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2021-02-19 高中數學高中物理高中化學

一、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和表達式

(一)、物體的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即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

2、表達式:

(二)、系統的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系統所受的合外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系統產生加速度。

2、表達式:若系統內有幾個物體,這幾個物體的質量分別為…,加速度分別…,這個系統受到合外力為,則這個系統應用牛頓第二定律的表示式為

其正交表示式為:

(三)、牛頓第二定律與動量定理的關係

1、內容: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等於物體的動量的變化率。

2、表達式:

二、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瞬時性:牛頓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時作用規律,力和加速度同時存在、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2、矢量性:F=ma是一個矢量表達式,加速度a和合外力F的方向始終保持一致。

3、獨立性:物體受幾個外力作用,在一個外力作用下產生的加速度只與此外力有關,與其他力無關,合加速度和合外力有關。

4、同一性:加速度和合外力對應於同一研究物體,即F、a、m針對同一對象。

三、牛頓第二定律的適用範圍

牛頓運動定律只適用於解決宏觀物體的低速運動問題,它是經典力學的基礎。所以作為其中之一的牛頓第二定律也同樣如此,只在慣性系中才成立。

四、牛頓第二定律的常規應用

利用牛頓第二定律有利於解決兩類問題:

1、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2、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物體的受力情況。

相關焦點

  • 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從牛頓第二定律來看,牛頓第二定律研究物體受力和運動之間的關係,使我們能夠把物體的受力情況和物體的運動情況聯繫起來。因此,我們可以說,牛頓第二定律不但是物理學中力學分支的基礎,它在後期的電磁學等領域也有重要的應用。一般情況下,我們後續的學習中,關於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主要有兩種思路。第一是,由物體的受力情況,我們在解出物體的加速度後去分析和解決物體的運動情況。
  • 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1)內容: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 牛頓第二定律及應用
    一、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牛頓第二定律聯繫了運動力學與動力學二、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1.瞬時性:牛頓第二定律說明力的瞬時效應能產生加速度,物體的加速度和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總是同生、同滅、同時變化,所以它適合解決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時的力和加速度的關係問題。2.矢量性: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體的加速度方向由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決定。
  • 感悟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是物理學一個非常重要的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礎定律,是我們高中物理的重要學習、考試內容。今天學習了牛頓第二定律,從今往後,只要是考物理,不管將來你是參加高三的全國高考,還是高二的「廣東學業水平測試」,那將必定有考到牛頓第二定律。
  • 高考:什麼是牛頓定律?牛頓定律該怎麼簡單理解?這裡有答案!
    今天給大家總結一下牛頓第一定律,與牛頓第二定律,還附帶一個力學的單位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因為專心,所以專業。一. 牛頓第一定律(也稱慣性定律)①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 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知識點總結
    牛頓第二定律是力學中的核心規律,後續的動能定理、向心力公式等都要用到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也是解決力學問題的一個途徑。務必要理解牛頓第二定律,掌握牛頓第二定律基本應用。一、知識與技能要求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和數學公式;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關係;3.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4.會用 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 既簡單又難的一個重要定律:牛頓第二定律我們怎麼去掌握?
    牛頓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在各種考試中都會出現牛頓第二定律的身影。要想掌握好牛頓第二定律,首先到對它做到足夠深刻的理解!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理解牛頓第二定律。首先高中課本中的牛頓第二定律內容是: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根據定律內容的表述可得到的公式:也可以寫成:F=kma,其中K是比例係數。
  • 詳細解析牛頓第二定律
    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該定律的主要思想在伽利略對拋體和斜面運動的分析中已有體現,牛頓將其總結為定律。關於牛頓第二定律,有下列幾點需要說明:⑴牛頓第二定律中所說的運動,是運動量,後來叫動量,即質量與速度的乘積。牛頓關於運動量的該表與動力城正比的說法是不夠確切的。
  • 牛頓第二定律最新進展
    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該定律的主要思想在伽利略對拋體和斜面運動的分析中已有體現,牛頓將其總結為定律。關於牛頓第二定律,有下列幾點需要說明:⑴牛頓第二定律中所說的運動,是運動量,後來叫動量,即質量與速度的乘積。
  • 高三物理教案:《牛頓第二定律教案》教學設計
