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冊:俄國詩人,心靈本與生命的本原一體,詩人的詩人

2020-12-05 雁子看書

百家原創作者:雁子說歷史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幾位蘇俄的偉大文學家,他們是誰呢?快來看看吧。奧西普·艾米裡耶維奇·曼德爾施塔姆生於彼得堡猶太裔皮革商家庭,自幼隨父到過芬蘭和波羅的海諸國,1907-1910年到過法、德等西歐國家,在索邦學院、海德堡大學聽過課,精通法語和德語,對哲學興趣濃厚。1911年他入彼得堡大學,不久進入文學界,與古米廖夫組織的「詩人車間」接觸,隨後成為阿克梅派重要詩人和理論家,從實踐與理論方面探索俄國象徵派陷入危機後的現代詩歌藝術。他於1910年發表處女作,191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石》,博得好評。20年代是他創作的旺季,出版了《哀傷》、《第二本書》、《詩集》、《詩論》、《時代的喧囂》、《埃及的郵票》等作品集。

他還寫了不少散文及小說(收入後兩部作品集中)。《埃及的郵票》是唯一一部小說,具有超現實主義風格。他還發表過《汽油爐子》、《兩輛有軌電車》、《汽球》、《廚房》、等兒童詩集。他的詩歌創作與散文創作是相得益彰的兩個組成部分,散文的詩化、詩的散文化並舉,使他在創立俄羅斯現代詩的過程中跨出了新的一步。他的詩歌理論著述甚豐,如《阿克梅主義的早晨》、《論詞語的特性》、《論詩歌》、《關於但丁的談話》等文論。他解決了俄國象徵派走進死胡同的癥結,糾正了象徵派把詩歌語言單純看作「象徵的詞語」的偏頗,提出「作為本體的詞語」的新命題,使詩歌語言得以發揮象徵性和物質性的雙重功能。

他認為詞語自身就可成為象徵,詩歌語言的內在形象是詩的生命內核。他以自己掌握多種語言的優勢,廣採博收世界文化的優秀遺產。他繼承了丘特切夫的詩歌傳統,在20世紀俄羅斯詩壇上架築現實與歷史間的橋梁,寓永恆於哲理之中。他認為偉大的詩人屬於永恆,「心靈本與生命的本原一體」,如《沉默吧》、《無題》他因追求永恆的自由觸怒了高層領導,兩度被捕,死於遠東流放地1989年恢復名譽。

鮑裡斯·列昂尼德維奇·帕斯捷爾納克是歷盡坎坷終於獲得世界聲譽的現代俄羅斯詩人、小說家,獲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父親是著名畫家,母親是鋼琴家。他曾學過六年音樂,受到奧地利著名詩人裡爾克啟蒙。1909年他入莫斯科大學,1912年春到德國馬堡大學研究新康德主義。他早期詩歌創作活動與未來派小組「離心機」密切關聯,詩風有先鋒派實驗性質。頭兩部詩集《雲中的雙子星座》和《越過壁壘》涉及生與死、愛與恨、人與自然等主題,用現代意識繼承和發展萊蒙託夫、丘特切夫、裡爾克等詩人的哲理詩傳統,但艱澀難懂。詩集《我的姐妹——生活》和《主題與變奏》使他躋身俄羅斯詩壇巨匠行列。

他的獨特見解,例如認為詩是通過隱喻而變了形的「第二現實」,認為詩與生活是一母所生的姐妹等,加上他從瞬間感受中捕捉永恆的執著追求為他贏得了「詩人的詩人」的美名。長詩《1905年》和《施密特中尉》標誌他的詩歌抒情性減弱,敘事性增強,也顯示他20年代後期向歷史主題的傾斜。這兩部長詩以獨特的視角審視1905年俄國革命,涉及革命與愛情、歷史與大自然等主題。1923年和1928年先後發表長詩《高尚的疾病》第一部和第二部,描寫革命和列寧,並表達對新時代詩人使命的思考。這幾部長詩格調昂奮激烈,與早期詩集的冷峻雋永反差極大,但仍晦澀。30年代初的詩集《第二次誕生》又回到早期精於寫景、重在抒情的老路,但他同時也寫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如大型詩體小說《司倍克託爾斯基》的片段以革命與戰時人的命運為主題,否定革命暴力。

