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掌舵人迪斯長文回顧五年:數位化轉型不易,阻力只會讓大眾更強大

2020-12-06 雷鋒網

作為特斯拉的「著名粉絲」,大眾集團CEO迪斯曾公開表示,特斯拉是汽車軟體領域的領導者,而大眾在扮演追趕者的角色。

從2015年7月加入大眾汽車集團以來,迪斯也一直帶領大眾制定「趕超特斯拉」的計劃。從結果來看,大眾拿出了頗有誠意的 MEB 純電平臺,還搞定了 E3 電子架構,其旗下多個品牌的電動車型也開始在全新的市場攻城掠地。

據雷鋒網了解,迪斯本人身兼大眾品牌 CEO 和大眾汽車集團 CEO 兩職,因此被稱為大眾集團有史以來權力最大的 CEO 。但在今年6月,迪斯被撤去大眾品牌 CEO 一職,僅保留集團 CEO 的職務。

作為一名改革者,迪斯面臨著巨大阻力,而這場改革的成功與否很可能決定著大眾未來的生死存亡。

近日,迪斯專門在領英發表長文《我們如何改變大眾》,講述了這家德國巨頭面臨的深刻變革,以及在重重艱難下做出的一系列應對措施與行動,而大眾也會成功走向未來。

新智駕對該文章編譯如下:

大眾集團是個特殊的存在,對任何管理者來說,掌舵如此龐大、複雜的集團都是一個艱難的挑戰。

我們可以用一組數字來闡明大眾之「大」:汽車年銷量超過 1100 萬臺(包含乘用車、商用車和摩託),囊括 12 大品牌,擁有 67 萬名僱員。家族持股超過 50% ,20% 由聯邦下薩克森州、有影響力的工會和擁有廣泛利益的股東持有。

在 Ferdinand Pich 的影響下,管理者們必須接受內部競爭的教育和培訓。在行業劇烈動蕩的當下,大眾汽車的規模、歷史、品牌現有價值,以及在傳統汽車製造方面的獨特積累,並不能起到保護作用,反而可能成為一種負擔。

如今,這家全球最大的汽車廠商正在經歷經濟史上最深刻的改革。於我個人而言,這也是我職業生涯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帶領大眾成功走向未來,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大眾必須轉變為一家數字公司」

目前,大眾汽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到全球的 1%。僅僅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就負有特殊的責任。

我對未來的目標很明確:帶領集團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未來。

不管有沒有大眾汽車參與,汽車行業的全球轉型都需要大概十年時間。為了緩解氣候變化,我們必須實現動力系統的電動化。人工智慧的進步,特別是在情境感知能力上的提升,人類駕駛員很快就會被學習型全球神經網絡取代。這將使個人出行變得可持續,從安全性和便利性來看也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為了在新時代獲得成功並保住無數人的飯碗,包括集團以外、我們的商業夥伴以及供應商,大眾汽車必須徹底改變:從一系列有價值的品牌和迷人的內燃機產品組合,轉變為一家數字公司,安全可靠地運營全球百萬臺的行動裝置,持續與客戶溝通,每周甚至每天改進服務、產品舒適性和安全性。

撲面而來的阻力只會讓我們更強大

除了我這個 CEO,高管團隊和經理們都很清楚現在的狀況,核心癥結在於:在盛世氣象下,我們如何讓龐大的集團、及其所有利益相關者重新思考既有觀點,徹底改變事情的優先級,並努力發展新的能力。

我們不是新創公司,我們的架構和流程是經過幾十年有機發展而形成的,但現在許多架構和流程已經過時且複雜。最重要的是,我們集團內有一系列不同的利益和綱領,這些因素使得原本就重大的改革任務變得更加困難和複雜。然而,任何阻力都只會鞭策並激勵我們。

五年前我出任大眾 CEO 時,集團缺少一項寶貴財富,即使到現在也沒能補回來,那就是時間。在那個時候,大眾汽車在電動化和數位化方面已經落後於市場,所以五年前我們從根本上開始重新思考公司的戰略,規劃未來的新路線。新戰略只有在所有管理者和利益相關者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廣泛推進。

協同整合是我們的關鍵武器

對歷史上類似的情況進行梳理後,我發現了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Fredmund Malik 教授的《協同整合》(Syntegration)。

