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邏輯到瘋狂想像,科幻並不虛構

2021-01-20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陳根

第一次工業革命誕生了科幻小說,而隨著後工業體系的逐漸建立,科幻小說也發生了不一的變化,出現了各種分支。

一方面,科幻與科技的發展緊密相連,許多科幻作品正是依託於現代科技,緊隨著前沿甚至於超越前沿,比科技還科技。

另一方面,科幻作品中的世界觀是約定俗成的,不僅是表達觀點,更是在打造一個完整的、陌生的新世界,包括世界的每一個細節。比如,凡爾納的「月球世界」、威爾斯的「未來世界」、劉慈欣的「三體世界」、郝景芳的「摺疊世界」。

但無論是哪一方面,都與現實世界不同,科幻世界需要強大的科學邏輯和瘋狂的想像力,而了解一個作品對科幻世界的建構,或許也將對現實社會的能夠有更深刻的認識。

硬科幻的雙維度內涵

依據科幻作品中科學技術展示的多寡,人們把科幻作品分成了「硬科幻」和「軟科幻」。其中,硬科幻作品即較多科學技術細節和較多當下科學技術知識作為依據的作品,與此相反,軟科幻則指幻想成分越大、技術細節越少的科幻作品。

實際上,硬科幻正是科幻的第一重境界——科技,其包含了兩個維度的意義:對現有科技的坐標軸式定位;通過科幻中的科技來設計未來。

從對現有科技的定位來看,包括科學家在內,很多人在理解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科學爭議時,往往會受到科幻小說表述的影響。這也意味著,科幻小說的一種潛在作用是,為「科學以及揭示的真理」提供一個通俗易懂的解釋,並使其廣為人知。

而隨著影視的普及,科幻也成為科學普及與傳播的有效媒介。一些科技概念藉助科幻的形式可以傳遞給更廣的受眾,達到更高的探討熱度。前不久的《信條》,在精妙絕倫的場景設計和劇情安排下,就掀起了一陣廣泛的如何實現時間逆轉、如何通過轉換門實現熵增熵減、時間鉗形戰術如何實施、自由意志到底能不能改變因果等問題的討論。

而《信條》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過程是不可逆的,孤立系統總是自發朝熱力學平衡方向演化;同理,時間也是單向流動的,一個系統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熵增,系統也會變得越來越無序,我們可以以此來區分過去和未來,則作為影片的「立足之本」得以出圈。

從科幻作品設計未來的維度上,以「技術奇點」論聞名的未來學家庫茲韋爾認為,我們之所以不擅長展望未來,根本原因在於人類的思維遺傳自祖先的線性思維模式。然而,由於摩爾定律的作用,人類正面臨指數增長的變化,線性思維已經捉襟見肘,我們無法從過去一段時間的變化速度來推測近未來會發生什麼。

而科幻作品則能夠把講故事和科技結合起來,以誕生奇異的魔力。正如故事是人類經驗的映照一樣,科幻小說的原型用小說去探索新技術,通過使用基於科學事實的科幻去創造科幻原型,描繪科技未來,再由科學家將它們變成現實。

1999年的經典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中,通過在腦後插入一根線纜,我們就能夠暢遊計算機世界;只需一個意念我們就能改變「現實」;學習知識不再需要通過書本、視頻等媒介,也不需要再花費大量時間,只需直接將知識傳輸到大腦當中即可。

然而,這種看起來天馬行空的幻想,則是基於早已出現的「腦機接口」技術的的合理設想,現在,科技的加持讓科幻走向真實。2017年,馬斯克成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兩年後,馬斯克和他的Neuralink團隊發布了其首款產品,即「腦後插管」新技術,通過向大腦植入電極的方式來讀取大腦信號,並宣布了他們進一步開發腦機接口的計劃。

今年9月初,馬斯克進一步在發布會上展示關於腦機接口的最新成果,其中就包括簡化後硬幣大小的Neuralink植入物和進行設備植入的手術機器人。

於是,硬科幻基於使我們對現有科技有了坐標軸式的合理定位,同時,也帶給我們更多想像,提前適應現實世界中的變化。

以科技為背景的軟科幻

如果說,硬科幻展示的是科學以及科技本身的魅力,那麼,軟科幻則是對未來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無限發展和應用進行深刻思考。