30與40年代,他遭批判,被指責缺乏思想性、人民性和非政治化。他因而幾度被迫中止創作,轉向翻譯,重要譯作包括莎士比亞、歌德、席勒、魏爾侖等的名著,還翻譯了喬治亞詩人的詩,譯文質量享譽國內外。40年代後他重新開始創作,詩風發生明顯轉變,變得質樸、深沉與明晰,如詩集《在早班車上》和《雨霽》。《雨霽》是他詩歌創作的總結和最高成就,以觀察入微的畫面隨情起伏的旋律,從人與自然的和諧中捕捉無數美妙的瞬間,揭示人類心靈的奧秘,展現了曠達的胸懷和對歷史的徹悟,如《雷雨之後》、《日瓦戈醫生》是他一生創作的總結,是他從意識流手法中篇小說《柳威爾斯的童年》,到影射暴力殘酷的短篇小說《空中路》,再到自傳體中篇小說《安全證書》發展的必然歸宿,是作者幾十年生活積累和觀察思考的結晶。

這部小說反思歷史,從非正統的角度冷眼旁觀20世紀初發生在俄羅斯土地上的偉大變革。小說記述日瓦戈和他的情人及其他一些人物在戰爭與革命風雲變幻環境裡的經歷,反映了作家對歷史和個人命運的思考。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對革命及國內戰爭的態度:從歡呼、懷疑到不滿。日瓦戈是個稟賦極高的人,正直善良,博學多才,受宗教影響很深,充滿博愛的理想,但在動蕩多變的現實中他屢遭打擊,身心憔悴,逐漸厭倦政治,只從個人好惡來衡量億萬人的千秋大業,對新事物的光明面失去熱情和興趣,對它的負面卻畢生耿耿於懷。這方面表現了轉折時期新舊思想的尖銳衝突,也反映出新事物遠非像許多作品寫的那樣完美,需要冷峻地反思。

小說首先在義大利出版,書中對十月革命的評價反映出反對一切暴力的思想,引來西方世界的反蘇浪潮。作者因此受到蘇聯各方面的嚴厲批判,險些被驅逐出境。最後以拒領諾貝爾文學獎才得以倖免。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瑪託娃生於退伍海軍工程師家庭,後進入女子高等學校。她自幼酷愛文學,1907年開始在巴黎出版的俄文雜誌《天狼星》上發表詩作,後來與阿克梅派首領古米廖夫結婚(後離異),並加入阿克梅派文藝團體。頭兩部詩集《黃昏集》和《念珠》在文壇引起轟動,其中許多作品描寫閨閣女子的情感體驗。

十月革命曾一度衝擊她的心靈,但她沒有離開祖國。1921年前夫古米廖夫被處決,給她的生活蒙上陰影,她轉而從事普希金研究並翻譯包括屈原的《離騷》和李商隱的無題詩在內的東方古典詩歌。在經歷了20-30年代的沉默後,她在衛國戰爭的愛國高潮中迎來了創作的第二個裡程碑,寫了《誓言》、《勇敢》等詩篇,展現了抒情才華的另一方面。女詩人常到軍醫院去給傷病員朗誦詩作,鼓舞士氣,自己也深受教育。1944年6月她從疏散地塔什幹返回列寧格勒時,為戰爭創傷所震驚,寫了《走訪死神》等特寫,並為獻給已故讀者們的長詩《沒有主人公的長詩》收集素材。

