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早王朝:世界首個大一統政權建立

2020-12-04 歷趣知

公元前3100年左右,非洲尼羅河流域的上埃及與下埃及完成統一,古埃及進入早王朝時期。埃及早王朝是世界首個大一統國家,也是最早採用王權制度進行社會管理的古國之一,比我國首個奴隸制世襲王朝夏朝的建立早了1000多年。

古埃及文明又稱為尼羅河流域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它與兩河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愛琴文明、殷商文明、奧爾梅克文明並稱為人類六大古文明。

埃及早王朝被視為古埃及從史前時期向歷史時期過渡的重要階段。統一後的埃及國家權力機構的設置漸趨完善,王位開始世襲,王權開始神權化,大量土地和財富向王室集中,法老制度逐漸形成。由於王權的形成被視作是國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古埃及也因此成為人類歷史上率先進入文明社會的地區。

上下埃及的統一還促進了尼羅河流域文明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了同兩河流域文明的商貿與文化交流,埃及文明的影響力逐漸向北擴散,影響了愛琴海地區的克裡特文明的形成。

那麼,古埃及統一的王權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上下埃及的統一標誌著早王朝的開始,大部分學者認為它始於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對下埃及的徵服。

上、下埃及

大約從公元前4000 年起,尼羅河流域的原始部落逐漸進入階級社會,以城鎮為中心的城市國家發展起來。這些部落被希臘人稱為「諾姆」(又譯為州),它們都有各自的名稱、都城、政權、軍隊,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的王國。

在長期的兼併戰爭中,狹長的尼羅河流域被分成了北部和南部兩個獨立王國。北部以尼羅河三角洲為中心為下埃及王朝,國王頭戴紅色王冠,以蛇為保護神,以蜜蜂為國徽。

南部以尼羅河谷地為中心為上埃及王朝,國王頭戴白色王冠,以鷹為保護神,以白色百合花為國徽。

希臘化時代的埃及祭祀曼涅陀所著《埃及通史》記載,美尼斯出生於上埃及的提尼斯城,原是部落首領,後來成長為上埃及的國王。美尼斯在位期間對下埃及發動了一系列軍事徵服行動,最終於前3100年統一了上下埃及。遺憾的是,現代考古學並未發現與美尼斯有關的考古發現和歷史遺存。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5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了埃及文明考古熱。考古學家在希拉康波裡和阿拜多斯等地發掘出大量文物資料,其中包括著名的納爾邁權標頭和納爾邁調色板。權標頭和調色板上的圖繪和花紋顯示,納爾邁從對北方的戰爭中俘虜了大量的戰俘,此外納爾邁還開始將上下埃及象徵王權的紅白王冠一同佩戴,表明其對上下埃及的統治權。

傳說中統一了上下埃及的美尼斯(納爾邁)

大部分學者認為,納爾邁與曼涅託記載的美尼斯為同一人。

其次,埃及早王朝的建立還離不開尼羅河流域文明的物質文化積澱,後者是王權形成的基礎。

作為一種制度,王權的形成與社會的物質文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剩餘勞動力和穩定的商品交換出現之前,不可能形成精英群體或統治階層,也就不可能形成作為統治階層最高象徵的王權。

根據考古發現,大約在公元前6600-前4700年,埃及進入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上埃及的納巴塔沙漠盆地出現早期聚落文化,而到了前4600年-前4350年,下埃及也出現農業定居文明。定居生活方式與農業生產互相促進,埃及人在前40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生產工具的改良一方面促成了人口數量的爆炸性增長,早期的城邦和聚落就是在這一時期逐漸形成;另一方面,工具的進步解放了部分勞動力,聚落和城邦中出現手工業者,隨之出現的還有器具和手工產品的交換、帶有文字雛形性質的符號和裝飾花紋,以及不再從事體力勞動的精英階層。

勞動的分工和社會成員之間的階層分化是統治權力形成的基礎。而精英階層又可以利用符號、圖繪來表達和記錄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政治理想,鞏固自己的階層身份。除此之外,精英階層還常用墓葬的不同形制和陪葬品的多寡來展示自己的社會地位、記述歷史事件,進而不斷形塑現實社會的種種習俗。

物質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積澱為王權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再次,王權的出現和鞏固與徵服戰爭和獻祭、慶典儀式密切相關。

1894年,英國考古學家皮特裡在尼羅河上遊發現了上埃及文化遺址涅伽達遺址。涅伽達文化又稱阿姆拉文化,考古學將涅伽達文化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大約出現在前4000到前3500年間,後一階段在前3500年到前3100年。

