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過基辛格、富蘭克林、愛因斯坦,現在要為賈伯斯作傳
「蘋果」掌門人賈伯斯用難言的魔力徵服了億萬用戶,現如今,這位向來極端保護自己隱私、小心防範記者的領袖也被人徵服了——2011年4月,賈伯斯宣布他的傳記將於明年年初出版,由沃爾特•艾薩克森主筆。這也是賈伯斯首次授權的自傳。
沃爾特•艾薩克森是何方神聖,竟然能得到賈伯斯如此信任?
看了艾薩克森寫的作品,你就不會奇怪了。他是當今最著名的暢銷傳記作家,他的《富蘭克林傳》和《愛因斯坦傳》都曾經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雄踞數周。此外,他還曾經擔任過美國《時代》周刊總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執行總裁。他的同事們說他天生就有一種才能,能在人群中發現最有影響力的人,找到方法去接近他們,贏得他們的好感和信任。
讀者想看的是故事,而不是教材
賈伯斯的傳記,將是艾薩克森的第四本傳記。
1992年,艾薩克森40歲時,寫成了他的第一本傳記作品《基辛格傳》。當時他還在《時代》周刊做編輯。書的銷售成績不錯,但被書評家們批評不專業:許多事實的錯誤,資料的不當引用,採訪中提問的傾向性,漏掉很多重要當事人,採信了一些間接傳言,甚至自己做主觀推測等,幾乎被批得體無完膚。
也許是《基辛格傳》的陰影過於沉重,11年後,艾薩克森才推出第二本傳記。當時正值富蘭克林誕生300周年前夕,關於他的傳記作品扎堆出版,艾薩克森的《富蘭克林傳》卻在亂局中脫穎而出。他沒有採用從搖籃到墓碑的編年史寫法,也不想假裝自己看透了偉人的精神世界。他注重的是可讀性,簡潔明了,條理清晰,正適合表現富蘭克林的狡黠睿智和實用主義。
到2007年,艾薩克森的第三部傳記《愛因斯坦傳》,更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且不說愛因斯坦那深奧的理論和無上的成就,光是他那複雜的政治和宗教立場、巨星般的文化偶像地位、眾多的緋聞趣事就讓一般的傳記作家望而生畏。艾薩克森卻獨闢蹊徑,披露了愛因斯坦令人驚異的個性、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成功歷程中的挫折。比如他寫了愛因斯坦給第一任妻子的家規,其中有「如果我要求你不要跟我說話,你就要安靜」,「你不要期待我的親密言行,也不要主動與我親熱」等。
如果說《愛因斯坦傳》有美中不足,那就是科學部分。雖然傳記記錄了相對論成型的前後經過,但並沒有詳加闡釋,並非作者能力不夠,而是他清楚地認識到,讀者想看的是故事,而不是教材。
有這麼三本大名鼎鼎的傳記放在那裡,艾薩克森想不吸引賈伯斯的注意都難。
好看的傳記像「甜甜圈」
曾幾何時,西方流行的寫作指南上都說「人物要塑造得立體豐滿」,越是偉大的人越要挖掘出他的「小」來,好像不挖出點隱私或陰暗面,就沒有賣點。寫作指南還說「不要愛上你的作傳對象,否則寫不出好傳記」,於是傳記作者們又冒充心理分析專家,寫下看似客觀的冷嘲熱諷。而艾薩克森則完全不同,他真心愛他的傳記主人公,不挖隱私、不分析、不裁判。
實際上,艾薩克森確實欣賞那些有影響力的成功人士,不管其影響力是緣於權力、財富、智慧還是美貌。為認識他們,他經常出入各種派對。但艾薩克森絕不承認自己勢利,而是認為這齣於求知慾:要想知道影響世界的決策是如何做出的,就必須了解做決策的人。
艾薩克森說自己要寫的是「甜甜圈式的傳記,有美味的主題,但中間本來應該是人物性格的部分卻是空的」。 他的意思並不是說不用理解人物、塑造人物,而是說不要因為分析性格而打岔,影響了講故事的效果。比如富蘭克林,集外交家、科學家和文學家於一身,成就斐然,卻也一直為不少作家詬病,說他有多重面具。而艾薩克森關心的,是面具後面那個真實的人。他憑著自己長年報導政治和外交的功力,將富蘭克林的人生寫得跌宕起伏。
對於人所共知、自己也不擅長的事件,艾薩克森總是大膽略過,同時施展全身武藝,把重點篇章寫得華彩流溢。這樣的傳記才是大眾喜聞樂見的。的確,在這個讀圖時代,人們看慣了電視和漫畫,願意讀文字的人本已不多,能耐心分析理解的就更少了。「給我們講個好聽的故事吧!」這是讀者最基本的要求。
也許這就是他被賈伯斯選中的原因吧。身患絕症、命懸一線,現在的賈伯斯,應該開始擔心自己的身後名。死人是不能為自己辯護的,與其到時讓別人亂寫,不如在自己的參與下,請艾薩克森來寫。
個人生活很模範
艾薩克森1952年出生於美國南部紐奧良一個中產家庭。他的求學履歷堪稱完美:高中畢業於名校,上了哈佛仍是優等生,獲得英國聲譽最高的羅茲獎學金,去牛津大學深造。1978年,艾薩克森進入《時代》周刊,在那裡一幹就是20多年,並憑著自己的才能和勤奮,不斷得到提升。1996年,他成為《時代》周刊的總編。
艾薩克森執掌《時代》周刊期間,大幅減少了政策和外交報導,增加了生活、科技和商業的內容。他不再看重記錄時代,而更看好通過人物來講故事。當年《時代》周刊的銷售額就增加了21%。
1998年,《時代》周刊舉行了創刊75周年晚會,有1200人參加。政界的基辛格、商界的比爾•蓋茨、大明星湯姆•克魯斯等都前來捧場,因為他們都與艾薩克森私交甚好。而與艾薩克森同桌的是柯林頓總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託妮•莫裡森。群星環繞中,艾薩克森輕鬆自在,應付自如。
可一旦回到家裡,他就像變了個人,鑽進書房,辛勤筆耕。雜誌上許多重大題材和封面故事,都是他親自執筆。
2001年,艾薩克森離開了《時代》周刊,同事們都以為他要參政,沒想到他去執掌了CNN。在那裡,他過得很不愉快,因為既要與福克斯有線電視網拼收視率,又不甘心做「八卦」。兩年後,他離開了,成為「美國智庫」阿斯本研究所的總裁。
他的家在紐約長島東端的別墅區。1984年他與律師凱西•萊特結婚,至今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女兒今年21歲了。艾薩克森的個人生活很模範,妻子讓他少去應酬,他就真的減少了交際。剛成年的女兒對他抗議,認為網絡媒體不應收費,收費的都是「惡棍」,他也虛心聽取。
艾薩克森一直很努力,也有野心,年輕時難免顯得狂妄,但隨著事業的不斷成功,他日漸成熟自信。這也讓他不同於一般專門以賣文字維生的人:沒有懷才不遇,所以不犯酸;沒有憤世嫉俗,所以不辛辣;因為他自己就是成功人士,所以不覺得成功是什麼神秘的東西。他的價值觀很主流很陽光,正因為如此,艾薩克森才能做出美味的「甜甜圈」傳記來。
未獲《環球人物》雜誌事先書面許可,任何媒體不得轉載《環球人物》雜誌圖片及文字內容,違者《環球人物》雜誌將追究其侵權責任。
(責任編輯:杜偉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