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的科學社會主義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而現實中的社會主義,毫無例外地發生在經濟文化欠發達的國家。如何認識這種「理論斷層」現象,關乎人們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確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推動人類更加自覺地去創造歷史。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提供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一些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首先步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條件。這個「歷史條件」,不僅涉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具體狀況,同時涉及階級矛盾、階級鬥爭的形勢。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強弱,甚至和國際大環境有關,是「歷史條件的總和」。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創建社會主義社會,要緊緊抓住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正是緊緊抓住生產力這個經典社會主義的內核,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新的概括,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理論概括,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的定義,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稱得上是一場革命,大大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質
新世紀以來,有兩個「理論謎團」若隱若現地觸動著我們的理想信念,牽動著深層理論的拓展。一個來自西方,英國 BBC廣播公司通過民意測驗,馬克思位居千年偉人排行榜榜首。英國乃現代資本主義的發源地,馬克思主義為何能在這裡如此深入人心?一個來自東方,一些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在理論和實踐的表述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斷裂」——經典理論中的科學社會主義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而現實中的社會主義,毫無例外地發生在經濟文化欠發達的國家。如何在初級階段、國家特色的理論框架中理順其理論邏輯?實際上,這兩個「謎團」,是有著內在聯繫的兩個理論空間,深入研討,會使我們的認識升華。
一、何謂「理論斷層」?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歸宿。相對於空想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建築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兩大理論基石上——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資產階級的私人佔有及其對剩餘價值的榨取,既推動著又窒息著生產力的發展,催生科學社會主義的階級發動。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剩餘價值的血腥榨取,就不會激化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導致社會危機;就不會產生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主體,主導歷史變革;就不會積累起社會財富供人民享用,而只會有貧窮的普遍化,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科學社會主義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
與此相聯繫,經典社會主義理論認為,社會主義運動是全世界統一的協調一致的社會主義運動。從空間上說,只有佔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從時間上說,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周期,需待資本主義全球化在世界範圍內最終完成;從歷史推動力上說,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主體逐步壯大成熟,足以撼動和改造整個舊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提出來的。直到晚年,恩格斯依然強調,「無論是法國人、德國人或英國人,都不能單獨贏得消滅資本主義的光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第 87頁。)
馬克思恩格斯也曾論及東方落後國家,特別是俄國,可以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避免西方國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大部分苦難和鬥爭。但其前提是,有俄國的農村公社制度;俄國革命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大體同時發生,並且互為背景,互相補充;全部吸收資本主義的成果,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富,來為整個社會服務。
作為對上述觀點的反思,恩格斯晚年曾說,他和馬克思對於 1848年革命高潮到來的估計過於樂觀,而當時歐洲大陸的經濟發展情況遠沒成熟到可以剷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馬克思認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卷,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第 9頁。)
既然如此,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走向社會主義道路,是否走早了,選錯了,算不算是科學社會主義?這在理論上是一個硬茬,一個難題,也可以說是一個「斷層」。長期以來,這個「斷層」引起諸多理論和政治的爭端。因為按照這個邏輯,生產力落後的國家不僅不能建設社會主義,甚至不宜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普列漢諾夫、陳獨秀在這裡止步,資本主義補課論在這裡出軌。
二、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能否創建社會主義社會
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能否創建社會主義社會?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一個難題。在理論上,傳統的對於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解並不支持這一設問;在實踐上,十月革命之前,沒有一個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涉足這一歷史性探索。十月革命,迫於形勢,志在必取,先從實踐上殺出一條血路,再用奪得的政權和國家機器,創建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漲,一大批國家緊隨其後,情況不同地奔波在這條道路上,各有成敗和滄桑。