就在她積極醞釀新作時,1946年8月聯共(布)中央《關於星和列寧格勒〉兩雜誌》的決議稱她的詩與蘇聯人民背道而馳,是空洞、無思想性詩歌的典型代表,接著她被開除出作協。50年代中後期她恢復名譽,迎來第三個創作高峰,出版了《時代在飛奔》等多部新詩集。1964年她在義大利被授予「埃特納·陶爾明諾」國際詩歌獎,1965年英國牛津大學授予她名譽博士學位。她十分重視錘鍊詩歌語言,從語言自身去探索詩歌奧秘,反對象徵派傳統,從詞語中既看到象徵性,更看到物質性。因此,她的詩富於質感,細膩地捕捉情感震顫和靈魂律動。隨著年齡增長和時代變遷,她追蹤心靈漣漪的探索進入更高層次,升華了母愛,積澱了歷史內涵。這既表現在以母親身份血淚控訴肅反擴大化過程中人的尊嚴慘遭踐踏的長詩《安魂曲》等敘事詩中,也使許多抒情詩增添了思想底蘊,例如晚期的《故土》。大家喜歡這些文學家嗎?最喜歡他的哪些作品呢?歡迎和小編說說。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印度詩人泰戈爾:生命之歌
    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政、經範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
  • 90後詩人燒炭自殺:詩人的最高追求是死亡?
    12月6日,本是普通的一天,朋友圈突然討論起一個在燒炭自殺的詩人,名叫左秦,原名鄧聲朝。左秦是一位1994年3月24日出生的年輕詩人,畢業於江西科技師範大學,自稱詩歌瘋子,重度抑鬱者,崇尚肢體寫作、下半身寫作。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多產,曾有人傳言他一天能寫上百首詩。
  • 俄羅斯詩人普希金作品的現代性
    在中國,普希金不僅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俄國作家之一,而且也稱得上是知名度最高的西方詩人之一,在「中俄文字之交」中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有論者認為,「說他的創作已經融入了中國新文學創作的血脈,一點不過」。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 詩人教師丁雲:做指向兒童生命成長的教育
    在詩人教師丁雲的眼裡,答案有很多很多—— 童詩教會孩子發現,建立生命與自然的聯接 童詩教會孩子感受,重新發現生活的情趣 童詩教會孩子感動,體驗融入人性之美 童詩教會孩子想像,體驗飛翔之快樂 童詩教會孩子表達,發現語言的密碼
  • 糜緒洋︱馬雅可夫斯基:人與詩人
    而瑞典斯拉夫學家本特·揚費爾德的這本《生命是賭注——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與愛情》就試圖為我們揭示一個更為完整、全面、悲劇性的詩人形象。《生命是賭注——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與愛情》,[瑞典] 本特·揚費爾德著,糜緒洋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貝貝特,2020年5月出版,736頁,148.00元早期的馬雅可夫斯基與他的同道們打著「未來主義」的旗號大鬧俄羅斯詩壇。
  • 臺灣著名詩人洛夫
    心靈契合,能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詩歌恰恰是兩岸文化交流最好的途徑,因為詩歌是最能打動心靈的語言。  洛夫先生一生獲獎無數,他如此重視兩岸詩會「桂冠詩人獎」,源於他內心深厚的民族情懷。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兩岸詩會已成為華語詩壇極具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品牌和詩歌盛會。
  • 「詩人之賦麗以則」
    胡先生晚年在南大教《唐人七絕詩論》,他為什麼講得那麼好,就是用自己的心靈去感觸唐人的心,心與心相通,是一種精神上的交流。」(《兩點論——古代文學研究方法漫談》)從程先生的回憶可知,胡先生確實認為這是一首「意在言外,耐人思索」的好詩,而理解這首詩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心靈去貼近古人的心靈。
  • 人物紀實:詩人的桂冠,我在精神病院見到的食指
    而「詩人的桂冠」是食指1986年在精神病院用一顆苦難而高傲的心靈吶喊出的一首詩歌:「詩人的桂冠和我毫無緣分/我是為了記下歡樂和痛苦的一瞬……我是我那心靈聖殿的牆上/孩子們刻下的汙穢的文字/歲月再長也不會被抹去/但對這顆高傲的心卻絲毫無損。」
  • 沃爾科特:「當今英語世界最好的詩人」走了
    多年以前,他就被另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布羅茨基譽為「今日英語文學中最好的詩人」。如今,他離去了,在春天、在世界詩歌節來臨之前離去了,但他留下的「經典能給人慰藉」,他和他的作品已變成詩人們的「另一個故鄉」。三月,正是中國春回大地、鶯飛草長的季節,老杜云:「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集《白鷺》是他的絕唱,願沃爾科特的詩魂化作他一生鍾愛的白鷺,依然盤旋在這個殘缺的世界上。
