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成果 | 中國科學家發現YAP/TAZ激活新機制

2021-02-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准號:31471315、31671457、31741086、91753139)等資助下,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張龍教授研究團隊發現YAP/TAZ激活新機制,解釋了惡性腫瘤中YAP/TAZ蛋白高度積累的原因。研究成果以「OTUB2 Promotes Cancer Metastasis via Hippo-independent Activation of YAP and TAZ」(OTUB2獨立於Hippo-信號直接激活YAP/TAZ促進腫瘤轉移)為題,於2018年11月21日在國際期刊Molecular Cell(《細胞·分子》)上在線發表(請點擊「閱讀原文」獲取論文)。

  

轉錄調節因子 YAP/TAZ在腫瘤的轉移和惡化中有著重要作用。YAP/TAZ在惡性腫瘤中具有很強活性,YAP/TAZ的激活可誘導腫瘤幹細胞特性的產生,促進腫瘤的生存和轉移,增強耐藥性。但是,在乳腺癌臨床病人樣本中,並未發現類似肝癌和髓母細胞瘤中YAP基因擴增,TAZ基因擴增也相對很少,並且Hippo-信號組分在上述腫瘤中很少發生突變。目前,惡性腫瘤YAP/TAZ高表達和激活機制不是很清楚。

  

