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號,西班牙地質研究所發表了一項報告稱,至2040年,地球近8%的表面將會下沉,下沉面積相當於「120個韓國」國土面積,這將對全球約6.35億人的生活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報導稱,由於人類過度開採地下水,誘發了全球多地區坍塌事件。專家通過近10年的數據對比分析發現,越是人口密度高、澆灌設施多的城市地區,發生地面坍塌的概率也就越高。在我國廣州,僅2020一年,就發生了7次地面坍塌事件,造成了2000多萬的經濟損失。
那麼,地球上還有多少地下水呢?
地球,是一顆不折不扣的藍色星球,其近71%的表面被海洋覆蓋,水量總體積達13.86億立方千米。不過,大部分都是海水。那些我們真正需要的淡水資源,僅佔總水量的2.5%,而在為數不多的淡水資源中,我們能夠直接獲取的地表水,僅1.2%,其他剩餘的98.8%則被深埋地底又稱地下水。
由於地表淡水資源分布不均,有的地方水流充沛,有的地方滴水成金,人類只好把目光投向腳下的地下水。
在農村,水井是非常常見的,井水的使用也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飲用、畜牧、灌溉等等,那麼,這些井水從哪來呢?
實際上,這些井水儲存在巖石與土壤的空隙之間,就如海綿中的水。當我們向下鑽井時,巖石和土壤間的水就會滲透到井內,積水迅速填充形成含水層,這樣我們也就可以取水了。反之,如果井內沒能得到及時填充,這說明該深度的含水層中水量儲備較少,我們需要繼續往下鑽井。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類的用水量也在急劇增加,淺層地下水已被抽乾,含水層水量無法及時補充,致使水井也越鑽越深,然後,周而復始,惡性循環,直至土壤與巖石間鬆軟的空隙無法再承受地表的重力壓制,引發大面積下沉坍塌事件,而且,地表的塌陷是不可逆的,地面很難再次上升。若塌陷發生在沿海地區,高度落差的變化會導致海水向內陸倒灌,進而對土壤酸鹼、城市建設造成災難性影響。
為了防止過度開採地下水、導致土地坍塌事件,我國也做了諸多努力,如「南水北調工程」,將南方地表的水引入到乾旱的北方,從而,緩解了北方用水緊張的現狀,地下水位也得以恢復。
當然,並不是所有地區的地下水都能得到及時的補充。
在80年代,沙特大興發展農業,種植小麥,為此,他們建設了現代化的自動灌溉系統,並配合抽取地下水來澆灌小麥。儘管沙特人都意識到水資源寶貴,但由於沙特本就是一個缺水的地區,且用水需求大,所以,水井也就越打越深,直至打到深1千米的「化石水」層,此時,沙特地區的地下水已經消耗了80%。直到2016年,他們無水可用,才被迫放棄種植小麥,又走上了以石油換糧食的老路。
對於水資源的緊缺,大家還能想到什麼辦法呢?歡迎在留言區評論,分享你的腦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