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已成為車企「秀肌肉」的舞臺。在第三屆進博會上,汽車展覽區佔地面積高達三萬平方米。以大眾汽車集團為代表的多家跨國車企巨頭紛紛在進博會上展出最新產品和技術。
作為全球市場中最先復甦的汽車市場,中國市場不僅給低迷的全球車市注入了新的生機,也令跨國車企更加堅定了對中國市場投資的信心和決心。此外,隨著汽車產業轉型,電動車也已成為跨國車企越來越重要的投資方向。在本屆進博會上,大眾汽車集團等車企展示了多款電動車產品。
「共塑低碳未來是我們全球戰略的核心。集團承諾將與合作夥伴一起,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鑑於此,我們十分讚賞和歡迎中國最新提出的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願景。對大眾汽車集團而言,碳中和願景的實現不僅局限於電動車型陣容的快速擴充,還涉及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生產直至產品生命周期結束的整體脫碳。」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在進博會上表示。
猛攻電動車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11月5日攜大眾汽車、奧迪和保時捷三大品牌旗下8款純電動車型亮相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全面展現了其電動化戰略布局。
其中,大眾汽車品牌展示了ID.家族在中國市場的首批車型——一汽-大眾的ID.4 CROZZ 和上汽大眾的ID.4 X,兩款車型計劃於明年初上市。這兩款純電動SUV在MEB平臺上打造,採用全新電子架構,通過智能在線服務和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提供全面數位化體驗。據悉,大眾汽車品牌ID.家族車型將在2023年擴充至8款。
「我們相信ID.4將真正改變玩法,同時我們堅信,ID.家族能夠徹底地改變汽車市場。ID.家族擁有堅實的基礎:大眾汽車無可比擬的製造標準、消費者對我們品牌的高度信任,以及我們在大規模量產時保持經濟性和高品質的能力。」馮思翰表示,大眾ID.4搭載了被置於車底的可擴展大容量電池模組,根據電池容量的不同,大眾ID.4續航裡程可達400至550公裡(NEDC)。在充電方面,由於車輛可採用7千瓦交流電充電,或利用功率達100千瓦的高速直流電充電,即使是最大容量的電池模組也可以在45分鐘內充至80%的電量。此外,出於安全性的考慮,大眾設計了獨有的底盤保護裝置,而中國銷售的車輛增設了特殊的電池上殼體,以提高高溫安全性。同時,電池標配液態冷卻系統和加熱器,不僅可以延長電池壽命,還能改善充電和行駛性能。
而作為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高檔品牌,奧迪則在本屆進博會上展出了奧迪e-tron國產版、e-tron Sportback和Q4 e-tron概念車。奧迪中國總裁安世豪談到,e-tron代表了未來技術發展方向,奧迪將以面向未來的產品和服務充分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按照規劃,至2025年奧迪將在全球範圍推出30款電動化車型,其中20款為純電動車型。2024年,奧迪將在華投產首款基於PPE高端電動車平臺的車型。
保時捷則在本次進博會上展示了99X Electric電動賽車、Taycan 4S和後驅版Taycan。保時捷將電動化融入到了與生俱來的運動基因當中,並致力於成為最具可持續發展力的高檔跑車製造商。未來五年,保時捷將在電氣化和數位化方面投資150億歐元。到2025年,保時捷計劃交付的車輛中有一半是新能源汽車。
據統計,每年有超過100萬輛汽車通過進口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銷售額超過450億美元。中國市場對跨國車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宣布在電動車領域的動作外,大眾汽車集團在本屆進博會上還與在華合作夥伴(一汽-大眾)籤署了合作備忘錄。根據協議,2021年,一汽-大眾將向大眾汽車集團以及奧迪汽車股份公司購買進口CKD零件、奧迪進口整車等,以滿足日益豐富的產品線生產需求,為廣大中國用戶持續提供高品質出行體驗。此次合作將一汽-大眾與大眾汽車集團的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雙方的合作不僅推動了中德兩國汽車貿易往來,也是中德兩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互聯互通、優勢互補的重要成果。
加大電動車領域投資
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汽車工業「換道先跑」的重要機會,與歐美等國相比,中國車企在朝電氣化轉型過程中走在前面。據中國工信部發布的數據,目前中國的電動車保有量已經達到480萬輛,產業鏈投資已經超過了2萬億元。相對成熟的產品和完善的產業鏈布局,讓大眾汽車集團等跨國車企在該領域不斷加大投資。
按照計劃,大眾汽車集團2020年至2024年期間在全球電動出行領域投資330億歐元。馮思翰表示,在中國市場,大眾汽車集團同樣致力於降低碳排放,並將於2020年至2024年期間投資150億歐元,以加速中國電動化布局。
