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固廢網訊: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係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係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記者日前採訪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建國,請他談談對垃圾分類的看法。
一問: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
答:垃圾分類是社會進步和生態文明的標誌,是人人均可參與其中來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的方式。垃圾分類在經濟上不一定合算,卻十分必要。我們追求進步,崇尚文明,希望有碧水藍天淨土,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到垃圾分類當中來。
二問:我們經常看到垃圾分類了,環衛車輛收運時又混在一起了。為什麼推行分類後得到的還是混合垃圾?
答:垃圾是人類活動產生的,分類是我們的責任。排放在先,環衛車輛收運在後,我們應先盡到自己的責任。分類是舉手之勞,馬上就可以做到,環衛還得配備分類收運車輛、建設分類處理設施,徵地可研環評公參招投標設計建設運行一關一關過,滯後一些也算正常。
三問:垃圾分類了,是不是等於減量回收?
答:垃圾分類肯定有助於減量回收,但本身並不等於減量回收。分類了,垃圾相對純潔乾淨了,回收利用就更為清潔高效經濟了,所以說分類有助於減量回收。但是,一堆垃圾分成兩堆、三堆,總量還是那麼多,並沒有減少,只有在符合環境保護標準和產品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得到利用,才算真正實現了減量回收。比如,廢塑料分出來,到了規範的塑料再生工廠去,加工成新的產品,當然是減量回收,但是如果到了不規範的土作坊,烏煙瘴氣條件下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就只能說是汙染擴散。
四問:大家都說「垃圾是資源」,但您一直強調「垃圾首先是汙染源」,這不是給垃圾分類「潑涼水」嗎?
答:如果一味強調垃圾是資源,那大家會覺得,垃圾都是資源了,為什麼還要我減量、分類、付費啊?應該鼓勵我多產生垃圾才是,多產垃圾就相當於多生產資源了。生產了資源,還讓大家分類,不是給大家添麻煩嗎?如果說垃圾是汙染源,那麼我們每一個人就都是汙染者,汙染者對於控制汙染負有當然責任,我們每一個人參與垃圾減量、分類、付費就都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五問:有的地方已經買了分類運輸車輛,建了分類處理設施,可為什麼運行效果不是太好,是什麼原因?
答:那是因為收集到的「分類垃圾」實際上還是混合垃圾,只不過是品質稍好一點的混合垃圾。理論上只有100%的居民都嚴格按照要求做到分類投放,我們才能得到理想的分類垃圾,很可惜,實際的情況是相當一部分居民由於種種原因做不到。
六問:為鼓勵大家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我們採取了很多激勵措施,為什麼過一段就推不下去了呢?
答:通過正面激勵來推動,潛臺詞是說你參與垃圾分類是在做好事。如果我們從垃圾是汙染源的定位出發,因為垃圾是汙染源,你不分類就是汙染環境,汙染環境當然就是做壞事,讓「不分類就是做壞事」的觀念深入人心,可能更管用、更長效。
七問:一方面在推動垃圾分類,另一方面又在推動垃圾焚燒,這不矛盾嗎?
答:目前,日本垃圾分類做得最好,垃圾焚燒最為流行的也是在日本。在日本約80%的垃圾焚燒處理。分類越好的國家,越流行焚燒,而分類越差的國家,越排斥焚燒。分類跟焚燒不但不矛盾,反而是標配。分類不是為了不燒,而是為了好燒;分類做不到不燒,但可以做到少燒。為什麼分來分去還是離不開燒?有的垃圾必須燒掉,才能徹底消除隱患。對於有的垃圾,焚燒與其他方法相比,監管起來容易多了。
延伸閱讀:
垃圾分類經驗得到全國推廣!浙江憑啥能解「垃圾圍城」?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