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系列報導167 |
趙爾宓:從水到陸發現生命進階 |
趙爾宓
趙爾宓(1930.1.30—2016.12.24),滿族,1930年1月30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世界兩棲爬行動物研究領域專家,師承我國兩棲爬行動物學奠基人劉承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亞洲兩棲爬行動物學會副秘書長,美國SigmaXi(科學研究協會)自然科學榮譽學會終身會員,美國加州科學院榮譽院士。趙爾宓從事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50餘年,在物種分類與鑑定、物種分布與地理區劃、物種資源有效利用、生物與生態環境協同進化等方面研究卓著。趙爾宓於2016年12月24日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7歲。
■王海燕 毛萍
嚴父教誨 萬般愛好唯讀書
趙爾宓於一九三?年生於成都,在八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四。父親趙伯鈞那時在成都開家庭診所「親仁醫院」謀生。時逢亂世,且兄弟姐妹眾多。但因是成都駐防滿洲正藍旗、伊爾根覺羅(趙)氏家族,加之其父官、商、學從業實力,家境殷實。
在趙爾宓的回憶中,父親是一個非常嚴肅認真的人,平時不苟言笑,管教子女要求非常嚴格,除讀書外,不許子女有其他愛好。上小學時寒暑假都要請家庭老師輔導孩子學習。平時晚上複習功課時,趙爾宓與姐妹們圍在一張方桌上各做各的功課,因年紀小,難免偶爾說笑。但只要一聽到父親從他的書房踱出的腳步聲即刻嚇得趕緊正襟危坐,並發出朗朗的讀書聲。讀中學時,趙爾宓買了一把二胡,第二天被父親發現,頓時被折斷燒了,從此再也不敢有其他嗜好。他從小便開始接受優質學校的正規教育,並在小學經歷躲避日軍轟炸以及中、西兩種教育文化的啟蒙。中學時經歷抗戰勝利、內戰爆發,堅守不聞政治、讀書成就人生的純粹想法,專心學習,成績優異。
趙爾宓愛買書、愛護書、愛讀書在業內是出了名的。家裡任何角落都堆滿了書,且書房只有他特別喜歡的學生才能隨便出入。因為經常買書的原因,他跟新華書店的工作人員非常熟,但由於以前工資比較少沒餘錢買書,他就請工作人員把書先預定了,等下個月發工資再去付錢。因動物分類學研究需要閱讀非常廣泛的基礎資料,在網絡信息不發達的早期年代,他每次到國外,都要找同行專家索要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相關的書籍與文獻,回國後把資料分享給該領域的研究人員。趙爾宓的信件中很大一部分是向國外同行尋求書籍與文獻,也有很多是向國內同行提供資料的信件。在整理趙爾宓的遺物時,工作人員發現了幾大箱分門別類存放的研究資料,每種研究資料按照物種分類存放,並自製索引號。早期嚴謹且極重讀書的家庭教育,引領了趙爾宓一輩子與書打交道的歷程。
尊師教導 千錘百鍊研學問
1947年9月,趙爾宓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華西協和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當時選擇這個專業,趙爾宓有兩大原因:一是中學時代的老師鄭實夫教授的生物學課啟迪了他研究生物的興趣;二是他覺得舊社會人際關係複雜,勾心鬥角讓他深感厭惡,既不願意接觸政治,也不願意學醫與病人打交道。剛入校時因親友希望其學醫而提出轉專業,時值學術造詣很深的著名教授劉承釗先生從美國回來,在華西大學給大家作生物學研究的講演並授生物學基礎課。劉承釗先生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舉止風度、淵博精深的學識、鍥而不捨的治學精神使趙爾宓深深折服,更加堅定了他學習生物學的決心。
大學期間,趙爾宓接受到劉承釗先生手把手的教導。劉承釗先生曾送給趙爾宓一冊自己籤名的《比較解剖學》,並叮囑他每年讀一遍。1948年年初與暑假期間,他兩次隨劉老師到成都彭縣(今彭州市)白水河與九峰山進行野外工作,這兩次工作打開了趙爾宓的視野,滿足了他與大自然為伍的願望。1949年暑假,劉承釗教授指導趙爾宓等三位同學留校觀察飾紋姬蛙和澤蛙幾種蛙類的生活史。1950年2月,趙爾宓有幸被劉承釗推薦到華西協和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半工半讀,擔任其研究助理。除經常整理研究標本之外,趙爾宓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劉承釗老師主持的中國科學院爬蟲動物調查項目的學術研究。
1951年,趙爾宓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哈爾濱醫科大學任生物科教員、助理教授,為醫學本科學生講授比較解剖學及達爾文主義。1954年,因劉承釗需要安排人員開展爬行動物研究,遂將趙爾宓從哈爾濱醫科大學調回成都,安排其到大學母校(已更名為:四川醫學院)擔任生物學教研組任助理教授,從此兩位大家開啟了劃時代的合作研究。
