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修煉科學寫作

2021-02-15 IEEE論文那些事兒

儘管新冠極大地影響了我在美國的科研和學習,但我還是順利地完成畢業論文,按期答辯,並成功實現一年一篇SCI的目標。回顧這5年來在美的博士生涯,不但需要感謝PhD老闆在實驗方向上的指導,更感激他不斷地鞭策我提高科學寫作的能力。科學寫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貫穿了我們整個學術生涯。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們要花時間來寫實驗報告 (lab report),撰寫SCI論文,寫綜述文章(review),幫老闆或自己寫基金(grant proposal), 偶爾還寫些同行評議信(reviewer’s comment),回復同行評議(response to reviewers』 comments)和cover letter. 不管是哪種體裁,幾乎所有的科學寫作都有相同的目標:以一定程度的細節來呈現數據或想法,讓讀者僅根據所呈現的事實來評估結果和結論的有效性。

如果是一篇精心準備的SCI論文,讀者應該能夠很容易地了解生成數據的方法,易於從數據中得出結論,了解行文邏輯。

為了實現科學寫作的目標,如發表SCI論文,讓標書獲得資助,在寫作時應該注意這幾個關鍵要素:

精確性——寫作中的含糊不清會造成混亂,並可能使讀者無法掌握關鍵方法和關鍵步驟。

明確性——科學中的概念和方法往往是複雜的;難以理解的寫作會極大地擴大讀者的困惑。

客觀性——你所提出的任何主張都需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不是直覺或情感。

科學理論是基於精確的數學模型、具體的數據,或兩者的某種結合。因此,作為(未來)科學家的我們必須使用精確、具體的語言來評估和解釋這些理論,無論是數學上的還是概念上的。有一些策略可以避免模稜兩可、不精確的寫作。

1. 詞句選擇

通常情況下,可以用幾個不同的詞來表達類似的意思,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只有一個詞最合適。下面是一個例子。

Word choice 1: 「population dens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VID-19 transmission rate」

Word choice 2: 「population densit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VID-19 transmission rate」

通常情況下," correlated "和 " related "有類似的含義,都表示「相關」。但在科學寫作中,"correlated "表達的是兩個變量之間的精確統計關係。在科學寫作中,僅僅指出兩個變量是related通常是不夠的:讀者會期望你解釋這種關係的精確性質(注意:當使用 " correlation "時,必須在論文中的某個地方解釋如何估計相關性)。如果你的意思是 " correlation ",那就用 "correlated "一詞;即當有更精確的術語時,避免用不太精確的術語代替。

這個觀點同樣適用於措辭的選擇。例如,"調查性質的寫作 "可以指科學領域的寫作,但也可以指警察報告。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更具體、更不含糊的措辭總是更可取的。這一點即使在你必須重複以保持精確性時也適用:重複比含糊不清更可取。雖然單詞或短語的重複往往是出於需要,但實際上它可以通過特別強調關鍵概念而帶來好處。

2. 避免形象化的語言

形象化的語言可以讓人讀起來很有趣,很吸引人,但按理說是不精確的。下面是一個例子。

Expression1: experimental subjects were assaulted with a wall of sound

Expression2: experimental subjects were presented with 20 second pulses of conspecific mating calls.

Expression1 並不能表達Expression2的準確含義。如果細節留給讀者想像,讀者很難客觀評價你的研究,所以在科學寫作中要排除比喻和隱喻。

3. 詳細程度

科學寫作中應該包括儘可能多的必要細節,但要排除無關的信息,從而使讀者能夠輕鬆地理解你的方法、結果和邏輯,而不會被無關的事實和描述所幹擾。

當評估一篇論文的詳細程度時,可以思考一下問題:

I.  執行實驗的理由是否明確(即,你是否已經證明你所解決的問題是重要的和有趣的)?

II. 用於產生結果的材料和程序的描述是否達到了可以重複實驗的詳細程度?

選擇實驗方法的理由是否清楚?讀者是否能理解為什麼這些特定的方法適合回答你的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

