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集團CEO寫下車企《出師表》!吐露四化轉型心事

2020-12-06 車東西

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作者|六毛編輯 |曉寒

汽車四化浪潮將整個汽車行業引入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原有的遊戲規則被改寫,電驅動系統取代了內燃機、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徹底改變了車輛駕乘體驗、軟體開始定義汽車……

特斯拉等新玩家搶佔了智能電動汽車時代的先機,傳統車企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德國汽車產業老將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出任大眾集團CEO後,這個擁有12個汽車品牌的車企巨無霸發起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打造MEB純電平臺、組建上萬人的軟體團隊、大力投資自動駕駛技術、砍掉傳統業務、與福特深度合作等等。

這既讓大眾集團成為傳統車企擁抱變革的急先鋒,舉世矚目,同時內部也開始出現阻力。

在與監事會發生一些衝突後,迪斯於今年六月被撤去了大眾乘用車品牌的CEO,但保留了集團CEO職位。隨後,集團旗下又有多個品牌的CEO或高管被換。

大眾集團陷入劇烈變化之中,迪斯本人的大眾集團CEO的任期也即將在2023年結束。

據路透社報導,迪斯日前向大眾集團高層發出了延長任期的申請,後者或將於本周召開會議討論是否接受這一申請。

可以說,這場即將召開的內部會議正決定著迪斯和大眾集團未來10年的命運。

就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迪斯在領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如何改變大眾》的長文,向外界詳細介紹了當下汽車產業的形勢、自己在大眾集團作出的努力和成果,以及自己推進改革時遇到的各種阻力與困難,並在最後發出了大眾集團將會轉型成功的吶喊,簡直就是車企版的《出師表》,非常值得一看。

以下是迪斯長文《我們如何改變大眾》的全文編譯,車東西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略有刪改。

一、帶領大眾轉型,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挑戰

對於任何職業經理人來說,大眾集團都是獨特的。它是一個龐大、極其複雜的集團,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只需要一些事實和數據就能說明其規模之龐大:每年銷售汽車(包括乘用車、商用車、摩託車)1100萬輛,擁有12個品牌,67萬名員工,家族持股超過50%,下薩克森州聯邦持股20%,影響力很大的工會,以及牽涉進不同利益關係的股東。

在費迪南·皮耶希(Ferdinand Pich)的影響下,公司經理人會接受關於內部競爭的教育及培訓。然而,面對當前劇變,大眾集團的龐大規模、歷史、品牌價值以及它在傳統汽車製造業中積累起來的獨一無二的知識,無法再作為護身符。

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正在經歷經濟史上最為徹底的變革。我把成功帶領這艘大油輪開往未來視為我在大眾的責任,同時這也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大的挑戰!

二、大眾集團必須轉型成為一家數字公司

目前,由大眾集團汽車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佔比是1%。僅僅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就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負有責任。關於未來,我的目標很明確:帶領大眾集團邁入一個可持續的和成功的未來。

不管有沒有大眾集團,全球汽車行業的轉型都將持續約10年。為緩解氣候危機,必須讓我們汽車的動力總成轉向電動化。而AI方面的進步,尤其是在情境感知上取得的進展,將使人類駕駛員很快被學習型全局神經網絡(一種AI算法)取代。這將讓個人出行變得可持續,安全性和便利性也將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為了讓大眾集團和我們的供應商及其他合作夥伴在汽車新時代取得成功,我們必須做出徹底改變。要從一家靠著眾多有價值的品牌、能取悅客戶的精湛技術的汽車公司,變成一家能可靠運營數百萬臺出行設備的數字公司。它要能夠和客戶持續溝通,每周甚至是每天對自己的服務、舒適度、安全性做出改進。

三、阻力只會激勵我們

對於作為集團CEO的我來說,高管團隊和經理人對現狀感到滿意,但是關鍵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讓這個龐大的集團和它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重新思考他們的觀點,在不考慮過去成功的前提下,從根本上改變它的優先事項並努力發展新能力。

我們不是初創公司——我們的組織架構和流程經過數十年的有機發展,已開始定型。其中,有許多現在看去已經是過時的、複雜的。最重要的,集團內存在多方利益關係和政治類議程。這些問題的存在,讓現在正在推進的一些挑戰性工作變得更加困難和複雜。然而,所有的阻力都只會激勵我們向前。