它能讓參與者分解掉巨型公司運營中的複雜挑戰,並聯合關鍵的利益相關者一起解決。他們會對形勢進行分析,共同討論並敲定一個戰略,然後把戰略帶到公司實施。我覺得 Malik 教授的方法很獨特,也很奏效。

下面這兩個大眾集團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

2015 年秋我在集團上任後,立即組織了大眾乘用車品牌的第一次戰略研討會。可惜的是,因為「柴油門」事件,會議被迫推遲到 11 月。最終,這起醜聞推動並加速了大眾的轉型進程。

除了「柴油門」和由此產生的數十億美元成本之外,我們在大眾乘用車核心品牌上也存在重大問題:車型系列過時(拉丁美洲)或在某些地區水土不服(美國),利潤率低於 2%,甚至不足以為當前的業務提供支持,更不用說對未來進行關鍵投資了。

我們必須做出改變了!最終,來自大眾品牌的 42 位高管參加了 2015 年 11 月的研討會。Malik 方法論總是從一個開場問題開始,而這次研討會的開場問題是:「在未來的三到六個月內,我們必須做點什麼,才能將這場危機轉化為我們未來星辰大海的發射臺?」

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高管們分成了不同的小組。Malik 指出,分組是為了賦予參與者權力,並更好地利用集體智慧。與傳統方法不同的是,這樣做產生的結果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優的,而不是處在最下方的共同點。

這次研討會為「轉型2025——新大眾汽車戰略」鋪平了道路。五年後回首往事,我發現很少有研討會上制定的措施能像這次一樣得到貫徹執行。

舉例來說,其中一項關鍵措施是,我們不願意將集團乘用車業務的技術基礎 MQB 模塊化平臺用於電動汽車。我們的計劃是搭建一個專門的電動平臺,以最大限度地發揮電動車的優勢。

五年後,MEB 電動平臺成型,明年我們旗下五大品牌將基於該平臺推出 10 款新的電動車型,福特也將在這個平臺上打造新的車型。此外,我們還開發了新的 E3 電子電氣架構,不但能時時更新,還能方便客戶直接訪問,未來該架構會在我們旗下的電動車上普及。

為了籌措資金並提高營收,我們在全球各地區推行了許多轉型計劃,每項計劃都包括提質增效的措施、並以新產品為形式的強有力增長刺激。總的來說,集團決定將更多精力放在盈利能力更強的 SUV 領域。相比競爭對手,大眾在這些市場上有很多地方需要補課。

眼下,我們以更現代化的架構重組了車型的開發流程,以解決開發過程中拖累產品決策的瓶頸問題。不同的市場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可以更快地做出更適合當地市場的決策。我們與員工代表籤訂的「未來契約」使我們能夠根據人口因素縮減員工人數,而不是強制裁員,從而持續降低固定成本。

大眾ID.3

該戰略分為三個階段。目前,第一階段已經在收尾,我們的核心品牌恢復了盈利能力,並推出了第一款電動、全網絡化和可持續的大眾汽車(ID.3)。鑑於現在我們的環保目標也在進一步提高,這也會加速我們的轉型進程快。更重要的是,一些類似科技公司的新競爭者們(如特斯拉),也在加快變革的步伐,並制定新的標準。

借「Mission T」追趕特斯拉

正因如此,我們才必須調整大眾汽車的戰略,以跟上這些新的競爭對手。為此,我們在 2020 年 4 月與 Malik 教授組織了第二次研討會。來自大眾、奧迪和保時捷的 31 名高管參與了被稱為「Mission T」的活動。

這次研討會的核心只有一個,即大眾如何追趕特斯拉——一家只專注於未來,沒有傳統汽車業務的公司。特斯拉矽谷式的生態系統受到軟體能力、技術專注和風險文化的影響。此次研討會的開場問題是「為了在 2024 年之前從技術角度趕上特斯拉,我們未來 6 個月內必須取得什麼成績?」

我們的答案是以更快的速度提升軟體能力,並在 Markus Duesmann 和 Artemis 計劃(在現有企業架構之外的部門)的推動下,將奧迪的軟體和硬體資源集中起來。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組織部門?在推出 MEB、車型系列和軟體組織時,我們意識到,大眾的公司架構使我們無法獲得與特斯拉這樣資金雄厚、沒有官僚主義新創公司相匹配的開發速度和能力,而且他們敢於且樂於承擔風險。新的組織部門於今年 10 月開始運作,並在首次大眾汽車管理會議上給人留下幹練而果斷的印象。這就是我們在 4 月份與 Malik 的研討會開場問題中設定的目標。