在涅迦達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納爾邁調色板,記載了上埃及對外邦人的徵服戰爭

這一發現填補了早王朝出現之前的古埃及文化空白,因此又被稱為前王朝文化。

涅伽達遺址出土的國王權標頭、帶裝飾紋樣的彩陶和墓葬壁畫、陪葬品顯示,這一時期的埃及社會,貴族與平民、奴隸主與奴隸的階級劃分已經被固定下來,而且出現了作為城市防禦工事的磚牆。考古學家認為,設防的城鎮表明,從那時開始,城市已經不單單作為生產生活單位而存在了,它還需要應對外邦的入侵或者承擔對外邦進行徵服或殖民的軍事行動。

徵戰既是部族首領(或者稱為國王)展示權力與能力的手段,徵戰之後舉行的祭祀或慶祝活動又能進一步鞏固社會成員對首領的身份認同。考古學家在涅伽達文化遺址中也發現了大量的壁畫、繪畫陶器,上面既有征服戰爭的殺戮場面,又有得勝之後的凱旋和宗教祭祀、節日慶典、國王加冕的畫面。

英國埃及學家約翰·貝恩斯指出,國王和精英的紀念物將王權描繪為埃及社會的核心制度,對於古埃及人而言,國家沒有王權是難以想像的事情。在古埃及,王權與其他社會制度相似,體現了強烈的儀式化和傳統化。

這一時期,不同的城市國家也出現了不同的徽章和保護神圖騰,比如鷹、母牛、蜜蜂、荷魯斯(隼神)等。尤其在涅伽達文化的後一階段,明確象徵王權的王冠形象也出現了,這說明上埃及此時已經形成了穩固的王權。王冠、徽章和保護神是國王身份象徵。

簡言之,上下埃及的統一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不斷的混戰、徵服中,王權逐漸在各部落內得以確立和鞏固,同時也在部落之間得到認同。埃及早王朝的建立,固然首先是基於城市國家之間的徵服戰爭,但它與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的物質文化積澱和宗教信仰形成、社會習俗固化也有莫大的關係。