有了 20世紀世界範圍的這段歷史性探索,問題的提法似可作如下調整:一、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能否為爭取社會主義的前途而奮鬥?二、在這條前無古人的道路上,有沒有成功的範例?三、這些在政治、經濟、文化諸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顯示了巨大優越性的大膽嘗試,算不算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創新?三個設問,答案都應該是肯定的。
這裡涉及以下幾個問題:一、關於「歷史的創造」;二、關於「歷史條件」;三、關於「社會主義的前途」;四、關於「五種社會形態」的「梯次遞進」。鑑於社會主義前途與什麼是社會主義有一定關聯,留待後面討論。
關於「歷史的創造」。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和自然發展的規律一樣,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兩者的不同在於,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是通過人們的自覺活動表現出來的。其具體運行是,在階級對抗的社會裡,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階級矛盾與階級鬥爭是重要的推動力量;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治統治,建立了新型的國家機器後,上層建築特別是政權的反作用,成為調整生產關係、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政治「前提」(恩格斯說,暴力、政權也是一種經濟力量,符合規律,則推動發展,不符合規律,則阻礙發展,以至崩潰)。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推動人類更加自覺地去創造歷史。如果沒有這種主動爭取的歷史首創精神,只是坐等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將永遠是一張畫餅。事實上,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進程提供了一種可能,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一些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恰恰能夠首先舉起社會主義革命的旗幟。
這也涉及到「五種社會形態」的「梯次遞進」理論。如果說,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進程是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梯次遞進」,總體上不能跨越,具體的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則是滄海橫流,千差萬別。諸如,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來說,應該是生產力最發達的國家首先發生社會主義革命;就階級矛盾、階級鬥爭的激化,就殖民統治與反殖民統治的矛盾鬥爭來看,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反而往往首先發難——在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利潤、財富和權力向宗主國集中,壓迫、剝削和災難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轉移,成為世界範圍內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交鋒的最前線,這些國家的無產階級反而首先揭竿而起,首倡社會主義。二戰之後,數十個國家獲得民族獨立,十數個國家走向社會主義道路,這是資本主義的大失敗,社會主義的大勝利,雖然稱不上是無痛分娩,卻也是絕處逢生。特別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不同社會制度犬牙交錯,各種意識形態交互影響,不同社會形態的過渡性變種層出不窮,只有經過資本主義高度發展才能進入社會主義的「單線遞進」論,在特定國家和民族區域,越來越缺乏理論支持和現實依據。與這種多樣性相適應,中國共產黨處理國際關係和黨際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主張各國共產黨根據自己的特點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關於「歷史條件」。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創造。人們憧憬社會主義的前途,但並不是任何欠發達國家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創建社會主義社會。這裡不僅涉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具體狀況,同時涉及階級矛盾、階級鬥爭的形勢,涉及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強弱,甚至和國際大環境有關,這就是恩格斯所說的「歷史條件的總和」。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實際的兩次結合以及由此引發的兩次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和飛躍,亦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都是切合中國既定歷史條件發展自己的生動範例。
經典作家關於實現科學社會主義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論斷,在邏輯上是嚴整的,在理論上無懈可擊。問題在於,經典作家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是成熟形態、理想狀態的社會主義。而社會主義從萌生、發展,到壯大、成熟,是一個曲折漫長的歷史進程,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結果,每個發展階段都有適合那個階段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和政治經濟制度。成熟階段的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一級的社會形態,現實發生發展著的社會主義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在理論上應該是成立的。
三、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如何創建社會主義社會
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創建社會主義社會,是從追求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起步的,追尋著蘇聯的模式,普遍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的經濟政治體制。