浙江大學張龍課題組在乳腺癌轉移的研究中發現,OTUB2是一個潛在的促進乳腺癌轉移因素,OTUB2可以去除YAP/TAZ的多聚泛素化鏈從而直接穩定YAP/TAZ。該過程需要OTUB2賴氨酸233位發生多聚SUMO化修飾,並通過 SUMO:SIM(SUMO-interacting motif)相互作用結合到YAP/TAZ的SIM基序上。在腫瘤轉移進程中,EGF/RAS會促進OTUB2的SUMO化從而穩定YAP/TAZ蛋白水平。儘管KRAS、HRAS和N-RAS的突變在乳腺癌中相對罕見,但RAS信號通路在50%的乳腺癌中高度活化,被認為是腫瘤復發的主要原因。該研究不僅揭示了去泛素化酶 OTUB2激活YAP/TAZ、逃脫Hippo控制進而促進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而且將YAP/TAZ激活的信號網絡納入為EGF/RAS下遊,提出RAS或EGFR產生的致癌信號可能部分經由YAP / TAZ活化介導。研究結果將為腫瘤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張龍教授長期從事腫瘤細胞信號通路的研究,最近還在國際期刊Cell Host & Microbe發表了題為「FAF1 regulates antiviral immunity by inhibiting MAVS but is antagonized by phosphorylation upon viral infection」的研究論文。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青光眼致盲新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中峰教授、孫興懷教授、楊雄裡院士率領視網膜研究團隊,發現了青光眼視網膜膠質細胞激活新機制,為臨床上防止青光眼惡化以及有效阻止青光眼所導致的視網膜神經細胞的死亡
  • 科學網—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國科學家團隊「關於赤黴素信號傳導新機制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最新研究進展」這一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7日凌晨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並被《科學》雜誌選為本期封面文章(Cover Story)進行重點推薦。
  • 我國科學家發現膠質瘤棕櫚醯化修飾調控新機制
    該團隊揭示棕櫚醯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新機制及其調控膠質瘤惡性化進展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Protein Palmitoylation Regulates Cell Survival by Modulating XBP1 Activity in Glioblastoma Multiforme為題,發表在Mol Ther-Oncolytics上。
  • 鄧興旺/陳浩東團隊發現植物光信號轉導及泛素連接酶激活新機制
    陳浩東團隊及耶魯大學的魏寧研究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urrent Biology上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Light-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PIF3 by SCF(EBF1/2) Promotes a Photomorphogenic Response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鑑定了調控植物光信號核心轉錄因子PIF3穩定性的E3泛素連接酶,並發現了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由FUNDC1和HSC70介導的這條新途徑可以通過啟用線粒體自身的蛋白酶系統或線粒體自噬機制來幫助細胞維持蛋白質穩態,但是非摺疊蛋白在線粒體上的過度積累會損害線粒體的完整性、激活AMPK並導致細胞衰老的發生。所以這種由線粒體介導的蛋白質的補償性降解方式是以犧牲線粒體自身的正常功能以及細胞的健康和活力為代價的。
  • BBAMCR:張雲等揭示腫瘤細胞分子病理新機制
    蛋白酶激活受體1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1, PAR1) 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是凝血酶、金屬蛋白酶等的受體,在血液循環系統、免疫系統中發揮重要的生理作用,並參與多種人類疾病的病理發生。
  • 科學家發現腎癌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對腎癌進行研究,發現了其血管生成新機制。 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是調節血管生成的最重要調節因子。最近發現的負調控蛋白RKTG可通過與Raf激酶的相互作用,來抑制多種信號的激活,然而負調控蛋白RKTG是否影響VEGF的功能和血管生成尚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9 23:44:02 上海科技大學徐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和Jian Wu課題組合作揭示了GPR52
  • NCB |管坤良組揭示YAP/TAZ參與熱應激調控的分子機制
    它能夠激活腫瘤細胞特殊的基因表達譜,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並且激活免疫反應,從而最終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然而,熱療背後具體的分子機理尚待研究,不同腫瘤對於熱療的響應程度及參與這一過程的細胞信號通路均不清楚。
  • NCB|管坤良組揭示YAP/TAZ參與熱應激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16日,加州聖地牙哥分校的管坤良教授研究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Heat stress activates YAP/TAZ to induce the heat shock transcriptome」的研究成果
  • 科學家發現相分離驅動葉綠體內蛋白分選的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團隊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材料,發現了位於葉綠體基質的關鍵性蛋白轉運分選因子STT1與STT2,並揭示了其介導的分選、靶定機制。STT1與STT2形成寡聚體複合物特異d識別底物信號肽從而結合、分選底物,之後STT複合物與類囊體膜受體複合物Hcf106結合完成其靶定運輸過程。
  • 生化細胞所王紅豔組發現調控Cdc42活化和T細胞遷移的新機制——附...
    編者按:12月27日,中科院生化細胞所王紅豔課題組發現了調控免疫細胞遷移的新機制,這一成果發表在一流的的生物醫學期刊《實驗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
  • 科學家發現ROS保護心肌細胞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活性氧簇(ROS)在間歇性低壓低氧(IHH)保護心臟抵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和新機制。 及時恢復血液灌注是臨床上治療缺血性心臟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手段,但該過程伴隨著嚴重再灌注損傷的發生。缺血再灌注造成的鈣離子超載和ROS大量釋放是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主要原因。但ROS還可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參與細胞保護。
  •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禦反應
    茉莉素:激活植物防禦反應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12-26 甘曉  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植物獲得了複雜而精巧的機制調控可塑性生長能力,以增強其對多變複雜環境的適應性。激素對於植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繁衍生息等各種生命活動起重要調節作用。闡明植物激素的感知及其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和防禦反應的機制,是植物生物學的前沿領域。
  •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2019-02-26 14:${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玉素     李斯特菌通過其分泌的毒素蛋白LLO誘導線粒體損傷,促進NLRX1發生多聚化並與自噬蛋白LC3結合進而促進線粒體自噬通路的激活
  • Cell:NF-kB 105蛋白泛素化激活新機制
    150年前左右,Rudolf Virchow發現了淋巴細胞向腫瘤內部浸潤的現象,從而提出了慢性炎症與腫瘤惡化之間的聯繫。最近的一系列研究發現NF-kB參與了調控這一聯繫的內在機制。NF-kB在腫瘤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十分複雜。一些研究發現NF-kB在腫瘤細胞內部大量表達,從而提高了抗凋亡分子的水平(如X-IAP等);然而,另外一些研究則認為NF-kB具有抗腫瘤的作用。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7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合作研究的關於作物株型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
  • 水生所揭示Nanog控制母源β-catenin活性和保護胚胎發育的新機制
    ,確保早期胚胎背腹軸的正確形成和胚胎正常發育的新機制。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及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的資助。背腹軸的相關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紀20年代,德國科學家Hans Spemann和Hilde Mangold在蠑螈的早期胚胎研究中發現「背側組織中心(dorsal organizer)」的存在。研究表明,母源β-catenin在胚胎一側的少數細胞中激活誘導背側組織中心的形成。然而,如何精確控制非背側細胞中的β-catenin活性,確保胚胎背側體軸的正常形成,仍是學術界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