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倒垃圾被判刑6年半!清華大學教授:垃圾處理鏈變成灰色利益鏈

2020-12-09 環保二三事

12月21日,江蘇省常熟市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了備受環保領域關注的「長江口垃圾違法傾倒案」。10名被告人中,主犯倪某被指控犯「汙染環境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零6個月,並處罰金100萬元;另外兩名主犯分別被判5年、4年3個月有期徒刑,並被處罰金40萬元及以上。其他7名從犯中,除一名為緩刑,其他6名均被判刑1年零6個月至2年,並被分別處以數萬元罰金。

12月21日長江口垃圾傾倒案宣判

據該案件的檢察官韓立佳介紹,「此案是一個跨地域、影響重大的環境汙染案件。」該案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時任浙江桐鄉市某垃圾清運服務公司總經理的倪某,在明知張某、洪某缺少相關資質、存在違規處理垃圾的情況下,為攫取最大化利益,依然以低於正常垃圾處理費用的價格將項目分包給張某、洪某2人。隨後,2人聯絡其他人員,在當年8月至12月期間先後向長江南通段、太倉段傾倒生活垃圾2.01萬噸,運至浙江湖州、安徽當塗等地非法填埋垃圾2.28萬噸,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汙染。

垃圾違法傾倒給長江帶來極大汙染

案件宣判後,央視知名主持人白巖松第一時間連線了相關專家,對案件進行了深入解讀。據調查,該案件存在嚴重的層層轉包問題,項目的主管部門為海鹽縣環境衛生管理中心,項目發包後,倪某所在的垃圾清運公司以277元/噸的單價承接了項目,但隨後就以170~190元/噸的價格轉包給下家,下家拿到項目後,又以不到100元/噸的單價分包給傾倒團夥。這樣的費用,實際上是完全低於正常的垃圾處理費用成本的。

長江口垃圾傾倒案中的傾倒費用

對這一層層轉包問題,白巖松向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劉建國教授連線,劉教授回應,「垃圾從產生、收集、運輸、處理以及循環利用,涉及的鏈條很長,在這當中每個環節都應加強監管,否則垃圾處理的鏈條很可能就會演變成一個犯罪的鏈條,一個灰色的利益鏈條。」此外,白巖松也提到,「其實在很多地方,應對垃圾處理問題上都採用了一種掩耳盜鈴式的方式,甚至不作為。當地本應該建設一些垃圾焚燒廠等處理設施,但因為群眾不同意或其他原因,就被叫停。可垃圾還存在,還在增長,於是就出現了類似本案的情況。這似乎已經成為一個死結。」

央視知名主持人白巖松

的確,白巖松說的問題值得每個人去深思。無論是當地主管部門,還是企業、個人,都應當承擔起自身應有的責任。地方應該科學做好規劃,建立與城市發展規模相當的無害化垃圾處理設施,同時做好嚴格監管,把握垃圾處理鏈條中的關鍵環節;企業在承接項目時,應合法合規地完成自己應當完成的職責,切勿為了追求利益而採用非法轉包等形式,逃避責任;同時,我們每個人也應當反思,當地方計劃建設環保類工程時,我們是否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或支持,而非一味反對?

垃圾非法傾倒

最後再回到案件,有群眾評論,相比4萬多噸的垃圾體量、幾千萬的後續治理費用,對倪某等人僅判刑幾年、罰款幾十萬或者一百萬,這樣的懲罰力度有些輕了。據編者了解,實際上「汙染環境罪」於2011年5月才在法律上正式確立,其最嚴重的處罰為判刑7年。可以說,主犯倪某被判刑6年半,已經接近頂格量刑。同時也要說明一點,本次判刑中的罰金,是刑事判刑中的處罰,並非對倪某等人損害環境的損害賠償。在後續中,相關檢查機關還會另行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屆時將會針對涉案人員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予以處罰,以用於承擔汙染治理等相關費用。