具體來說,科幻作品的故事情節能夠構成虛擬語境,由此引發不同尋常的新思考。幻想作品能夠讓某些假想的故事成立,這些故事框架就提供了一個虛擬的思考空間。因此,在與科技的關係上來看,硬科幻把科技當做主題,軟科幻則把科技作為背景。

當科學技術大幅度地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的同時,科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逐漸凸顯。倫理思考則是探究問題解決方案的手段,於是,科幻作品從倫理思考這一大類的不同側面切入,反映了人存在於社會與自然中面臨的多方矛盾,甚至包括隱含的可能性與辛辣的諷刺,而這也是軟科幻帶給社會的另一大貢獻。

軟科幻下的倫理探究可以粗淺地分為「虛擬」倫理、環境倫理、生命倫理,但這三大倫理引發的進一步深思卻貫穿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

從「虛擬」倫理來看,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將世界聯繫得更加緊密的同時,「虛擬」技術對生活領域無休止地擴張使人們產生存在的虛無感。英劇《黑鏡》的編劇查理布魯克曾表示「如果科技是一味藥,並且它確實讓人感到像一味藥,那麼它的副作用是什麼呢?在面對科技欣喜與不安之間的地帶,就是《黑鏡》存在的區間。」

事實上,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現實生活逐漸與「虛擬」世界所融合,真實與虛擬的界限被模糊了。而當每個人都擁有一部手機,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塊屏幕,每張辦公桌都有一個監視器時,網絡信息技術就成了一面反映時下現實的黑鏡子。

對於環境倫理來說,自從工業社會出現後,人類就在高效迅速地破壞生態環境,百年來,自然條件與生態平衡的變化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科幻作品則通過描繪自然災害揭示人類的利益應是相通的,其中不但有全球生態崩潰的大圖景,也有在大部分人不會接觸到的封閉條件下的環境災害。基於現實狀況的科技倫理反思,科幻電影展現了許多生存條件惡化後的恐怖場景。

以《後天》和《未來水世界》為例。這兩部電影描述的生態崩潰截然相反,前者是席捲全球的寒冷,後者是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而此類影片的預警性質通常非常明顯且不加掩飾,「後天」「未來」就直指人類不妥善調節技術與自然關係將要面臨的弊端。

而嚴峻的現實讓科幻電影中隨處可見自然生態倫理的身影,即便是重點著眼在時空穿越的電影《星際穿越》《流浪地球》,驅使主角做出行動的主因也是因為自然環境崩潰、糧食減產、生存條件惡化。

生態環境的破壞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然而科幻電影前瞻性地提出了新的倫理問題——太空垃圾。在科幻電影《地心引力》中,地外空間被人拋棄的太空垃圾擊毀了空間站,也讓觀眾意識到了與個人自身生存並無直接關係的地方,也有著汙染破壞,也有著獨屬太空時代的倫理問題。

最後,是關於生命倫理的更深刻的問題,這在人工智慧與人類關係的討論中則尤為激烈。

縱觀整個文明史,從泥板上的漢謨拉比法典到超級計算機中的人工智慧,正是理性一直在盡一切努力去超越人體的束縛。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衝突,也就是人最根本的異化,而最終極的異化,並非是指人類越來越離不開機器,而是這個由機器運作的世界越來越適合機器本身生存。

從某種意義上,當我們與機器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我們把道路的記憶交給了導航,把知識的記憶交給了晶片,甚至兩性機器人的出現能幫我們解決生理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於是在看似不斷前進的、更為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背後,身為人類的獨特性也在機械的輔助下實現了不可逆轉的「退化」。我們能夠藉助科技所做的事情越多,也就意味著在失去科技之後所能做的事情越少。

於是,就衍生出了關於生命倫理兩個重要命題:機器人取代人類成為世界的主宰的可能;以及人的界限所在何處。前者有《終結者》《黑客帝國》,後者包括《我,機器人》《銀翼殺手》等。這是人與機械的永恆矛盾,也是技術大量影響生活後,技術恐懼最具象化的表現形式。

從硬科幻到軟科幻,科幻世界的構建者遊走在想像力的懸崖邊,給予人們自由,也顛覆著人們的自由。即便讓人們感覺到危險和恐懼,這也是狂想的世界架構,這持續地發人深省,也持續地供給科技善意。