III. 讀者是否能夠遵循從數據中得出結論的邏輯鏈?

IV. 任何能夠增強讀者對原理、方法和邏輯的理解的信息都應該被呈現出來,但多餘的信息只會讓讀者感到困惑和分心。如實驗中使用了冰桶,不需要說明「使用了綠色的冰桶」。

4. 量化

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定量而不是定性的描述。如 "30℃溫度處理中的發育速度比20℃溫度處理中的發育速度快10%"這樣使用確定數量的短語,比 "高溫處理中發育速度最快 "這樣比較定性的短語要準確得多。

科學寫作需要一定程度的技巧和技能。接下來我和大家分享一下科學寫作的明確性和客觀性。

為了表達複雜的想法和概念,我們很容易寫長難句。然而,這些長難句容易造成語義模糊,表述不清。將複雜的想法提煉成簡單的解釋是很有挑戰性的,但是,只有掌握這項寶貴的技能,我們才能成為科學領域的有效溝通者。語言使用和句子結構的複雜性可能是科學寫作中最常見的具體問題。

1. 語言使用

當在熟悉的術語和技術性或晦澀的術語之間進行選擇時,如果不降低精確度,則更熟悉的術語更受歡迎,如efficacious VS effective, utilize VS use, elucidate VS explain, proximal VS close。在這些例子中,VS右邊的詞與VS左邊的詞表達的意思相同,但VS右邊的詞更熟悉、更直接,而且通常也更短。

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技術性或晦澀的術語是合理的。例如,在一篇比較兩種不同病毒株的論文中,作者可能會反覆使用 "enveloped "一詞,而不是 "surrounded by a membrane"。這裡的關鍵詞是 "反覆":只有當你將不止一次使用時,才選擇不太熟悉的術語。然而,如果選擇使用技術術語,務必儘可能在論文的早期清楚地定義該術語。同樣的策略可以用來決定是否使用縮寫(務必早期定義縮寫)。

2. 句子結構

科普寫作必須精準,而精準往往意味著精細。但是,對物體、力、生物、方法論等進行細緻的描述,很容易導致複雜的句子,過多的觀點,以至於沒有突破點。

這裡舉個例子。

The osmoregulatory organ,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base of the third dorsal spine on the outer margin of the terminal papillae and functions by expelling excess sodium ions, activates only under hypertonic conditions.(滲透調節器官位於第三背脊基部的末端乳頭外緣,其功能是排出多餘的鈉離子,並且只有在高滲條件下才會被激活)。這是個長難句。第一,句子的動詞(activates)與主語(osmoregulatory organ)相距甚遠,所以讀者要等很長時間才能了解句子的主旨。第二,動詞 "functions"、" activates "、"expelling"有些多餘。

可以考慮這樣修改: Located on the outer margin of the terminal papillae at the base of the third dorsal spine, the osmoregulatory organ expels excess sodium ions under hypertonic conditions. (滲透調節器官位於第三背脊基部終乳頭的外緣,在高滲條件下排出多餘的鈉離子)。這句話稍短,傳達的信息相同,更容易理解。修改後,主語和謂語(動詞expels)緊密相連,多餘的動詞也被刪除了。需注意到,在修改後的簡單句中包含了兩個串在一起的介詞短語(「on the outer margin of…」 and 「at the base of…」),以期實現精細描述。事實上,在科學寫作中,為了達到足夠的細節水平,通常需要使用介詞短語。然而,長串的介詞短語會導致句子游離,切忌使用!判斷準則是:一個介詞短語總是比較好的,任何超過兩個的介詞短語串在一起都會有問題。

3. 避免囉嗦

幾乎每一種形式的科學交流都受到版面限制,如SCI論文、標書和摘要都有字數或頁數的限制,因此,簡明扼要的寫作是很重要的。此外,添加不必要的單詞或短語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而不是吸引讀者。應該避免使用沒有新意的通用短語,如 "in fact"、"it should be noted that"、"it is interesting that "等,這些都是繁瑣且不必要的。讀者會根據內容來決定你的論文是否有趣。在任何情況下,如果信息不有趣或不值得注意,這些通用短語都應該在proof-reading時被刪除。

科學的客觀性是指通過消除個人的偏見、情感和錯誤的信念來發現自然界的真相的一種嘗試。科學寫作的客觀性,是指通過科學作品中描述的內容,任何研究者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做相同的測試和分析後能夠獲得與該科學作品相同的結果,從而該科學研究是客觀的,該科學描述/寫作是客觀的。因此,在科學寫作中科學作家應儘量採用「客觀語氣 」,從而讀者(或者對該研究感興趣的科學家)能夠將焦點從研究者身上移開,只放在研究結果本身。

