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一種新型質子敏感型氯離子通道的工作機理

2020-11-05 BioArt

責編 | 兮


氯離子廣泛的分布於人體組織中並參與維持細胞的滲透壓。質子激活的氯離子通道(Proton-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PAC是一類分布於人體細胞膜上的酸性環境感受器。PAC通道於2019年被兩個課題組獨立克隆(Junhua Yang, et al, Science; Florian Ullrich, et al, eLife),並被證實與大腦的缺血性損傷相關。然而該通道的分子結構和工作機理仍然未知。

2020年11月4日,美國範安德爾研究所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者在Nature雜誌發表文章Structures and pH-sensing mechanism of the proton-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首次揭示了PAC離子通道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闡明了其在中性和酸性環境下的不同構象,以及如何選擇性通透氯離子的分子機理。該研究成果不僅增加了我們對氯離子通道的理解,也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質子介導的蛋白質構象變化。



通過使用冷凍電鏡(cryo-EM)和三位重構,研究團隊首先得到了PAC離子通道在中性條件下的原子結構,並證明其形成一個三聚體,與已知的ASIC(Acid-sensing ion channel)類似。PAC通道具有一個較大的胞外結構域(Extracellular Domain)和一個跨膜結構域(Transmembrane Domain)。Cryo-EM結構也發現了多個胞外結構域上的N-連結糖基化位點,並被生化實驗所證實。PAC通道的跨膜區域由6個α螺旋構成(每一個PAC亞基有兩個跨膜區域--TM1和TM2),一起組成了氯離子跨膜運輸的通道。

在此基礎上,為了了解PAC離子通道的質子激活機理,研究者得到了PAC離子通道在酸性環境中的cryo-EM結構。該結構顯示PAC通道的每一個PAC亞基的TM1進行轉動,並影響TM2,從而形成了酸性條件下的跨膜構象。研究還證實了一個組氨酸(H98)以及附近的酸性口袋(Acidic Pocket)參與了PAC感受質子的過程。

此外,研究者還使用電生理技術研究了PAC通道的氯離子選擇機制。實驗證實在靠近胞內側TM2上的賴氨酸(K319)是PAC識別氯離子的關鍵。實驗者將PAC的K319突變為帶負電荷的穀氨酸後,PAC通道從一個陰離子選擇性通道變成了一個陽離子通道。

該研究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氯離子通道的近原子結構以及其工作機理。它增加了我們對細胞如何感受外界環境的了解,並為治療一些由組織酸化引起的人類疾病提供分子基礎。


本文的通訊作者為美國範安德爾研究所的呂偉博士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邱照鑄博士,共同第一作者為阮錚博士和James Osei-Owusu。範安德爾研究所的杜鵑博士為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75-7

