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逐漸老齡化,加上飲食生活習慣的變遷,中國的癌症發病率正在不斷的上升。雖然經過長期健康宣教和政府對癌症預防事業的關注,早期癌症的發生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我國的癌症患者中,仍有相當部分的中晚期癌症患者,發現後即錯失了手術治療的機會。傳統的控制癌症方法中,外科手術、內科化療和放射治療等手段,對該群體的作用非常有限。
在此背景下,腫瘤免疫治療和堪比外科手術的精準放療為癌症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17-19日,由金沙洲醫院、番禺中心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聯合承辦的第14屆「csco-南方」腫瘤生物治療與分子靶向治療論壇暨2020「csco-金沙」腫瘤精準醫學大會在穗舉行。肺癌專家吳一龍、消化道腫瘤專家徐瑞華、李愛民、羅榮城等大咖匯聚出席,為新時期的腫瘤治療以及提升癌症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質量出謀劃策。
腫瘤治療專家,中山大學腫瘤中心主任徐瑞華教授現場分享腫瘤治療新進展。
著名的肺癌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吳一龍教授現場講授第一大腫瘤肺癌治療的全新科技成果
國家談判腫瘤免疫藥物後 患者實際支出每月控制在一、兩千元
國家談判腫瘤免疫藥物後
患者實際支出每月控制在一、兩千元
大會主席,著名的腫瘤治療專家、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指導委員會副主委、廣州抗癌協會理事長、金沙洲醫院副院長羅榮城表示,受疫情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的腫瘤治療領域都和醫療同行一道在努力抗疫。但腫瘤治療本身的工作受到了一定製約和影響。
「現在疫情在我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全國的腫瘤治療領域都可以來研究一下癌症治療上的新技術、新進展。本次大會分成了六個專題來進行全程直播,廣大癌症患者和家屬也可以通過相關途徑,聆聽癌症治療領域的最新進展」,羅榮城表示,更為關鍵的一點是,現在疫情得到控制後,中國的醫療機構已經成為很安全的地方,廣大癌症患者不要因為擔心疫情而諱疾忌醫,畢竟癌症是一個不能耽擱的疾病。
他表示,在過去一年裡,世界、尤其是我國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了許多突破。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集中在基因檢測和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現有的基因檢測手段,已經能夠幫助醫學界將那些最為優勢的癌症人群篩選出來,為患者遴選出最佳的治療方案。「一個晚期癌症患者,究竟是應該選擇分子靶向治療(藥物治療),還是聯合免疫治療、放療等方案,現有的分子診斷技術能夠起到極好的作用。」
羅榮城教授表示,腫瘤的免疫治療,將成為人類抗癌的一條重要路徑。
據悉,在2019年,我國和世界腫瘤醫學同步推出了不少全新的免疫治療方案。不少免疫抑制劑研發,中國甚至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這一年,我們不關批准了兩款國外的免疫抑制劑上市,我們自己研發的藥物也不斷批准上市,有的甚至經過藥品國家採購項目,被納入到了醫保項目。」
這意味著,原先一次治療就代價高昂的腫瘤免疫治療,經過納入醫保後,患者的抗癌支出將被控制在每月1萬元以內,而具體到患者個人而言,則只需承擔兩千元左右的費用。「這款納入醫保的腫瘤免疫藥物,目前批准的適應症是較為少有的淋巴瘤。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相關適應症的應用範圍也將更為廣泛。畢竟一款免疫抑制劑,被批准應用於幾種甚至幾十種癌症治療,在現實領域已經發生。美國、中國都有批准過相關藥物上市。」
據悉,當前我國正在針對腫瘤免疫治療,進行相應的規範和引導。使這些好藥,能夠更為精準地應用到最合適的患者身上。而羅榮城等多位與會專家,正在參與制定相關的國家標準和指南。「篩選出來的最優勢的病患,運用免疫治療的有效率將達到85%以上。但如果患者本身的癌症型別並不契合,則將大大降低免疫治療的有效率。」
放療技術進步為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醫學和惡性腫瘤之間的搏鬥,一直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似的此消彼長。作為腫瘤治療的傳統三大手段之一的放療,也因為科技的進步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王洋教授在分享放療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將放射武器運用好,能夠有效的抗癌。
「現在放射治療是進入了一個更為精準度的人工智慧時代」,腫瘤放療專家,金沙洲醫院副院長王洋教授表示。在運用了最新的放療設備進行惡性腫瘤治療後,患者的放射性反應正在大大減少。「血象降低、噁心、嘔吐、脫髮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在大大減少。而且由於設備的輻射劑量控制愈發精準,很多癌症患者往往只需接受少數幾次的放療,就能有效地控制住疫情。3-5次照射後,就能結束放療。」
王洋表示,現階段的腫瘤放療,放射劑量的控制也更為精準,少數、足夠大量、直抵腫瘤的放射,已經能夠很好地將腫瘤細胞控制甚至殺死,而且對周邊正常組織的侵犯越來越小。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