後續或將另行提出環境公益訴訟

相關焦點

  • 「垃圾跨省傾倒太湖西山」系列案塵埃落定
    2016年7月1日,約2萬噸外地的建築、生活垃圾,被偷運、傾倒至蘇州太湖西山島。此事件經媒體曝光引發全國關注。  案發後,當地政府立即採取措施,當日便組織公安、海事、環保等部門趕赴現場處置,海事部門當場扣留8艘涉事船隻。蘇州兩級檢察機關應公安機關請求,提前介入偵查。  偵查初期,新倒入宕口的涉案垃圾暫未檢測出揮發酚等有害物質。
  • 浙大教授「撿」垃圾打造昆蟲農場 專門消滅餐廚垃圾
    剛巧,一位騎三輪車的大伯進了農場,扯著嗓子喊道:「喂,收垃圾嘍!」張志劍趕緊跑來幫忙,把裝垃圾的小車推進西面第一間大棚裡。大伯是附近村裡保潔員,車上裝的是昨晚左鄰右舍家倒的餐廚垃圾。(圖:餐廚垃圾進料預處理車間)村民們會自覺把餐廚垃圾分類到位,由大伯每天拉到農場傾倒。大棚一共13個,這裡就是用來處理垃圾的地方。
  • 浙大教授撿垃圾養蟲年入百萬 網友:多讀書果然賺錢
    張教授去年夏天在昆蟲農場耕地農場真的很小,不過幾畝地,建它幹什麼?張志劍說,主要是用來處理餐廚垃圾的。什麼,這麼漂亮的地方是處理垃圾的?到底怎麼回事,錢江晚報記者來到小農場一探究竟。「撿」來垃圾養蟲子餐廚垃圾全靠它消滅雖然靠近交通要道,但農場特別寧靜,不絕於耳的是嘰嘰喳喳的鳥鳴聲。
  • 2040年將有13億噸塑料垃圾傾倒陸地和海洋
    一個由17名全球專家組成的團隊表示,除非世界採取行動,否則從現在至2040年期間,將有超過13億噸塑料被傾倒在陸地和海洋中。該團隊開發了一個計算機模型,以跟蹤世界各地的塑料庫存和流動。模型表明,即使全球立即做出協調一致的努力,仍將有7.1億噸塑料垃圾被丟棄到環境中——4.6億噸在陸地上,2.5億噸在水道中。
  • 2040年將有13億噸塑料垃圾傾倒陸地和海洋!
    北極星固廢網訊:一個由17名全球專家組成的團隊表示,除非世界採取行動,否則從現在至2040年期間,將有超過13億噸塑料被傾倒在陸地和海洋中。該團隊開發了一個計算機模型,以跟蹤世界各地的塑料庫存和流動。模型表明,即使全球立即做出協調一致的努力,仍將有7.1億噸塑料垃圾被丟棄到環境中——4.6億噸在陸地上,2.5億噸在水道中。
  • 海洋垃圾該如何處理
    對海洋垃圾進行有效的處理已迫在眉睫,筆者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焚燒發電     海上垃圾大部分為塑料,而幾乎所有的塑料都是以石油為原料的,其主要成分為碳氫化合物,可以燃燒且釋放出巨大能量。所以,將海洋垃圾進行打撈收集、分類處理後,可用於焚燒發電。1931年,丹麥建造了世界第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
  • 不再當「世界垃圾箱」!2021年中國將徹底告別洋垃圾 國內再生資源...
    2021年中國將徹底告別洋垃圾 國內再生資源行業風口已至】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將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我國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 11月27日,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發布關於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有關事項的公告,正式明確了我國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的時間。
  • 清華大學教授這樣說:不清楚的可以都當成幹垃圾!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旭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居民分類投放之後這些垃圾又是如何處置?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垃圾分類標準如何?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常年從事垃圾分類研究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他介紹,中國的廚餘垃圾分類比較精細,比如乾濕垃圾並非以含水來區分,能較好降解的就屬於溼垃圾,難以降解的歸屬幹垃圾。
  • 地球人對自己的垃圾拎得清嗎?
    為此,許多國家出臺了相當嚴格甚至恐怖的懲罰措施,一旦你沒有按照規定處理垃圾,你可能需要去社區進行一年免費的社區服務,或者將整條街道的垃圾帶回家並和它們「和諧」地相處一周。更嚴重的,你可能會被罰款30000美元或者被監禁6年!這些懲罰措施雖然奇怪又嚴苛,但不得不承認它們十分有效。
  • 巴西每年至少向海洋中傾倒32.5萬噸塑料垃圾
    ▲(圖片來自pixabay)華輿訊據南美僑報網編譯報導 非政府組織Oceana(海洋保護組織)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巴西每年向海洋中傾倒的塑料廢棄物平均達到32.5萬噸。報告稱,這些塑料垃圾除導致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外,還增加了瀕危物種的數量。
  • 上海垃圾傾倒無錫案宣判 被告人:向無錫百姓道歉
    徐國強在明知徐彪沒有運輸處置生活垃圾的資質,將生活垃圾運至外地卸掉掩埋的情況下,仍將生活垃圾交徐彪及其船隊處置。2015年3月至5月,徐彪將生活垃圾交由崔某某卸載並就地填埋,崔某某通過須某某找到惠山區洛社鎮華圻村直湖港邊的卸點,並協助將生活垃圾傾倒,然後用建築垃圾、土塊等進行掩蓋。