細細揣摩一個人的起步固然有各種外因和內因,兩者缺一不可。內因則是大學初期趙爾宓在生物學研究方面表現出來的天賦和努力。外因來自被公認為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開山鼻祖劉承釗先生的影響,正是他的榜樣與引導作用,帶領趙爾宓走上了兩棲爬行動物研究這條路。
因劉承釗的關係,趙爾宓也受到徐福均教授(1907-1986,生物學家、教育家)、張孟聞教授(1903-1993,動物學家,教育家)和秉志教授(1886-1965,中國近現代生物學奠基人,動物學家)的親自指導。他跟隨徐福均先生從事峨眉樹蛙、青蛙及蟾蜍的繁殖及胚胎發育的適應性研究,請教張孟聞先生有關有尾兩棲類和爬行類相關專業問題,以及求教秉志先生魚類、人體解剖、生理生態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基礎知識。
指導趙爾宓成長的先生,均是當時治學嚴謹的大家,後來趙爾宓跟他的學生追憶起多位恩師,感慨受益良多:「從1962年起我才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現在回想起來,劉承釗老師對我是有一套培養的計劃的,可是最初我不十分理解,沒能堅定地按他的要求去做。」在大學畢業分別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和四川醫學院任教十年後,趙爾宓還是跟隨劉承釗的腳步,開始專攻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從此,趙爾宓的人生道路由一名生物學教師轉變為生物科學研究人員。
與蛇纏綿 百尺竿頭勤為徑
1957年全國科技躍進大會後,由劉承釗和胡淑琴主持的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組在華西協和大學成立。1962年,趙爾宓開始給劉承釗和胡淑琴當助手,在其指導下從事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學研究,到廣西、陝西、貴州、海南、福建等地採集標本,從此與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結下50餘年不解之緣,並作出了豐碩貢獻。趙爾宓曾計算過,從1953年到2006年50餘年的科研生涯,包括出差、出國和野外工作總共4395天(還缺少幾年記錄),折合12年以上。他到過東北的林海雪原,穿過西北的草原荒漠,翻越過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深入過熱帶叢林,為探索蛙螈蜥蛇的奧秘踏遍了祖國大半河山以及世界廣闊之地。
趙爾宓院士從事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50餘年來,合作發表論文260餘篇,主編、編寫學術著作40種,發表我國蛇類新記錄科1個;建立兩棲動物新屬2個;發表我國兩棲爬行動物新種(亞種)41個,新記錄種17個,其中包括「蛇島蝮」「墨脫竹葉青蛇」「莽山烙鐵頭蛇」等。
1969年至1974年,根據中國科學院下達的國防任務,中國科學院西南生物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合作,趙爾宓主持雲南毒蛇危害調查,到雲南西南邊疆開展「西南邊疆毒蛇調查及蛇傷防治研究」項目,進行動物實驗中毒藥物保護作用的篩選。項目團隊經過108次配方,數百次實驗,成功研製了「雲南蛇藥」。1975年經雲南省衛生局正式批准,「雲南蛇藥」投入生產。該藥經17個縣、市及解放軍、生產建設兵團的有關醫療單位臨床觀察,收治毒蛇咬傷255例,治癒254例,死亡1例,治癒率99.6%。1978年「雲南蛇藥的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3年5月至9月,趙爾宓參加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考察,成為首批入藏考察的兩棲爬行動物學者之一。趙爾宓一行在馬尼翁設立科考據點,並深入到背崩、地東、希讓、西貢湖(布瓊湖)、德爾工等各點,採集了大量珍貴的動植物標本。它是我國科學工作者對西藏地區爬行動物系統研究的首次科學考察及首次報告,總結西藏已知有爬行動物49種及亞種,發現並描述了毒蛇的一個新種墨脫竹葉青及新亞種山烙鐵頭察隅亞種。除發表新種外,1977年趙爾宓首次提出將我國西藏喜馬拉雅山南坡地區,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劃為東洋界西南區的喜山南坡亞區(過去將它歸入青藏區)。