    第二講、牛頓第二定律  主備教師:楊維君  一、【內容與解析】  1.內容:牛頓第二定律。學生已經學過力和加速度,本節課的內容牛頓第二定律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教學的重點是會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解決重點的關鍵是注意解題的要領,明確研究對象,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然後進行正交分解。
  • 深刻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涵,對理解物質運動至關重要
    導讀:如何加深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內涵,此文可以幫助你。在這裡再補充一下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1)提出了力概念的科學的定性定義。牛頓在表述他的第一定律前的定義中明確提出:力是對物體的作用,使物體改變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 和你一起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一、牛頓第一定律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二、理解牛頓第一定律中的幾個關鍵詞1.「一切」。「一切」說明牛頓第一定律對於所有物體都是普遍適用的,不是特殊現象。三、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實驗定律。定律無法用實驗直接證明,是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推理得出的。四、牛頓第一定律的物理意義。(1)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觀點是錯誤的。
  • 牛頓第二定律(必修1)|物理知識園地
    第2節:牛頓第二定律一、上節實驗實驗回顧:1、當物體的質量m不變時,物體運動的加速度a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公式:a∝F;2、當物體所受的力F不變時,物體的加速度a與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公式:a∝1/m;3、所以,a∝F/m或F∝ma;∴F=ma;二、牛頓第一定律:1、內容:物體加速度a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F成正比,跟它的質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 通過一道例題看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對應性
    由於學生在學習牛頓第二定律時是通過驗證性實驗認識牛頓第二定律的,並且在驗證性實驗中,過於糾纏研究對象所受合外力的問題,這就導致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出現偏差,以為只有在恆定合外力作用下,物體才能產生加速度,再加上所做習題基本上都是恆定合外力產生的加速度問題,就更加深了認識上的偏差。
  • 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學目標(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知識與技能】掌握牛頓第二定律並會進行計算;知道力的單位。【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養成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提升對物理的興趣。
  • 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特性及例題詳解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它闡明了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的質量和物體受到的合外力的關係。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簡明扼要,其涵義卻十分豐富,學習時一定要深刻理解,下面介紹牛頓第二定律的幾個基本特性。牛頓第二定律的關係式:,是一個矢量式,公式不僅反映了加速度與合外力的數值關係,也指明了它們間的方向關係,即加速度的方向總是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 第19講 牛頓第二定律 高中物理必修一
    對「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理解——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指速度的改變,速度的改變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變,速度改變就意味著存在加速度。5. 維持自己的運動狀態不變是一切物體的本質屬性,這一本質屬性就是慣性。揭示物體的這一本質屬性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偉大貢獻之一。6. 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 中考物理知識點: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中考物理知識點: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叫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上述的「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需要正確理解,實際當中不受外力的物體少見,這裡指的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外力作用相互抵消,相當於沒有受到外力。
  • 通過牛頓第二定律解析豎直上拋運動,理解運動學公式的矢量性
    若質點在地面附近以初速度v0沿豎直方向向上拋出,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mg=ma所以:a=g、方向豎直向下。在實際應用中,有些學生由於對運動學公式的理解不夠,在計算時就會選擇分段計算等比較麻煩的計算方法。我們通過下面這道例題的解析,來看看怎樣正確應用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公式並理解運動。
  • 牛頓運動定律——牛頓第三定律
    1、牛頓第三定律    內容: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表達式:F=-F'    意義:牛頓第三定律揭示了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之間的聯繫機制,也是對力的物質性的進一步說明,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一個物體是施力物體的同時又是受力物體。    適用範圍:低速、宏觀、慣性系、實物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