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受器的適應?
答:感覺系統均有對刺激地感受閾值,即剛能引起主觀感覺或細胞電活動變化的最小刺激強度。對其感受閾值最低,及對其感受最靈敏。隨著刺激物長時間持續作用,感受靈敏率下降,感受閾值增高,此現象稱感受器的適應。
2、眼睛的隨意運動有哪幾種方式?它的生理心理學意義是什麼?
答:眼睛的運動有許多方式,當我們觀察位於視野一側的景物又不允許頭動時,兩眼共同轉向一側。兩眼視軸發生同方向性運動,稱為共軛運動。正前方的物體從遠處移向眼前時,為使其在視網膜上成像,兩眼視軸均向鼻側靠近,稱為輻合。物體由眼前近處移向遠處時,雙眼視軸均向兩顳側分開,稱為分散。輻合與分散的共同特點是兩眼視軸總是反方向運動,稱為輻輳運動★。輻輳運動和共軛運動都是眼睛的隨意運動。人們在觀察客體時,有意識地使眼睛進行這些運動,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視網膜上最靈敏的部位――中央窩上,得到最清楚的視覺。
3、微顫的生理心理學意義是什麼?什麼是適應現象(感受器的適應)?
答:在兩次掃視之間,眼球不動,稱注視,其持續時間約在150-400毫秒之間。注視期間,眼睛並非絕對不動;事實上此時眼睛發生快速微顫。微顫運動保證視網膜不斷變換感受細胞對注視目標進行反映,從而克服了每個光感受細胞由於適應機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
4、神經節細胞、外側膝狀體、皮層神經元感受野有什麼不同?
答: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感受野呈現同心圓式,其中心區和周邊區之間總是拮抗的。對感受野施予光刺激引起神經節細胞單位發放頻率增加的現象稱開反應;相反,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經節細胞單位發放頻率增加的現象稱閉反應。在神經節細胞同心圓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區光刺激引起神經節細胞開反應,周邊區引起閉反應的神經節細胞稱開中心細胞;相反,其感受野中心區引起閉反應的,而周邊區引出開反應的神經節細胞稱閉中心細胞。
外側膝狀體神經元的感受野與神經節細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區和周邊區相互拮抗的同心圓式的感受野。
皮層神經元的感受野分三種類型:簡單型、複雜型、超複雜型。簡單型感受野面積較小,引起開反應和閉反應的區均呈直線型,兩者分離形成平行直線,但兩者可以存在空間總和效應;複雜型感受野較簡單型大,呈長方形且不能區分出開反應與閉反應區,可以看成是由直線型簡單感受野平行移動而成,也可以看成是大量簡單型皮層細胞同時興奮而造成的;超複雜型感受野的反應特性與複雜型相似,但有明顯的終端抑制,即長方形的長度超過一定限度則有抑制效應。總之,簡單型的細胞感受野是直線形,與圖形邊界線的覺察有關;複雜型和超複雜型細胞為長方形感受野,與對圖形的邊角或運動感知覺有關。
5、什麼是失認症,從這些失認症得出什麼結論?
答:失認症是一類神經心理障礙,患者意識清晰,注意力適度,感覺系統與簡單感受功能正常無恙,但卻不能通過該感覺系統識別或再認物體,對該物體不能形成正常知覺。包括視覺失認症、聽覺失認症和軀體失認症。
綜上所述,可得出這樣一種印象,失認症是知覺障礙,不是因該感覺系統的損傷,而是由高層次腦中樞間的聯絡障礙所致。從而證明知覺是許多腦結構和多種腦中樞共同活動的結果。即使是以其中一種感覺系統為主的知覺,無論是視知覺、聽知覺還是軀體知覺,也是這些感覺系統與注意、記憶、語言中樞共同活動的產物。
6、索科洛夫的朝向反應及如何解釋(匹配理論)?
答:索科洛夫在朝向反應的研究中發現,它是一個包括許多腦結構在內的複雜功能系統。這一功能系統的最顯著特點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異刺激模式與神經系統的活動模式之間的不匹配,是這種反應的生理基礎。具體地講,這種機制發生在對刺激信息反應的傳出神經元中,在這裡將感覺神經元傳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間神經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跡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兩個模式完全匹配,傳出神經元不再發生反應。兩種模式不匹配就會導致傳出神經元從不反應狀態轉變為反應狀態。不匹配機制引起神經系統反應性增加的效應可以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許多結構和功能環節上,其結果是大大提高對外部刺激的分析能力或反應能力。
7、什麼是聯想學習、種類、特點?
答:聯想式學習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腦內兩個以上的中樞興奮之間,形成的聯結而實現的學習過程。根據外部條件和實驗研究方法不同,分三種類型:嘗試與錯誤學習、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式條件反射。三種類型的共同特點:是環境條件中那些變化著的動因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接近性,造成腦內兩個或多個中樞興奮性的同時變化,從而形成腦內中樞的暫時聯繫。因此3種學習模式統稱聯想式學習,包含外部動因間的聯結、刺激-反應聯結和腦內中樞間的聯結(暫時聯繫)。
8、什麼是程序性學習?其必要的腦中樞位於哪?其經典代表實驗是什麼?
答:無論是聯想式學習還是非聯想式學習,經過多次訓練可以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這時的學習模式出現了新的特點,短潛伏期的快速反應是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其腦機制中最必要的中樞是小腦深部核。在生理心理學研究中,以兔瞬眼條件反射為其典型代表。
9、簡述何為腦的等位論?用什麼實驗證明?