1982年至1984年,趙爾宓參加中國科學院組織的西藏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學考察,主持室內工作。科考隊員在米林、墨脫、波密和林芝等四縣經歷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艱難和危險,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進行兩棲爬行動物調查和標本採集,發現網紋扁手蛙等幾個新種和南峰錦蛇、眼鏡王蛇等西藏新記錄。在對南迦巴瓦峰山區考察的基礎上,1986年趙爾宓將該喜山南坡亞區的範圍沿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水流通道向北擴大到通麥易貢一線。
1987年以胡淑琴為主編、趙爾宓參與編寫並出版了專著《西藏兩棲爬行動物》。該書為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之一,記述目前已知的西藏兩棲、爬行動物98種及亞種。青藏高原綜合考察先後獲中國科學院1986年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及1989年陳嘉庚地球科學獎。
1982年至1984年,趙爾宓參加中國科學院組織的橫斷山區綜合考察,主持兩棲爬行動物子課題,對該地區兩棲爬行動物進行考察,任主持人及野外領隊。趙爾宓與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共同編著了《橫斷山區兩棲爬行動物》一書,該書記載兩棲綱動物3目11科26屬81種,爬行綱動物2目14科53屬117種。青藏高原隆起及對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影響到綜合研究(子課題:橫斷山區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區系:橫斷山區植物分類區系;橫斷山區植被研究:西藏植物志)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7年)。
長期以來,國內外對蝮蛇的分類問題存在著較大分歧,影響到對蝮蛇毒的研究和利用。60多年來,中外學者的爭論一直在繼續,但都肯定蝮蛇只是一個種。1978至1980年,趙爾宓等科研人員不懼危險,三次登上大連旅順口西北部的渤海中遍布毒蛇的「蛇島」開展考察,深入進行了「我國蝮蛇的分類學研究」。
考察組採集了我國吉林盤石、遼寧蛇島、新疆尼勒克、江蘇、浙江等地的蝮蛇標本以及蛇毒,結合形態、生態及地理分布、蛇毒蛋白電泳及免疫擴散實驗、生物化學蛋白電泳與同功酶以及細胞學(染色體組型)多種實驗手段探討蝮蛇分類,將以往誤定為「中介蝮」的大連蛇島產的蛇,定位新種「蛇島蝮」,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廣泛承認。趙爾宓在當時國際上首次將蛇毒聚丙烯酞胺凝膠電泳用於毒蛇的分類學研究,並提出蝮蛇在蛇島上的起源和演化見解,認為我國的蝮蛇有若干種,東北地區是蝮屬的分化中心,初步確定我國廣大地區被鑑定為蝮蛇的標本,應屬於三個不同的種。以後的研究又提出橫斷山北段是蝮屬分化的另一個中心。
1982年,趙爾宓撰寫了《尖吻蝮》專輯,發表論文《蛇島獵奇》,結束了「蛇島蝮」40多年來被日本學者長谷川秀治誤認為是「中介蝮」的歷史。
耕耘兩爬 半世嘔心促發展
1993年,趙爾宓與美國鷹巖教授合作出版的《中國兩棲爬行動物》,是第一部全面系統論述我國661種兩棲爬行動物的專著,內容包括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歷史、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圖解、種屬及亞種檢索表、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的分布等。
出於對生物學的熱愛以及對語言文字的熱愛,因要查閱大量國外原版專著及文獻,趙爾宓工作後自學英、俄、德、日、法五門外語。早在20世紀50年代,趙爾宓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哈爾濱醫科大學任生物學助教時即開始自學俄語,與該校生物學教研組集體翻譯《蘇聯藥劑士學校教學用書:植物學》等書作為學生教材用書。
為了交流基礎研究的成果,1972年起,趙爾宓開始編印了《中國蛇類檢索表》,兩年一輯形成《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資料》系列。為縮短出版周期,及時交流科研進展,從1978年起趙爾宓採用隨編隨印、連續編號、不定期出版的方式,編輯出版了《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到1982年共出版6卷(輯)。因積累了10年辦刊的經驗與成果,1982年中國科學院出版委員會批准《兩棲爬行動物學報》作為季刊正式出版,至1988年共出版7年(7卷23期),學報被評為核心刊物,趙爾宓擔任主編,有固定編輯人員編印。1988年因經費問題被迫停刊後,趙爾宓找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脊椎動物博物館繼續出版本刊,趙爾宓任主編。2005年該刊轉回中國出版,趙爾宓任名譽主編。