五年前我加入大眾集團的時候,我們的時間已經比較緊張,現在依然如此。即便如此,大眾集團在電氣化和數位化上還是滯後於市場。這也是為何我們5年前就開始徹底去重新考量我們的戰略,為未來規劃新路線。全新的戰略只有在所有經理人和利益相關者都支持的基礎上,才能實施。

四、整合是關鍵的手段

通過以往的類似情況,我掌握了一種有效的管理工具:由弗雷德蒙德·馬利克(Fredmund Malik)提出的整合思想。這個工具可以讓參與者分解複雜的大公司中的複雜挑戰,並和主要利益相關者一同應對這些挑戰。

他們分析情況、進行辯論,然後一同制定戰略,最後把這個戰略帶到公司裡去實施。我發現馬利克教授的方法獨特而且有效,下面兩個來自大眾集團的例子表明了這一點:

在我於2015年秋季在大眾集團(剛開始,迪斯是在大眾乘用車品牌任職)開始工作之後,我們馬上為大眾乘用車品牌組織了第一次戰略研討會。後來因為柴油門事件,研討會被推遲到了11月召開。最終,醜聞推動並加速了大眾集團的轉型。

除柴油門醜聞和由此產生的巨額成本損失以外,我們核心的大眾乘用車品牌也遇到了問題:車型在某些地區過時了(拉丁美洲),或變得不合時宜(美國),利潤率降低到2%以下——這甚至不夠為當前的業務提供支持,更不必說對未來進行投資了。

▲2015年,第一次馬利克研討會

事情必須被改變!來自大眾乘用車品牌的42位高管參加了2015年11月舉行的研討會。馬利克的方法始終是以一個問題作為開始。在這種情勢下,當時的開場問題是「在之後的3~6個月裡,我們明顯要做哪些事情,才能把這場危機轉化成我們邁向未來的機會?」

為了給這個問題找到最佳答案,高管們進行了分組討論。馬利克表示,設置這些小組是為了用最好的方式進行授權,利用參與者的集體智慧。和傳統方法不同,這個過程能讓每個人都得到充分發揮,而不是把每個人都簡化成公分母。

這場研討會給「轉型2025——新大眾的戰略」鋪平了道路。5年後我們再次回顧此事,發現竟然有如此多的點子被應用到了實踐中,這在此前幾乎從沒發生過。

這其中一項關鍵的舉措是,我們不打算使用MQB平臺用來開發電動車,儘管MQB平臺是集團乘用車業務的技術基礎。我們計劃打造一個專用的電動汽車平臺,以最大程度地發揮電動車的優勢。

現在的結果是,僅明年我們就有5個品牌基於MEB平臺推出共10款電動車,與此同時福特也會基於這個平臺製造汽車。

我們還開發了一款使用少量中央計算機的新的電子電氣架構——支持更新並允許客戶直接訪問——並將其應用於電動汽車。

為了進行資金投入、改善運營,我們在許多地方推行了周轉計劃——每一項計劃都包含有關效率提升、以新的汽車產品刺激增長的內容。總得來說,集團決定把更多的經歷投入到能明顯產生更多利潤的SUV細分市場上。在這些市場上面,大眾集團有很多競爭對手沒有的優勢。

在沃爾夫斯堡,我們也開始作出調整並把權力下放。我們對車型系列做了重組,讓其變得更加現代化,以此解決在開發過程中出現的阻礙產品決策的問題。某些地區被賦予了更多的決策權,以更快決策、和當地的市場進行更緊密的聯繫。

我們與員工代表籤署的「面向未來的契約」(Pact for the Future),讓我們能在實現可持續地降低固定成本的目標時,可以依據人口統計因素削減勞動力規模,而不是採用強制裁員的方式。

新的戰略分為三個階段。目前,我們正處在第一個階段收尾的時候,我們的核心品牌開始恢復盈利,推出首款純電動驅動的、完全聯網的、具備可持續性的大眾品牌車型(大眾ID.3)。關於緩解氣候危機,我們的目標如今變得更加雄心勃勃,這也將進一步加速我們轉型。另一方面,擁有類似於IT行業屬性的新的競爭對手們(如特斯拉),正在加快發展、樹立起新的標準。