我相信,我們一定會和此前一樣,成功地實現 Malik 研討會的目標。這種方法對成功結果的影響和意義不可低估,它引出了對公司現狀的共同看法、共同計劃、共同協議和承諾,而所有這些都是命令成功執行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在像大眾汽車集團這樣複雜的實體中。

Artemis 計劃和軟體組織是我們建立技術的基礎,特別是數位技術,為了整個集團我們必須這樣做。它將使我們的汽車變身數字設備,為客戶提供前所未有的新選擇,同時集安全性、舒適性和可持續性於一身。

為了「狼堡」,我專門調整了自己的領導風格

轉型過程中,大眾汽車的企業文化也是另一個重要方面。當我開始在沃爾夫斯堡(即狼堡)工作時,我決心改變「大眾體系」。我的意思是要打破陳舊的架構,使公司更加輕量化和現代化。在身邊同樣積極進取的同僚支持下,我在一些領域成功做到了這一點,但改革並未觸及集團每一個神經末梢,比如大眾在沃爾夫斯堡的總部。

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我的個性有些對抗性,比如直接強調和解決所需問題和行動,其中一些變革對相關公司至關重要(比如大眾)。

當然,我在大眾的五年中也重新評估了自己的領導風格,現在已經適應了沃爾夫斯堡,熟悉「大眾體系」經驗豐富的高管們現在承擔了更多的責任。

Gunnar Kilian、Ralf Brandsttter、Thomas Schmall 和 Christian Vollmer都清楚大眾的工作方式,他們的風格不強調對抗性,而是更具同情心,而優秀的成績是他們工作風格的最好證明。

出行公司才是最有價值的公司

汽車的未來絕對迷人且激動人心。大約十年後,我們會迎來自動駕駛汽車。這是一個廣闊的新領域,並將創造一系列新的機會。舉例來說,它將為兒童和病人提供一個全新的出行維度。

對許多公司來說,通往目的地的旅程將充滿挑戰。對大眾汽車來說,當然也是如此。然而我堅信,在這場變革中引領前進的道路是一項意義重大的事業,而且我們能夠成功。大眾應該把這次轉型看作是一次機遇,十年後,世界上最有價值公司的寶座將再次花落出行公司之手。