相關焦點

  • 這位華人學者去年發Science,今年發Nature
    氯離子通道,並命名為PAC。時隔一年多,邱照鑄和範安德爾研究所呂偉合作,揭示pH敏感的氯離子通道蛋白結構和作用機制,該研究成果剛剛於Nature上線,今天我們將為大家介紹這一最新研究成果。PAC最近被證明是一個新的的蛋白質通道家族。然而,該通道的蛋白結構和作用機理仍然是未解之謎。本文亮點● 本文提出了兩個人PAC冷凍電鏡結構,其中一個高pH靜止關閉狀態,另一個低pH質子束縛非導電狀態。
  • 酸敏感離子通道門控機制研究
    ,闡述了1型酸敏感離子通道(ASIC1)門控機制的分子動力學基礎。對於闡明離子通道生物學功能和以離子通道為靶標的生物醫藥研究來說,通道的變構激活(門控)機制的闡述是最核心的內容。然而,充分闡明離子通道門控機制具有技術上的挑戰性,因為離子通道在門控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發生較大的構象變化,而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並不能有效地檢測這些變化。 有關專家認為,蔣華良課題組與徐天樂課題組的合作研究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例。
  • Nature子刊:一種新型鋰電正極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聯合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Lightfoot教授、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孫成華教授、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成會明研究員等,成功研發出一種具有陰陽離子雙重電化學活性的新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 Nature:科學家揭示藻類光敏感通道蛋白的分子結構
    「研究者通過設計ChR(光敏感通道,藻類中的光控離子通道)的變種來改善其特性,包括來自選擇性、動力學以及吸收光譜屬性,但是這些途徑都有限制,因為缺少了ChR的結構信息。X射線晶體學技術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可以繪製蛋白質的三維機構圖,但是ChRs是一個棘手的目標。」
  • 廈大姜濤教授《Nature》:人工高分子材料設計重要進展!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新引進人才姜濤教授在博士後期間的模擬蛋白質功能高分子設計工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Nature, 2020, 577, 216-220)。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881-0發展有生物活性的人工材料一直是許多領域的研究焦點。跨膜離子通道由於在細胞信號轉導、物質傳遞、能量轉換等生命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是人工材料設計的一個重要目標。
  • Nature Materials: 揭示路易斯酸對有機半導體的摻雜機理
    儘管路易斯酸最近顯示出作為溶液加工聚合物的摻雜劑的前景,但它們的摻雜機理尚未完全了解。近日,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Guillermo C. Bazan 和Thuc-Quyen Nguyen團隊發現了B(C6F5)3是研究的其他路易斯酸(BF3,BBr3和AlCl3)的優良摻雜劑。
  • 解析出三種離子通道的三維結構
    氯離子通道:微小變化,另一種工作方式圖片顯示微小的變化,另一種工作方式,來自洛克菲勒大學分子神經生物學與生物物理學實驗室。氯離子通道CLC打開,被動地允許離子通過。然而,與它存在較高同源關係的另一種離子通道以另一種方式轉移氯離子:用氫離子交換它。
  • Nature Chemistry: 雙劍合璧!一種新型極性晶體結構
    近日,日本東京大學Shin-ichi Ohkoshi教授展示了一種在室溫下將超離子電導率材料與極性晶體結構結合起來的材料,這種三維陰離子網絡是基於-Fe-N≡C-Mo-單體結構,Cs陽離子依附在每一個孔中,能夠按照光照強度大小控制離子導電率。
  • 中國科大發現一種新型革蘭氏陽性菌藥物外排泵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教授、陳宇星教授課題組解析了肺炎鏈球菌中一種新型ABC轉運蛋白(Spr0693和Spr0694-0695)的原子解析度結構,揭示了革蘭氏陽性菌抗藥的一種新機制。
  • 非洲黑曼巴蛇毒多肽特異性識別並抑制疼痛相關人源酸敏感通道的...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Mambalgin能夠有效地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和初級疼痛感受器中的酸敏感離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ASIC)活性,阻斷神經通路中與疼痛有關的信號,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Mambalgin的止痛效果和嗎啡相當,副作用更小,因此具有藥物開發價值。
  • 天大科學家研發新型質子交換膜,有望大幅提高燃料電池使用效率
    Guiver音譯)與尹燕副教授合作,成功製備出了一種新穎的取向型複合質子交換膜。該質子交換膜具有在膜的透過面方向定向排列的質子通道,極大地提高了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功率輸出。同時,這種複合質子交換膜具有優異的化學和機械穩定性,可以在苛刻的電池運行條件下長期使用。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發現一種天然防曬霜防曬機理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韓克利研究員帶領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發現了植物體葉表面防曬分子的超快反式-順式光異構化機理及一種新的防曬霜分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物理化學通訊雜誌JPC Letters上。
  • 「JACS」南京理工在基於氟化的COFs質子交換隔膜研究取得新進展
    COF合成示意圖共價有機骨架(COF)是一類新型的晶態有機多孔聚合物,是有機結構單元通過共價鍵連接而成的有序的框架結構。它們的顯著特徵之一是結構與性能的可調控性。二維COF形成的均勻1D通道與Nafion結構中通道相似,這使它們成為質子傳輸的潛在材料。
  • Nature中文摘要 4 Jun 2015
    它對一些可測量作出了精確預言,可以通過實驗進行驗證。人們對奇異B介子和B0介子衰變成μ+和μ-的概率,或者說分支比,特別感興趣,因為這些分支比對可拓展標準模型的理論十分敏感。標準模型預言,Bs0→μ+μ-和B0→μ+μ-的反應十分稀有。前者在十億個Bs0介子中只發生大約4次,而後者在一百億個B0中只會發生一次。觀測到的反應分支比和理論預測值的差異,將為標準模型的拓展提供方向。
  • 石墨烯類膜材料質子輸運特性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燃料電池和氫技術...
    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按照六角蜂巢晶格排列而成的單層網狀二維材料,二維氮化硼納米材料也具有跟石墨烯相似的六角網狀結構。傳統觀點認為,任何氣體分子或流體分子,哪怕是最小的氫原子,都無法穿透不含缺陷的完美石墨烯片層。最新研究表明,質子可以較為容易地穿越石墨烯和氮化硼等二維材料。而且,升高溫度和加入催化劑可顯著促進這一過程。
  • Nature中文摘要|19 November 2015
    本文中,作者開發了基於納米抗體的morphotrap技術(捕捉並困住形態發生素不讓其發揮功能),以此排除了Dpp濃度梯度對側面翅膀生長的作用。諸如MRSA等具有抗生素耐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菌株已經被證實越來越難以治癒。
  • 西湖大學閆湞等《自然通訊》發文報導人源鈉漏通道高分辨結構
    近日,西湖大學閆湞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human sodium leak channel NALCN in complex with FAM155A」的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一類新型人源離子通道——鈉漏通道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圖1,圖2)。
  • 氯離子超標對轉爐幹法除塵蒸發冷卻器噴槍堵塞的影響分析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 要:針對轉爐幹法除塵蒸發冷卻器噴槍堵塞的問題,通過對堵塞物進行成分分析和水質化驗分析,結合氯離子對碳鋼管道的腐蝕機理,得出噴槍用水中氯離子嚴重超標,管道腐蝕加速導致鏽層脫落,是堵塞噴槍噴頭的根本原因,並由此提出一系列後續預防改進措施。
  • 常見的抗癲癇藥物及作用機理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對癲癇發作的起源及擴散有進一步了解,尤其是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的進展,國外開發並陸續上市了多種新型AEDs,包括氯巴佔( clobazam,CLB)、非氨脂( felbamate,FBM)、加巴噴丁( gabapentin,GBP)、拉莫三嗪( lamotrigine,LTG)、拉科醯胺(1acosamide,LCS)、左乙拉西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