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相信除了電影,動畫外我們已經很少有地方去實現天馬行空般的幻想了,正是這些「美好的幻想」才讓我們更加形象地對科技進行了解和反思。如今的產品正在一步步實現電影中的那些「腦洞」,我們來看一看吧。本文由 LeMore 營銷實驗室投稿,LeMore 為智能硬體海外推廣與營銷平臺,除此之外,他們還提供前沿的海外營銷資訊和工具。
1902 年,喬治·梅裡埃的《月球旅行記》作為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登陸熒幕。六名天文學家利用炮彈艙登陸月球,和月球人發生了一場奇妙的冒險。此時距離人類向太空發送人造物體還有 55 年,距離人類首次登上月球還有 67 年,直到目前尚未證實月球有生物痕跡。
視頻為《月球旅行記》
1968 年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上映,庫布裡克和阿瑟·克拉克一起幻想了一篇宏大的太空史詩。木星登陸、高智能計算機、太空漫遊。那時候,距離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還有一年、距離深藍打敗人類還有 29 年,而人類至今還沒有登陸木星。
來源:《2001:太空漫遊》
科幻作品的想像似乎離我們很遠,有些需要半個世紀的時間才足以接近,有些或許永遠只能停留在想像的層面。
但是,人類在科技上的進步的快速是我們難以想像的。無人駕駛、虛擬實境、人工智慧、語音交互、Leap Motion 都曾是科幻電影當中令我們驚豔的想像力,現在也在一一被實現。Lemore 營銷實驗室為你講述電影中的科技,告訴你其實未來比我們想像的更近。
《她》講述了一個在不遠的未來,人與人工智慧相愛的故事。男主角以幫人寫信為生,在一次偶然中他購買了人工智慧系統 OS1,人工智慧化身的薩曼莎不斷地進化,她變得越來越了解男主角,她機智、幽默風趣、體貼親密。男主人公不自覺地陷入了一段人機之戀。
圖片來源:電影《她》
在電影上映的那一年(2013),人工智慧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Siri 也已經推出了 2 年。但是因為斯嘉麗·詹森性感的嗓音和傑昆·菲尼克斯柔情款款的表演,讓這部電影脫下了科技冰冷的外衣,一場人類與人工智慧的戀人絮語。也給人工智慧一個溫情地表現,無論現在科技如何發展,人與 AI 都同樣渴望「親密關係」的構建。
其實在《她》之前,語音助手一直非常熱門。各大科技公司追求智能語音的「智商」,追求對語音精確的理解,追求答案的精準程度。但是誰又需要手機上那個冰冷的聲音呢?Moto 推出了搭載 Android 和 iOS 設備使用的 Moto Hint,可以使用 Google Now 的部分功能。在外觀上精緻小巧,利用藍牙直接和 Moto Hint 對話。這樣的交互更貼近人對語音助手的需求。微軟小冰開口說話之後,一口軟妹子的聲音加上情感計算,賣萌撒嬌似乎有了一些真實的感情,這讓小冰離我們想像中的語音智能更進一步。
圖片來源:Moto Hint
在交互上、聲音、功能上,語音智能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但最難以實現的是對人類感情上的洞察。而 AI 是否可以擁有人類的感情,似乎先要從道德層面解決這一問題,才能完成在技術上的最終實現。
與你我一樣的人型機器人:《機械姬》(Ex Machina)圖片來源:電影《機械姬》
《機械姬》是去年大熱的一部電影,很多人和男主角一樣第一眼就美貌的機器人伊娃所吸引。男主角被邀請到自己老闆的別墅度假,並為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機器人伊娃進行圖靈測試。伊娃利用了男主角的感情,逃出人類的掌控。男主角的扮演者多姆納爾·格裡森當年在《黑鏡:第二季》當中同樣扮演了機器人,只不過在《機械姬》當中成為了圖靈測試的測試人。
暫時放下電影中關於 AI 的討論不說,最具備爭議的可能是機器人伊娃的外表。她清純、楚楚可憐的容顏極具欺騙性,她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尚未具備人類的感情,但男主角因為她的容顏便一見鍾情。這樣的故事,讓我們在機器人的世界也不得不承認看顏這件事情。