20世紀70年代開始,繼劉承釗之後,趙爾宓為將中國兩棲爬行學推向世界殿堂作了很多貢獻。趙爾宓與胡淑琴等人建立四川省動物學會(1979年)和全國兩棲爬行動物學會(1982年);創辦《四川動物》(1981年)、《兩棲爬行動物學報》(1982年創辦)和英文版《Asiatic Herpetological Research》(1988年);編輯出版系列研究叢書專輯《兩棲爬行動物研究資料》(1978年起)和《蛇蛙研究叢書》(1990年)。
趙爾宓認為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必須廣泛地和國外交流,不和國外同行交流相當於閉門造車、閉關守國的做法,會制約國內兩爬學科發展。他曾說過:「科學研究必須告訴世界才行,不告訴世界那就成了個人欣賞、個人收藏了,像玩古董。」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動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李丕鵬接受訪談時談到趙爾宓:「這位老先生在我們兩爬界既是一個大科學家,又是一個社會活動家。他是一個關心、愛護整個大學科發展的這麼一個人,不是光幹自己的事。他為這些付出了多少精力啊。」
愛妻協助 一生守候勿忘我
「我認為自己此生最大的成功是婚姻,因為我選擇了最理想和最聰慧的她做妻子。她不僅是最完美的女性,也是我情深似海最忠實的伴侶,更是我一生的良師和諍友。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離不開她的幫助,我如有任何一點成就都銘刻著她的辛勞。」趙爾宓在紀念妻子塗茂浰的文字《懷念愛妻》中如是寫到。
趙爾宓和塗茂浰兩人同為樹德中學校友和華西協和大學校友,在學習和生活中互生愛慕成為情侶,於1953年結婚。1955年,大女兒誕生,1956年底,雙胞胎女兒出世。長期以來,趙爾宓每年少則三個月、多則半年赴野外考察和研究,愛人塗茂浰便毫無怨言地擔負起了一邊教書育人,一邊照顧家庭與孩子的重擔,一擔就是幾十年,直到生命的盡頭。
在工作上,塗茂浰是學霸,一直在華西醫科大學(原華西協和大學)任教並擔任天然藥物化學教授,只要趙爾宓有關數學、物理和化學或其他學科有疑問時,都會向塗茂浰請教,省去翻書查資料的時間。趙爾宓曾經感慨,妻子塗茂浰在大事決斷、修改文章、整理資料、抄寫卡片、記錄摘抄、提供建議等方面,是他的良師和諍友,他的任何成績都凝聚著她的智慧,他的任何貢獻都銘刻著她的功勞。
夫妻倆一生感情甚篤,互相支持。在整理趙爾宓的書信時工作人員發現,趙爾宓在野外工作時,不論舟車勞頓或加班熬夜到多晚,他都會以日記的形式記錄當天的採集工作以及行程安排,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軼事趣聞,兩個人半個世紀的愛情絲毫沒受到時間與空間的疏離。退休後趙爾宓每天陪伴妻子,以彌補工作時候的虧欠。
晚年時,塗茂浰的高血壓越來越嚴重,她於2006年3月9日去世。妻子的離開對趙爾宓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他時不時孤影凝望,身體長時間處於亞健康狀態,經常發脾氣和忘事。他努力用工作填補內心思念愛妻的傷悲,同年底,著作《中國蛇類》上、下卷正式出版。書的首頁畫有一幅「勿忘我」植物,用中、英文寫著:「作者謹以此書獻給已故愛妻塗茂浰教授。」塗茂浰逝世一周年時,趙爾宓精選了她各時期的照片,設計編排印製了畫冊,題名《永遠想念你》。
早在2011年趙爾宓就寫了遺囑「將我和我一直珍藏在身邊的、你媽媽的骨灰混合後,與大地融合在一起(撒掉或樹葬),不留任何痕跡。我和茂浰來自自然,也要無拘無束地回歸自然……」。2016年12月26日,趙爾宓用這種永恆的方式和心愛的人在天堂裡最終團聚。他用一生執著地探索著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生命演繹的奧秘,也用一生無悔地演繹了對科學事業的熱愛、繼承、奉獻和傳播,最終以居高聲遠、回歸自然的超然境界完成了自我生命的高階進化。
塗茂浰去世後,美國K.V. Kardong教授在給趙爾宓的悼念信中附有惠特曼詩中的三句。趙爾宓用散文詩與五言絕句分別譯出。以下截選《懷念愛妻》一文中趙爾宓為愛妻翻譯的兩首悼念詩。
中譯之一
庭院裡盛開的丁香花已經枯萎,
閃亮的星星從西天的夜空隕落。
我為此已無限悲痛——
也將為每年春天的到來而憂傷!
中譯之二
香消黯園庭,星隕墜西天。
憂傷何時了,年年怕春歸。
① 1951年夏,華西大學生物系畢業師生合影(第一排左4為趙爾宓)
②1957年,在秉志院士家中與秉志合影(北京)
③1978年,趙爾宓全副武裝登上蛇島考察
④1987年,趙爾宓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與鷹巖教授(Kraig Adler)合作編寫《中國兩棲爬行動物》(Herpetology of China)
⑤ 2003年,慶賀金婚之日。攝於成都熊貓基地。
《中國科學報》 (2017-08-21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