答:1917年,美國學者拉施裡著手研究動物聯想式學習的腦定位問題,以尋求一些腦結構在聯想學習中的作用,即腦的機能定位關係。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即大腦的等位性、整體性機能原則,只要10%-50%的大腦皮層損壞,動物學習行為就受到影響。其動物學習障礙與損毀皮層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損毀50%皮層就使動物完全喪失學習能力。
腦等位論與機能定位的對立?答:上面的腦等位論先回答上。湯姆遜在總結學習記憶的生物學基礎時指出,切除大腦的動物仍可建立經典瞬眼的條件反身,條件反射建立的基礎,即暫時聯繫的接通是神經系統的普遍特徵,並不是大腦皮層的特殊功能。簡單運動條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樞位於小腦;簡單空間辨別學習的中樞位於海馬;伴有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變化的快速條件反射,形成的中樞位於杏仁核;複雜空間關係或視覺認知學習,由下顳葉或顳頂枕聯絡區皮層實現;複雜時間、空間綜合學習由前額葉皮層完成。由此可見,儘管暫時聯繫的形成是神經系統的普遍功能,符合腦等位論思想,但因學習類型和複雜程度不同,完成學習過程的腦網絡組成也就有所不同,這又符合機能定位的思想。腦機能的整體性和等位性與機能定位性同時存於學習過程,是腦功能對立統一體的兩個側面。
10、順行性遺忘的病人有哪些特點?哪部分受損傷引起該症狀?
答:切除了大腦兩半球的內側顳葉和海馬。術後該人智力測驗成績正常;對手術前的近事和遠事記憶良好;衣著整潔,能與人交談,雖然說話的語調平淡,但詞彙的使用、句子的表達和發音都很正確;對別人的話,甚至笑話都能正確理解。這位病人智能正常,也沒有知覺障礙,最突出的問題是難以形成新的長時記憶。對他來說,每天的每件事都與過去無關。海馬和內側顳葉損傷形成順行性遺忘症。
11、論述用正常人腦作被試,什麼實驗能夠證明言語思維和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一側化?
⑴韋達試驗:對人腦兩半球言語功能進行實驗性研究的早期方法是韋達試驗。韋達首先應用異戌巴比妥單側頸動脈注射法選擇性地麻痺左腦半球或右腦半球,以考查人類言語功能的變化。他發現藥物注射後,在5分鐘之內注射藥的一側半球功能短暫喪失、除偏癱偏盲和偏身感覺障礙外,還伴有失語症。如果注入藥物一側為優勢半球,則失語症可持續2分鐘,隨後伴有認知不能和計數障礙。反之,藥物作用於非優勢半球,只能引起幾秒鐘的言語障礙,且不伴有命名和計數障礙。對言語功能來說,70%的人以左半球為優勢,15%的人以右側半球為優勢,還有15%的人兩半球的言語功能相等。韋達試驗考查人腦對言語運動功能的不對稱性。
⑵雙耳分聽試驗:考查言語聽覺功能的兩半球不對稱性。通過立體聲耳機將成對的聲音刺激(但內容不同)送至雙耳,這樣連續給予聲音刺激,每次同時到達兩側半球的聲音刺激內容不同。最後請被試說出聽到的聲音內容。結果表明,言語性刺激的聽覺能力以左側半球(右耳)為優勢的人居多,右側半球(左耳)對音樂性刺激的分辨能力為優勢者居多;
⑶對語言視覺功能中兩半球不對稱性的實驗研究多採用速示試驗,將文字材料或非文字的簡單圖形材料在速示器中連續呈現。被試注視速示器的屏幕,每次快速呈現的材料由於時間極短,不超過200毫秒,來不及眼動和形成雙眼視野的變換。所以,速示器試驗保證每個半邊視野的刺激沿視覺通路投射至對側半球皮層中。根據反應時和錯誤率判定被試哪側半球為優勢。結果表明,對文字性材料大多數人以左半球為優勢,而對非語言文字的圖形材料以右側半球為優勢。韋達試驗、雙耳分聽試驗和速示試驗在正常人的研究中均發現人腦言語功能中兩半球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是出生以後逐漸獲得的。言語聽覺的優勢半球化約在6歲時形成,言語運動的優勢半球化約在10歲時形成。大腦兩半球功能不對稱性差異是不顯著的,一般說優勢半球比非優勢半球的功能僅強10%左右。
12、簡述人類睡眠分哪幾種?特點是什麼?
答:人類的睡眠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慢波睡眠和異相睡眠。在慢波睡眠中,腦電活動以慢波為主,腦電活動的變化與行為變化相平行,從入睡期至深睡期,腦電活動逐漸變慢並伴隨著逐漸加深的行為變化,表現為肌張力逐漸減弱,呼吸節律和心率逐漸變慢。在異相睡眠中,腦電變化與行為變化相分離,腦電活動類似慢波睡眠的入睡期,以肌張力為代表的行為變化卻比深睡期還深,肌張力完全喪失,還伴有快速眼動現象和橋腦-膝狀體-枕葉PGO波周期性高幅放電等特殊變化。異相睡眠又常稱為快速眼動睡眠。這種類型的睡眠與做夢的關係比慢波睡眠更為密切。
睡眠一期(入睡期),行為上安靜睏倦開始進入睡眠狀態,清醒安靜狀態下的腦電活動(以8-13次/秒的α節律為主)。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在慢波睡眠的四期。
在異相睡眠中,最有特徵的行為變化是眼球快速運動,約每分鐘60次左右,與異相睡眠相應,眼電現象顯著加強,在橋腦、外側膝狀體和枕葉皮層中可記錄到周期性的高幅放電現象,稱之為PGO波。從異相睡眠中喚醒後,80%以上的人聲稱正在做夢,尚可陳述夢境的故事情節,形象生動以視覺變換為主。
北京自考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