今年5月底,大眾汽車集團花費21億歐元在中國完成兩筆戰略投資:一筆是獲得江淮汽車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實現對江淮大眾控股,同時增持電動汽車合資企業江淮大眾股份至75%;另一筆是獲得國內電池生產企業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26%的股份並成為其大股東。
這兩筆戰略投資都彰顯了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深入發展電動車的決心,也是其加強本土化建設的又一戰略部署。當前,中國電動車市場發展較快,跨國車企必須加強本土化建設才能深入中國市場抓住商機,而這也加強了跨國企業的本土化品牌形象。
而為了確保大眾汽車在華首款基於全新平臺上的純電動車型落地,大眾汽車還在上海安亭和廣東佛山新建了MEB(純電動車模塊化)平臺工廠。其中,安亭工廠一期投資達170億元,比特斯拉超級工廠高1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建造基地。據悉,該新能源汽車工廠結合先進的數位化生產理念,採用全新生產網絡架構,全面運用智能製造技術,模塊化、柔性化、自動化的車間生產線、1400多臺工業機器人、以及多項智能化管理系統,大大提升了各車間的自動化率。而佛山MEB工廠是一汽-大眾國內6座工廠中智慧化程度最高的工廠,擁有高度自動化率。該工廠整體規劃運用精益求精,以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為目標,大量採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實現高效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的並行不悖。同時,佛山分公司秉承建設「綠色工廠,完美工廠」的理念,逐步從「智能工廠」向「智慧化工廠」邁進。
馮思翰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電動汽車產品完全是新的打法,大眾汽車有綜合的電動汽車發展戰略。舉例來說,大眾品牌ID家族產品,產品設計不一樣,使用的感受也不一樣,此外,大眾汽車有專門的合資公司拓展充電體系,快速充電設備是發展領域之一。同時,大眾汽車將改變銷售模式,會有更多的數據化模式來呈現,在定價方面也制定了一些戰略。
全方位「脫碳」
電動車產品擴容是大眾汽車集團實現脫碳目標的重要一環。不過,對大眾汽車集團來說,碳中和的願景實現不局限於產品層面。馮思翰在進博會上強調,碳中和願景的實現還涉及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生產直至產品生命周期結束的整體脫碳。
「我們正在實施新的採購戰略,該戰略包含了供應商應降低碳排放的約束性義務。高性能電池製造等產業本身能耗巨大,為保持電動化的可持續發展,供應鏈的減排也至關重要。因此,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產高性能電池也已成為我們的一項合同義務,這將有效幫助降低電池製造環節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馮思翰表示,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廢棄物,大眾汽車集團已在中國的各個生產基地採用了先進技術和資源效率管理。大眾汽車集團預計,相較2010年,到2025年實現將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水資源使用以及廢棄物和揮發性有機汙染物的排放量降低30%,以減少產品生產環節給環境帶來的負擔。
在馮思翰看來,碳減排的進一步推進還依賴於電動出行的普及,而電動出行得到普及的關鍵在於全國性的快速充電網絡建設。現階段,大眾汽車集團正在與中國合作夥伴一起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更便利、環保的電動汽車充電解決方案,其與星星充電、一汽集團及江淮汽車聯合成立的開邁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為用戶提供私人充電牆盒,並在公共直流充電站網絡領域展開積極部署。據介紹,開邁斯目前已在北京、成都和深圳布局了40座超級充電站,計劃年底前在全國16座城市建立255座充電站,包括1800個雙槍直流充電樁。此外,通過智能方法,大眾汽車集團每年對成千上萬個充電樁進行實際測試。大眾汽車集團與供應商分享並討論檢測結果。這不僅可以為用戶提供幫助,也有助於改善充電基礎設施,為中國用戶提供卓越的充電性能。
此外,大眾汽車集團還以生態建設、改善的方式形成「碳補償」,其全新企業社會責任舉措——公益林項目正式亮相本屆博覽會。該項目將於2021年正式啟動,並在未來10年內在中國北方10個生態脆弱的地區開展植樹造林,總造林面積約4000萬平方米;2031年前,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公益林項目將覆蓋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及新疆。這不僅將支持降低氣候變化對生態脆弱地區生態造成的威脅,還能為當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