  • 上海交大教授:沒有火的燃燒 讓有機垃圾變成無汙染的寶
    上海交大教授:沒有火的燃燒 讓有機垃圾變成無汙染的寶 原標題:   央廣網上海6月5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暑氣漸升,夏天到了,生活垃圾的處理隨著氣溫的上升逐漸成為一個大問題,而生活垃圾處理得不好,將極大影響大型城市風貌。
  • 如何剔除「學術垃圾」?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給出這樣建議
    大多數學者都已清楚地指出:現行的科研體制和評價體制、期刊體制,是造成我國「學術垃圾」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力呼籲「剔除學術垃圾需徹底改革評價體系」。但是,要改變現行的科研體制、評價體制和期刊體制,只有國家相關部門有這樣的權力,用中國古語來說,這是「肉食者謀之」的事。作為單個的學者,除了呼籲之外,對此是無能為力的。
  • 東城所有垃圾年內全程實時監管 崇外試點廚餘垃圾不分類不清運
    然後,將袋內的廚餘垃圾倒入綠色廚餘垃圾桶內,把塑膠袋抖摟乾淨,再扔進灰色的其他垃圾桶裡。「新世界家園小區有600多戶居民,每天大約能產生600多公斤廚餘垃圾。」東城區崇外街道網格中心副主任李濤告訴記者,過去,廚餘垃圾的分出率只有6%,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截至上個月,廚餘垃圾分出率終於突破了21%。
  • ...來自於海洋、傾倒於海洋」 與「海洋垃圾」截然不同 不可混為一談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20067萬立方米,相比於2017年的15771萬立方米,增長約27.24%。個別媒體在報導時,將海洋廢棄物(Waste)等同於海洋垃圾(Trash),錯誤地將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總量當作是海洋垃圾的入海總量,這是概念混淆。允許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與海洋垃圾截然不同,將它們混為一談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混淆:一是物質類型的混淆。
  • 印度最誇張垃圾山高度超過20米!每天傾倒2000公噸垃圾環境極差
    印度新德裡東郊的加濟布爾垃圾場(Ghazipur)是全球知名的垃圾山,也是世界汙染最嚴重首都的惡臭標誌,佔地面積相當於40多座的足球場,如今高度已經超過65公尺(約20米),且每年還以約10公尺(約3米)的高度增加,估計到2020年將超越當地的世界文化遺產泰姬陵。
  • 明察暗訪 | 隨意傾倒的垃圾有一公裡多長 公路橋下咋成「垃圾場」
    今日推出《明察暗訪看民生》第280期——隨意傾倒的垃圾有一公裡多長公路橋下咋成「垃圾場」公路橋下的垃圾 記者 謝偉 攝>「這裡的垃圾越積越多,不停地傾倒,如果再不好好管管,會越來越嚴重。」昨日上午,根據群眾舉報,記者來到了西戶路與三星快速幹道交叉處,在西戶路北側的快速幹道橋下,傾倒的建築垃圾、生活垃圾至少有一公裡多長,有些垃圾甚至直接傾倒在路邊。看著越來越多的垃圾,居住在附近的村民憂心忡忡。
  • 廚餘垃圾處理迫在眉睫
    與此同時的另一個事實是中國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當中,七成是廚房裡產生的。而在一些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貫徹垃圾分類的發達國家,這個數字只有20%。而在我國,廚餘垃圾的處理也跟不上垃圾產生量的增長,這樣一來,問題更加嚴峻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吃的越來越好,餐飲業非常興隆,這樣,數量龐大的餐飲垃圾便產生了,」北京工商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授任連海說。
  •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聶永豐:把垃圾問題歸結於焚燒不公平
    然而,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垃圾焚燒廠卻能夠與居民「和睦相處」。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國居民對垃圾焚燒廠耿耿於懷?垃圾焚燒廠的排放到底會不會給周圍居民的健康產生影響?企業如何才能走出垃圾焚燒選址的困境?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多年從事固體處置研究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聶永豐教授。
  • 國外廚餘垃圾處理要過幾道關
    到底溼垃圾從分類、傾倒再到集中處理面臨著哪些難題呢?第一關:如何精準分類從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稱「條例」)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其中將垃圾分為: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四大類。而圍繞如何區分幹、溼垃圾成了段子手們近期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