在傳統意義上,我們想像中的機器人應該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電影《我,機器人》
但是,日本在 2010 年發明了號稱全世界最美的機器人,Geminoid F。
Geminoid F 外形以 20 多歲的日俄混血女性為模本,會做出眨眼、微笑、皺眉等 65 種不同面部表情。甚至會說話、唱歌,遠看與真人無疑。這款機器人解決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外觀」。冰冷的機械下,機器人可能永遠只是出現在工廠或者實驗室,但 Geminoid F 卻可以不那麼突兀地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
在去年 Geminoid F 出演日本電影《再見》,成為第一個扮演機器人的機器人。
圖片來源:電影《再見》
不過 Geminoid F 屬於非自主機器人,她需要人類的遠程操作,動作有一些僵硬,甚至會產生恐怖谷效應(當機器人與人類相像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之反感, 既哪怕機器人與人類有一點點的差別都會顯得非常顯眼刺目),不過在這高仿真機器人的發展中的必經過程。Geminoid F 的出現,說明在智能之外,人類對於機器人的外形的關注。
不僅是為了視覺效果的 AR 體感交互:《少數派報告》(Minority Report)圖片來源:電影《少數派報告》
在好萊塢電影中時常會出現手勢交互的場景。但在 2002 年的電影《少數派報告》中,阿湯哥戴上手套進行操控的片段已經成為經典。而在之後的《鋼鐵俠》系列中,託尼·史塔克更是徒手在空氣中完成了操作。
圖片來源:電影《鋼鐵俠》
託好萊塢電影的福,讓大部分人多手勢交互並不陌生。好萊塢電影為科技公司提前培養了和教育了大批潛在客戶。
體感交互在消費市場率先應用在遊戲領域,任天堂的 Wii、索尼的 Playstation Move、微軟的 Xbox Kinect 都是體感交互的代表應用。而真正跨時代的產品則是 2013 年正式上市的 Leap Motion。U 盤大小的 Leap Motion 通過 USB 接口插在電腦上,你可以不通過接觸觸控版或者滑鼠,直接進行手勢操作。它不止可以應用在遊戲領域,它甚至可以取代滑鼠、遙控成為更為人性化的交互體驗,在 3D 建模、遠程操作也可以有更廣闊的用途。
監控著你的一舉一動:《疑犯追蹤》(Person of Interest)圖片來源:電視劇《疑犯追蹤》
《疑犯追蹤》是 CBS 推出的一部電視劇。芬奇創造了 The Machine——一套可以識別犯罪活動的智能程序,它可以通過監控攝像頭收集數據,預測出即將發生的犯罪。政府用它來監測恐怖襲擊,而芬奇則希望利用它來保護被犯罪行為威脅的普通人,和退役軍人裡斯成為了紐約的義警。The Machine 則通過大數據不斷的學習、進化,逐漸脫離了掌控。
You're being watched,everywhere and everytime. 大數據時代,無論是在社交網絡上的一舉一動,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都可以被作為數據提取分析。從街道社區的監控提取分析人類行為,這早已經不是一件不可以實現的事情,只是在隱私和科技的博弈中,這尚未得到道德和法律的認可。
圖片來源:電視劇《疑犯追蹤》
美國一家公司 Placemeter,通過遍布各個街區的監控攝像頭、或者用戶自主上傳需要分析的視頻利用其獨有的算法,對地區人流量進行追蹤和統計。此外他們還承諾,不會在數據分析後對伺服器上任何數據和視頻進行存儲或他用,保護用戶隱私。
The Machine 的通過成長宛如一個知曉一切的神,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人工智慧、監聽監控技術、大數據,這些並不遙遠的技術似乎會讓斯諾登的「稜鏡門」更加可怖。它可以是一種保護的手段,也可以是一種侵犯隱私的行為。
人們想要從高科技手段中得到便利或者保護,但卻不知道如何被保護。AI 會不會戰勝人類?手握龐大數據的科技公司應該如何利用?科技與隱私的界限究竟在哪裡?我們在把科幻電影中那些技術帶到現實中來時,那些有關道德的思考也從不會停止。
頭圖來自:《月球旅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