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簡答題
33.簡述突觸傳遞的特點。1P12-2011
答:1.突觸的傳遞只能從突觸前膜向突觸後膜傳遞;
2.突觸延擱。神經衝動通過突觸時,傳遞的速度較緩慢;
3.時間和空間總和效應;
4.抑制作用;
5.對藥物敏感性。
34.眼的折光裝置包括哪些結構?它有什麼作用?2P30-2011
答:1.在眼球結構中,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以及瞳孔都是它固有的眼內折光裝置。
為保證在視網膜上清晰成像,瞳孔大小與晶狀體曲率的變化起著重要作用。
瞳孔的光反射、調節反射是實現折光成像這種功能的生理基礎。
2.瞳孔反射:也成光反射。其感受器是視網膜的視杆及視錐細胞。反射中樞是頂蓋前區;
3.瞳孔-皮膚反射:使瞳孔放大,攝入視網膜的光強度增大,引起機體對痛刺激的密切注視,對個體生存與保護具有重要生物學適應意義。
4.瞳孔光反射和瞳孔-皮膚反射,都是自主神經反應,他們調節瞳孔的變化,改變射入視網膜內的光強度,以保證視網膜成像的適宜光學條件。
5.調節反射:既包括不隨意性自主神經反射活動,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隨意性運動反應,是一種較為複雜的反射活動。
視軸、晶體曲率和瞳孔同時變化的反射活動就是調節反射,是保證外界景物在視網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機制。
35.簡述知覺信息流在知覺理論中的意義。3P64-2011
答:1.通過局部腦損傷病人知覺障礙和腦損傷部位的關係,正常人類被試通過不同知覺範式的無創傷性腦成像研究,以及靈長類動物的細胞電生理研究,揭示出一些腦知覺區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知覺信息如何加工,在哪一階段上產生主體的知覺體驗和清晰的知覺意識等。
2.在這方面研究中的一個基本概念,稱為信息流。有自底而頂、自上而下、循環三種信息流,是產生知覺腦機制的基礎;傳遞方式分為串行和並行兩類。
串行:是主要耗費時間資源和心理資源的加工方式;
並行:是主要耗費較多腦網絡的空間加工方式。
36.簡述言語知覺機制的聽覺理論與運動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不同?7P127-2011
答:1.言語知覺的聽覺理論在上述三方面與運動理論完全不同:
(1)這種理論認為知覺並不是言語運動的產物,而是聽覺系統對各種聲音信號進行自動解碼,對說話人有意發出音素的規則序列發生知覺的過程;
(2)言語知覺並不是人類特有的現象,許多動物的聽覺系統與人類聽覺系統十分相似,動物也可以具有相似的言語聽覺機制;
(3)言語知覺不是先天的,雖然嬰兒聽覺系統就已經十分發達,但嬰兒早期必須經過學習和作業之後,才獲得言語知覺能力。
2.運動理論是利伯曼和馬丁利(1985)提出的,基本理論觀點可以歸納為三方面:
(1)言語知覺系統和發音的言語運動系統之間是密切聯結在一起的。
(2)言語知覺是人類特有的,因為只有人類才具有出生以來經過長期學習所積累的語言知識。
(3)言語知覺能力是人類先天所具備的,因為人類生來就具備言語發生和言語知覺相互結在一起的機能系統。
37.簡述小腦的主要功能。1P18-2011
答:1.小腦位於橋腦與延腦的背側,其結構與大腦相似,外層是灰質,內層是白質,在白質的深部也有4對核,稱之為中央核。
2.小腦的主要功能是:
(1)調節肌肉的緊張度,以便維持姿勢和平衡,順利完成隨意運動;
(2)小腦在程序性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