暴。3、2020 年中國 SCI 撤稿仍然遙遙領先2020 年,中國已有388篇SCI論文撤稿,而美國有255篇SCI論文撤稿,英國有124篇撤稿。
  • 論文撤稿原因堪比恐怖小說,同一批實驗大鼠能被反覆殺死再復活?
    論文造假被質疑,尤其是被質疑圖片造假,這不是一個新鮮新聞。被質疑後作者撤稿也不是什麼新鮮新聞。但是撤稿聲明再次被啪啪打臉就是新鮮事了。最近,就有1篇文章,發表在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生物期刊。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需引發關注
    SCI論文曾在2009-2011年出現可怕的撤稿風暴。2020 年,中國已有388篇SCI論文撤稿,而美國有255篇SCI論文撤稿,英國有124篇撤稿。中國國內撤稿的深度剖析看完中國在世界的撤稿情況後,我們來細品下中國國內撤稿情況。
  • 中國發布了全球最多的論文,也貢獻了最多的撤稿
    中國學術界的撤稿情況到底如何?撤稿的原因又是因為什麼呢?發文大國,也是撤稿大國 2018年新年之際,中國又多了一個「世界第一」的頭銜: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統計的數據,中國首次超過美國的科學出版物總數,躍居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國科技論文發文量還在印度之下,不足美國的三分之一。
  • 論文高度重複被撤稿,作者表示是複製之前論文的內容後忘記修改了
    2017年發表的一篇關於「癌症化療耐藥性」的論文近期被撤回,因為這篇論文與其中一位作者之前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高度重複。,有讀者發現論文中的內容與2015年AACR(美國癌症研究學會)旗下期刊《Canc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高度相似,作者為Robert Gatenby和另外兩位合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