相關焦點

  • 論《流浪地球》:科幻影片重要的是情節,邏輯也必不可少
    科幻影片重要的是情節,邏輯也必不可少,論《流浪地球》科幻電影不符合科學是世界上最正常的事情。人們關注的原本就是科幻小說和電影,而不是科學。《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只捕捉了小說原始背景的片段,然後創作了一個新故事。科學元素的使用與原始元素有很大不同。
  • 「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電影界是如此熱衷改編殘暴怪物和瘋狂科學家之間的故事。瑪麗·雪萊因1818年創作的《弗蘭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而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如果我們熟悉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我們就不會對上面那幅科技烏託邦圖景感到陌生。但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生物科學似乎並沒有達到可以造人的水平,所以《美麗新世界》只是一個「科幻小說」。
  • 《當代弗蘭肯斯坦》: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但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生物科學似乎並沒有達到可以造人的水平,所以《美麗新世界》只是一個「科幻小說」。但在作者看來,這一技術在二十世紀末已經走向成熟,成了一個可見的未來。瓦克安認為,對這樣一幅圖景的想像,我們可以上溯到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瑪麗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珀西·雪萊的妻子,這部小說被視為文學史上最早的科幻小說,瑪麗自然也就成了科幻小說「祖母」了!
  • 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到科幻
    但他最近一次「火出圈」卻是因為寫了一本科幻小說《月球旅店》。這本書獲得了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作品推薦表這樣介紹這本書:「與大多數科幻小說通常描寫距今幾百年後的虛幻世界不同,本書通過20至25年後前往月球旅店的構思設計與融資過程兩條故事線,展現了前往月球旅遊對遊客的獨特吸引力和實現這個願景接近真實的技術途徑和可行性」「書中展現了月球旅遊的詳細過程,可以說是一部現實版的月球載人飛行工程手冊,大量真實嚴謹的技術細節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將自己帶入到遊客和設計師的角色中,親身體驗月球旅遊和設計這個宏大工程的真實與震撼
  • 《瘋狂的外星人》:寧浩在科幻中戲耍了誰
    文/夢裡詩書荒誕在《瘋狂的外星人》中仍舊成為了寧浩手中的一把利劍,面對外星科幻這樣一個恢宏的題材,寧 浩卻用市井的耍猴人接住了他那股一如既往的「瘋狂」地氣,在耍與被耍身份的不斷切換間,嘲諷著世人眼中對階級身份差異的認知。
  • 私人影評:《瘋狂的外星人》並不瘋狂
    本來不想更新了(年三十到初六休息),但是看完電影《瘋狂的外星人》,還是按捺不住心情,於是乎,更新一篇。先從大的方面說說。 大的方面大概透漏了人類對自己、對外星人、對高級生物的這樣幾點思考:一是更願意外星人長成靈長類動物的模樣,這樣好像可接受性更強。片中對外星人,再次沿用了其他一些科幻片中描述的外星人猴的模樣。
  • 《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中國科幻電影得與失
    但是,不要幻想在傳統美式科幻那條路上還能繼續走下去——再走下去恐怕就沒路了。西夏:是指像《流浪地球》那樣走下去?孫佳山:對,因為這裡面還有一個問題。僅僅從《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壘》這三部影片來討論整體的中國科幻電影,顯然樣本量還不夠。
  • 「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但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生物科學似乎並沒有達到可以造人的水平,所以《美麗新世界》只是一個「科幻小說」。但在作者看來,這一技術在二十世紀末已經走向成熟,成了一個可見的未來。瓦克安認為,對這樣一幅圖景的想像,我們可以上溯到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瑪麗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珀西·雪萊的妻子,這部小說被視為文學史上最早的科幻小說,瑪麗自然也就成了科幻小說「祖母」了!
  • 一場瘋狂的科學試驗:克隆尼安德特人,速讀科幻小說《優秀種族》
    一場瘋狂的科學試驗:克隆尼安德特人,速讀科幻小說《優秀種族》。原著:傑羅姆·比克斯(科幻電影《那個男人來自地球》的編劇以及原著小說的作者)。