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發展階段,蘇聯模式是第一個社會主義模式,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是將有關社會主義的空想變成了科學,俄國十月革命則是將有關社會主義的理論變成了現實。特別是在奪取政權,締造國家和意識形態的過程中,蘇聯模式這一高度集中的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模式,非但未見其短,反而易見其長——新生的政權需要存活,沒剝削沒壓迫的承諾需要兌現,將拳頭攥緊,將財力物力人力集中起來,有計劃地用在刀刃上,粉碎國內外反動勢力的圍攻,加快工業化進程,是新生政權的當務之急。事實上,由於人民群眾為剛剛取得的勝利所鼓舞,並把這種熱情轉化到經濟文化建設上,新生政權取得了輝煌成就。
但是,再往前走,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高度集中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由於不適應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的實際,轉而束縛生產力的發展。列寧曾試圖堅持消滅貨幣,消滅私有制,消滅商品經濟,甚至強調組織生產消費「公社」,通過共耕制,亦即通過土地公有,共同耕作,集中經營,統一分配,過渡到社會主義大農業。但他很快發現,試圖通過一紙法令就能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的看法「完全錯了」,由此他提出向後退,再退,再後退,退到國家資本主義,退到把商品交換提到首要地位。列寧認為國家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入口」,除了商品經濟這條道路之外,「沒有其他道路可以過渡到共產主義」。列寧之後,蘇聯成功地實施兩個五年計劃,為壯大國力,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模式。但在治國理念和經濟體制的構想方面,列寧的思路未能向深處拓展。
中國革命是在蘇俄革命的影響下發生的,孫中山首倡「以蘇俄為師」。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創造性地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締造了全新的國家體系。這個「國家體系」以新型的國家機器為支撐,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引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為基本框架,有力地保障和推動新中國的各項事業向前發展。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探索者,他提出以蘇聯為鑑戒,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開啟了「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大膽探索。儘管在探索之初基本經濟制度依然是參照蘇聯模式,儘管探索還是在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框架內進行的,但在那個歷史時段,蘇聯模式的弊端尚未充分顯現。為使人民早日過上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主義新生活,建設一個強大富裕的新中國,毛澤東率領全黨全國人民,殫精竭慮、艱苦奮鬥,取得重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闢和發展提供了理論準備、寶貴經驗和物質基礎。
但是,毛澤東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中也發生過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特別是後來的「文化大革命」,嚴重脫離了中國實際,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新中國社會主
義建設事業的挫折,從反面警示了我們。什麼是社會主義,怎麼建設社會主義——再次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生死攸關的歷史抉擇。實際上,這正是我們面對挫折,奮起改革,探索和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新起點。
四、關於社會主義的「再定義」
共產主義作為全人類解放事業的壯麗遠景,160多年來吸引和激勵著共產黨人為之赴湯蹈火、流血犧牲,有力地改變了資本奴役主宰世界的歷史。在中國,社會主義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成的救國之道、強國之路,否定這條道路,割斷社會主義與中國道路的內在聯繫,我們的歷史就會變成一片廢墟,我們的意識形態就會解體,我們的國家機器就會停轉,我們的民族將會陷入一場災難。但也應該正視,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並不十分清楚。鄧小平說,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什麼是社會主義,「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鄧小平文選》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 137頁。),「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116頁。)。
究竟什麼是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框架中,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思想體系,一是社會運動,一是社會形態。這裡要討論的社會主義側重於社會形態。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並未給予簡單的定義,而是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著作中給我們很多寶貴提示。主要是這樣幾個方面:一是針對資本主義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帶來的弊端,提出「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組織社會生產」,《共產黨宣言》把共產黨人的理論概括成一句話,叫作「消滅私有制」;一是針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造成的禍害,提出「有計劃地」利用和發展生產力,亦即為了共同利益,按照共同計劃,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與下共同經營,對生產進行「有計劃的調節」;一是針對資本主義一部分人憑藉佔有生產資料剝削壓迫另一
部分人的不平等,提出按勞分配直至按需分配的原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消滅舊的社會分工以後,由於生產力高度發展,人類社會將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卷,第 189頁。)