1. 被動語態

在科研寫作過程中,我多次被PhD老闆告知,除了在科學領域,被動語態的使用幾乎總是不好的。被動語態是一種句子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執行動作的主語是含糊不清的。在科學寫作中,被動語態能增強客觀性,使行為者(即研究者)脫離行動(即研究),使讀者能夠「將焦點從研究者身上移開,只放在研究結果本身」。然而,被動語態也會導致笨拙和混亂的句子結構。此外,被動語態也不如主動語態更吸引人(即更無聊)——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科研寫作指南建議少用被動語態的原因。

目前,在大多數科學領域,主動語態是首選,即使是在需要使用 "我 "或 "我們 "的時候。例如,我們通常說 "We performed a two-tailed t-test "而不是說 "a two-tailed t-test was performed";"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results "而不是說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這些都是完全合理的(而且更簡單)。


幾乎每一個現行版本的科學寫作指南都推薦使用主動語態,但不同的導師(或期刊編輯)對這個話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需要選擇使用 "我 "或 "我們 "的主動語態,有一些準則需要遵循。

I. 當你在做猜想時,無論是否有根據,都要避免使用 "我 "或 "我們"。你所說的一切都應該遵循邏輯,而不是個人偏見或主觀看法。

II. 永遠不要在 "我 "或 "我們 "之間使用任何情緒化的詞語(如 "we believe"、"I feel"等)。

III. 切忌使用 "我們 "的方式將讀者包括在內, 如 "here we see trait epigenetics in action");在這種情況下使用 "我們 "會產生一種居高臨下的語氣。

2. 承認自身研究的局限性


科學研究的結論應得到所提供的數據的直接支持。須避免在沒有經過他人證實基礎上,做出籠統的結論。例如,如果你發現大鼠和小鼠的毛皮厚度和基礎代謝率之間存在相關性,你不一定會得出結論說所有哺乳動物的毛皮厚度和基礎代謝率都存在相關性。然而,如果你引用證據表明毛皮厚度和基礎代謝率之間的相關性也在其他20種哺乳動物中被發現,那麼,你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在作出過於籠統的結論之前,必須評估現有數據的普遍性。

公號介紹

IEEE 論文那些事兒

解讀期刊、會議最新動態

分享論文寫作與發表經驗

提供專業的論文寫作輔導、英文潤色服務

助你從SCI入門到頂刊頂會之路不再憂愁

交流、加群、投稿、潤色、合作, 歡迎掃碼加微信:

      SCI論文潤色和全程指導服務

知識星球介紹——理工科SCI論文交流圈

知識星球介紹——IEEE Access那些事兒

點「在看」 的讀者天天中文章,年年中基金  

相關焦點

  • (一位INFJ關於文學與寫作修煉自我的思考)
    特別在高考強壓下,個人寫作成為「政治正確」和「分數王道」的審美工具,而忽略了潛藏在寫作背後對人巨大的精神能量。其二,是文學的商業化。其表現為全民寫作時代,人們對於寫作變現的狂熱。成千上萬的普通人希望經由幾十上百元的短期培訓,獲得財富自由。但是否能實現「寫作小白業餘時間由3000工資到月入2萬」的成功逆襲,則需要藉助「概率」和「系統」的常識判斷。
  • 「老遊評書」科學計量的全面普及 學術精英的修煉指南
    (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最近通過閱讀《科學家修煉指南》一書,才知道一個叫林墨的公眾號。《牛津詞典》將scientist解釋為具備一個或多個科學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因此其最準確的中文翻譯應該是「科研工作者」而不是「科學家」。科學在宗教的襁褓中誕生,科學家的宗教信仰與他們童年時的成長環境有關。儘管52%的美國科學家不信教,但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約7%的人信奉上帝。
  • 臺大校長李嗣涔:練氣打坐修煉的科學本質
    陳宇廷:我主要想請問一下李校長,您這幾年正在做什麼,預備做哪些方面的研究開發,跟大家做一個分享臺大前校長李嗣涔:好的,我很高興終於不當校長了,可以回到我最喜歡的覺性科學的研究。我現在大概有四個方向,因為覺性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是練氣開始的,至少在道家裡面是從練氣開始。可是氣到底是什麼,它的科學本質是什麼,我非常關心。作為一個大的領域嘗試在理解氣的本質,我們從分子結構開始,分子的時空結構,一直到幾何結構。像這個房子的架構,它裡面都充滿了氣,它為什麼會是這樣?
  • 《我來自江湖》武功修煉等級怎麼劃分 武功修煉等級劃分詳解
    導 讀 《我來自江湖》中的武功修煉是有等級的,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武功修煉的等級應該怎麼劃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
  • 獨家專訪《科學美國人》總編輯:科學為什麼對你我都很重要?
    以《科學美國人》為例,我們網站每月獨立訪客人數超過700萬,但雜誌的紙版銷量就小多了,儘管雜誌在全球已翻譯成14種語言的版本(包括中國的《環球科學》)。不過,當紙版規模變小時,數碼版的規模就變大了。所以我覺得,人們對科學的熱情只增不減,或許只是不想再買紙質的雜誌了。
  • 淺談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的關係
    因此,藍譯認為,有必要談談一下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的關係。論文是科學研究成果的基本載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論文是研究成果的最終表述。如果說論文寫作是一種「言」,那麼科研成果就是一種「意」,科研和寫作之間的關係就是言和意之間的關係。意在言先,首先要有意,然後才有意之所言。
  • 《公文寫作心法》,帶你探索寫作中的「默會知識」
    可以說,當前我們存在著日益增加的公文寫作需求與落後而傳統的業務學習提升模式之間的矛盾。面對這些痛點,有人把目光投向人工智慧。目前智能寫作在新聞等領域已經得到很好的應用,而公文作為程式化、規範化程度最高的文體,也可以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寫作模式的升級。用機器輔助人寫作,可以提升寫作效率,提升工作的效能。
  • 為什麼在美國新聞和寫作可以做一輩子?
    幾天前,美國國家科學作家協會(NASW)發布了今年的科學社會化新聞獎(Science in Society Awards)。這個新聞獎創建於1972年,每年頒發一次,主要針對科學進展及其社會影響方面的報導,在美國新聞界有著比較高的聲譽。按理說,一個細分領域的新聞獎,應該跟絕大多數人沒有多大關係。但看了今年獲獎的5件作品和記者背景,覺得還是有不少東西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 施一公教授:我是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寫作能力的
    有些國內的科學家,實驗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惱於論文的寫作力不從心,成為國際交流的一大障礙。本文從博主的親身體驗出發,給博士生、博士後、以及年輕的PI提供一個借鑑。文章最後做簡短總結。 我大學時的同班同學都知道,那時我的英語不算好(英語四級考試僅為「良」),寫作尤其糟糕。
  • 科學驚人發現:修煉可產生超常能量
    科學家們對氣功修煉者或練習打坐的人進行了許許多多的試驗與研究,他們發現,修煉可產生超常的能量,而且對新陳代謝和其他身體機能有明顯的影響一個真正修煉的人所發出的能量,可以超過正常人的百倍甚至千倍。測量伽瑪射線能量2004年,史丹福大學神經學教授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對喇嘛打坐時發出的能量進行了一系列測試研究。在他測試的幾位道行高深的喇嘛中,其中有的修煉了15~40年了。