  • 詩人西川:「詩人生在中國,真是太不幸了」(圖)
    因為這份刊物已經無法帶給自己當年那種心靈的衝擊了。「那種在金錢面前的無助,詩會質量的下降,評論的缺席等等,都赤裸裸地表現出來。」他說。   隨意翻開一本今年8月號的《詩刊》,內容是慶祝建軍80周年的作品專輯。在「在紅軍戰鬥過的地方」、「尋訪新四軍的足跡」的主題下,大多是《在紅土地上寫給女兒的信》、《綠洲的男人》、《上饒集中營》等作品。   「詩歌怎麼能拿來應景呢?」
  • 新詩人與老詩人:餘秀華與食指
    對不起,詩人,我把你們的名字放在一起,看上去好像情侶一樣。怪我嘴笨筆拙,但我沒辦法,誰叫你們掐架掐得厲害。食指爬到餘秀華頭上,餘秀華大喊:這次又被食指強姦了一次!餘秀華用了一個「又」,我還疑惑食指怎忒無奈了,居然「二次」強姦餘,後來我查資料,才知道餘的「又」是指之前被詩人王家新強姦過一次。王家新是怎麼強姦的,我不清楚。是不是踩在人家頭去了?如是,這是不對的,不能老詩人欺侮新詩人。
  • 當詩人的妻子愛上另一個詩人
    《荒地之戀》劇照文氣與詩意是能夠將一切混亂行徑從道德批判中解脫出來的文藝方式,動人心弦的文字是詩人的通行證,詩人們和圍繞著在他們身旁的女人們相聚又分離,不斷排列組合,奏出不同節奏的樂章,時而沉重、時而情況、時而熱烈、時而舒緩,公園裡黃色的落葉與午夜時分的電車、日暮斜陽中勾勒出建築墳墓般的輪廓一道構成了《荒原之戀》的底色
  • 「唯靈浪漫主義」詩人 顧城詩詞賞析
    我們年幼時喜歡童話故事,因為童話故事單純又美麗,那樣豐富多彩快樂簡單的童話世界令我們沉醉,在童話故事的陪伴下,我們的童年生活是那麼美好。長大後,童話的世界成了我們嚮往的天堂,希望生活在童話一樣充滿善意和溫暖的世界,而那卻是現實無法企及的,所以我們常常藉助美好的文學作品來重溫童話夢,用純粹的文字在心靈的淨土上灌溉,收穫真善美的果實。
  • 最美的喜悅叫心靈重逢!最好的療愈叫精進升華!心理學詩人的遐思
    文章內容大體策劃為6個部分:《心理學入門一起讀300本必讀書籍》、《神秘的超心理學以及超個人心理學研究》、《喚醒潛醫識——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趣味實用心理學》、《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心理學電影講座以及周雲騫專輯》,關注我的朋友,都可以找我索取心理學電子書大禮包。睡覺前有點感動,因為我的努力終於換來了回報。
  • 楊焄|詩人已逝,詩人不朽!
    在《中國文學論集續篇》(學生書局,1981年)的《自序》裡,他還對此有過提綱挈領式的總結,直言考察文學、藝術除了運用一般治思想史的方法以外,「還要以『追體驗』來進入形象的世界,進入感情的世界,以與作者的精神相往來」。經過楊牧這番悉心追索,讀者對這個語焉未詳的術語便能略窺一斑。
  • 《ff14》吟遊詩人職業任務在哪 吟遊詩人職業任務位置一覽
    導 讀 最終幻想14這款遊戲中是有很多的角色供玩家們選擇,吟遊詩人團隊定位偏輔助,可以靈活走動,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最終幻想
  • 汶川地震震醒了先鋒詩人
    用老廟的話來說他們「都是重感情、講義氣、對詩又很苛求的朋友,也都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進行過轟轟烈烈先鋒詩歌創作的詩人」。      於是,這份由一頓酒催生、性情人操辦的電子詩刊,在經過向國內外漢語詩人近半年的組稿後,終於在同年7月問世。      如今,在紅與黑的大氣沉著裡,《中國詩刊》已經「性情」了六期。
  • 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一生批評阿拉伯世界 反抗極權
    [導讀]阿多尼斯說,「我主要的身份還是詩人,藝術創作是我詩歌創作的自然延伸,是另一類詩歌。這些作品的材料有些是來自於大街上的廢品,我就用這些沒有生命、價值的東西創造生命和價值。」臉上還張著風帆的父親我折腰:為被出賣、在禱告、在擦皮鞋的孩子(在我的國家,我們都禱告,都擦皮鞋)為那塊我忍著饑饉刻下「它是我眼皮下滾動的雨和閃電」的巖石為我顛沛失落中把它的土揣在懷裡的家園我折腰——所有這一切,才是我的祖國,而不是大馬士革離開祖國半個世紀,作為一個一生批評阿拉伯世界
  • 把女詩人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的大詩人食指,自己寫的詩到底如何?
    食指和餘秀華,兩個本來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詩人,因為一場詩壇論戰被聯繫到一起。食指先生不理解,為何大家要捧餘秀華,他表示餘秀華的存在讓新詩的嚴肅性無從談起,並找了數個論點將餘秀華貶得一文不值。對此,餘秀華用了一篇《兼致食指,不是誰都有說真話的能力》來回應。
  • 詩人食指與詩人餘秀華吵架,文人之爭,你的神經興奮啥
    詩人食指批評餘秀華的一段話,是出自詩人內心的使命與責任,並不是故意的刁難,可沒想到引起了一場文壇少有的吵架,正如有人說,作為文壇的「風流餘韻」,文人吵架不是壞事,圍觀這些文人吵架,總比盯著那些明星的私生活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