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新冠極大地影響了我在美國的科研和學習,但我還是順利地完成畢業論文,按期答辯,並成功實現一年一篇SCI的目標。回顧這5年來在美的博士生涯,不但需要感謝PhD老闆在實驗方向上的指導,更感激他不斷地鞭策我提高科學寫作的能力。科學寫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貫穿了我們整個學術生涯。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們要花時間來寫實驗報告 (lab report),撰寫SCI論文,寫綜述文章(review),幫老闆或自己寫基金(grant proposal), 偶爾還寫些同行評議信(reviewer’s comment),回復同行評議(response to reviewers』 comments)和cover letter. 不管是哪種體裁,幾乎所有的科學寫作都有相同的目標:以一定程度的細節來呈現數據或想法,讓讀者僅根據所呈現的事實來評估結果和結論的有效性。
如果是一篇精心準備的SCI論文,讀者應該能夠很容易地了解生成數據的方法,易於從數據中得出結論,了解行文邏輯。
為了實現科學寫作的目標,如發表SCI論文,讓標書獲得資助,在寫作時應該注意這幾個關鍵要素:
▲精確性——寫作中的含糊不清會造成混亂,並可能使讀者無法掌握關鍵方法和關鍵步驟。
▲明確性——科學中的概念和方法往往是複雜的;難以理解的寫作會極大地擴大讀者的困惑。
▲客觀性——你所提出的任何主張都需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不是直覺或情感。
科學理論是基於精確的數學模型、具體的數據,或兩者的某種結合。因此,作為(未來)科學家的我們必須使用精確、具體的語言來評估和解釋這些理論,無論是數學上的還是概念上的。有一些策略可以避免模稜兩可、不精確的寫作。
1. 詞句選擇
通常情況下,可以用幾個不同的詞來表達類似的意思,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只有一個詞最合適。下面是一個例子。
Word choice 1: 「population densit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VID-19 transmission rate」
Word choice 2: 「population density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VID-19 transmission rate」
通常情況下," correlated "和 " related "有類似的含義,都表示「相關」。但在科學寫作中,"correlated "表達的是兩個變量之間的精確統計關係。在科學寫作中,僅僅指出兩個變量是related通常是不夠的:讀者會期望你解釋這種關係的精確性質(注意:當使用 " correlation "時,必須在論文中的某個地方解釋如何估計相關性)。如果你的意思是 " correlation ",那就用 "correlated "一詞;即當有更精確的術語時,避免用不太精確的術語代替。
這個觀點同樣適用於措辭的選擇。例如,"調查性質的寫作 "可以指科學領域的寫作,但也可以指警察報告。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更具體、更不含糊的措辭總是更可取的。這一點即使在你必須重複以保持精確性時也適用:重複比含糊不清更可取。雖然單詞或短語的重複往往是出於需要,但實際上它可以通過特別強調關鍵概念而帶來好處。
2. 避免形象化的語言
形象化的語言可以讓人讀起來很有趣,很吸引人,但按理說是不精確的。下面是一個例子。
Expression1: experimental subjects were assaulted with a wall of sound
Expression2: experimental subjects were presented with 20 second pulses of conspecific mating calls.
Expression1 並不能表達Expression2的準確含義。如果細節留給讀者想像,讀者很難客觀評價你的研究,所以在科學寫作中要排除比喻和隱喻。
3. 詳細程度
科學寫作中應該包括儘可能多的必要細節,但要排除無關的信息,從而使讀者能夠輕鬆地理解你的方法、結果和邏輯,而不會被無關的事實和描述所幹擾。
當評估一篇論文的詳細程度時,可以思考一下問題:
I. 執行實驗的理由是否明確(即,你是否已經證明你所解決的問題是重要的和有趣的)?
II. 用於產生結果的材料和程序的描述是否達到了可以重複實驗的詳細程度?
選擇實驗方法的理由是否清楚?讀者是否能理解為什麼這些特定的方法適合回答你的研究所要解決的問題?