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未來社會的上述提示,蘇聯主流理論對其進行了簡單化的理解,亦即脫離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孤立地將「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有關特徵誤作社會主義的代名詞,給以後的社會主義實踐造成很大消極影響。因為,脫離開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只是從生產關係方面的幾個特徵認定社會主義,就只能將社會主義推向空想、付之空談。
問題似乎又回到前文討論過的有關設問上——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能否創建社會主義?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災變,在我國,主要有兩種態度:一是堅守經典理論關於未來社會是以「生產力巨大增長」為前提的科學設定,認為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沒條件建成社會主義,只能搞資本主義;一是不從概念出發,而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實際,從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找回歷史發展的線索,確認「社會主義的本質」,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一反過去將「三大特徵」視作社會主義的傳統思維,緊緊抓住生產力這個經典社會主義的內核,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了新的概括。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3頁。)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概括,不是從外在的靜態的幾大「特徵」入手,而是從動態的生產力的發展和分配切入,直奔「社會主義的本質」。這樣,社會主義就不是幾個外在特徵,而是決定外在特徵的生產力「內核」;不是一個定式,而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晶體,而是一個有機體,發展了傳統的有關社會主義的觀念,盤活了長期被誤解的科學社會主義。其連帶意義是,過去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非公有制、非計劃經濟、非按勞分配,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條件下,也都作為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手段得以確認。這在理論和實踐上,稱得上是一場革命。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不僅有別於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於社會主義的種種偏誤,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社會主義的論述相比較,也有新的側重和發展:一個是基本理論,一個是根據當代實際對於基本理論的新發展;一個側重預測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一個側重概括實現社會主義的進程和方向;一個著眼於歷史的常規發展,所預測的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充分發展了的社會主義,一個著眼於社會主義的非常規發展,所概括的社會主義是一個不很成熟不很完備的社會主義;一個側重揭示客觀規律,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一個側重主觀爭取,揭示在同當代資本主義並立和對峙的情況下,經濟文化欠發達的國家創建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如果用比較形象簡練的語言對兩者加以區別,就是一高一低,一虛一實,一遠一近,一靜一動;一個側重於結果描繪,一個側重於過程推動;一個側重於調整生產關係,剷除私有制,一個側重於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一大二公」的經濟體制。
所謂「一高一低」,是指前者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後者側重概括的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較低;所謂「一遠一近」,「一虛一實」,是指前者所概括的社會主義是一種理論透視和科學預測,離我們較遠,後者側重概括的社會主義是我們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在我們的腳下和身邊;所謂「一靜一動」,是指前者側重於社會變革的結果,告訴人們未來的社會大體是什麼樣子,後者則從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到共同富裕,側重展示創建社會主義的過程。
作為一個新觀念、新範疇,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大大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其實,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於未來社會有關特徵的設想,本來就不應該被孤立地視作社會主義的代名詞,因其前提是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是與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相配套的動態組合。在這一動態組合中,生產力的發展是主要方面。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是,人類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生產力的發展史,只有把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才能捉住歷史發展的線索。
就字面看,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與前人的有關表述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強調調整生產關係,解放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與前人有關論述的區別在於,將生產關係往哪個方向調整——是進一步加大「一大二公」的比重,還是變革「一大二公」的經濟體制,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一道算題,正是拆解了這道算題,撬動了歷史發展的槓桿,中國共產黨打開了改革開放的新格局,在探索新的經濟體制、新的發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成功。這種對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新認識所觸及的不只是經濟體制的變革和運行,同時觸動了整個意識形態的豐滿、發展和再造,其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逐步形成。
五、在市場經濟和「一球兩制」的格局中發展壯大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設想的未來理想社會,是取代資本主義,比資本主義更高一級的社會形態,至今未在任何國家全部實現。只有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創建中的社會主義與當代資本主義兩相對峙、互相借鑑,演繹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適應這一嶄新的歷史進程,在「一球兩制」的格局中發展壯大,既是現實社會主義的新氣象、新路徑,也是人類歷史的一大進步。