  • 寫作:鮮為人知的格式塔心理療法(中)
    寫在前面上篇文章,我在提及之前的認知行為療法和精神分析療法後,引入了新的心理療法——格式塔心理療法,並探討其與寫作的關係。可見,寫作完全可以作為一種系統的修行、規範的修煉和有效的心理療愈方法。寫作:鮮為人知的格式塔心理療法(上)格式塔心理療法與寫作的關係1.「生活在現在」,寫作也是如此,首先應專注於當下的感受,重點是描述當下的自己,自己內心的感受,其他都是次要的。所謂「既過不戀,未來不迎」,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在進行寫作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以「我……」或者「我現在」等語句進行開頭。2.
  • 推薦一本東方玄幻文,在科學與武道並重的時代,全民開啟修煉狂潮
    推薦一本東方玄幻文,在科學與武道並重的時代,全民開啟修煉狂潮《修煉狂潮》各位讀者朋友大家好,又是精神滿滿的一天,今天呢小編要給大家推薦一本非常熱血的小說,這本小說是把科學和武道的修煉放在了一起,大家可以想一下,一個修煉武道的人突然拿出一臺電腦,或者拿出一把高科技武器,這種場面想想就讓人覺得非常新奇
  • 如何將寫作應用於自己的人生?從腦科學角度看寫作的意義
    而寫作,是一種能充分調動自己的大腦的迎接挑戰,促使分泌多巴胺的方法。通過寫作,我們能鍛鍊自己的大腦,表達我們的情感,並且創造自我風格,從而令我們的人生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這是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博士,在他的作品《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教我的讀書法》中告訴我們的。
  • 想要在職場中修煉硬本領,你要懂「10000小時定律」
    001:選擇你的學習區我認為但凡要做一件偉大的事,也就是10000小時定律適用的事,你就需要拿出整塊的高質量時間來進行修煉。《人生效率手冊》比如我,我要提升自己的硬本領——寫作能力,每天早上4、5點鐘起床,起床之後到8點,這三四小時,就是我高效學習的時間,我一般用這一大段時間,去做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完成10000小時定律的訓練。002:聚焦你的注意力為什麼我選在每天早上學習呢?
  • 美國essay寫作機構 英文essay文獻綜述寫作方法講解
    美國essay寫作機構 英文essay文獻綜述寫作方法講解 American Essay Writing Institution Essay literature review writing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寫作方法講解 眾所周知,英文論文寫作中一般都要寫Literature Review
  • 讓孩子英語寫作突飛猛進!Spectrum寫作練習冊,美國孩子都用它!
    Spectrum系列是很多美國孩子都在用的資料書,之前已經把拼寫、sight words、自然拼讀、閱讀理解,今天再給大家分享一套寫作練習冊!文末可領取。這套寫作書是從Gk到G8,總共九本書,幫孩子一步一步學會寫作,讓孩子知道寫作技巧!
  • 宇宙能量與人體修煉(出自一位隱士)
    不能僅憑自我感覺來判定修行法門的優劣真偽,還要讓現代化科學一併參加證明。在現代儀器還難以檢測優質能量的存在與作用,所有的修法,首先應該是科學。大家都能堅持用科學態度指導練功,修煉巨大的社會價值必將充分體現出來,並將因此而引發醫學、人體學和物理學的巨大變革。(10多年業餘修行,充滿著艱難曲折和苦辣酸甜,正是在這種磨練考驗中,我體會到了修行中的諸多奧妙和人生極大樂趣。
  • 三年來,我堅持每天寫作,生活竟發生了這些變化?
    寫作是慢的,是讓自己的內心,慢慢地開出歡喜的花。每個人都應該綻放,我們選擇了用寫作來綻放自我。下邊說下我這三年具體的心路歷程,期待對有些真正熱愛寫作的小夥伴們有用。012015年7月19日,我工作的第三年,開始更新自己的公眾號。
  • 宇宙結構及與心性的關係:談佛法修煉的生命科學本質
    修煉心性即能調節頻率,可以進入另外空間。與不同空間相對應,不同層級的生命,因頻率不同,而顯出從上到下不同層次的區別。高級生命能量大、壽命長、智慧高、福德多。隨生命場頻率向急促變化,生命層次越來越低,生命逐漸變得能力小、壽命短、智慧低、福德少。佛法修煉就是生命科學,通過修煉心性調節生命場頻率,使生命升華,進入高層空間。決定生命場頻率的關鍵因素是執著心。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寫作讓我保持科學家身份
    與此同時,沃森的科學寫作也徹底改變了科學寫作的方式,他在代表作、經典的《雙螺旋》中紀錄了半世紀前那場針對DNA結構發現的驚心動魄的科學競爭過程。最近剛出了中文版的《DNA》也同樣是經典之作。  他也始終被爭議團團包圍。爭議從女科學家羅薩琳·富蘭克林開始。當日,沃森的實驗使用了大量富蘭克林所在的國王學院的數據。她也指出過兩人研究中的錯誤,卻始終拒絕與他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