五、為狙擊特斯拉 成立項目組「Mission T」

結果就是,為了跟上這些新的競爭對手,我們不得不調整大眾集團的戰略。為此,我們在2020年4月和馬利克教授共同組織了第二次研討會。來自大眾乘用車、奧迪和保時捷的31名高管參加了項目組「Mission T」(根據此前曝出的消息,Mission T是在大眾集團層面成立的一個特別小組)。

第二場研討會圍繞我們怎樣追趕特斯拉展開——特斯拉是一家專注未來的公司,它沒有傳統的汽車業務。特斯拉矽谷式的生態,深受軟體能力的影響,並專注於技術和風險文化。

這次的研討一共進行了三天,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參與者都戴了口罩、彼此間保持社交距離。而這次討論的問題是「在未來6個月裡面,我們要做到哪些事,才能讓我們在2024年之前在技術上趕上特斯拉?」

▲2020年,第二次馬利克研討會

我們得出的答案是以更快的速度提高軟體能力,將軟體和硬體資源集中到奧迪,並在Markus Duesmann(新任奧迪董事會主席)和一個屬於現有企業結構之外的Artemis項目的領導之下,實現這一目標。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新的組織部門?在推出MEB平臺及其車型系列和軟體架構時,我們意識到我們的企業組織架構讓我們沒辦法在研發速度、能力上,和特斯拉等那資金充足、沒有官僚作風、能承擔更大風險的創企抗衡。

於是,我們在10月份成立了新的組織部門。這個部門在它第一次參加大眾集團的管理大會時給人留下了能力強且果斷的印象。這是我們和馬利克在4月份研討會中對所討論的問題確定下的目標。

我確定我們最終會像上次一樣,實現馬利克研討會的目標。這個方法對成功的影響和意義,不容低估。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對現狀有了共同的看法,有了共同的規劃、共同的協議和承諾——這些都是成功實施的必要條件,在像大眾集團這樣複雜的體系裡面尤為如此。

Artemis項目和軟體組織為我們整個集團都需要的技術(特別是數位技術)提供了基礎。這些技術會讓我們的汽車變成為數字設備,給用戶出行提供之前未曾有過的新選擇,給他們的出行提供安全性、舒適性和可持續性方面的保障。

六、我作出調整,讓自己適合沃爾夫斯堡的作風

對於我們來說,大眾集團的企業文化是轉型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當我開始在沃爾夫斯堡工作的時候,我已經決定要改變「大眾系統」。我的意思是,打破其陳舊的結構,讓公司變得更靈活和現代化。在周圍許多有相同想法的人的支持下,我成功地在幾個領域做到了這一點,但是在某些領域沒有做到;這其中最重要的,當屬位於沃爾夫斯堡的公司總部出現的變化。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通過強調並解決亟需解決的事情,我帶來了不少改變,產生了一些積極的結果。有時,我的個性頗具對抗性,但上述變化和結果部分得益於我的個性。我所帶來的變化中有一些對於被提到的公司至關重要——大眾就是這樣一種情況。

當然,在大眾集團工作的5年時間裡,我也重新評估了我的領導風格,讓工作方式和它變得匹配。

熟悉公司總部體系的、經驗豐富的高管們如今承擔了更多的責任:Gunnar Kilian(大眾集團人力資源負責人), Ralf Brandsttter,(大眾乘用車品牌CEO),Thomas Schmall(大眾集團零部件部門負責人), Christian Vollmer(西雅特副總裁)——他們知道公司總部的運作方式,他們的風格沒那麼具有對抗性,也更有同情心。他們優異的成績不言而喻!