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市場經濟這個長期被視為「自由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經濟運行方式,越來越成為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國家和利益集團競相角逐的汪洋大海。哪裡利潤最高,資金、人才、科技、信息便往哪裡集結,生產力便在哪裡生長和突破。市場經濟趨利,具有雙面效應,一旦失控,也會造成危機和災難。不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市場角逐,就很難在國際社會中發展壯大;涉足這片汪洋,就會面臨不可預測的風險。勝負得失,除經濟實力外,就看如何運籌、駕馭,如何發揮自身優勢。
1895年,恩格斯在《卡?馬克思〈1848年—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書導言》中說,歷史的發展完全改變了共產黨人鬥爭的條件。在今天,更是如此。上個世紀,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並立對峙,曾經刀兵相見。資本主義世界妄圖將新生的社會主義扼殺在搖籃之中,新興的社會主義則是以剷除全世界的資本主義為己任。這是一個很不對稱很不平衡的兩相對峙——資本主義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積累起巨大生產力及根深蒂固的世界體系,而新生的社會主義力量則是在貧窮落後的邊緣地區興起,剛剛出生就遭到反動勢力的全球性包剿。奇怪的是,社會主義站住了。歷史進步的動力系統並不就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更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貫穿 20世紀的這場生死對決,使對峙雙方遍體鱗傷,也逼使雙方從中汲取教益,各自對自身進行調整。主要是兩個方向:更加重視向對方學習,更加重視在全球化的市場角逐中發展生產力——20世紀 6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先後建立「生產力發展局」、「生產力發展中心」,致力於生產力的發展。從 1929年大蕭條後的羅斯福新政,到後來的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大範圍的國家所有制和經濟幹預,大面積的社會福利和保障措施,程度不同地改變著當代資本主義的面貌。這裡有兩個方面的交互作用,一個是來自社會主義的比照和借鑑,一個是社會發展對於資本主義「胞胎」的刺激,使其內部滋生出一些社會主義因素來。這些新的因素當然遠遠沒有成熟,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差距也沒有根本縮小,階級矛盾更沒有消失,但它畢竟使資本主義制度更多地容納和發揮其生產力,這恰恰印證了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一個道理——資本主義本身的發展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馬克思主義對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對於工業資本主義血腥榨取的批判,對於未來理想社會的「自由人聯合體」的透視和矚望,深刻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道義的力量。這無疑是馬克思位居「千年偉人排行榜榜首」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歷史條件的變化並未減輕經濟文化欠發達國家創建社會主義社會的難度,因為社會主義社會所需要的高度發展的生產力不會從歷史發展趨勢中自然長出,而只能通過真抓實幹,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其中重要一環,就是要處理好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包括處理好與國際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疑似資本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的關係,更充分地借鑑和吸收資本主義所創造的先進成果。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的災難或可避免,但是,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不可逾越,現代社會的運轉機制不會從天而降,發展生產力必備的先進科技、生產裝備和市場經濟機制不可或缺,而這一切都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所提供的經驗所創造的成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一般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互相比鄰的兩個社會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的諸多因素需要從資本主義的母體裡發育成長,就像原始社會孕育了奴隸社會,奴隸社會孕育了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孕育了資本主義社會一樣,資本主義社會也在孕育著社會主義社會。我們的使命和生命在於,借鑑資本主義,而又有別於資本主義,超越資本主義。惟其如此,我們重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同時申明,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一條前無古人的艱難探索,正如列寧所說,就像「攀登一座還沒有勘察過的非常險峻的高山」,「只能這樣試試,那樣試試」。正是在這種不斷的調試和完善中,我們創造著一種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未曾預料的全新的社會主義類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獲得了巨大成功。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追尋社會主義的前途,將一個被西方列強分割奴役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建設成一個影響世界格局的經濟大國、軍事大國、航天大國、核大國、綜合實力大國,在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中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穩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走一條全新的道路,前無古人,我們必須準備進行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有時間,有空間,有條件,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角逐中發揮後發優勢,推動我們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作者謝宏,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