(雷鋒網) 雷鋒網

相關焦點

  • 用體系方法升華體系能力 一汽-大眾聚焦數位化轉型
    為何一汽-大眾能在市場下行的重壓之下,依舊保持銷量冠軍?除了常年積累的用戶信任以及優秀的品質等硬核實力外,在一汽-大眾董事、總經理、黨委書記劉亦功看來,還離不開多年戰略轉型所構建出的體系化能力,賦能經銷商,與產業鏈上下遊廠商共同復工復產。未來,劉亦功表示將聚焦數位化轉型,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 加速數位化轉型 一汽-大眾與供應商夥伴共創變、同崛起
    原來,作為一汽-大眾的供應商是如此幸福。隨著一汽-大眾「探源之旅」在近日展開,選車網走訪了幾家一汽-大眾的供應商,深入了解到在疫情之下,一汽-大眾並沒有放慢數位化轉型的腳步,堅定帶領經銷商夥伴共同創變轉型、共生共贏,實現了從制定標準、到研發、生產再到物流運輸一體化的數位化供應鏈。
  • 大眾集團CEO寫下車企《出師表》!吐露四化轉型心事
    就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迪斯在領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如何改變大眾》的長文,向外界詳細介紹了當下汽車產業的形勢、自己在大眾集團作出的努力和成果,以及自己推進改革時遇到的各種阻力與困難,並在最後發出了大眾集團將會轉型成功的吶喊,簡直就是車企版的《出師表》,非常值得一看。
  • 大規模數位化培訓 一汽-大眾是車企第一個
    畢業於山東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陳晨,原是成都分公司整車製造部現場工程師,今年只有23歲,入職一汽-大眾只一年,是培訓班裡唯一一位工號是六位數的學員。他說:「這次的經歷對於我而言是一場圓夢過程。數位化進程越來越快,對數位化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我深深體會到新興業務巨大潛力,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一定要系統學習計算機領域知識。
  • 全新數位化高爾夫,大眾又在打什麼算盤?
    大眾高爾夫8在車展一亮相就風光無限好,備受「迷弟、迷妹們」的關注,引得眾多媒體爭相報導,大眾高爾夫8在北京車展成功的贏取了流量,賺足了眼球。此次的高爾夫8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全新數位化高爾夫。從名字可以看出全新數位化高爾夫在外觀和內飾上必然有了新的變革,並且這樣的革新也在為大眾品牌今後新能源車型的布局做鋪墊。全新數位化高爾夫官方售價12.98—16.5萬元,售價方面與上一代車型差異不大。
  • 一汽-大眾將進入數位化主賽道?
    憑藉出色的車型實力與豐富的產品線布局,一汽-大眾在中國汽車市場打下了堅實的用戶口碑基礎。但在近十年來,除了大眾家族的「黃金動力總成」TSI+DSG與「看家本領」MQB平臺,一汽-大眾品牌並未給消費者留下太多能夠代表產品屬性的標籤性詞彙。不過,這一現狀,或許很快會被打破。
  • 大眾新能源:供應鏈轉型的三級階梯
    華為造車的研究中,元氣資本提及,大眾新能源在歐洲所面對的挑戰,傳統製造商向電動化科技企業轉型本就是當下的主流趨勢,作為「舊勢力」的代表,大眾汽車算是走得最堅定、最早的一批車企。 在歐洲市場,大眾能頂住特斯拉的「入侵」,除去固有的德系車更受喜愛的原因外,公司供應鏈的轉型之路也值得其他企業學習參考。
  • 逆戰2020,一汽-大眾蟬聯年度銷量冠軍
    而在"創變"背後,實際上是以數位化轉型為核心的加速升級。   如在戰略層面,一汽-大眾順應時代的浪潮,提出聚焦智能網聯、管理數位化、新能源業務、研發升級、捷達全價值鏈運營等公司級戰略課題。今年以來,數位化業務的發展更是在一汽-大眾內部得到強力推行。   在經營層面,一汽-大眾深諳傳統模式的優勢及弊端,不斷推進三大品牌營銷數位化轉型步伐。
  • 工商變更 江淮大眾更名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
    大眾汽車集團在電動平臺戰略和軟體開發方面的協同效應創造了必要的財務空間。固定成本的改善、更為精簡的產品組合,以及非車輛投資的降低,使奧迪品牌的財務表現更加穩健。奧迪監事會主席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表示:「憑藉目前正在執行的投資規劃,我們將使奧迪變得更加強大,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核心業務轉型。使奧迪在電動和全網絡化駕駛方面取得技術領先,這是監事會和管理委員會的目標。
  • 寶島眼鏡的實戰經驗:從0到1,突破自我的數位化轉型路徑
    大眾點評是全員在參與,但是知乎和小紅書是興趣制,和以後的薪資福利掛鈎。之所以選擇內部員工做達人,是因為外界的KOL在合作結束之後就沒有後續了,而內部培養KOC的巨大好處,就是員工產品更熟悉、人設更垂直、交互更積極、引流更直接、預算更節省,內部員工有強烈的意願去回復用戶的信息,邀請用戶加入企業微信,到門店購物。