七、將來最有價值的公司是出行公司

汽車行業的未來令人興奮和著迷——大約十年之後,我們將會迎來自動駕駛汽車的時代。這個一個巨大的新領域,會創造更多新機會。例如,它將為患病的兒童和殘障人士帶來全新的出行方式。

對於許多公司而言,前往這個目的地的旅程將充滿了挑戰。 當然,這也是大眾集團的挑戰。然而,我堅信,面對變革,領導前進的道路是值得的,而且我們能夠成功。我們該把變革視作機遇。十年後,出行公司將再次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

相關焦點

  • 大眾集團的「脫碳」願景
    無論是早年的率先實踐合資造車,還是後來傳統能源轉型時代率先引進小排量渦輪技術,在全球未來經濟主導權趨勢愈發明顯的2020年,中國對於大眾汽車集團的意義早已不只是龐大的市場,而是整個故事妥妥的主線。 以改變玩法的ID.4為起始,大眾汽車集團寄希望與未來全面鋪開的ID.4家族,未來能配合保時捷、奧迪e-tron家族以及斯柯達規劃中的純電動車一起,形成高低搭配的純電動產品矩陣,助力中國汽車市場加速新能源轉型。
  • 猛攻電動車,大眾汽車集團全方位「脫碳」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已成為車企「秀肌肉」的舞臺。在第三屆進博會上,汽車展覽區佔地面積高達三萬平方米。以大眾汽車集團為代表的多家跨國車企巨頭紛紛在進博會上展出最新產品和技術。作為全球市場中最先復甦的汽車市場,中國市場不僅給低迷的全球車市注入了新的生機,也令跨國車企更加堅定了對中國市場投資的信心和決心。
  • 為車企研發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翌擎科技」獲騰訊產業生態 A 輪...
    在「汽車新四化」中,網聯化是最早落地應用的領域,通過Telematics技術與TSP服務的形式發展起來。2009年,通用汽車的安吉星成為中國市場上首個引入的車聯網產品。從2016年開始,新的一批智能網聯專業服務商也湧現出來,上海翌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翌擎科技」)是其中一個。
  • ...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安進:創新是驅動汽車業轉型升級源動力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發生巨變,產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的『新四化』戰略成為新時代汽車產業的主旋律。」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0)上表示,唯有創新才能驅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競爭力,迎接汽車「新四化」挑戰。  江淮汽車的實踐證實了創新是驅動汽車產業發展轉型的源動力。
  • 「汽車人」2021年打開了跨國車企「破壞性」轉型的加速器
    中國對歐盟承諾,向歐洲企業提供史無前例的準入便利,這意味著歐洲車企特別是大眾、奔馳、寶馬將徹底擺脫政策限制,未來在華經營業態必定發生重大改變。其二,2021年第一天,特斯拉宣布,國產Model Y起售價為33.99萬元,比國產前降低了足足16.51萬元。這引發了國內車企強烈關注,受影響的不僅是新能源車,傳統豪華車企業也開始遭受衝擊。
  • 大眾新能源:供應鏈轉型的三級階梯
    華為造車的研究中,元氣資本提及,大眾新能源在歐洲所面對的挑戰,傳統製造商向電動化科技企業轉型本就是當下的主流趨勢,作為「舊勢力」的代表,大眾汽車算是走得最堅定、最早的一批車企。 在歐洲市場,大眾能頂住特斯拉的「入侵」,除去固有的德系車更受喜愛的原因外,公司供應鏈的轉型之路也值得其他企業學習參考。
  • 用體系方法升華體系能力 一汽-大眾聚焦數位化轉型
    為何一汽-大眾能在市場下行的重壓之下,依舊保持銷量冠軍?除了常年積累的用戶信任以及優秀的品質等硬核實力外,在一汽-大眾董事、總經理、黨委書記劉亦功看來,還離不開多年戰略轉型所構建出的體系化能力,賦能經銷商,與產業鏈上下遊廠商共同復工復產。未來,劉亦功表示將聚焦數位化轉型,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 六大車企鬧分家!全球汽車產業進入新周期,福特奔馳大陸已經拆了
    不過戴姆勒的拆分並非完全的獨立,仍然有一個集團一家運營控股公司將三個新公司維繫在一起,從而在整體上把握戴姆勒的發展方向。兩年時間不到,就有四家著名車企進行了拆分工作,但這還不是全部。因此也可以看到,它們的拆分,無一不是優化組織結構以為四化方面的布局留足空間以及資金。在這個過程中,車企們受外部因素的驅動尤為明顯。