  • 科幻——從科學出發,旅行到宇宙盡頭
    而科幻,正是科學與幻想的結合。幻想之於科學,就相當於靈魂之於肉體,是最最核心的萬物之源。即使用人類最先進的探測器,也難以飛出哪怕我們銀河系的一條小小旋臂,但是對於一個真正能夠把思緒擴展到宇宙盡頭的人來說,科學就成了一個附屬品。
  • 科學紀實優秀作品不多?作家:「一個字都不要虛構」
    星河的身份或者說標籤是科幻小說作家,怎麼「轉行」寫科學紀實作品了?科幻作家或者說作家創作這類題材有什麼優勢嗎?為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星河。應約而作此前不久,星河剛交給出版社30萬字的郭光燦院士傳記。這是他創作的第三部科學家傳記。
  • 《流浪地球》為什麼引發「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大討論
    2006年5月《三體1》在《科幻世界》連載,2008年5月《三體2》出版,2010年11月《三體3》出版,在序言中嚴峰寫道:「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2014年,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在北京大學做了幾場關於烏託邦的講座,其副標題為《從魯迅到劉慈欣》,將劉慈欣與魯迅並舉,文化界思想界開始將目光聚焦到劉慈欣和科幻。
  • 這並不只是科幻小說的設定
    這並不只是科幻小說的設定  Winnie Lee • 2018-07-06 21:40:22 來源:前瞻網 E胡珀指出,這樣的文明將捕獲恆星並使用戴森球提取其中的能量——這是理論上的結構,最初由科幻作家Olaf Stapledon在他的小說中描述了「造星人」,被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第一次正式提出並推廣,後者在他1960年的論文「尋找人工恆星的紅外輻射來源」中提到。戴森球是由人造衛星組成的工程結構,本質上是太陽能電池板。
  • 瘋狂科學家並不都是壞人 敢想敢做才能改變世界
    近日,科幻電影中的瘋狂科學家總有著糟糕的名聲。那都是他們的錯,因為他們做出了一些瘋狂的事情,比如說在小說《Frankenstein》中的Victor Frankenstein博士就將屍體拼接到一起並且使用電擊復活他們,還有電影《回到未來》中的Emmett Brown博士使用鈽反應堆打造出了一種時間旅行的機器。
  • 【虛構推理】資源百度雲 高清
    《虛構推理》展示的其實是如何做溯因推理(又叫尋求最佳解釋)。溯因推理是一種邏輯論證方法,它是從給定的一系列事實出發,根據某些法則和經驗,來推定使事情發生的最可能原因的過程,即為現象提供一個最合理的解釋。比方說,對於「蘇格拉底會死」這個事實,依據「人都會死」的自然法則,我們便可以做出「蘇格拉底是人」的合理假設推定。
  • 史萊姆是一種虛構生物?科學家發現原型,雖無腦卻擁有智慧!
    史萊姆是一種虛構生物?科學家發現原型,雖無腦卻擁有智慧!自從進入科技化時代,各行各業有了跨越式的進步。在閒暇空餘時間,大家都會看各種電影、科幻小說等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科幻小說中提到一個怪物,與普通的怪物截然不同,它叫做史萊姆。
  • 科學揭示:其實你記得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虛構的
    然而這卻並非事實,在我們的記憶當中其實存在著相當多錯誤的細節,甚至有些是完全虛構的。如果你對於這個話題感到驚訝和好奇,那就和安迪一起來了解看看吧,我們將通過科學角度來告知你:其實你記得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虛構的。1、「曼德拉效應」如何以及何時出現?相信有不少人已經聽說過「曼德拉效應」了。
  • 韓松:科幻作品是如何構建世界觀的?
    科幻作品中的世界觀是約定俗成的,不僅是表達觀點,更是在打造一個完整的、陌生的新世界,包括世界的每一個細節。比如凡爾納的「月球世界」、威爾斯的「未來世界」、劉慈欣的「三體世界」、郝景芳的「摺疊世界」。 與現實世界不同,科幻世界需要瘋狂的想像力和強大的科學邏輯。
  • 全新恐怖科幻大片 《 科學怪人》尖叫登場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瘋狂的人類,正在為自己強大的科學力量狂歡。Frankenstein一個瘋狂的科學家,他用許多碎屍塊拼接成一個「人」,並試圖用電將其激活。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碎屍組合人終於成功復活……隨後,便開始了他瘋狂的復仇行動……猛戳視頻,搶先觀看超震撼經典恐怖科幻電影《科學怪人》。
  • 法式科幻的成敗:從《第五元素》到《星際特工》
    他想讓《星際特工》成為一部法國味十足的科幻電影。   他首先說服了法國國家管弦樂團,這家略顯保守的樂團已經20年沒有為電影製作過配樂了,上一次還要追溯到1995年的電影《屋頂上的輕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