  • 載譽而歸 不負眾望,上汽大眾雙品牌榮獲「中國汽車金扳手獎」
    上汽大眾通過微信客戶端和車主APP布局數位化服務,為用戶提供便捷的線上平臺;通過MSS+PPSO推廣,進一步提升服務的便捷性、專業性和透明性,使更多用戶縱享便捷、專業、人性化的售後服務。上汽大眾的「多重車主關愛禮」,包含面向普通車主、醫護車主與重點疫區車主的不同需求,為疫情期間購車養車保駕護航,守護車主健康出行;救援體系24小時待命,隨時提供專業道路救援服務,保證車主放心出行,充分體現上汽大眾對廣大用戶的百分百關愛。斯柯達品牌堅持傳遞「human touch」服務理念,強調「關愛車,更關愛您」。
  • ID.4 CROZZ領銜,一汽-大眾電氣化「後起之勢」幾何?
    因為,在一汽-大眾首款全新純電動車型身份的背後,ID.4 CROZZ不僅僅是全新平臺和全新架構的技術集大成者,更代表著一汽-大眾電氣化版圖的開端,意味著這個在燃油市場上的王者,欲真正將其電氣化的願景一步一步落地,完成從燃油向電氣時代的轉身。
  • 大眾要發力的「第四維空間」究竟是什麼?
    從浪漫主義的自動駕駛技術風潮刮來,到「電氣革命」引發的轉型焦慮,汽車廠商越來越意識到移動出行的重要性。就連最保守的日企也開始轉變,豐田章男為了追上變革的腳步,甚至不惜拋棄業績不錯的頑固勢力高層。今年也是新造車初顯實力的一年,新老勢力同臺也讓今年的北京車展看點滿滿。
  • CODING CEO張海龍:DevOps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關鍵
    今天,有一個詞很火,那就是「數位化轉型」。2017年,被視為數位化轉型的原點,很多企業開始積極變革,擁抱數位化轉型。根據IDC的預測,企業數位化轉型將經歷十年時間,到2027年結束,屆時全球60%的GDP將和數位化相關,並且全球40%的物理設備將被數位化取代。
  • 10月銷量:上汽大眾大眾品牌蟬聯單一品牌銷量「冠軍」
    上汽大眾10月銷售188,017輛,位居國內乘用車市場銷量榜首;今年1-10月實現銷售1,615,960輛,繼續領跑國內乘用車市場。數據顯示,今年10月,上汽大眾大眾品牌銷售15.4萬輛,同比增長達19.2%,這一銷量表現使得上汽大眾大眾品牌再次位列國內單一品牌銷量「冠軍」的寶座。綜合9月和10月的銷量來看,上汽大眾大眾品牌以雙月銷售超30萬輛的成績,創同期新高。
  • 高爾夫8座艙、途觀X溜背,玩轉設計的大眾誰不愛
    它們,享有「大眾神車」的美譽,更有與時俱進的能力。大眾賦予了第八代高爾夫更年輕、更智能、功能更強大,甚至更簡單的內飾設計!這項名為Floating Design的設計構架究竟施展了怎樣的魔力?兼顧著強健外觀和運動特性的途觀X,又是如何收穫這俯衝式車身姿態的呢?在2020北京國際車展上,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馮思翰博士告訴了我們答案。
  • 企業成功的數位化轉型戰略的6個要素
    需要的以下6個要素:有遠見的領導領導是整個企業的掌舵人,企業是否需要數位化轉型?企業數位化轉型是否成功?這需要執行者的遠見和領導的才能。由於對企業業務和文化深層次的打破,因此管理團隊需要精通數位技術,正確的使用數位化轉型平臺與工具,結合實際情況將企業帶入到數位化轉型的旅程中。
  • 猛攻電動車,大眾汽車集團全方位「脫碳」
    以大眾汽車集團為代表的多家跨國車企巨頭紛紛在進博會上展出最新產品和技術。作為全球市場中最先復甦的汽車市場,中國市場不僅給低迷的全球車市注入了新的生機,也令跨國車企更加堅定了對中國市場投資的信心和決心。此外,隨著汽車產業轉型,電動車也已成為跨國車企越來越重要的投資方向。在本屆進博會上,大眾汽車集團等車企展示了多款電動車產品。
  • 大眾集團的「脫碳」願景
    無論是早年的率先實踐合資造車,還是後來傳統能源轉型時代率先引進小排量渦輪技術,在全球未來經濟主導權趨勢愈發明顯的2020年,中國對於大眾汽車集團的意義早已不只是龐大的市場,而是整個故事妥妥的主線。 保時捷中國總裁及執行長嚴博禹博士 保時捷Taycan以強悍的性能、長續航、快速充電和極為出色的日常駕駛便捷性獲得了極好的口碑,甚至使不少「電動黑」都由黑轉粉直呼真香,但過於高端的定位使其更多的是在展示大眾汽車集團在電動化時代仍然保有著強大的技術儲備和研發實力
  • 大眾汽車和雙離合的那些事兒
    遇」明君「,柳暗花明此時的大眾,也是AT變速箱的買主之一,而其主要的變速箱,都來源於一家叫愛信的日本變速箱公司,它是由日本愛信精機和美國博格華納合資建造。而愛信精機,那簡直就是豐田的自家人,愛信精機的股份中,豐田汽車佔股24.81%,豐田工業佔股7.68%,日本電裝佔股4.81%,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豐田汽車和愛信的掌舵人是叔侄關係。而豐田汽車和日本電裝,全是豐田工業的親兒子,這還得了,大眾想要站住腳跟,還要依賴於愛信,而豐田和愛信淵源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