古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也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結晶。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c5f1e48513910001f4d600;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其餘國家第一個大一統朝代是什麼?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是後世公認的有最悠久歷史的四個文明發源地,分別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對應國家是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中國。為何前三個文明發源地都有古字,而中國沒有,那是因為只有中國歷史和文明沒有斷層,一直延續和保留下來。
  • 【前沿成果】李大龍:農耕王朝對「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從建立者的視角看,傳統的歷代王朝大致可以分為以秦、漢、隋、唐、宋、明等為主的農耕王朝和源自邊疆的北魏、遼、金、元、清等為主的非農耕王朝兩大類。兩類王朝在繼承和發展「大一統」思想方面呈現不同特點,導致這些王朝在推動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存在較大差異,不過總體而言農耕王朝起到了奠基作用,而非農耕王朝則起到了底定的作用。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具體的表現形式:炎黃兩族通婚,伏羲畫卦,倉頡造字等。血脈以及文字的傳承,很容易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夏朝,國家統治觀念逐漸成型,形成了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
  • 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及第一王朝的建立
    但在古埃及第一個王朝建立之前,古埃及之間是有各個部落的,這就讓人不免想起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之前,也是部落制。部落之間總是爭鬥不斷,大部落掠奪、吞併小的部落,最終形成了上下埃及兩大政權。古埃及總共有31個王朝,對於第一個王朝的開創者史學界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美尼斯或納爾邁,由於年代太過久遠了,對於這位3000多年前的王者而言,歷史蒙上了太多的煙塵,但依照納爾邁與美尼斯兩人在生活年代,事跡上的相似性,許多埃及考古學家都視兩人為同一人。
  • 王昊聊古代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對埃及的統治,託勒密王朝時期
    今天聊聊古埃及的託勒密王朝。亞歷山大國王公元前323年病逝後,馬其頓帝國分裂,埃及被亞歷山大的部將託勒密佔據。公元前305年託勒密正式為埃及法老,稱託勒密一世,建立了埃及的託勒密王朝。託勒密王朝沿襲古埃及的統治制度,實行神權君主專制。託勒密二世將前國王尊為神,他代表神實行對國家的統治。國家沿用古埃及的國家專制體制,行政管理分上下埃及兩部分,每部分包括幾個州,州下設置縣,最基層為村社.官吏制度同樣仿照古埃及官吏制度,官位分成幾品,財政大臣官職最高,兼管一切行政,相當於宰相。地方財政官也在地方官吏中地位最高,軍事將領主要是希臘人。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實現大一統,世界其他國家都在做什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滅六國後,實現了大一統,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作為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具有絕對性的影響。他的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局面,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開創統一的新局面。
  • 伊斯蘭教急於建立與鞏固政權,導致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
    說到猶太人,小編知道猶太人建立的猶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教最早成立的;而阿拉伯現在處在中東石油爭奪的戰火之中。早在先前猶太人就與阿拉伯人有交往,下面是小編查詢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猶太人最早在阿拉伯半島定居的時間沒有可靠的歷史證據,但早在聖經時代,兩個民族就有了交往。
  • 中國人強烈的大一統思想來自於何處?
    秦始皇的相關成就,領先世界一千餘年。直到今天,在印度和非洲某些地區,當地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統一程度還不及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水平。秦始皇功莫大焉。 可以說,西漢在周朝建立統一的文化認同、在秦朝建立統一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了人們觀念中的大一統思想。通過「尊儒學」等舉措,漢朝正式在民眾心中確立了從家族到皇帝的家國認同感,並使這種情感一以貫之延續至今。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在「大一統」治理目標下,一體兩面的「華夷之辨」和「華夷一體」等觀念以及相應的政策制度,為各個政權建立天下秩序和政權正統性提供不同的政治基礎與合法化資源,也是中央集權制度下各種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的依據。在此之前,秦始皇在我國歷史上的農業區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統一國家。這兩個歷史傳統都被以後的各個政權繼承下來:三國、晉、宋、明繼承了農業區統一的傳統,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等繼承了遊牧區統一的傳統。局部的統一,為進一步大範圍的統一創造了條件,而漢、唐、元、清這樣含括華夷的「大一統」王朝的出現,又完成和鞏固了這種統一。
  • 諸神的傳說(埃及篇·上)
    四大文明古國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分別是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一般指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指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廉·麥克高希則稱「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中國是世界上曾經存在過的五大文明發源地」,他將稍晚的古希臘愛琴文明也算了進來。
  •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都在300年上下,為何唯獨漢朝超過了400年?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經歷了像秦、漢、唐、明、清這樣的大一統王朝,也經歷了像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南宋偏安一隅如此的分裂格局。
  • 尼羅河的贈禮,帶你揭開古埃及的神秘面紗
    如今,我們遠離那個紛亂多彩的歷史,生活在一個全新的世界裡,在這裡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了解歷史,不僅是我們的歷史,更是世界各國的歷史。我看到了一個更加精彩的世界,一副更加宏大的畫卷,畫卷裡我看到了羅馬帝國的強大與衰敗,看到了斯巴達三百勇士的頑強不屈,更看到了每個國家的自豪感與心靈歸宿。
  • 「大一統」思想發微
    曾經小國林立的中華大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怎樣能夠發展成一個讓世界仰慕的泱泱大國?以至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讚嘆道:「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
  • 埃及託勒密王朝石棺內有重大發現!
    據外媒報導,今年7月,埃及亞歷山大市出土了一個巨大的黑色花崗巖石棺,當考古學家打開這個墓葬容器之後引發了人們對遠古詛咒的討論。
  • 可怕的是為何他們能大一統,歐洲卻不可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陸遊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得國家,在這幾千年的歲月當中,我們經歷了無數的戰爭和分裂,但是,每一次的群雄割據時代都以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所告終。
  • 去埃及遊玩必不可錯過的三大景點
    埃及,世界上第一個國家,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更是匪夷所思的延續更迭長達三千年,直到羅馬在公元前三十年徵服埃及才得以終止。由於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至今保留著眾多歷史財產,成為了世界上最具歷史底蘊的國家之一。
  •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時候,世界上的其它地區正在發生什麼?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代,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巨人時代」。各地都湧現出世界史上數一數二的傑出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雄心勃勃地打造著自己的帝國。印度:阿育王與鼎盛的孔雀王朝公元前232年,趙李牧在番吾大敗秦軍。同一年,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阿育王去世。阿育王時代,孔雀王朝達到巔峰。
  • 「大一統」:概念、範圍及其歷史影響
    雖然缺乏完整的史料記載,但我們大致知道,華夏民族居住地區從夏朝建立時起就逐步融合為一個政治統一體,商朝和西周延續了夏代奠定的統一格局,只是在進入東周之後中國才逐漸陷入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但即便在東周時期,「一統」仍然是一種主流的思潮,因此當時流傳著一首著名的詩歌,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首詩被孔子編入中國的第一部詩歌集《詩經》。
  • 阿拉伯人統治下的埃及,為何能夠抗住十字軍東徵和蒙古人的西侵?
    初期,阿拉伯人在埃及徵收的賦稅(人頭稅—吉吉阿,土地稅—卡拉吉)遠比拜佔庭時代輕,所以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迅速鞏固了自己在埃及的統治。但到八、九世紀時,他們開始不斷增加在埃及的賦稅,激起了埃及農民的不滿和反抗。 868年,阿拔斯王朝駐開羅的總督阿赫邁德 伊本 圖倫掌握了埃及政權,建立了圖倫王朝(868-905年)。
  • 歷史上最怪異的一個「閏年」,同時出現四個皇帝,災荒不斷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後世關於明朝的評價為「個個皇帝皆是奇葩」,明朝就像其他王朝一樣,經歷了萌芽、發展、鼎盛、衰亡,可不論明朝晚年如何衰敗,百姓其實是不想明朝滅亡的,因為一旦明朝滅亡,那就意味著外族人將會再次入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