  • 湘江集團:以黨建引領企業轉型創新發展
    今年以來,湘江集團堅持從嚴從實,強力培根鑄魂,著力把企業黨組織核心作用轉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以黨建引領企業轉型創新發展
  • 逆戰2020,一汽-大眾蟬聯年度銷量冠軍
    而在"創變"背後,實際上是以數位化轉型為核心的加速升級。   如在戰略層面,一汽-大眾順應時代的浪潮,提出聚焦智能網聯、管理數位化、新能源業務、研發升級、捷達全價值鏈運營等公司級戰略課題。今年以來,數位化業務的發展更是在一汽-大眾內部得到強力推行。   在經營層面,一汽-大眾深諳傳統模式的優勢及弊端,不斷推進三大品牌營銷數位化轉型步伐。
  • 大規模數位化培訓 一汽-大眾是車企第一個
    經銷商,但如此大規模、全脫產的強化培訓,只有為數不多的三次,每一次都有著大的戰略轉型背景,一次是科研人員去德國培訓,一次是選派各部門骨幹去上海、天津學習德語,這一次堪稱公司實現全面數位化一次大手筆。頂尖車企與頂尖網際網路公司的合作培訓,在這種環境下,很難不帶著思考度過每一天,每天都很充實,每天都在見證著自己的變化。」成都質保部測量技術科陳哲,雖然畢業快10年了,學生氣十足。他說:「重新回到教室上課,既熟悉又特別。每周五晚上考試就是之前高三式的學習模式,遇到小組做項目的時候,經常晚上1點、2點才睡覺。
  • 上汽大通重新定義汽車全業務 向數據+用戶科技公司轉型
    依託於上汽集團「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國際化」的新四化戰略,上汽乘用車已經憑藉「你好,斑馬」紅遍網際網路汽車圈。作為上汽集團旗下另一家自主品牌車企,上汽大通自然也承擔起整個集團數位化轉型的重任。C2B大規模個性化智能定製雖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如何將這一模式推廣得更遠?如何在突破技術邊界的同時進一步打通與用戶之間的無縫連接?
  • 網際網路造車正封神,傳統車企嫑慌!數位化轉型看這裡|解決方案
    在豔羨資本股民的同時,也急壞了傳統車企。移動出行,營造國內汽車新生態當特斯拉市值超過豐田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時,對於傳統車企而言,數位化轉型似乎已經關係到企業的發展前景。對於國內的車企而言,市場能夠獲得這種增長的確得來不易,尤其是在中國汽車市場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新四化汽車的市場滲透率逐步提高,汽車下各領域的細分市場也在逆勢增長,同時伴隨著政策、技術、數位化消費者的多重驅動,整個汽車行業都正在由傳統硬體製造向以新四化「電動化、智能互聯、汽車共享、自動駕駛」為特徵的移動出行轉變。
  • 大眾掌舵人迪斯長文回顧五年:數位化轉型不易,阻力只會讓大眾更強大
    作為特斯拉的「著名粉絲」,大眾集團CEO迪斯曾公開表示,特斯拉是汽車軟體領域的領導者,而大眾在扮演追趕者的角色。從2015年7月加入大眾汽車集團以來,迪斯也一直帶領大眾制定「趕超特斯拉」的計劃。從結果來看,大眾拿出了頗有誠意的 MEB 純電平臺,還搞定了 E3 電子架構,其旗下多個品牌的電動車型也開始在全新的市場攻城掠地。據雷鋒網了解,迪斯本人身兼大眾品牌 CEO 和大眾汽車集團 CEO 兩職,因此被稱為大眾集團有史以來權力最大的 CEO 。但在今年6月,迪斯被撤去大眾品牌 CEO 一職,僅保留集團 CEO 的職務。
  • 貴州磷化集團與福泉市 召開企地發展座談會
    8月17日,貴州磷化集團與福泉市召開企地發展座談會,貴州磷化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三可,貴州磷化集團總經理助理張勝,福泉市委副書記、市長曾薇,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玉梅、副市長李沛福、市政協副主席翟建新,黔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王泉明等出席會議。
  • 賴清德檢討像《出師表》?網友:蔡英文就是「阿鬥」
    (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中國臺灣網12月8日訊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民進黨臺北市議員王世堅7日在節目中表示,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的檢討報告像《出師表》。有網友直言,此話「暗指蔡英文是阿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