III. 讀者是否能夠遵循從數據中得出結論的邏輯鏈?
IV. 任何能夠增強讀者對原理、方法和邏輯的理解的信息都應該被呈現出來,但多餘的信息只會讓讀者感到困惑和分心。如實驗中使用了冰桶,不需要說明「使用了綠色的冰桶」。
4. 量化
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定量而不是定性的描述。如 "30℃溫度處理中的發育速度比20℃溫度處理中的發育速度快10%"這樣使用確定數量的短語,比 "高溫處理中發育速度最快 "這樣比較定性的短語要準確得多。
科學寫作需要一定程度的技巧和技能。接下來我和大家分享一下科學寫作的明確性和客觀性。
為了表達複雜的想法和概念,我們很容易寫長難句。然而,這些長難句容易造成語義模糊,表述不清。將複雜的想法提煉成簡單的解釋是很有挑戰性的,但是,只有掌握這項寶貴的技能,我們才能成為科學領域的有效溝通者。語言使用和句子結構的複雜性可能是科學寫作中最常見的具體問題。
1. 語言使用
當在熟悉的術語和技術性或晦澀的術語之間進行選擇時,如果不降低精確度,則更熟悉的術語更受歡迎,如efficacious VS effective, utilize VS use, elucidate VS explain, proximal VS close。在這些例子中,VS右邊的詞與VS左邊的詞表達的意思相同,但VS右邊的詞更熟悉、更直接,而且通常也更短。
在某些情況下,使用技術性或晦澀的術語是合理的。例如,在一篇比較兩種不同病毒株的論文中,作者可能會反覆使用 "enveloped "一詞,而不是 "surrounded by a membrane"。這裡的關鍵詞是 "反覆":只有當你將不止一次使用時,才選擇不太熟悉的術語。然而,如果選擇使用技術術語,務必儘可能在論文的早期清楚地定義該術語。同樣的策略可以用來決定是否使用縮寫(務必早期定義縮寫)。
2. 句子結構
科普寫作必須精準,而精準往往意味著精細。但是,對物體、力、生物、方法論等進行細緻的描述,很容易導致複雜的句子,過多的觀點,以至於沒有突破點。
這裡舉個例子。
The osmoregulatory organ,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base of the third dorsal spine on the outer margin of the terminal papillae and functions by expelling excess sodium ions, activates only under hypertonic conditions.(滲透調節器官位於第三背脊基部的末端乳頭外緣,其功能是排出多餘的鈉離子,並且只有在高滲條件下才會被激活)。這是個長難句。第一,句子的動詞(activates)與主語(osmoregulatory organ)相距甚遠,所以讀者要等很長時間才能了解句子的主旨。第二,動詞 "functions"、" activates "、"expelling"有些多餘。
可以考慮這樣修改: Located on the outer margin of the terminal papillae at the base of the third dorsal spine, the osmoregulatory organ expels excess sodium ions under hypertonic conditions. (滲透調節器官位於第三背脊基部終乳頭的外緣,在高滲條件下排出多餘的鈉離子)。這句話稍短,傳達的信息相同,更容易理解。修改後,主語和謂語(動詞expels)緊密相連,多餘的動詞也被刪除了。需注意到,在修改後的簡單句中包含了兩個串在一起的介詞短語(「on the outer margin of…」 and 「at the base of…」),以期實現精細描述。事實上,在科學寫作中,為了達到足夠的細節水平,通常需要使用介詞短語。然而,長串的介詞短語會導致句子游離,切忌使用!判斷準則是:一個介詞短語總是比較好的,任何超過兩個的介詞短語串在一起都會有問題。
3. 避免囉嗦
幾乎每一種形式的科學交流都受到版面限制,如SCI論文、標書和摘要都有字數或頁數的限制,因此,簡明扼要的寫作是很重要的。此外,添加不必要的單詞或短語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而不是吸引讀者。應該避免使用沒有新意的通用短語,如 "in fact"、"it should be noted that"、"it is interesting that "等,這些都是繁瑣且不必要的。讀者會根據內容來決定你的論文是否有趣。在任何情況下,如果信息不有趣或不值得注意,這些通用短語都應該在proof-reading時被刪除。
科學的客觀性是指通過消除個人的偏見、情感和錯誤的信念來發現自然界的真相的一種嘗試。科學寫作的客觀性,是指通過科學作品中描述的內容,任何研究者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做相同的測試和分析後能夠獲得與該科學作品相同的結果,從而該科學研究是客觀的,該科學描述/寫作是客觀的。因此,在科學寫作中科學作家應儘量採用「客觀語氣 」,從而讀者(或者對該研究感興趣的科學家)能夠將焦點從研究者身上移開,只放在研究結果本身。
1. 被動語態
在科研寫作過程中,我多次被PhD老闆告知,除了在科學領域,被動語態的使用幾乎總是不好的。被動語態是一種句子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執行動作的主語是含糊不清的。在科學寫作中,被動語態能增強客觀性,使行為者(即研究者)脫離行動(即研究),使讀者能夠「將焦點從研究者身上移開,只放在研究結果本身」。然而,被動語態也會導致笨拙和混亂的句子結構。此外,被動語態也不如主動語態更吸引人(即更無聊)——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科研寫作指南建議少用被動語態的原因。
目前,在大多數科學領域,主動語態是首選,即使是在需要使用 "我 "或 "我們 "的時候。例如,我們通常說 "We performed a two-tailed t-test "而不是說 "a two-tailed t-test was performed";"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results "而不是說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這些都是完全合理的(而且更簡單)。
幾乎每一個現行版本的科學寫作指南都推薦使用主動語態,但不同的導師(或期刊編輯)對這個話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需要選擇使用 "我 "或 "我們 "的主動語態,有一些準則需要遵循。
I. 當你在做猜想時,無論是否有根據,都要避免使用 "我 "或 "我們"。你所說的一切都應該遵循邏輯,而不是個人偏見或主觀看法。
II. 永遠不要在 "我 "或 "我們 "之間使用任何情緒化的詞語(如 "we believe"、"I feel"等)。
III. 切忌使用 "我們 "的方式將讀者包括在內, 如 "here we see trait epigenetics in action");在這種情況下使用 "我們 "會產生一種居高臨下的語氣。
2. 承認自身研究的局限性
科學研究的結論應得到所提供的數據的直接支持。須避免在沒有經過他人證實基礎上,做出籠統的結論。例如,如果你發現大鼠和小鼠的毛皮厚度和基礎代謝率之間存在相關性,你不一定會得出結論說所有哺乳動物的毛皮厚度和基礎代謝率都存在相關性。然而,如果你引用證據表明毛皮厚度和基礎代謝率之間的相關性也在其他20種哺乳動物中被發現,那麼,你可以得出這個結論。在作出過於籠統的結論之前,必須評估現有數據的普遍性。
公號介紹
☟
IEEE 論文那些事兒
解讀期刊、會議最新動態
分享論文寫作與發表經驗
提供專業的論文寫作輔導、英文潤色服務
助你從SCI入門到頂刊頂會之路不再憂愁
交流、加群、投稿、潤色、合作, 歡迎掃碼加微信:
☟
SCI論文潤色和全程指導服務
知識星球介紹——理工科SCI論文交流圈
知識星球介紹——IEEE Access那些事兒
點「在看」 的讀者天天中文章,年年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